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研究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Bryant牵引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小儿股骨干骨折38例,采用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及Bryant牵引两种方法治疗。桥式钢丝夹板组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8个月~5.3岁,平均(2.3±0.6)岁;按骨折部位分类,股骨上1/3骨折5例,中1/3骨折9例,下1/3骨折7例。Bryant牵引组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0个月~3.2岁,平均(2.2±0.4)岁;按骨折部位分类,股骨上1/3骨折4例,中1/3骨折10例,下1/3骨折3例。对两组临床功能、X线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桥式钢丝夹板组与Bryant牵引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6.0±0.3)、(6.2±0.4)周,负重时间分别为(6.1±1.0)、(6.4±1.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桥式钢丝夹板组软组织并发症3例,Bryant牵引组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临床疗效标准,桥式钢丝夹板组优17例,良3例,可1例,Bryant牵引组优12例,良4例,可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及传统Bryant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与Bryant牵引相比,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护理方便、疗效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Pavlik挽具与即时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股骨干骨折婴幼儿分为Pavlik挽具固定组(24例)和即时髋人字石膏固定组(16例),比较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儿骨折对位对线均达到解剖或功能复位标准,无1例骨折不愈合。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vlik挽具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即时髋人字石膏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随访24个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明显跛行,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与即时髋人字石膏固定相比,Pavlik挽具固定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针与钢板螺钉治疗腓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48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腓骨干于术方式不同分为弹性髓内针(EIN)组(采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21例)和钢板螺钉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27例),比较两组术中固定腓骨时的出血量、手术时间、腓骨骨折愈合时间、腓骨骨折愈合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24个月(平均14.0个月)随访。EIN组腓骨内固定手术的出血量[(17.9±4.9)mL]、腓骨手术时间[(23.2±5.8)min]及骨折愈合时间[(10.3±1.8)周]较钢板螺钉组[(28.9±9.6)mL、(30.0±10.7)min、(11.6±2.0)周]少,差异均有统汁学意义(P〈0.05)。两组腓骨骨折愈合率(95.2%vs.92.6%)、切口感染率(0 vs 7.4%)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05)。AOFAS的踝-后足评分:EIN组:优12例,良8例,中1例,平均(91.0±5.3)分;钢板螺钉组:优14例,良10例,中3例,半均(90.1±6.1)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结论与钢板螺钉比较,EIN治疗腓骨干骨折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势,但在提高骨折愈合率及改善踝关节功能方面并无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患者体位与骨折复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的3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91例,女177例;年龄为42~102岁,平均(73.1±11.0)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05例,31-A2型131例,31-A3型132例。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分为3组:仰卧位A组99例,采用健侧肢体屈髋、屈膝90°体位;仰卧位B组178例,采用健侧肢体伸直、仰卧并外展体位;侧卧位组91例,采用侧卧位。比较3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仰卧位B组(97.8%)〉仰卧位A组(87.9%)〉侧卧位组(72.5%);透视时间:侧卧位组[(34.4±5.8)min]〉仰卧位A组[(29.4±6.4)min】〉仰卧位B组[(27.1±5.2)min];透视次数:侧卧位组[(15.5±5.0)次]〉仰卧位A组[(14.0±3.4)次]〉仰卧位B组[(11.2±2.9)次],以上项目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侧卧位组[(59.0±10.7)min]〉仰卧位A组[(58.4±11.2)min]〉仰卧位B组[(51.2±8.7)min],仰卧位B组分别与仰卧位A组、侧卧位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患者采用仰卧、健肢伸直并外展牵引位有利于骨折牵引复位,对正、侧位透视影响小,方便手术操作,可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双侧锁定钛板与单侧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3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双侧锁定钛板固定(双侧组)24例,单侧锁定钛板固定(单侧组)29例。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53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周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双侧组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侧锁定钛板内固定相比,双侧锁定钛板固定术后并发症更少,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4月12月急诊治疗的156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3例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63例采用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AO分型、软组织Gustilo分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例数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固定支架组和非扩髓髓内钉组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8个月(3~18个月)、5.3个月(2.12个月)。非扩髓髓内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畸形愈合方面明显优于单臂外固定支架组(P〈0.05);两组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畸形愈合少等优点。对于严重污染的创面及全身多发伤患者,外固定支架的临时固定是首选。  相似文献   

7.
李敬  陈巨坤  周凯  沈斌  倪向明  陈雷 《中国骨伤》2011,24(5):362-365
目的:探讨改良扩孔器结合DHS(MDHS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手术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4例,MDHS组与常规DHS组各27例,MDHS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69-93岁,平均79-4岁,根据改良Evans分型:I型3例,Ⅱ型12例,Ⅲ型8例,Ⅳ型4例;DHS组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66-88岁,平均77-2岁,I型4例,Ⅱ型14例,Ⅲ型6例,Ⅳ型3例。对两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主钉松动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5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1~36个月,平均27.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地时间,MDHS组(14.2±2.1)d较DHS组(18.9±3.1)d明显提前(P〈0.05);主钉松动发生情况,MDHS组(1例)明显少于DHS组(8例)(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总评分,MDHS组(87.8±4.7)分明显高于DHS组(83.3±7.5)分(P〈0.05)。结论:MDHS具有主钉把持力强,手术适应证广,下地活动时间早,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在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中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DH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髓内钉内固定加植骨与单臂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加植骨两种方式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将35例肱骨干骨折骨不愈合患者分为两组,19例行髓内钉内固定加植骨术(A组),16例行单臂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加植骨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愈合时间、并发症、肱骨短缩和DASH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28(16±4)个月。影像学愈合时间:A组(6.2±0.8)个月,B组(5.5±0.9)个月。DASH评分:A组(22.9±3.6)分,B组(24.1±3.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或单臂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加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愈合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最佳手术时机选择。方法自2008—05-2012—06收治的55例Pilon骨折按手术时机分为2组,A组27例于伤后3—7d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28例延期于伤后7—21d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踝关节功能。结果A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8.7±3.1)周,并发症发生率29.6%;B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5.4±2.4)周,并发症发生率7.1%;B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74.1%,B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89.3%,B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lon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手术效果具有关键的影响,分步延期手术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愈合效果,促进踝关节功能的进一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消毒止血带在股骨干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手术组使用(试验组,45例)和不使用(对照组,45例)可消毒止血带行股骨干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资料。结果2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发生。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平均16.7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断裂、再骨折和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14例、良31例,对照组优13例、良32例,2组HSS评分优良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实际总失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可消毒止血带行股骨干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但可以有效减少出血和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治疗儿童股骨中上段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泉州  黄淑明  蔡奇勋 《中国骨伤》2014,27(10):809-814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治疗儿童股骨中上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对32例儿童股骨中上段骨折的患者随机抽签接受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治疗.弹性髓内钉治疗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3~11岁,平均(6.9±2.2)岁;AO分型:A型11例,B型6例,C型2例.接骨板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5~12岁,平均(7.5±2.1)岁;AO分型:A型3例,B型6例,C型4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功能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弹性髓内钉组平均随访时间25.3个月(15~48个月),接骨板组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3~36个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在弹性髓内钉组分别为(56.7±11.2) min、(6.6±3.9)d、(8.1±2.3)个月、(12.6±3.8)周,接骨板组分别为(51.5±8.3) min、(7.8±4.8)d、(7.8±1.6)个月、(11.8±2.8)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在弹性髓内钉组分别为(12.7±3.2) ml、(4.3±1.7) cm,均小于接骨板组(89.2±21.1) ml、(11.6±2.3)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Sanders疗效评定标准,弹性髓内钉组19例,优13例,良3例,可2例,差1例;接骨板组13例,优10例,良2例,可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髓内钉和接骨板治疗儿童股骨中上段骨折各有优势,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骨性愈合和功能恢复,临床选择何种治疗方式需根据骨折类型、体重、患儿家属意愿以及瘢痕大小等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2.
林斌  戴立林  陈志达  郑勇 《中国骨伤》2017,30(9):792-798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97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9例,女38例;年龄20~68岁,平均53.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6.9±2.3)个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后路组),前路手术治疗43例(前路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VAS评分、ODI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骨融合时间及Cobb角矫正率。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174.4±9.9)min、术中出血量(885.0±95.7)ml、术后出血量(103.2±11.5)ml、术后住院时间(15.1±0.7)d;前路组手术时间(229.5±15.2)min、术中出血量(1 326.0±113.5)ml、术后出血量(153.2±16.7)ml、术后住院时间(19.0±0.8)d,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前路组为16.3%,后路组为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组的Cobb角矫正率为(73.4±3.2)%,优于前路组的(62.3±2.5)%。两组间的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ODI评分及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期前路或后路手术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但是后路手术相对于前路手术,创伤更小,畸形矫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毛晓晖  杨杰 《中国骨伤》2014,27(10):800-803
目的:比较术前骨牵引与皮牵引固定对成人股骨骨折手术指标及功能结果的影响,从而指导成人股骨骨折术前牵引方法的选择.方法: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68例年龄大于18岁的股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奇数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治疗(A组),偶数采用皮牵引治疗(B组).A组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龄(36.3±9.9)岁;横形骨折11例,斜形15例,螺旋形8例.B组男26例,女8例;平均年龄(37.1±11.0)岁;横形骨折10例,斜形13例,螺旋形11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人数及输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血红蛋白、疼痛评分、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33.5±6.5)个月,B组随访时间(31.3±7.5)个月.A组手术时间(108.8±14.2) min,术中出血量(383.1±117.1) ml,术后输血14例,输血量(350.0±122.5) 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0±3.3)周,B组手术时间(111.6±12.7) min,术中出血量(392.0±116.7)ml,术后输血11例,输血量(327.3±129.1)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5±3.4)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红蛋白含量、牵引前后疼痛评分、股骨骨折疗效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皮牵引,骨牵引并不能减少成人股骨骨折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等临床指标,对于骨折愈合速度及肢体的功能结果也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在胸椎结核经肋横突入路手术中,捆绑式多折段肋骨植骨、髂骨植骨和钛网植骨3种不同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7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107例患者均采用肋横突手术入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后,分别予以髂骨植骨(36例,A组),捆绑式肋骨植骨(35例,B组)以及钛网植骨(36例,C组)3种不同方式进行植骨,对3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植骨所需时间、术中失血量、病灶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脊髓神经恢复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术中植骨所需时间A组为(23.2±4.1)min,B组为(23.8±4.4)min,C组为(25.5±4.2)min,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541.6±35.3)ml,B组为(46.8±27.8)ml,C组为(540.1±34.5)ml,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A组(46.0±3.1)%,B组(46.4±3.3)%,(45.3±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6±5.0)%、(8.1±4.2)%、(9.4±4.3)%,术前及末次随访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A组为(35.1±4.8)°,B组为(35.2±4.5)°,C组为(35.2±4.5)°,术后3 d分别为(15.1±3.6)°、(15.3±3.1)°、(15.2±3.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7±3.3)°、(17.9±3.9)°、(18.6±3.6)°,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时间A组为(5.6±0.5)个月,B组为(5.6±0.6)个月,C组为(5.8±0.6)个月,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7例,D级10例,E级86例,3组患者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捆绑式肋骨植骨、髂骨植骨及钛网植骨均能有效治疗胸椎结核,但捆绑式肋骨植骨可有效避免髂骨供区并发症,是髂骨移植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75.35±11.82)岁,骨密度T值为(-4.28±0.65) g/cm~3;B组49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76.79±9.64)岁,骨密度T值为(-4.33±0.72) g/cm~3。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12、18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18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并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量A组为(8.42±1.24) ml,B组为(9.19±1.09)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出现5例,B组4例,均未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骨水泥分布A组优25例,良19例,差1例,B组优45例,良4例;骨水泥分布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18个月VAS、ODI评分A组分别为8.29±0.74、2.59±0.14、3.75±0.38、3.84±0.88和40.04±3.16、9.24±2.82、12.27±2.64、15.83±2.58,B组分别为8.22±0.82、2.54±0.19、2.81±0.23、2.82±0.45和39.98±2.05、9.16±2.10、9.46±2.41、9.76±2.46;术后1个月VAS、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18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椎体高度、Cobb角A组分别为(59.17±1.42)%、(85.95±2.19)%、(75.27±3.45)%、(68.34±2.24)%和(23.83±3.37)°、(15.26±2.61)°、(17.63±2.16)°、(19.46±2.54)°,B组分别为(59.31±1.87)%、(89.19±2.53)%、(88.62±2.51)%、(88.59±2.62)%和(24.72±3.78)°、(14.91±2.28)°、(15.48±2.55)°、(15.86±2.81)°。术后即刻椎体高度B组大于A组,Cobb角B组小于A组(P0.05),在随访中,B组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A组椎体高度塌陷(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使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洪海斌 《中国骨伤》2021,34(2):108-113
目的:探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将收治的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5(59.63±8.08)岁;骨折按照AO分型,A2型25例,A3型5例;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52~76(59.77±8.03)岁;按照AO分型,A2型24例,A3型6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情况,并采用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3(11.90±0.80)个月;拆除夹板时间42~60(50.20±4.94)d,拆除夹板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骨性愈合,关节面平整。观察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7±1.16)mm、(12.83±3.25)°、(-21.17±3.36)°,治疗8周后分别为(10.10±1.75)mm、(24.30±3.16)°、(9.40±2.13)°;对照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0±1.43)mm、(12.83±3.10)°、(-21.50±3.38)°,治疗8周后分别为(8.90±1.24)mm、(21.20±2.91)°、(6.16±2.94)°;治疗前两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90.97±7.92)分与对照组(84.77±9.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5);其中观察组优18例,良10例,可2例;对照组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手法牵引复位固定更具优越性,牵引稳定可靠,复位效果好,并能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7.
温差注射法在椎体成形术中预防骨水泥外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温差注射法在椎体成形术(PVP)中预防和减少骨水泥的外渗效果。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48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例,女23例;年龄为62~80岁,平均72岁。椎体骨折节段:T_8-L5,其中腰椎30个,胸椎18个,病程3 d~2个月。其中20例(20个椎体)采用单纯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22例(28个椎体)采用温差注射法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3 d的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及再骨折率。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3 d VAS评分别为(40.05±7.78) min,(3.93±0.19) ml,(3.55±0.74)分;A组患者分别为(38.90±6.81) min,(4.03±0.24) ml,(4.05±1.0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渗漏率为9.1%(2/22),比A组患者的40.0%(8/20)更低(P0.05);B组患者再骨折率为9.1%(2/22),A组患者为15.0%(3/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差注射法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外渗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 :对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8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7~72(49.5±13.5)岁。83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术;B组48例,行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正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统计手术前后腰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以上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改变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149.4±13.3) min、(354.3±69.0) ml、(9.4±1.6)d,B组为(116.8±10.0) min、(721.9±172.3) ml、(11.8±1.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A组为(24.2±5.1)个月,B组为(24.0±5.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随访时发现A组1例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82例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无窦道形成、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动、断裂、远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等情况。融合时间A组为(5.1±1.6)个月,B组为(5.1±1.7)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ESR及CRP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技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优势。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具有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适应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采用单位组随机排列法随机分成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通道组)和后路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传统组,包括后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等),其中通道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43~74岁,平均(56.6±5.1)岁;病程4~22个月,平均(6.7±1.8)个月;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6例,心律不齐2例。传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3~73岁,平均(55.9±4.6)岁;病程4~26个月,平均(6.2±2.1)个月;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病5例,心律不齐1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及骨融合例数和切口相关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6个月两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ODI评分通道组低于传统组(P0.01)。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在通道组分别为(167.3±30.2)min、(407.3±149.4)ml、(12.3±2.4)d,在传统手术组分别是(197.5±48.7)min、(786.8±147.8)ml、(16.5±3.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椎体融合率和融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相关并发症通道组4例,较传统组的7例明显减少(P0.01)。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对椎体融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