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技术 ,研究在整体条件下四氢巴马汀 (THP)对家犬在体心脏MAP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影响 ,从而探讨THP在整体条件下的抗心律失常机制。家犬 8只 ,体重 12 .5± 3.0 ( 10~ 15 )kg。同时记录家犬右室心尖部的MAP和体表Ⅱ导联心电图 (ECG) ,比较在窦性心律下用药前和用药后 10 ,2 0 ,30min的ERP、MAP复极 5 0 %时程 (MAPD5 0 )和复极 90 %时程 (MAPD90 )以及MAP振幅 (MAPA)的变化。结果 :用药后 10min ,各参数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用药 2 0min后 ,ERP、MAPD5 0 和MAPD90 与用药前相比 ,均明显延长 (分别为 139± 18msvs 12 4±18ms,12 6± 16msvs112± 15ms ,16 4± 2 5msvs 140± 16ms,P均 <0 .0 1) ,但用药前后ERP MAPD90 的比值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结论 :THP通过延长动作电位 2相和 3相时程 ,使ERP和MAPD90 平行延长 ,但不改变用药前后ERP MAPD90 比值 ,从而具有增加心肌电稳定性的作用 ,推测此是其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阿魏酸钠对家兔心室肌复极及有效不应期 (ERP)的影响 ,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16只家兔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与胺碘酮组 ,各组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 (ECG)及右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 (MAP) ,比较在窦性心律下 ,用药前及用药后窦性心动周长 (SCL)、QRS时限 (QRSD)、MAP振幅 (MAPA)、ERP及复极 90 %时程 (MAPD90 )的变化。结果 :阿魏酸钠发挥与胺碘酮一致的时间依赖性延长MAPD90 与ERP作用 ,但不改变ERP/MAPD90 比值 ,胺碘酮用药 15min ,ERP及MAPD90 分别由用药前的 (12 5 .0 0± 16 .2 6 )ms、(14 3.12± 15 .80 )ms延长为 (199.0 0± 2 1.6 2 )ms、(2 16 .88± 2 3.14 )ms(P <0 .0 1) ;阿魏酸钠用药 2 5min ,ERP及MAPD90 分别由用药前的 (12 2 .5 0± 8.13)ms、(14 0 .0 0± 6 .2 5 )ms延长为 (14 3.75± 6 .87)ms、(16 4 .38± 7.19)ms(P <0 .0 1)。结论 :经与胺碘酮比较 ,推测阿魏酸钠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特性。  相似文献   

3.
与典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对比 ,研究在整体条件下阿魏酸钠对家兔心室肌电生理特性频率依赖性的影响。 16只家兔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与胺碘酮组 ,应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技术和心脏电刺激方法测定电生理参数 ,比较用药前后、窦性心律及不同起搏频率下心室肌有效不应期 (ERP)、MAP复极 90 %时程 (MAPD90 )的变化。胺碘酮用药后 15min ,在窦律及 180 ,2 0 0 ,2 2 0次 /分起搏频率下 ,MAPD90 的变化率分别为 5 1.5 2± 13.99,5 2 .35±14.5 0 ,5 6 .19± 14.6 3,5 7.15± 16 .6 6 (% ) ,ERP的变化率分别为 5 6 .34± 15 .6 6 ,6 0 .32± 17.0 1,6 1.2 4± 15 .5 4,6 1.0 2±14.0 3(% ) ;阿魏酸钠用药后 2 5min ,在窦律及 2 5 0 ,2 70 ,2 90次 /分起搏频率下 ,MAPD90 的变化率分别为 18.5 3± 3.78,15 .71± 4.41,18.0 0± 6 .12 ,2 0 .48± 5 .6 2 (% ) ,ERP的变化率分别为 18.2 5± 4.6 7,19.76± 3.6 4,2 1.31± 4.18,19.2 5±4.38(% )。结果表明 :阿魏酸钠与胺碘酮作用相似 ,用药后不同起搏频率与窦律时的ERP、MAPD90 变化率及ERP/MAPD90 比值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在整体条件下 ,阿魏酸钠延长心肌复极无逆频率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角度研究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的电生理作用。采用自制电极同步记录在体犬左室三层心肌细胞的单向动作电位(MAP),观察静脉注射L-THP前后动作电位时程(APD)、振幅(APA)、TDR及各层心肌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结果:应用L-THP后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均延长(内、中、外层心肌分别为189.67±23.29msvs182.83±23.70ms、194.67±24.12msvs192.17±24.49ms和185.08±24.53msvs173.42±22.06ms,P均<0.01),内、外层心肌ERP显著增加(分别为164.54±20.53msvs159.08±20.08ms、161.60±21.28msvs150.99±18.93ms,P<0.01)、TDR降低(9.58±2.94msvs18.75±3.77ms,P<0.01),对APA无明显影响。结论:L-THP降低心室肌的TDR,延长心室内、外膜心肌细胞的ERP。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单相动作电位 ( MAP)技术研究在整体条件下四氢巴马汀对家犬心室肌 MAP时程的使用依赖性。方法 :同时记录家犬 ( 12只 )右室心尖部的 MAP和体表标准 II导联心电图 ,比较给药前后和在窦性心律以及 2 3 0、2 60、2 90、3 2 0次 /min起搏频率下心室肌有效不应期 ( ERP)、MAP复极 5 0 % ( MAPD50 )和复极 90 %( MAPD90 )的变化。结果 :给药 3 0 min( 2 0 m g/kg)后 ,在同一起搏频率下 ,ERP、MAPD50 、和 MAPD90 均明显延长 ,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 P <0 .0 1) ;随起搏频率增加 ,ERP、MAPD50 和 MAPD90 逐渐缩短 ,但比较给药后不同起搏频率与窦性心律时的 ERP、MAPD50 和 MAPD90 变化率以及 ERP/MAPD90 比值的变化 ,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结论 :在整体条件下 ,四氢巴马汀无逆向使用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犬在体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犬在体心肌是否存在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方法 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0只开胸犬在体心脏正常及心率减慢状态下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midmyocardium ,Mid)及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单相动作电位 (monophasicactionpotential,MAP) ,测量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D)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心动周期 30 0ms时 ,Epi、Mid及Endo的MAP复极化达到 90 %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D90 )分别为 (2 0 8 6 7± 44 37)ms、(2 0 9 17± 38 6 2 )ms、(2 0 3 5 0± 33 84)ms,在体三层心肌MAPD无明显差异 ;心动周期增加至 2 0 0 0ms时 ,三层心肌MAPD呈慢频率依赖性延长 ,Epi、Mid及Endo的MAPD90 分别为 (32 9 90± 31 90 )ms、(36 9 90± 35 0 9)ms、(317 2 0± 40 2 7)ms,其中Mid的MAPD90 延长最为显著 ,与Epi及Endo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犬在体心肌存在明显慢频率依赖性的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 ,而Mid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对家犬在体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家犬14只,随机分为Tet组和维拉帕米(Ver)组,记录右室心内膜MAP及心电图Ⅱ导联,比较不同剂量的Tet和Ver对MAP振幅(MAPA)、复极化达50%和90%一点到MAP上升支的水平距离(MAPD50、MAPD90)、ERP及ERP/MAPD90。结果:Tet引起窦性心率减慢,随剂量增加(3~12 mg/kg)ERP延长、ERP/MAPD90增大,但对MAPA、MAPD50、MAPD90无明显影响;而Ver除延长ERP,增大ERP/MAPD90,还缩短MAPD50、MAPD90。结论:Tet对MAP的影响可能除钙拮抗作用外,还有别的离子基础;延长ERP、增大ERP/MAPD90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鼠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龄对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影响,及其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选取Wistar大鼠40只分为青年组、成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4组。Langendorff体外灌流心脏。分别测量各组心房肌在400ms刺激周长下MAP复极到90%、50%及20%时的时程(MAPD90、MAPD50、MAPD20)和ERP,以及其他不同刺激周长下的MAPD。结果在400ms刺激周长下,4组大鼠右心房肌MAPD90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75±5)(、123±8)(、140±11)和(140±14)ms,均为P<0.01〕;而左心房肌青年组至中年组延长分别为〔(60±4),(120±3),(139±7)〕,老年组缩短〔(102±14)ms,均为P<0.01〕。心房肌ERP的增龄性变化规律与MAPD90相同。刺激周长从400ms缩短到250ms,右心房肌MAPD90缩短程度从青年组到老年组逐渐增加;左心房肌以老年组缩短程度最小。结论左右心房肌电生理特性增龄性变化规律不同。老年期心房电生理变化可能有利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对兔心室肌电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 (简称慢性心衰 )对兔心室肌电重构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30只家兔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 2 0只 ,由阿霉素静脉注射 ( 8周 )引起慢性心衰 ;对照组 10只。所有家兔在麻醉开胸后进行电生理检查 :右室心尖部心外膜 2 5 0ppm快速起搏 ,每次持续 10min ,然后停止 1min ,如此重复 6次。其间若诱发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实验便提前终止。分别在起搏前及每次 10min快速起搏后测定心室有效不应期(V ERP)、心室单相动作电位 (MAP)复极 90 %时间 (V MAPD90 )及右室心尖部和左室心底部MAP去极化 10 %处的时差 (CTARV BLV)。结果 :6次右室快速起搏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V ERP和V MAPD90 均延长 ,但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V ERP显著延长的时间提前 (第 3次 10min快速起搏时vs第 5次 10min快速起搏时 ) ,延长的幅度增大 (平均每次 10min快速起搏延长V ERP :9.70msvs 2 .87ms ,P <0 .0 0 1) ;V MAPD90 明显延长的时间提前 (第 3次 10min快速起搏时vs第 4次 10min快速起搏时 ) ;CTARV BLV 延长的幅度增大 ( 1.5 0msvs 0 .6 0ms ,P <0 .0 1) ;诱发出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的时间提前 (第 3次 10min快速起搏完成时 :35 .3 %vs 0 ,P =0 .0 4) ;室颤总诱发率增高 ( 70 .6 %vs 2 0 .0 % ,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雌雄兔离体心室肌复极时程的差异 ,探讨其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dP)性别差异的关系。方法 :以Langendorff法依次用台氏液、含索他洛尔的台氏液和含索他洛尔的低钾、镁台氏液灌流离体兔(雌雄各 8只 )心 ,记录雌、雄兔心用索他洛尔前后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 ,比较雌雄兔在低钾、镁台氏液灌流后TdP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用索他洛尔前 ,起搏周期 (CL)从 4 0 0ms延长至 180 0ms,雄兔内膜单相动作电位时程复极90 %的时限 (MAPD90 )由 (181.0± 6 .5 )ms延长到 (2 14 .0± 7.5 )ms ,增幅 (18.2± 8.3) % ;雌兔内膜MAPD90 由(186 .0± 6 .3)ms延长至 (2 76 .0± 8.2 )ms。增幅 (48.4± 9.4 ) %。用索他洛尔后 ,CL从 4 0 0ms增至 180 0ms,雄兔内膜MAPD90 由 (2 2 4 .0± 6 .9)ms延长到 (2 95 .0± 7.6 )ms ,增幅 (31.7± 8.7) % ;雌兔内膜MAPD90 由 (2 34.0±6 .3)ms延长至 (376 .0± 9.7)ms,增幅 (6 0 .7± 8.5 ) %。用索他洛尔前后雌兔内膜MAPD90 均明显长于雄兔 (P<0 .0 1)。 7只雌兔发生TdP ,发生率 87.5 % ;1只雄兔发生TdP ,发生率 12 .5 %。结论 :复极快慢的不同可能是TdP发生率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程序电刺激时心室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程序电刺激 (PES)时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变化 ,探讨PES诱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VTA)的可能机制。采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标测技术测定 1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接受PES时的心室复极离散度。结果 :S1 S1 刺激 ( 5 0 0ms)时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的离散度 (APDd)与窦性心律时无明显差异 ( 34± 10msvs38± 9ms ,P >0 .0 5 )。随S1 S2 间期缩短 ,各标测点S2 的APD逐渐缩短 ,且与S1 S2 间期呈正相关 ,但激动时间 (AT)及其离散度 (ATd)、APDd、复极时间离散度 (RTd)逐渐延长 ;S1 S2 间期缩短至有效不应期 (ERP) +30ms后 ,S2 的APDd、RTd大于窦性心律及S1 S1 刺激时 (APDd :5 1± 8msvs 38± 9ms或 34± 10ms,P <0 .0 5 ;RTd :39± 10msvs2 4± 7ms,P<0 .0 5 ) ,但ATd无明显增大。心室内各点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为 31± 14ms,ERP APD平均为 0 .89± 0 .0 8。认为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PES可使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 ,但不增加传导差异 ,不易诱发VTA  相似文献   

12.
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midmyocardium ,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的MAP。对自主神经刺激前和刺激过程中 ,三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早期后除极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起搏周长为 10 0 0ms时 ,在未刺激自主神经的情况下 ,Epi、Mid和Endo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D)复极 90 %的时限 (MAPD90 )分别是 (2 78± 11)ms、(316± 16 )ms和 (2 70± 12 )ms;其中Mid的MAPD90 明显长于Epi和Endo的MAPD90 (P<0 0 1)。刺激交感神经时 ,Epi、Mid和Endo细胞的MAPD90 分别缩短 (19± 4 )ms、(45± 6 )ms、(18± 3)ms。与刺激前相比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由 (44± 4 )ms减少到 (15± 3)ms(P <0 0 1) ;但是交感神经刺激时 ,有 5只犬 (41% )的中层心肌出现了早期后除极。迷走神经刺激对三层心肌的MAPD90 值无明显影响。结论  (1)在体犬心室肌存在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 ;(2 )交感神经刺激可减少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但易在Mid诱发早期后除极 ;(3)迷走神经刺激对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自制复合电极同步记录家兔在体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 (MAP) ,并与经典的心内膜电极、心外膜吸附电极和三层独立电极记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①应用自制复合电极同步记录家兔在体的三层心肌MAP形态及时程与经典的记录结果相近 ;②在心动周期 (CL)为 30 0ms时 ,三层心肌的MAP复极达 90 %的时程 (MAPD90 )无显著差异 ,当CL为 80 0ms时 ,家兔心外膜心肌 (Epi)、中层心肌 (M)和心内膜心肌 (Endo)的MAPD90 分别为 2 15± 18,2 6 2± 16 ,2 16± 12ms,M与Epi及Endo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n =8)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34± 3ms。结论 :应用复合电极同步记录在体心肌跨室壁三层MAP是可行的 ,家兔心脏跨室壁心肌电生理在正常心率时无明显差异 ,而当心率减慢时则异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对犬在体3层心肌的电生理影响。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急性缺血组(6只)和假手术组(6只)。应用单向动作电位(MAP)技术和特制的复合电极同步记录MAP和测定有效不应期(ERP),并分析跨室壁复极离散(TDR)和跨室壁不应期离散(TDE)。结果:在急性缺血组,MAP时程从[(201·67±21·42)ms缩短至(169·50±13·81)ms,P<0·05],而ERP不同程度地延长,且TDE增大。在假手术组,MAP时程和ERP没有明显变化。2组3层心肌之间MAP时程是一致的,不存在TDR。结论:急性缺血时MAP时程缩短,但3层心肌之间没有差别,而ERP延长伴随TDE增大。这可能在急性缺血时心律失常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变化。方法 以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模型 (腹主动脉缩窄组 ) ,并设假手术组 (仅游离腹主动脉未缩窄 )作为对照。采用自制复合式电极在兔左心室游离壁同步记录在体心内膜、心肌中层、心外膜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MAP) ,比较两组间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差异。结果 腹主动脉缩窄组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游离壁厚度、全心重量及其与体重比率均大于假手术组。缩窄组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复极至 10 0 %的时程 (MAPD1 0 0 ) (内膜 191± 19ms,中层 2 44± 2 4m s,外膜 196± 15 ms)均比假手术组 (内膜 170± 18ms,中层 172± 15 ms,外膜 168± 16m s)延长 ,以中层心肌 MAPD1 0 0 的延长最为明显 ;缩窄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 (65± 10 ms)较对照组 (4± 3 m s)明显增大 (P<0 .0 1)。结论 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明显增大 ,可能是肥厚心肌心律失常发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时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 (KATP通道 )在心室肌电生理特性改变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意义。采用阿霉素制作CHF兔模型。 2 9只兔分为健康对照组 (HC组 )和CHF实验组 ,后者包括CHF对照组 (CHFC组 )、CHF +KATP通道开放剂组 (P组 )、CHF +KATP通道阻断剂组 (G组 )、CHF +KATP通道开放剂和阻断剂组 (P +G组 )四个亚组。每组均予心房快速起搏 30min ,分别测定起搏前后 90 %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 )、心室有效不应期 (VERP)及其离散度和兴奋时间 (AT)离散度 ,测定毕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结果 :快速起搏使MAPD90 、VERP延长 ,在CHFC组较HC组显著 (11.82± 10 .2 0vs 8.18± 6 .97ms,P <0 .0 5和14 .95± 12 .82vs 9.0 7± 8.79ms,P <0 .0 1) ,而G组和P +G组的MAPD90 、VERP延长更明显。各组快速起搏均未引起MAPD90 、VERP离散度变化 ,但CHFC组和P组都有AT离散度显著增大 (2 8.5 3± 8.6 3vs 36 .80± 6 .97ms ,P <0 .0 1和 2 6 .33± 5 .82vs 33.80± 9.5 0ms,P <0 .0 5 ) ,阻断剂可对抗AT离散度的增大。结论 :快速心房起搏可开放CHF心室肌KATP通道 ,一方面阻止MAPD90 、VERP的延长 ,另一方面又加大AT的非同步性 ,使室性心动过速易于诱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缺血豚鼠乳头肌的直接电生理作用。方法 :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记录缺血豚鼠离体乳头肌的单细胞动作电位。结果 :卡托普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动作电位幅度 (APA) ,复极至30 %、5 0 %时动作电位的时程 (APD3 0 、APD50 ) ,静息膜电位 (RMP) ,有效不应期 (ER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分别为(10 6 .8± 11.2 )∶(94 .0± 2 5 .4 )mV (1min) ,(75 .6± 2 3.4 )∶(4 9.0± 2 8.8)ms(3min) ,(12 9.5± 33.2 )∶(81.6±4 4 .6 )ms(10min) ,(14 8.0± 4 8.5 )∶(6 6 .6± 9.4 )mV(10min) ,(2 11.0± 4 7.2 )∶(172 .2± 39.0 )ms(10min) ,P <0 .0 5。卡托普利治疗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P <0 .0 5 )。结论 :卡托普利拮抗缺血导致APA降低 ,APD缩短 ,RMP降低 ,ERP缩短 ,减少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提示它对缺血损伤有直接的电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年龄对大鼠左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actionpotential,MAP)的影响。方法 选取实验用Wistar大鼠4 0只,按出生年龄分为青年组、成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每组10只。体外Langendorff灌流心脏,右心室刺激。分别记录各组左心房肌在4 0 0ms刺激周长下动作电位复极到90 %、5 0 %及2 0 %时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 )、MAPD50 、MAPD2 0 和心房有效不应期,以及在不同刺激周长下的MAPD90 、MAPD50 、MAPD2 0 。结果 MAPD各时相和有效不应期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延长(P <0 .0 1) ;但老年组缩短。在同一年龄组中,刺激频率增加使动作电位时程都相应缩短,以MAPD90 明显;中年组MAPD改变明显。结论 年龄是影响心脏电活动重要的独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探讨缺血预适应(IPC)抗急性缺血心律失常的部分电生理机制。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IPC组(n=6),采用特制电极记录和测量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及有效不应期(ERP),测量并分析MAP时程(MAPD),MAPD跨室壁离散(TDR)及ERP跨室壁离散(TDE)。结果:对照组缺血时MAPD缩短,ERP延长且三层心肌延长的幅度不一致,IPC组缺血时MAPD缩短与ERP延长均不明显,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别(P<0.05)。两组三层心肌之间的MAPD变化一致,不存在TDR,对照组缺血时ERP变化明显不一致,TDE增大,与IPC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别(P<0.05或<0.01)。结论:IPC减少急性缺血时MAPD缩短、ERP延长及TDE,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研究在体情况下迷走神经刺激(VNS)和乙酰胆碱(Ach)灌注对心房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影响,并探讨其诱发心房颤动(AF)的机制。10只杂种犬自身随机对照,运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同步记录10只开胸犬的右心耳(RAA)、高位右房(HRA)、低位右房(LRA)、左心耳(LAA)、高位左房(HLA)、低位左房(LLA)的MAP,分别给予切断迷走神经、VNS、Ach灌注(分别做为对照组、VNS刺激组、Ach灌注组)后,观察诱发AF的情况和动作电位时程APD50、APD90和APD离散(dAPD)的变化。结果:10只犬在VNS刺激和Ach灌注同时,右心耳单一刺激分别有7只和6只犬诱发AF;VNS明显缩短APD50、APD90,其中RAA缩短最明显(APD50从72±5ms到19±4ms,APD90从136±7ms到43±5ms,P<0.001);Ach灌注也明显缩短APD50和APD90,与VNS相比,LLA的APD90缩短更明显(47±6msvs62±8ms,P<0.01);VNS明显升高心房肌APD50和APD90的离散(17±5msvs7±3ms,25±7msvs8±5ms,P<0.01)。结论:VNS和Ach灌注可引起APD缩短和离散升高,但影响的部位和程度稍有差异,都易诱发A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