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炜佳  骆和生 《中药材》1989,12(12):42-43
咸味的归经始于《素问》,谓“肾欲咸”是五合之一(《五藏生成篇》),“咸入肾”是五入之一(《宣明五气篇》);“咸先入肾”(《至真要大论》)。本文以《中药学》教材所载药物为依据,对此论点进行探讨。《中药学》所载正药性味、归经俱全者414味,其中咸味药42味占10.2%。咸味药中纯咸者19味占45.2%,复合咸味(咸味兼其他味)23味占54.8%。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咸味药,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幼官》中提到:"六行时节,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酸先入肝,苦先入心……咸先入肾。"明确定义咸味药归经为肾,色属黑。《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主耳。"《素问·宣明五气》曰:"肾属水,咸入肾。"肾属水脏,水为阴,间接说明咸味属性为阴。本文将咸味药在血液病中的  相似文献   

3.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还反映各种药物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中医采用了五味配五脏理论,故有"咸入肾"之说。其实,咸味药的作用超过了传统的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本文以咸味药为研究对象,从咸味药与中药四性及归经关系、咸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咸味药的方剂配伍规律及其在脾胃病的临床运用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历代本草书籍所收载的咸味药,记载有异,数量不一,为了使所研究的咸味药物具有代表性,本文以《中药学》三版教材为蓝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准绳,选取咸味中药42种为研究对象,论述如下。一、咸味药的来源 42种咸味药,分布在动物、植物、矿物三类之中。其中动物药为多,占咸味药的67%。它们分布的科属毫无规律,提示我们药物的科属与咸味无内在联系。二、味的辨析历代都把食盐的味道推为标准的咸味,有人以此味道标准作过实验(张季平等:中药气味初步研究,江苏中医,1964年10期封  相似文献   

5.
咸味:食品中的咸味由食盐(氯化钠)调配而成。咸味食品与焦虑密切相关。盐刺激肾,食盐过量可能影响心脏。人的某些焦虑不安可能是由于肾功能衰弱引起的。弥补的方法是吃丰富的豆类食品和谷物,这些食品有助于增强人的意志力。  相似文献   

6.
夏××,男,52岁,1984年5月26日诊。口不知咸味半年。食入于口,余味皆知,唯独不知咸味,迭经多处就医无效。现症:食物不知咸味,甚而口咀咸菜亦不知咸。食纳尚可,时有失眠多梦,二便调,舌尖略红,少苔,脉寸大尺弱。证属:肾阴亏虚,心肾不安,脾运失调。治以补肾滋阴,交通心肾,助脾健运。拟六味  相似文献   

7.
基于周易水火"既济"与"未济"理论,从生理、病理方面探讨睡眠与心肾交感的关系,指出肾(坎)中之阳、心(离)中之阴在心肾交感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枢机健运、气机通畅是心肾交感的重要条件,提出以温肾助阳、滋养心阴之法促进心肾交感,以交通心肾、健运枢机之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  相似文献   

8.
"咸入肾,肾主骨,过咸伤骨"是肾藏象理论中咸味和肾、骨关系的重要内容,《内经》中已基本形成。其中医病机在于咸味的特性主泄,而肾主封藏所致,此外过咸也可影响血脉运行,而使骨骼失养。现代研究发现高氯化钠可以使骨量减少,在于高盐摄入增加了尿钙排泄和造成的内环境酸中毒,激活了破骨细胞活性促进了骨吸收,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可丰富中医肾藏象理论的内涵以及生活中饮食方式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静雅  曹煌  龚苏晓  许浚  韩彦琪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16,47(16):2797-2802
对中药五味中咸味的中医药内涵、咸味药基原的分布特征以及咸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关联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咸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了咸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咸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盐敏感性高血压属原发性高血压,其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中医学中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是根据症状表现,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病机可归纳为阴阳平衡失调、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本虚标实;病因则多由痰、瘀、风、火、虚等引起,病位在脑,与五脏均有关。盐敏感性高血压是由于高盐摄入后所引起的血压水平显著升高,中医学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认识十分久远,认为其主要影响为肝、脾、肾三脏,咸属五味之一,主水脏入肾,过量摄入咸味会使肾脏负担过大;咸味摄入后由脾胃运化,后入血走肾,长此以往,脾胃受其热所损,伤津耗气,脾胃运化失司,易被痰湿所困;盐入血而蕴热,肝藏血,长期摄入过量咸味,肝脏会受到藏血之热影响,会产生肝火上逆等。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主要病机为肝火上炎、痰湿困脾及肾精亏虚,中医治疗此根据病机,肝火上炎多以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湿壅盛多补脾祛湿,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泽泻汤;肾精亏虚多补肾填精;补肾活血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DM)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临床发现糖尿病肾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糖尿病肾病后期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其死亡的首要原因.以中医心肾相关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心主血脉、肾主封藏、心肾不交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发现心肾不交、水火失调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结合病机特点,总结运用"心肾并调"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2.
咸补药性论     
咸为中药五味之一,《内经》最早论述咸味之药性云:“咸软”,“咸入肾”,“咸走血”。后代医药学家承袭了这一药性观点,迄今为止,对咸味药药性的论述,仅限于此。考察历代本草书籍,相关医药论著及临床用药,发现成味药物具有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咸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是直接从药物所具有的味来确定的,但实际上,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还反映各种药物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随着祖国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有必要加强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此以《中药学》教材为依据,以书中所载48种咸味药为研究对象,从药物来源及药用范围、咸味药与中药四性及归经关系、咸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咸味药的配伍作用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尹玥  孙伟  丁绍芬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295-1298
慢性肾脏病病机错综复杂,往往本虚与标实并见.孙伟教授将慢性肾脏病的病机概括为"肾虚湿热(瘀)",提出以补益肺肾,活血清利之法治疗慢性肾病,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论述了肺肾相依的生理特点,介绍了孙师从"金水相生,肺肾同治"角度论治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经验,并从肺肠肾轴、粘膜免疫等角度提出相关理论依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与饮食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后天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紧密相关,并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据《黄帝内经》"咸走血"理论,长期过食咸味可导致血瘀体质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咸入血寒凝泄津、入肾损精伤血、入心伐脉滞血。  相似文献   

16.
药笼小品     
<正> [红山栀]辨药的方法很多,有从形色气味着手的一种方法。从形状来说,诸根皆升,诸子皆降,诸花与叶皆散;心以治心,筋以治筋,络以治络,皮以治皮。从色泽来说,红色入心,青色入肝,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从药气来说,焦气入心,臊气入肝,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从药味来说,苦味入心,酸味入肝,甘(甜)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这是一般的规律。以红山栀为例,形色气味,无一不合。红山栀的形状颇似人心脏,色泽是红的入心,药气颇焦入心,其味甚苦入心。经过炮制炒成焦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肥大属"癃闭"范畴,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老年人年老体虚,肾精渐亏,天癸渐竭,阳气虚衰,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畅,败精瘀血,凝结滞块而成癃闭,所以很多前列腺肥大患者可见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腻或微黄,脉沉细或弦细。粗盐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咸、平、微凉、无毒;归肺、胃、肾经;催吐利水,泄热软坚,润燥通便。《中华本草》记载"艾叶苦辛,……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神阙穴有调理冲任、温通元阳、健脾和胃等功效。咸味可入肾,在脐眼填满盐粒后再灸,能使盐的咸味进入身体,引导艾灸到达肾,补肾助阳。神阙穴隔盐灸,具有培肾固本、温阳补气的作用,肾中真阳能够得以旺盛,真火能培补生土,使脾阳得以充盛,体质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微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3):127-127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穴论》,体现了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与肾的气化功能是息息相关的。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水谷入于胃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与小肠,其精微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而这些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如果肾的气化功能不足,而胃的腐熟功能就失去了原动力(因肾的阳气虚衰而影响胃的腐熟功能)。正如《类经》言:“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脾胃;以火土而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胃不能腐熟水谷,水液和谷物就不能消化吸收为精微物质而营养全身,水液就会下溢于皮肤,成为跗肿,或聚于膀胱而成为癃闭,谷物不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咸味黏液质成熟与清除疗法对咸味黏液质型银屑病患者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测定维药咸味黏液质成熟与清除疗法治疗前后咸味黏液质型银屑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代谢物,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研究血清内源性化合物在治疗前组、治疗后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组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乳酸、乙酸、糖蛋白、乙酰半胱氨酸、谷氨酰胺、丙酮、肉碱、肌酸、丙二酸、β-葡萄糖、α-葡萄糖、肌醇、胆碱、甘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酪氨酸、组氨酸、甲酸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组比较,治疗后组血清中β-葡萄糖、α-葡萄糖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咸味黏液质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糖代谢等出现不同程度异常。维药咸味黏液质成熟与清除疗法可能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紊乱的糖代谢来实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肾实证"分类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实证,肇见于《内经》,但自宋以降多主张“肾无实证”论。肾实证不仅客观存在,并且可以分为六大证型:肾实证,乃由肾邪气壅盛或郁滞所致;肾热证,可分为肾实热证及肾湿热证两型;肾寒证,分为肾实寒证和肾寒湿证两型;肾风证,由风邪入中肾或其经络所致;肾水证,指肾或肾经脉为水所困;肾石证,肾中有热,水结成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