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患者,男,40岁,因腰椎骨折前路术后18个月,切口瘢痕处渗液20 d于2011年10月23日入院。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患者18个月前因L2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在全麻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预防感染、营养神经治疗,术后第2周切口拆线愈合良好。术后第3周患者高热、肛周肿痛、流脓,脓液培养大肠埃希菌,外科会诊考虑为肛瘘,抗感染治疗后肛周肿痛减轻,窦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路C2,3复位融合方法治疗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判定与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对近年收治的29例Hangma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l例,女8例;年龄21~66岁,平均44.6岁.患者均表现为颈痛,颈部活动受限,5例单侧上肢、2例双侧上肢麻木及无力,四肢麻木无力1例.患者均行X线、三维CT和MR检查,并测量C2,3位移和成角;其中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3例,Ⅰ a型2例,Ⅱ型15例,Ⅱa型7例,Ⅲ型2例.入院后均常规行仰伸位颅骨牵引后行手术治疗,前路切除损伤的C2,3椎间盘,采用髂骨块或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带锁钢板固定.术后戴费城颈托保护6周.结果 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28.6个月.平均3.6个月时骨折处愈合,平均4.2个月时椎间植骨融合.颈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消失,但颈部活动度较正常有所下降.术前C:移位2~16mm,平均(3.7±1.2)mm,术后平均移位(2.4+1.0)mm;术前C2,3成角1°-33°,平均7.4°±1.6°,术后平均2.3°±1.1°,两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R和CT检查在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判定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前路C2,3复位融合方法是治疗Hangman骨折的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3.
前路内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其中四肢不全瘫2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固定融合方式:对C2椎体容易显露的7例Ⅱ型或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且牵引后C2、C3椎体间成角纠正不理想且合并椎体骨囊肿的1例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C2/3椎间融合器(solis)置入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但术前复位理想的3例Ⅱ型骨折患者采用C2、C3椎体螺钉内固定椎体表面颗粒状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术前颈痛及颈部活动障碍明显缓解,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中1例脊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较术前部分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后C2、C3椎体间仍有轻微成角,但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定期随访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术后2个半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合理的内固定融合方式行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伴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治疗35例无神经损伤症状伴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记录椎管占位率、椎体压缩率、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无感染、断钉、迟发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 d及1年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与术后3 d Cobb角、椎体压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管占位率较术后3 d减小(P<0.05)。结论 对于无神经损伤症状伴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通过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复位椎管占位骨折块并通过后期的椎管重塑,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前路钢板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单纯脱位者,先行后路复位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再改行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椎体骨折伴脱位者,前路先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然后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脱位节段,小关节间行植骨融合.术前ASIA分级:A级21例,B级6例,C级3例,D级1例. 结果 12例患者获6~21个月(平均14.8个月)随访,椎间及小关节间植骨全部愈合.无螺钉松动及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余11例均有一级以上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4例,D级4例,E级2例. 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联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任先军  王卫东  张峡  蒋涛 《脊柱外科杂志》2005,3(3):145-147,157
目的观察高位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2—67岁。C1,2椎体结核3例.Hangman 7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连伴难复性环椎脱位3例,齿状突骨折2例。本组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2-3,椎体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术.先天性齿状突不连者行前路松解复位.后路环枢融合;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植骨融合术.放自锁钛板内固定,齿状突骨折行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地显露C1前弓至C3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9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高位前方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高位颈椎前路术式能有效复位、减压和稳定,并可最大程度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5例;年龄19 ~74岁,平均40岁;损伤节段:C3.4 2例,C4.5 8例,C5.6 6例,C6.7 4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5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5例;同时伴关节突骨折或椎板骨折7例;术前脊髓损伤情况采用改良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10例,D级2例.19例骨折脱位处无椎间盘突出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绞锁复位的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未复位者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侧块钢板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同定术,1例C6.7骨折脱位者C6.7椎间盘突出并且位于上位椎体后侧,行C6椎体次全切除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均获复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4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除完全脊髓损伤的3例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他患者脊髓损伤均至少有1级以上恢复:5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D级1例,10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6例、E级4例,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后前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类型、颅骨牵引复位与否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995年以来收治的49例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ORION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及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骨折脱位者均Halo头环牵引复位后即行颈前路开槽式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钛板内固定,伴脊髓损伤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及脱水剂1~3d后手术,术后行X线检查,46例获得随访.结果 经6个月~2年随访,骨折脱位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植骨在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因术后1年患褥疮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无1例发生ORION钛板断裂或螺钉松动、脱出.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后辅以ORION钛板内固定使融合节段达到术后即刻稳定,更有利于植骨节段的融合及颈椎曲度的重建,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9岁.40 d前因拖拉机翻车摔伤颈部于当地医院诊断为C5骨折行颅骨牵引治疗,24 d后下床行走,1周后感觉四肢麻木无力并逐渐加重,伤后40 d在别人搀扶下走进病房,查体:颈椎曲度变直,无明显肿胀,C4~6棘突处压痛,双三角肌、肱二头肌明显萎缩,四肢躯干皮肤感觉减退,双上肢肌力0~3级,双下肢肌力3~4级,四肢腱反射亢进,双Hoffman征阳性,颈椎X线片示C5椎体爆裂性骨折脱位,椎体前大片软组织肿胀影(图1).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1-1534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术中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均43岁;C_(4~5)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例,C_(5~6)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7例,C_(6~7)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1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1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见植骨全部融合,无钛板、椎间融合器、钛网、螺钉松动及脱落。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3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有所下降,运动、感觉较术前好转;2例B级恢复至C级;其余6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已恢复至E级。[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是可行的,具有减压彻底、颈椎固定牢靠、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早期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骨科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多由急速减速损伤机制致膝关节猛烈过伸所致。该损伤常合并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等关节内其他结构的损伤。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3岁11个月,摔倒致左膝关节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1d入院。患儿于1d前玩耍时摔倒,左膝关节着地,即感左膝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活动,未予特殊处理。患儿疼痛症状未见缓解,并出现左膝关节肿胀,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膝关节呈屈曲30°位,肿胀明显,压痛阳性,以胫骨结节处明显,浮髌试验阴性,主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被动活动范围10°-80°,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3.
膝顶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俊宪  郭新宇 《中国骨伤》2011,24(11):962-96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资料显示约占全身骨折的1/6。尽管近年来手术方法日新月异,但手法复位无论治疗数量还是质量仍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传统手法进行了改进,命名为膝顶法,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108例患者疗效,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晓光 《中国骨伤》2014,27(2):89-91
<正>脊柱骨折脱位常常造成严重的脊髓损伤,其治疗应充分考虑骨折脱位的类型、稳定性、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合并其他损伤的程度。对不稳定型脊柱骨折脱位且伴有脊髓损伤者应手术治疗,目的是及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和稳定脊柱序列,最大限度恢复残余脊髓  相似文献   

15.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张兴平 《中国骨伤》2011,24(11):887-889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病率约为144/10000,占全身骨折的6.7%~11%,好发于中老年,老年患者中女性居多,常由低能量损伤导致^[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也在逐年增多。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对其选择主要取决于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患者年龄、对功能要求的程度及医疗条件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科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4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19~68岁。病程6个月  相似文献   

17.
改良手法整复固定踝部骨折并距骨外侧脱位3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踝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多发损伤,踝部关节结构复杂,易受伤,在较重的损伤类型中以踝部骨折并距骨外侧脱位多见。自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对该类型损伤采用改良手法整复固定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何炯成 《中国骨伤》2011,24(1):82-82
患者,男,48岁,2008年7月5日因高空作业不慎跌落,左髂部外伤肿痛半小时急诊入院。入院时体检:神志清楚、检查合作、血压120/80mmHg,瞳孔等大,反应正常,无头部外伤,无恶心、呕吐、颈软,胸廓正常,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左髂部、臀部外侧青紫肿胀,局部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双下肢感觉正常,活动良好,CR摄片提示左髂骨翼粉碎性骨折(见图1a)。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7岁,因出生后双下肢畸形、行走困难,进行性加重,双膝关节疼痛2年来我院就诊。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身材矮小,父体健。查体:身材矮小,问答确切,智力正常。巩膜轻度发蓝,粗听力正常。牙齿凹凸不平,色黄黑,部分牙齿已脱落,  相似文献   

20.
区作明  刘远标  江涌 《中国骨伤》2011,24(5):391-393
肱骨干骨折一般系指肱骨外科颈以下2cm至肱骨髁上2cm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长骨干骨折之一。肱骨干骨折后出现骨不连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发生率为5%~15%。2005年至2009年在双边骨板植骨内固定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