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泛性焦虑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广泛性焦虑与行为问题和母亲焦虑的关系.方法 于2015年4至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太原市城区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幼儿园中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编制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全部样本中检出广泛性焦虑阳性者124例(12.8%),其中男孩占14.5% (73/504),女孩占11.0% (51/465),性别(x2=2.452,P=0.117)和班级(x2=3.763,P=0.1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焦虑组母亲焦虑得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t=5.209,P=0.001);焦虑组口吃、遗尿、尿频、交流差、抽动症状、多动、咬指甲/吸吮手指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非焦虑组,且在后五种行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932、37.394、14.882、15.116、4.945,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尿频、交流差以及母亲焦虑得分与学龄前儿童广泛性焦虑关系最为密切(x2值分别为9.758、21.700、21.555,均P<0.01).结论 广泛性焦虑在学龄前儿童中较常见,学龄前儿童广泛性焦虑与母亲焦虑密切有关,患有广泛性焦虑的学龄前儿童常常表现为行为问题,且尿频和交流差在广泛性焦虑的学龄前儿童中最常见.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早期识别、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对儿童焦虑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城市地区的户籍与流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现况及相关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焦虑问题防治以及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从3所户籍儿童幼儿园和3所流动儿童幼儿园,抽取3~6岁在园儿童1 513名。使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症状,养育环境评价量表评估养育行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流动儿童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焦虑得分以及总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户籍儿童。总体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为2.77%(42/1 513),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7.95,P<0.01)。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性焦虑的症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6%、3.82%和3.89%。其中,分离性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6.82,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常陪伴(β=-0.14,P<0.05)、育儿支持(β=-0.08,P<0.05)可减少学龄前儿童的焦虑症状,而惩罚(β=0.49,P<0.01)可增加儿童焦虑症状。儿童类型与家长养育行为的交互作用也与儿童焦虑水平密切相关(β=0.11,-0.12,P<0.05)。结论 高质量的日常陪伴、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育儿支持,减少惩罚,可降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症状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其健康发展,以减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方法 对无锡市60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庭问卷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01%,其中多动冲动因子检出率为8.11%;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相处时间及家庭类型与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251、13.118、4.906、4.827,均P<0.05);性别、和父亲相处时间、家庭类型是多动冲动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χ2分别为4.005、4.895、4.096,均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状,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方法整群随机抽取长宁区6所幼儿园,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共筛查出行为问题阳性儿童315名,占儿童总数的22.71%,其中不同性别儿童的学习问题(χ~2=4.658,P0.05)、多动指数(χ~2=10.719,P0.0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的品行问题(χ~2=13.273,P0.05)、学习问题(χ~2=11.271,P0.05)、多动指数(χ~2=16.103,P0.0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身障碍、焦虑及不同年龄儿童(3、4、5、6岁)的行为问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应从幼小班就重视儿童行为的塑造和培养;不同等级幼儿园的幼儿行为问题有差异,男孩和女孩行为发展也有差异,应引起广泛关注,开展医教结合研究,促进儿童行为同质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对昆山地区托幼机构的7 149名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Conners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阳性总检出率为3.43%,男童的检出率(4.48%)高于女童(2.2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不同年龄组间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童的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童(P值均0.05);男童冲动-多动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低、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高(P值均0.05);女童的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以及多动指数得分均较国内常模高(P值均0.05)。【结论】昆山地区学龄前儿童多动等行为问题明显,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学龄前多动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被动吸烟情况的差异,分析被动吸烟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的相关性,为儿童保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被动吸烟与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关联,检验水准为0. 05。结果实际调查15 291名学龄前儿童,筛查出多动行为儿童1 317名,多动行为儿童检出率8. 6%。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与儿童性别、年龄、居住地和(母)文化程度有关(P<0. 05),儿童被动吸烟经历、家庭中吸烟人数与多动行为检出率显著相关(P<0. 01),在控制儿童年龄、性别、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有被动吸烟经历的儿童相比,未经历被动吸烟的儿童多动行为的风险降低[OR=0. 786 (0. 683~0. 905),P<0. 01]。结论被动吸烟是学龄前多动行为儿童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儿童受被动吸烟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芜湖市1县1区共212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制作的“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2123名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心理行为问题儿童201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47%。其中,男童检出130人,检出率为11.82%;女童检出71人,检出率为6.94%,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4,P<0.01)。2123名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冲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1.41%、4.95%、3.91%、0.28%、0.05%、0.9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97)比女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3岁前主要代养人为非父母的儿童(OR=1.347)比主要代养人为父母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每日学习时间≥1 h是学龄前儿童(OR=0.595)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男童比女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幼儿焦虑状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哈尔滨市的两所幼儿园732名3~6岁幼儿,以Spence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幼儿母亲进行测查。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焦虑情绪的幼儿占所调查人数的14.1%。焦虑情绪的发生率无性别差异(χ2=0.764,P>0.05)。3~6岁组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16.3%、13.8%、12.6%、12.3%,经检验四个年龄组焦虑情绪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5,P>0.05)。各焦虑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最高为躯体伤害恐惧,其次为分离焦虑(F=90.377,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学历、母亲工作压力、幼儿性格特点及父母在对待教育幼儿的问题上观点一致性与幼儿焦虑情绪显著相关。 结论 哈尔滨市幼儿焦虑情绪的检出率较高,幼儿的性格特点及家庭因素等对幼儿焦虑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焦虑的学龄前儿童与正常的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亲职压力的差异, 探讨学龄前儿童焦虑问题与父母亲职压力之间的关系, 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焦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哈尔滨市的3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 以Spence学龄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和亲职压力量表简表对学龄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焦虑情绪的学龄前儿童占所调查人数的6.13%, 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1, P>0.05)。承受着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的发生率为32.5%。学龄前儿童存在焦虑问题的父母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焦虑学龄前儿童的父母(χ2=17.53, P<0.05)。焦虑组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总分、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焦虑儿童(P<0.05)。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量表中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三个分量表的得分与幼儿焦虑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焦虑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 学龄前儿童焦虑问题与父母亲职压力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史平  周甜 《中国校医》2020,34(5):333
目的 了解苏州市工业园区学龄前期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探讨其中饮食相关因素,提供预防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所属于幼儿园随机抽取5所3~6岁儿童2 034名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体格测量。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6.8%,进食膨化食品次数多(χ2=9.200,P<0.05)、喜欢看食品广告(χ2=13.069,P<0.05),尤其膨化食品和甜饮料广告(P<0.05)、临睡前进食主食和零食、食欲好、吃饭时间短、边看电视边吃零食(P均<0.05)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可有效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了解黄山市区学龄前儿童被欺凌行为的流行特征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龄前阶段预防控制同伴欺凌行为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在黄山市区对方便抽取的2 395名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被欺凌行为以及行为问题等.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最近2个月遭受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7.7%,14.9%,28.3%;36.9%的研究对象报告至少遭受1类被欺凌行为.被言语欺凌和被关系欺凌的报告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被躯体欺凌行为报告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值均<0.01).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7个维度、内外向性行为问题以及行为问题总分均表现为有行为问题者的3类被欺凌行为报告率均高于无行为问题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焦虑问题、躯体化症状、攻击行为、注意问题、多动问题与被言语欺凌关系的OR值均>1.6;攻击行为、注意问题与被关系欺凌关系的OR值均>2.3;躯体化症状、攻击行为与被躯体欺凌关系的OR值均>1.4(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被欺凌行为报告率较高,且行为问题与被欺凌行为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 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 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 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5.5%, 并同时伴有睡眠持续时间障碍(70.0%)、睡眠阻抗(64.2%)、入睡延迟(38.7%)、睡眠焦虑(15.5%)、白天嗜睡(10.1%)等多个维度的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短等睡眠问题, 母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夜醒等睡眠问题呈负向关联(P值均<0.05);父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呼吸障碍、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 母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焦虑、夜醒、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父母均较高的敌意强制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呈正相关(OR=2.19, 95%CI=1.12~4.28, P=0.02)。  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高, 父母支持性参与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正面影响, 而父母敌意强制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居家幼儿的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3月18—20日,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幼儿园共1 82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儿童不健康饮食行为发生率为47.2%,男生和女生分别为46.1%和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P=0.31);3,4,5及6岁的儿童分别为56.6%,56.8%,42.3%及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7,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高、母亲文化程度高及家长对儿童进食满意与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8,0.77,0.21),家长允许孩子边吃边玩、在进餐时喜欢批评教育孩子、强迫孩子多吃、强迫孩子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及担心孩子胃口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6.29,1.80,2.20,1.70,2.16)(P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期间学龄前儿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发生率较平时低,但仍需加强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饮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应用气质困难指数筛查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为制定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适宜工具。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Carey 3~7岁儿童气质问卷》分别对600名3~6岁幼儿园儿童的行为问题和气质特征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的检出率为37.4%,其中男童检出率为40.5%,女童为33.1%。焦虑/抑郁、退缩、注意力、社会化问题、攻击行为因子得分,男童均显著高于女童(P均<0.05)。气质困难指数与儿童行为总分及各行为因子得分均有显著相关(P≤0.001)。 将Achenbach CBCL作为金标准,气质困难指数(3分为临界值)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的灵敏度为9.9 %,特异度为97.2%。 结论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儿童的气质困难指数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将其作为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有较高特异度,与经典CBCL方法比较,方法简便易行易于家长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家长喂养行为和认知状况,为预防该地区学龄前儿童贫血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新疆农牧区共抽取1 846名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对其贫血状况进行检测,对其家长进行喂养行为调查.结果 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为49.19%,其中轻度、中重度贫血检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与生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对杭州市中医院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90例6个月至6周岁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视力异常变化及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给予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在890例学龄前儿童中,视力发育异常235例,占26.40%,经单因素分析可见,看电视时间、看电视距离、眼睛与屏幕水平与否、看电脑及手机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夜间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家庭采光情况、睡眠时间、家长保护孩子视力行为均作为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相关因素(χ2=5.45~19.23,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光线强、经常吃鱼与鲜牛奶、家长注意保护孩子视力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重要保护因素(分别为OR=3.012,95%CI:1.115~7.723;OR=0.710,95%CI:0.441~0.991;OR=1.523,95%CI:1.039~2.187;均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达到保护儿童视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