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板拉力螺丝钉复位固定并植骨治疗青年单纯椎弓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对6例青年单纯椎弓峡部裂进行峡部清理、经椎板拉力螺丝钉复位固定、局部植骨。结果 6例随访8个月~2年,平均随访1年。患者下腰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螺钉断裂,复查腰椎片均显示峡部已骨性愈合。结论经椎板拉力螺丝钉复位固定并植骨治疗单纯腰椎椎弓峡部裂简单有效,安全经济,易于推广,属于节段性内固定,保留了病变节段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比较研究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和经椎板拉力螺钉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节段内固定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38例。经椎板拉力螺钉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2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效果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方面,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优于经椎板拉力螺钉;并发症方面,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脱钩1例,经椎板拉力螺钉系统神经根损伤1例。按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效果,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的优良率为94.6%,经椎板拉力螺钉的优良率为92.6%,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与经椎板拉力螺钉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手术操作容易,失血量少,固定可靠,安全性高,效果确实。推荐使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  相似文献   

3.
腰椎峡部裂是骨科常见病,尤其是在部队官兵中的发病率较高,现在的外科手术治疗倾向于节段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我科自2003年4月~2006年5月用单节段钉钩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单纯性腰椎峡部裂18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 一些作者诊断腰椎峡裂(又称峡部不连接、峡部疲劳性骨折或应力性骨折),都强调“腰椎斜位片看骨折线,侧位片看滑椎”,而对利用腰椎正侧位片诊断峡裂未予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军人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原因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60例军人腰椎峡部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分类,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 军人发生腰椎峡部裂的主要原因是疲劳骨折(66.7%);660例平均随访16个月,总有效率为95.5%,均无神经症状加重、切口感染发生.结论 不科学、高强度、高频率的军事训练所致的疲劳性骨折是军人腰椎峡部裂的主要原因;应根据腰椎峡部裂的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神经损伤情况,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05至2021-05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治疗的25例腰椎峡部不连患者,峡部不连均位于L5,均采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随访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与术前进行比较.行腰...  相似文献   

7.
腰椎峡部裂的CT检查与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椎峡部裂 (Spondylolysis,SS)是指腰椎椎弓峡部关节间部骨质缺损 ,它在文献资料中有很多名称 [1 ] ,如腰椎崩裂、脊柱崩解、椎弓不连、椎弓根裂、椎弓根不连、及椎弓峡部不连等 ,但以腰椎峡部裂较准确且常用 ,因为它既说明了病理改变 ,又指明了病理改变的具体位置。腰椎峡部裂是引起腰腿疼痛的原因之一 ,国内报道发病率 5 %~ 7% [2 ] ,Jinkins[3] 报道成人发病率 6% ,Saiffudin[4 ] 报告成人发病率为 3 %~ 1 0 %。 X线平片虽为一种必要检查手段 ,但对无腰椎滑脱的峡部裂检出率低 ,CT作为一种较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在腰椎峡部裂的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纯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提高对单纯腰椎峡部裂CT征象的认识,减少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单纯腰椎峡部裂在侧定位像、横断位图像、椎弓反角度扫描或多平面重组(MPR)的CT表现。结果腰椎侧定位显示峡部裂隙56.8%,有可疑征象的37.8%,有异常征象的共计94.6%。横断位图像“环裂征”显示率约25.6%,椎弓反角度扫描或多平面重组图像“环裂征”显示率为100%。峡部裂的各种间接征象中,上关节突前上方小骨块影显示率约占50.0%;轻度假性椎间盘膨出约占38.0%;病变椎体下位小关节或椎间盘有较其他节段明显的退行性变,分别占13.4%和9.8%;螺旋扫描横断位图像椎管变形及椎板增厚约占17.6%。结论常规椎间盘横断位图像峡部裂隙容易被遗漏或误认为椎小关节,注意观察侧定位像和横断位的间接征象,发现可疑征象时加做椎弓反角度扫描或多平面重组图像,可有效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腰椎峡部裂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MRI检查资料。结果:24例腰椎峡部裂的MRI表现为腰椎峡部出现不规则状骨性缺损、脊椎滑脱、椎管前后径增大、椎间盘变形、椎间孔变形等。结论:腰椎峡部裂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可为临床评价该病提供正确、全面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后,行表面遮盖法(SSD)和多层面重建(MPR)。结果轴位原始图像对骨、瘢痕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MPR对峡部裂的显示达100%;SSD重建技术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PR,但是图像直观,且在显示骨赘及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TLIF手术在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12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椎间融合器未见移位、松动,内固定无断裂、滑脱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22-29分,平均28.2分,满意率91.7%。结论TLIF手术入路在椎管外,椎管内干扰小,避免术后椎管内瘢痕形成,具有固定牢固、卧床时间短、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一骨科常见多发病,合并椎管狭窄时如未加注意,手术时只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而不行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将导致手术后患者症状改善不全甚至手术失败加手术前能仔细检查病人,并通过影像学特别是CT及MRI检查使患者的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相符合,才不至于漏诊,以提高手术成功率.结果:所介绍病例经术前认真检查定位,手术前后定位与影像学检查基本相符,经3-6年随诊,无1例复发.此外,手术所致腰椎不稳定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摘除术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对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成包容性和非包容性两组,采用相同的非血管介入技术并对其疗效进行对照。结果 包容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1.1%和98.5%;非包容性组则分别为7.7%和38.5%。全部病例随访时间为3-73个月不等。结论 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实用、有效、值得推广。但应强调适应证,只适用于单纯性包容性突出。  相似文献   

14.
Lateral lumbar discograph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technique of lateral lumbar discography is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posterior lumbar discography. Its safety is demonstrated in a series of 1500 patients, only four of whom developed complications of note. Of these four, three developed discitis and one a retroperitoneal haemorrhage, all of which settl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腰交感神经的局部解剖关系,为临床开展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VALLS)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察总结128侧成尸的腰部交感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回顾性分析13例VALLS.结果 (1)腰交感神经节数目每侧1~6个不等,以3~4个最多见,位置、形态变异较大;(2) 128侧中有12例发现腰交感干节间支分裂,占9.38%;(3)腰动脉均位于神经干的深面,腰静脉多位于腰交感干浅面,占68.42%±4.35%;(4)生殖股神经穿出腰大肌平面,多数与L2~L4椎体或椎间盘对齐,穿出点距腰大肌内侧缘0.81±0.48cm;(5)输尿管髂血管交界处距腰大肌外缘距离:左侧为3.36±0.59cm,右侧为3.41±0.59cm.(6)13例VALLS手术时间2~3.5h,术中出血50~80ml,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腰交感神经变异较大,毗邻结构关系复杂;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成功的关键是掌握良好的腹腔镜操作技巧,熟悉腰交感神经的局部解剖关系,术中认真仔细的操作.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side effect incidences after lumbar iohexol myelography (n=97) and diagnostic lumbar puncture (n=85). No significant side effect incidence differences (iohexol vs. controls) were found regarding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ny side effect (63 vs. 73%), headache (44 vs. 54%), nausea, dizziness, visual, auditory, or psychic symptoms. Early-onset headache occurre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in the iohexol group (17 vs 5%), while postural headache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after lumbar puncture (25 vs. 4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part from the slight early-onset headache, most side effects after lumbar iohexol myelography are related to the puncture per se, not to the contrast agent.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