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说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盈  张家毓  周小军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07-1908
“五脏相关”说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一大突破创新,在临床诊疗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大有取代五行学说之势。中医五行学说有其局限性,但仍是一门有一定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唯物辩证法,是沟通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是中医现代化科研思路的宝库。五脏相关学说在临床诊疗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研究,但仍有其局限性,未能很好地填补五行学说原有缺陷。笔者认为,五脏相关学说值得研究推广,但若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则有失妥当。中医五行学说应予以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他说取代之。因此,对中医五行学说应进行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  相似文献   

2.
李刚  韩雪 《光明中医》2022,(7):1281-1283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行学说重视事物内部的普遍联系,哲学之五行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认识角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学以五行配属五脏,吸收五行学说之精华,结合中医学辨证的思维特点,探索中医五行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诊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五脏相关的非线性特征及其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五脏相关"是关于人体大系统相关性的学说,旨在继承和发展中医五行学说和五行互藏的联系思想。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五脏相关的动态过程和五脏相关的开放性三方面探讨中医五脏相互关系的非线性特征,提出借助复杂性科学,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中医五脏的相关性,以临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重视脏腑相关病机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谭海灯  吴浩祥 《光明中医》2010,25(11):1966-1968
"中医五脏相关"是邓铁涛教授提出的关于人体大系统相关性的学说,旨在继承和发展中医五行学说和五行五脏的联系思想。仲景在治疗心疾中,其实就已经体现了"五脏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5.
五脏相关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在长期临证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学说.目的:探讨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方法:随机抽样调研1200例住院病案资料,分析中医诊断病名证型与脏腑相关联系、西医诊断与中医脏腑证候相关联系、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相关联系、诊疗计划中医治法相关联系、诊疗经过与转归相关联系.结果:中医病名证型涉及二至四个脏腑所占的比例为1108例92.33%;西医诊断涉及中医两个脏腑以上所占比例为1191例99.25%;临床综合使用两种以上辨证方法782例占65.17%;诊疗计划中医治法两项以上的病案为1109例占92.42%;转归第一诊断治愈、好转1104例92%.结论:五脏相关是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解释疾病相关联系现象并用以指导临证诊疗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6.
陈树东 《光明中医》2010,25(4):585-586
"五行学说"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但"五行学说"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邓铁涛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五行学说,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历经30年,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引起中西医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五脏相关学说"是由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提出的,这一学说将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近年来,关于这一学说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广泛地被应用于中医临床。文章从五脏相关学说的角度初步分析肝脾相关、心脾相关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五脏相关理论是邓铁涛教授在对传统五行学说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汲取了传统的五行脏腑学说的精华,能较好地反映五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中强调"以脾胃为中心,从肺论治,五脏相关"。临床上通过以五脏相关理论为中心的脏腑辨证,分期、分型、分段辨兼夹证论治对COPD开展临床诊治,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五脏相音”理论及其在耳鸣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虹 《北京中医药》2009,28(5):350-352
"五脏相音"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里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中的五味、五色、五体等理论都广泛应用于临床,只有五音理论用者甚少.五脏相音理论的中心是探讨五音与五脏的关系,是中医闻诊的方法 之一.耳鸣是患者自觉耳部发出的声音,也是耳鼻喉科三大难治病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以往只能凭借患者自诉.利用现代手段将其再现,并与"五脏相音"理论结合,可以提高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水平,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耳鸣的优势,以期弥补耳鸣诊断方法 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五行学说为古代哲学的范畴,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五行学说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医学五行中金行的特性在<尚书·洪范>中记载为"金曰从革",在多个版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从革" 被解释为金有刚柔相济之性.文章作者在多年的授课经验与对中医学的理解中认为在中医学中金行应与自然界中的"空气"相对应,而非"金属".这一点可以从自然现象、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以及五脏中肺的生理功能等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1.
五行学说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内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创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经几千年发展,五行学说理论研究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它仍是医家临证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原则.近阅<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一文[1],主张将它从教科书里删除.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兹阐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学术论著整理研究五脏相关,首见于邓铁涛教授1961年《广东中医》第4期“研究整理中医学遗产”一文:“以研究五行学说为例,我们可以定两种题目:①五脏相关学说;②五行学说的局限性。”邓铁涛教授认为选择前者比较好,可以把中医学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合理解释神经与五行在机体内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藏象学说。脏腑配五行这一抽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而提炼出来的。1963年邓铁涛教授在《广东中医》第3期…  相似文献   

13.
五脏相关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在长期临证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学说。目的:探讨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方法:随机抽样调研1200例住院病案资料,分析中医诊断病名证型与脏腑相关联系、西医诊断与中医脏腑证候相关联系、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相关联系、诊疗计划中医治法相关联系、诊疗经过与转归相关联系。结果:中医病名证型涉及二至四个脏腑所占的比例为1108例92.33%;西医诊断涉及中医两个脏腑以上所占比例为1191例99.25%;临床综合使用两种以上辨证方法782例占65.17%;诊疗计划中医治法两项以上的病案为1109例占92.42%;转归第一诊断治愈、好转1104例92%。结论:五脏相关是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解释疾病相关联系现象并用以指导临证诊疗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4.
刘成丽 《国医论坛》2004,19(2):52-54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首先提出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基于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及脏象学说,是对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依据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彼此相连相通,在病理演变上互相传  相似文献   

15.
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建构的重要模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形成,也给中医学带来了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的特点。然而,五行模式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缺陷,主要表现为五行归类的比附性、四时与五行配属的难以调和性、五行平权与五脏主次有别的差异性、五行作用的单向性与五脏关系的复杂性矛盾等,不仅难以满足中医临床诊治中的整体性、复杂性和辩证性思维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此,对于五行模式的应用、研究,要有清醒、正确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其局限性,根据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修订、完善,也可尝试借用现代数学、数理逻辑等方法加以阐释或改造,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达理 《中医杂志》2008,49(10):939-941
指出了五行学说的不足:"木、火、土、金、水"不能很好说明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不能完整地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单线联系,而大部分内容则被遗漏了.五行学说用繁琐的语言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没有必要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诊治原则.  相似文献   

17.
五行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复杂关系。目前针对中医"五脏生克"理论大都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映射模型理论来分析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脏生克"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五行学说影响下,唐宋时期的中医古典医籍中,开始将眼睛外部解剖结构与中医五脏相联系,提出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并逐渐完善,至今仍指导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但古代中医眼科医家,由于窥不进眼内,在五轮学说中,仅将虹膜及瞳孔以内的眼部组织结构归为水轮属肾,用于指导临床,显然过于笼统,用于眼底病的治疗,其疗效也不甚理想。随着现代眼科检查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眼内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变化,极大地扩展了中医眼科"望诊"的范围,使中医眼科微观辨证成为可能。我们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近代中医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的六经辨证的思路,将眼内组织结构与中医五脏一一对应,探求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逐渐上升为理论,指导眼底病诊治,以期为中医治疗眼底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与五轮学说相区别,对此命名为"内五轮"假说。近十多年来,运用"内五轮"假说指导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并逐渐加以完善,在部分难治性眼病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验证,其临床疗效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内五轮"学说如何运用在眼底病的中医治疗中,本文以部分常见眼底病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9.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针灸领域,五行学说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古人早已认识到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都可以用五行属性加以归类,验之临床,常收捷效。脏腑的五行分类及临床应用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分别归属于五行,将肝、心、脾、肺、肾分别归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心包为心之外围,在五行归属相火。脏腑之间表里关系一一对应,六腑的五行属性与相表里的脏的五行属性相同,即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大肠属金,膀胱属水、三焦属相火。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伤寒…  相似文献   

20.
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将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近年来,对五脏相关的研究在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及实验探索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