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赛巴尔通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发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涌现,一种新发的虫媒传染病——巴尔通体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巴尔通体属中重要的致病菌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由于其对动物和人的广泛致病性和复杂的临床特征,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本研究针对汉赛巴尔通体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治疗、实验室诊断、动物易感性及传播媒介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猫抓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猫抓病(catscratchdisease,CSD)是一类典型的良性、自限性淋巴管疾病,主要是通过猫的抓伤和咬伤而感染,也可通过跳蚤的叮咬传播。儿童和青年人发病较多,少数病人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表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经证实,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导致猫抓病的主要病原体,其储存宿主是猫;也有关于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和克氏巴尔通体(Bclarridgeiae)感染导致猫抓病的报道。美国Jackson等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推算每年大约有24000例CSD新发病例。由于猫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必须借助实验室辅助诊断才能够确诊。猫抓病的诊断标准至少包括3个方面:(1)有猫接触或猫抓伤史;(2)猫抓伤处皮肤测试阳性;(3)局限性淋巴管炎并排除其他原因的淋巴管炎,淋巴活检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损伤。本主要对国外猫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家猫检出汉赛巴尔通体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汉赛巴尔通体是一种可引起人类猫抓病的革兰染色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猫是汉赛巴尔通体的自然宿主,人通过猫抓伤或咬伤而感染患病.为了解家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我们于2005年4月在山东省采集家猫血液,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及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北京市昌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情况。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抗体(IFA)试剂盒检测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情况。结果以IFA为参考标准,间接ELISA方法的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91.6%;阳性预测值为82.2%(60/73),阴性预测值为84.9%。ELISA共检测了357份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为34.5%,IFA共检测了239份体检血清,其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为35.6%。结论间接ELISA方法对于检测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昌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巴尔通体的宿主动物及传播媒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巴尔通体(Bartortella)是一属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可引起人类卡里翁病(Carrion's disease)、猫抓病(cat-sratchdisease,CSD)、战壕热(trench fever)、心内膜炎、杆菌性血管瘤(bacillary angiomatosis,BA)等多种疾病。目前发现的巴尔通体有20余种,8种致病菌,除B.bacilliformis,B.quintana的宿主是人类,其余均寄生于自然界动物体内,并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近年来,由于人类巴尔通体感染日益增多,国外对这种病原菌的宿主动物及传播媒介进行了较多的调查研究,以下就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汉赛巴尔通体菌株建立BALB/c和昆明(KM)小鼠的实验室感染模型,检测小鼠体内抗体及菌血症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汉赛巴尔通体标准菌株经皮下感染小鼠,用ELISA及PCR检测不同感染天数的小鼠,观察抗体滴度及菌血症的变化。结果BALB/cZb鼠在感染后第6天,A值开始升高,第36天达到高峰。KM小鼠的高峰期是在第30天,小鼠在感染的第2天起,血培养出现阳性菌落。结论BALB/c和KM小鼠可作为巴尔通体的实验动物,适于研究巴尔通体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另外,由于此2种小鼠在感染后持续存在的菌血症,为将来进行动物的巴尔通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对巴尔通体感染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尔通体 (Bartonella)是一群革兰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 ,作为新发及老传染病的病原体 ,从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再次肆虐人类 ,并以新的以往人们未知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巴尔通体感染表现出来的复杂的疾病谱 ,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改变和加深 ,人们对巴尔通体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作者就巴尔通体分类学位置变化、自然历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等方面予以综述。1 分类学位置   190 5年 ,秘鲁医生AlbertoBarton在血液中发现人类巴尔通体病Oroya热的致病因子 ;1919年 ,Battistini、Naguchi等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浙江省的优势蜱种,检测其巴尔通体感染情况,为巴尔通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动物体表采集饱血成蜱,用PCR方法检测其阳性率,并克隆测序后分析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种类。结果所捕获的蜱均为中华硬蜱,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42.3%(11/26)、6.7%(2/30)和3.3%(1/30),平均阳性率为16.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ensis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B.grahamii的遗传关系也很近。结论浙江省蜱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具有传播给人的风险,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海南省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状况以及携带巴尔通体的种类,为巴尔通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鼠笼法捕获小型兽类,取心脏血,抗凝,取100μl抗凝血用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置含5%CO2的培养箱中37℃培养45d。挑选疑似菌落涂片,革兰染色、Gimanez染色后做镜检进行初筛,将革兰阴性杆菌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然后对其PCR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做相似性比较及序列分析。结果从65份样本中分离培养出疑似菌落6株,革兰染色镜检均见阴性小杆菌,Gimanez染色为红色杆菌,经PCR证实6株均为巴尔通体,其中分离自黄毛鼠和屋顶鼠各2株,针毛鼠和臭鼩鼱各1株。经过序列分析证实,所分离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iensis、B.tribocorum和B.queenslandensis3种巴尔通体相似度最高。结论海南省小型兽类中有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长角血蜱中汉赛巴尔通体的携带情况。方法将采获于石家庄市灵寿县的长角血蜱分组,经无菌处理后研磨匀浆,一部分直接提取DNA进行PCR检测,另一部分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培养基上,在37℃,5%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后,挑取疑似菌落进行PCR检测。对所得阳性条带的PCR产物测序,并将所测核酸序列在Gen 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菌落提取的DNA样品中有2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但测序未得结果;直接提取的DNA样品中有1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经过同源性比对后为汉赛巴尔通体。结论石家庄市灵寿县采集到的长角血蜱中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感染,这是首次在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汉赛巴尔通体。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西部地区鼠群中巴尔通体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鼠类中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ecies)的感染情况。方法2004年在景东、南华、盈江、龙陵等县捕捉活鼠,采集捕获鼠全血标本,用含5%兔心血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可疑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的特异片段(379bp)加以证实。结果4个县共捕获鼠类397只,为1个属4个种,分属大足鼠、黄胸鼠、褐家鼠以及斑胸鼠。从397份标本中分离到巴尔通体54株,分离率为13.6%(54/397)。菌株分布于各调查点的鼠种中,大足鼠的分离率为22.0%(22/100)、黄胸鼠14.8%、(31/210)、褐家鼠为1.2%(1/87)、斑胸鼠阴性。结论云南省西部地区的鼠类中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巴尔通体的感染,还需要对相关疾病传播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采集猫的抗凝血和血清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信息。将抗凝血用灭菌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取100μl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置于37℃、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至45 d。选择glt A、fts Z、rib C引物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PCR并测序,所测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样本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水平。利用SPSS 13.0软件分析实验室数据与现场采集的流行病学数据。结果北京市猫的巴尔通体血培养分离率为13.8%,获得的22株分离株全部为汉赛巴尔通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4%。流浪猫(30.4%)、染蚤猫(36.6%)、幼猫(27.9%)的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蚤猫的血清抗体阳性率(61.0%)也显著高于未染蚤猫(31.9%)。结论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中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且均为对人致病的汉赛巴尔通体,需做好宠物猫的防蚤除蚤、流浪猫的管理来预防人类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13.
张跃 《中国卫生产业》2012,(11):110-110
目的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CSD,COS)目前认为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汉塞巴尔通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W-S银染色阳性.研究猫抓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及病理的诊断标准及与结核的鉴别,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通过病例分析做出猫抓病和结核病的鉴别要点.结论 猫抓病是一种传染病,其与结核的病理鉴别要点为微脓肿或星形脓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家犬巴尔通体的带菌状况,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方法将采获的家犬血标本抗凝血接种于含5%去纤维兔血的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置于37℃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巴尔通体.然后挑选巴尔通体疑似菌落染色镜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在属分类水平鉴定巴尔通体,通过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在分离菌株及与阳性对照菌株之间鉴别.选择16S rRNA、gltA和16S~23S rRNAITS的PCR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或基因型.结果从山东省采获的71份犬血液中分离培养出2株巴尔通体疑似菌株,光镜下观察为革兰染色阴性、微弯曲的细小杆菌,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阳性,PCR-RFLP分析2株分离菌株相同,与阳性对照不同,16S rRNA、gltA和16S~23SrR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株巴尔通体分离株与文森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的同源性分别为100.0%、99.7%和97.2%.结论山东省家犬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分离培养出的菌株经鉴定为文森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该亚种属于致病性巴尔通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诱导汉赛巴尔通体对红霉素的耐药菌株,初步探索其耐药的发生规律。方法选取对红霉素均敏感的汉赛巴尔通体参考株Houston-1(ATCC 49882)和6株国内猫分离株作为出发菌株。出发菌株连续培养3代后开始诱导,红霉素起始浓度为出发菌株初始MIC的1/4,逐级倍增诱导浓度,直至菌株停止生长或诱导成高度耐药菌株。采用E-test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前后试验菌株对红霉素和其他10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s,MICs)。同时测定出发菌株无药传代后菌株的MICs值。结果经过12代诱导,6株菌除获得对红霉素耐药(MIC值256 mg/L)外,对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也产生耐药(MIC值256 mg/L)。出发菌株自然传代30次后,有4株菌对克林霉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情况没有变化。结论通过体外浓度递增法首次成功诱导汉赛巴尔通体对红霉素耐药,并产生对同系药物阿奇霉素的耐药和林克酰胺类克林霉素的耐药,提供了苛养、包内寄生菌耐药菌株模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巴尔通体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相关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端螺旋体和巴尔通体的感染状况。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方法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的钩端螺旋体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的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IgG抗体水平。结果共检测232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感染率:汉塞巴尔通体(30.17%)五日热巴尔通体(18.10%)钩端螺旋体(4.74%),混合感染率: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14.22%)钩端螺旋体和汉塞巴尔通体(2.16%)钩端螺旋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0.86%),1例病例三项抗体阳性。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病例是因为感染钩端螺旋体,和/或汉塞巴尔通体、五日热巴尔通体而引起的发热,感染率各不相同,混合感染较为普遍。在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中,有必要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和巴尔通体病的诊断筛查。  相似文献   

17.
猫抓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 CSD)是由汉氏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经猫抓、咬后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性疾病,典型表现为淋巴结炎,一般以儿童多见,常在2~3个月内自愈。近年来随着宠物饲养的增多,与之相关的疾病也有增多趋势,猫抓病就是其中之一。该病是被猫抓伤或咬伤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的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安全性好、半衰期长、服用方便、可用于孕妇及儿童等特性,尤其是随着基家族新成员的不断涌现,其用途早已从青霉过敏时的替代治疗拓展到对许多新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其在疟疾、弓形虫脑炎、小螺菌鼠咬热、人埃立克体病、分枝杆菌病、Q热肝炎、散在复发怀斑疹伤寒、Whipple病、弯曲菌病、汉赛巴尔通体病、卡氏肺孢子虫病、霍乱弧菌0139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以及细菌生物膜病等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浙江省啮齿动物巴尔通体携带状况,为巴尔通体人群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在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捕获啮齿动物,无菌操作取啮齿动物的肝和脾,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然后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做相似性比较及序列分析。结果从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东方田鼠、北社鼠和黄毛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特异DNA片段,阳性率分别为5.76%(17/295)、2.86%(1/35)、10.00%(1/10)、5.26%(1/19)、3.91%(7/179)和3.03%(1/33),浙江省首次从小家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DNA片段;岱山、海宁、建德、丽水、仙居、龙游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2.63%(3/114)、10.84%(9/83)、2.88%(3/104)、11.11%(12/108)、0(0/46)和0.57%(1/175);4个季度阳性率分别为3.39%(4/118)、6.08%(9/148)、2.95%(7/237)、6.30%(8/127),平均阳性率为4.44%(28/630);遗传进化分析提示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henselae遗传关系最接近。结论浙江省啮齿动物中广泛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了解巴尔通体在浙江省鼠群中携带状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8月于浙江省磐安县捕鼠101只,提取其肝、脾DNA后,选择巴尔通体属rpoB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所得产物进行测序及进一步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09年在磐安县捕获的101只鼠中肝脾标本检出巴尔通体rpoB基因阳性1例,其中黄胸鼠中巴尔通体分离率为4.3%;此分离株与格雷汉巴尔通体(GenBank序列号:AB426694.1)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自展值为96%)。结论在浙江省鼠群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分离株种属为格雷汉巴尔通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