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制定"河南省新冠肺炎中医临床调查表",收集524例新冠肺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舌脉等信息,并进行辨证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45岁、46~60岁、60岁)及不同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 524例患者中男性304例,女性220例;轻型/普通型349例,重型144例,危重型31例;中位年龄45(33,55)岁;中位症状持续时间10(6,15)天。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百分比20%)包括发热、恶寒、乏力、呼吸困难、气短、喘息、气促。舌苔以苔腻(175次)、苔白(149次)和苔黄(127次)为主,舌质以舌质淡(170次)和舌质红(151次)常见,脉象方面以数脉(112次)和滑脉(100次)常见。中医证型主要以寒湿郁肺证(119例,22.71%)、湿热蕴肺证(113例,21.56%)、疫毒闭肺证(76例,14.50%)、湿阻肺胃证(70例,13.36%)、湿遏肺卫证(63例,12.02%)为主。各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湿阻肺胃证、湿遏肺卫证、内闭外脱证在不同临床分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新冠肺炎患者以青中年居多,以普通型和重型为主;中医证型以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湿阻肺胃证、湿遏肺卫证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结节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中医体质在肺结节中的应用,为肺结节早期诊治和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就诊于我院呼吸科门诊的肺结节患者18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体质辨识,观察患者体质分布情况;同期进行追踪随访,对观察期间内明确恶性肺结节患者的体质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0例肺结节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如下:平和质51例(28.3%),阳虚质34例(18.9%),气郁质27例(15.0%),气虚质22例(12.2%),湿热质14例(7.8%),特禀质10例(5.6%),其他体质总计22例(12.2%)。恶性肺结节62例,阳虚质18例(29.0%),气郁14例(22.6%),平和质11例(17.7%),气虚10例(16.1%),其他类共9例(14.5%)。结论:(1)肺结节患者大部分存在体质偏颇,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最为多见。(2)恶性肺结节中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比率更高,可能是恶性肺结节的好发体质。(3)运用中医治未病中"既病防变"原则改善体质偏颇,平衡肺结节的生长环境,可能减少恶性肺结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儿哮喘患者眼影分布情况及程度,并探索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11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小儿哮喘患者400例,其中风寒束肺证68例、痰热阻肺证156例、外寒内热证46例、肺实肾虚证12例、肺脾气虚证67例、脾肾阳虚证10例及肺肾阴虚证41例。统计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情况,分析发病季节、年龄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对入选患儿进行眼影分级,分析眼影分级与小儿哮喘患者病程、中医证候等的相关性。结果(1)小儿哮喘于学龄前期(44.50%)及幼儿期(42.75%)的发病率高,各年龄段患儿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2)哮喘患儿以痰热阻肺证(39.00%)多见,风寒束肺证(17.00%)及肺脾气虚证(16.75%)次之,风寒束肺证与痰热阻肺证哮喘患儿多发生在冬春、季(P<0.01)。(3)入选患儿眼影分级情况为:0、Ⅰ、Ⅱ、Ⅲ级分别为71、94、155、80例,其中以Ⅱ级最多见;眼影分级与小儿哮喘病程呈正相关(r=0.581,P<0.01)。风寒束肺证与外寒内热证以0级(39.7%、39.1%)与Ⅰ级(32.4%、34.8%)为主;痰热阻肺证与肺脾气虚证以Ⅱ级(55.8%、47.8%)为主;肺肾阴虚证以Ⅲ级(58.5%)最多,肺实肾虚证、脾肾阳虚证眼影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哮喘发作期眼影以Ⅰ级(24.1%)、Ⅱ级(39.4%)为主,缓解期眼影以Ⅱ级(37.3%)、Ⅲ级(28.0%)为主。(4)伴有家族哮喘史或者伴有过敏性鼻炎的小儿哮喘患者的眼影分布中,Ⅱ、Ⅲ级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小儿哮喘患儿病程越长,眼影分级越高;风寒束肺证、外寒内热证患者眼影分级低于痰热阻肺证、肺脾气虚证及肺肾阴虚证患者。有家族哮喘史或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眼影分级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中医证型特点。方法以81例RMPP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各证型实验室指标特点。结果 81例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咳嗽及肺部影像学异常,合并胸腔积液33例,肺不张12例,坏死性肺炎2例;63例患儿出现肺外合并症。中医证型分布:痰热壅肺证46例,肺脾气虚证15例,风热犯肺证12例,风寒袭肺证6例,阴虚肺热证2例。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WBC)在正常范围,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imer)显著升高。风寒袭肺组病程最短,年龄最大;肺脾气虚组病程最长;肺脾气虚组CRP、LDH均低于风热犯肺及痰热壅肺组。结论儿童RMPP肺内外并发症常见,中医证型以痰热壅肺证为主,其次为肺脾气虚证;瘀血是贯穿儿童RMPP的重要病理因素;部分证型间病程、发病年龄、实验室指标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收集肺系病证候进行聚类分析以探讨肺系病的证候规律性。方法:临床随机纳入病例500例,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23例,对剩余的477例患者的证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477例肺系病患者证候有兼夹,其中痰证(100%)、瘀证(67.7%)、肺气虚证(64.4%)、肺阴虚证(41.1%)、实热证(33.8%)占主导地位。结论:肺系病证候多有兼夹,"痰、瘀、虚"是肺系病的轴心证候,肺系病病性多偏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证候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90例,对患者四诊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以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初步判定,以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90例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证42例(46.67%)、肝郁气滞证24例(26.67%)、气阴两虚证12例(13.33%)、肺肾两虚证12例(13.33%);体质分布为:气虚质64例(22.61%)、阳虚质64例(22.61%)、气郁质48例(16.96%)、阴虚质33例(11.66%)、痰湿质29例(10.25%),血瘀质13例(4.59%)、特禀质13例(4.59%)、湿热质10例(3.53%)、平和质9例(3.18%);体质类型与证型之间关系:气虚质与肺脾气虚证最为密切,阳虚质与肺肾两虚证、肺脾气虚证最为密切,阴虚体质与气阴两虚证密切,气郁质与肝郁气滞证密切,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中主要是肺脾气虚证、肝郁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和肺肾两虚证,并分别与气虚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和阳虚体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株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肺部CT表现相关性。方法:收集新冠病毒Delta株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血常规、生化、炎症指标、凝血四项)、肺部CT表现等资料,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以及肺部CT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77例患者,其中湿遏肺卫证40例(22.60%),湿阻肺胃(脾)证59例(33.30%),湿毒郁肺证72例(40.68%),气阴两虚证6例(3.39%)。气阴两虚证与其余证型比较,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水平显著升高,Na+和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降低(P<0.01);湿毒郁肺证白蛋白(ALB)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湿毒郁肺证、气阴两虚证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湿遏肺卫证(P<0.05);湿毒郁肺证、气阴两虚证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高于湿阻肺胃(脾)证(P<0.05),湿毒郁肺证APTT水平高于湿遏肺卫证(P<0.05);气阴两虚证、湿阻肺胃(脾)证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湿遏肺卫证(P<0.05)。肺部CT方面,湿毒...  相似文献   

8.
肺心宁治疗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心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将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肺心宁治疗组34例和欣然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对照组39例。观察治疗前后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肺心宁方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肺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温阳活血立论的肺心宁方对COPD肺动脉高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取得很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6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分为两组。结合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4~76岁,平均(46.5±11.3)岁;病程3~38年,平均(7.4±3.8)年;肺肾气虚型5例,阳虚水泛型6例,痰浊壅肺型8例,痰热阻肺型6例,痰瘀阻肺型6例,喘脱型3例。西医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平均(44.6±10.1)岁;病程2~40年,平均(8.4±3.5)年;肺肾气虚型5例,阳虚水泛型5例,痰浊壅肺型9例,痰热阻肺型6例,痰瘀阻肺型6例,喘脱型3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及辨证分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薛河东 《新中医》2018,50(1):38-40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照中医证型不同分为痰热壅肺组、肺脾两虚组、肺肾两虚组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检测血中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并对患者的肺功能分级进行评估。结果:痰热壅肺组肺功能最优,肺脾两虚组肺功能最差。3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Fbg、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痰热壅肺组PT、aPTT水平均高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肺肾两虚组PT、aPTT水平高于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脾两虚组(P0.05)。PT、aPTT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负相关(P0.01),Fbg、D-D水平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显著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可作为推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感染病原体类型与其中医证型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3月于本院收治的142例肺炎患儿,进行病原体检查,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病毒性肺炎,采取颗粒凝集法检测患儿肺炎支原体,比较不同年龄、季节和中医证型小儿肺炎的病原体分布情况。结果:142例肺炎患儿中,风热闭肺75例(52.82%),痰热闭肺证53例(37.32%),毒热闭肺证8例(5.63%),湿热闭肺证和肺脾气虚证分别为4例(2.82%)、2例(1.41%),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其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是细菌39例(27.46%)、支原体(MP)29例(20.42%)和混合型24例(16.90%),不同年龄段小儿肺炎病原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小儿肺炎病原体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IVA)、IVB;夏季主要为腺病毒(ADV)、RSV;秋季主要是细菌;冬季主要是细菌和MP;不同季节小儿肺炎病原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热闭肺证型患儿病原体主要是细菌、MP和IVA,痰热闭肺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降钙素原(PCT)等炎性指标的临床观察研究,找出其差异性,为中医"风温肺热病"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CAP中医证型属邪犯肺卫(60例)、痰热壅肺(68例)、痰浊阻肺(65例)、正虚邪恋(56例)4个证型,检测各证型WBC,CRP,D-D,PCT等4项指标,分析各证型间炎性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WBC:在4证型间比较:痰热壅肺痰浊阻肺邪犯肺卫正虚邪恋;CRP:在4证型间比较:痰热壅肺邪犯肺卫痰浊阻肺正虚邪恋;D-D:在4证型间比较:正虚邪恋痰浊阻肺痰热壅肺邪犯肺卫;PCT:在4证型间比较:邪犯肺卫痰热雍肺痰浊阻肺正虚邪恋。结论 CAP各炎性指标(WBC、CRP、D-D、PCT)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其数值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可为CAP(相当于中医学之"风温肺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肺通口服液治疗气阴两虚兼痰瘀交阻型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非劣性的临床试验方法,共纳入253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肺通大剂量组(84例)、小剂量组(85例)和对照组(84例),疗程12周,观察肺通口服液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在疾病疗效比较中,肺通大剂量组非劣效于对照组;肺通大剂量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6 min步行距离、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及肺功能(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能力)等指标比较,肺通大剂量组有优于对照组及肺通小剂量组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肺通大、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肺通口服液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气阴两虚兼痰瘀交阻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合并间质性肺炎(ILD)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调查41例SS合并I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观察并比较不同证型之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补体(C3,C4)及类风湿因子(RF)的表达情况。结果:41例SS合并ILD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8例(43.9%),肝肾不足10证(24.4%),阴虚肺燥证4例(9.8%),肺脾气虚证6例(14.6%),痰热壅肺证3例(7.3%)。SS合并ILD患者中痰热壅肺证患者ESR、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余证型(P0.05),气阴两虚证Ig G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气虚证(P0.05)。结论:SS合并ILD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和肝肾不足为主,其次为阴虚肺燥、肺脾气虚与痰热壅肺;ESR、CRP、Ig G或可作为SS合并ILD患者的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缺失(I/D(rs4646994)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OPD稳定期患者95例为病例组,依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肺肾气虚证组(37例)和非肺肾气虚证组(5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提取所有受试者全基因组DNA并采用PCR法对ACE基因SNP (I/D)进行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最后多态性采用SNP序列查询进行验证。结果 95例病例组患者II、ID、DD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4例(46. 32%)、38例(40. 00%)、13例(13. 68%),对照组分别为33例(40. 24%)、40例(48. 78%)、9例(10. 98%)。肺肾气虚证组分别为16例(43. 24%)、17例(45. 95%)、4例(10. 81%),非肺肾气虚证组分别为28例(48. 28%)、21例(36. 21%)、9例(15. 52%)。各组受试者ACE基因SNP (I/D)(rs4646994)组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SNP序列查询结果示,rs4646994是一个289bp重复序列的I/D突变,但已知的突变频率小于1%。结论 ACE基因SNP (I/D)(rs4646994)作为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遗传标记物证据尚不足,仍需要大样本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30例肺心病右心衰竭患者的中医病位、病理产物及中医证型规律。方法:通过对330例确诊为肺心病右心衰竭的病例进行病位及证型归类,应用频数分析法总结出该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五脏病位归类为肺系330例(100%)、脾系313例(94.84%)、肾系261例(79.09%)、心系159例(48.18%)、肝系63例(19.09%)。病理产物有痰饮者330例(100%),血瘀者231例(70.00%)。肺心病右心衰竭中医各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归纳为痰热壅肺证153例(占46.36%)湿热蕴脾证51例(占15.45%)肺肾气(阴)两虚证48例(占14.55%)痰浊阻肺证31例(占9.39%)寒饮停肺证22例(占6.67%)水饮凌心证13例(占3.94%)痰蒙神窍证12例(占3.64%)。结论:痰热壅肺证在肺心病右心衰竭中最多见(约占46.36%);痰饮、血瘀为本病主要证候要素,痰饮贯穿于肺心病右心衰竭发生过程的始终,瘀血是肺心病右心衰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中医脏虚证候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严重程度分级的关系.方法 将9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稳定期患者按照证候表现分为单肺虚(25例)、两脏虚(肺脾两虚15例、肺肾两虚18例)、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的致病原所致肺真菌病的抗真菌药物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肺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肺曲霉病37例(57%),肺隐球菌病19例(29%),肺念珠菌病6例(9%),肺毛霉菌病3例(5%)。肺曲霉病主要用药为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肺隐球菌病主要用药为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肺念珠菌病主要用药为氟康唑,肺毛霉菌病主要用药为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肺曲霉病的痊愈比例最高,其次为肺隐球菌病、肺念珠菌病、肺毛霉菌病。结论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复杂,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对于疑似真菌感染患者应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并且应尽量根据培养结果,选择适宜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温补肺肾,肺脾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观察:附78例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为温补组(治疗组)和非温补组(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治疗组47例,有效29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61.7%;对照组31例,有效8例,无效23例,有效率为25.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实践证明,对中晚期肺癌证属肺肾、肺脾阳气虚者,通过温补肺肾、肺脾,确有增强体质,抗御病邪,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A-ILD)中医证型分布及其证候特征。方法收集320例R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和肾阳虚证4个证型,研究各个证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分布情况。结果 320例患者中肺肾气阴两虚证有156例(占48.8%),明显多于其余证型(P0.05)。肺脾气虚证在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肾阳虚证患者关节变形数明显低于其余证型(P0.05)。肺脾气虚证的血小板(PLT)、ESR、CRP、免疫球蛋白M(Ig M)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其余证型(P0.05)。肾阳虚证在类风湿因子Ig M(RF-Ig M)、类风湿因子Ig A(RF-Ig A)及类风湿因子Ig G(RF-Ig G)的滴度方面明显低于其余证型(P0.05)。结论肺肾气阴两虚证是RA-ILD的主要证候类型,肺脾气虚证的炎症活动程度最高,肾阳虚证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