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铜离子(Cu2+)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寻找提升NPC放疗效果的潜在靶标。方法 细胞Cu2+检测对比正常鼻咽上皮细胞系NP69及多种NPC细胞系内Cu2+的含量;分别加入0、5、10、20、50、100、200μmol/L Cu2+溶液及0、0.05、0.1、0.2、0.5、1.0、2.0 mmol/L TEPA溶液,利用CCK-8实验测定NPC细胞内Cu2+含量对辐照前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确定后续实验中Cu2+组及TEPA组所使用的药物浓度;CCK-8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处理后各组NPC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PC细胞辐照处理前后的DNA损伤情况及MAPK-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NPC细胞中Cu2+含量显著高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P <0.05)。添加Cu2+溶液浓度低于50μmol...  相似文献   

2.
<正>紫外线消毒杀菌谱广,广泛应用于空气、物体表面、水等方面的消毒[1],是医院等公共场所消毒的常规手段,在控制感染方面优势显著[2]。但传统紫外线照射会导致核酸损伤,其损伤产物具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可能产生致癌作用,如皮肤癌[3-5];同时,紫外线辐射是多种眼部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白内障、翼状胬肉、光性角膜炎、气候性滴状角膜变性和眼睑鳞状细胞癌等[6-7]。  相似文献   

3.
刘璐 《临床医学》2023,(10):105-107
目的 探讨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4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来那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M蛋白、β2微球蛋白、白细胞介素-2(IL-2)、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分子(CD3+)、CD4分子(CD4+)、CD8分子(CD8+)、CD4+/CD8+]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24%(41/47)]高于对照组[63.83%(3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蛋白、β2微球蛋白、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2、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4.
<正>据统计[1],2017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0%。大量研究证明,饮食因素与高血压[2]、糖尿病[3]、冠心病[4]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食物素养由计划、选择、管理、准备食物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组成,可以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5-6]。高水平的食物素养意味着个人拥有更好的食物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倾向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7-8];相反,个人食物素养水平低会导致错误的食物选择,对慢性病产生不利影响[9]。  相似文献   

5.
<正>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发生率高于恶性结节[1-2],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出现甲状腺炎症以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导致[3]。早期鉴别患者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并及时诊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4]。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可以较为准确的鉴别和诊断甲状腺结节,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固醇调和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是参与机体胆固醇代谢调控的相关因子,也是脂肪酸合成的重要核转录因子,其在多种肿瘤中呈现异常高表达,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有研究发现,SREBP1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是甲状腺癌的癌基因和促增殖因子[7]。本研究主要探讨CDUS联合SREBP1检测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两性霉素B是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它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是治疗各种严重真菌感染的首选用药[1]。但因毒性大、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使用[2]。我科2006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真菌性肺炎患儿28例,通过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2],急性白血病约占97%,其中2/3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儿童ALL发病率为4.5/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3-4]。目前,多药联合分阶段化疗是治疗ALL的主要方式[5]。ALL患儿的化疗周期长,一般为2.5~3.0年,包括诱导缓解期、巩固强化期和维持期[6-7]。尽管目前ALL患儿5年总生存率可达到90%[8],但由疾病本身、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导致的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12月首先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了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并持续至今,严重威胁了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安全,对各国的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SARS-CoV-2进入人体细胞机制研究的深入[1-2],在COVID-19死亡患者的尸检研究中发现睾丸炎现象[3],男性睾丸对于SARS-CoV-2的潜在易感性逐渐被证实[4]。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位居第二[1],其所导致的长期残疾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立即恢复大脑的血流,尽管这会导致进一步的细胞坏死和神经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阶段已经有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2-3]发现了先天免疫系统炎症相关的损伤机制引发了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死亡,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Endres等人[4]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正>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细胞内感染的革兰阳性兼性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1]。LM在免疫正常人群中仅会导致自限性胃肠道感染,但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妊娠期女性、新生儿、老年人,具有潜在的致死性[2-3]。妊娠期女性感染LM常导致早产、流产和新生儿败血症等不良妊娠结局。胎儿宫内感染LM,可诱发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严重者可致死,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4]。我国LM感染病例较为少见,但病死率为20%~40%,新生儿发生LM感染后,死亡率远高于成人[5-6]。本研究报道1例宫内感染LM新生儿临床症状和诊疗过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伊利司莫-铜(ES-Cu)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增殖抑制和铜死亡的诱导作用。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ES-Cu诱导的AML细胞存活率以及AML细胞经铜螯合剂TTM预处理后ES-Cu诱导的细胞存活率;Calcein/PI检测试剂盒检测ES-Cu诱导引起的细胞活性与细胞毒性变化;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GSH和GSSG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铜死亡相关蛋白ATP7B、FDX1、DLAT、DPYD的表达。结果:ES-Cu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及HL-60的毒性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Kasumi-1=-0.99,rHL-60=-0.98)。随着ES-Cu浓度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随之升高(P<0.01-0.001)。铜螯合剂TTM可以显著逆转ES-Cu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活性氧的促进作用。随着ES-Cu浓度升高,Kasumi-1细胞内GSH含量逐渐降低(r=-0.98),ATP7B、FDX1、DLAT和DPYD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指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COVID-19确诊患者53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组(24例)和重型组(29例)。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比例、就诊间隔时长),并检测血常规[白细胞(WBC)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及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总数、CD3+细胞计数、CD3+细胞百分比(CD3+%)、CD4+细胞计数、CD4+细胞百分比(CD4+%)、CD4+/CD8+比值]。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估重型COVID-19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普通型组与重型组之间WBC计数、LYMPH%、NEUT%、NEUT#、LDH、CD4+%、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YMPH#、淋巴细胞总数、CRP、CD3+%、CD3+细胞计数及CD4+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就诊间隔时长、淋巴细胞总数是重型COVID-19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R)分别为116.47、1.24、9.83,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4.83~2805.89、1.04~1.48、1.91~466.20]。结论WBC计数、NEUT#、NEUT%、LYMPH%、LDH、CD4+%、CD4+/CD8+比值在COVID-19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据报道[1],国内老年人生活空间受限率达48.2%。老年人生活空间受限是指个体的日常活动局限于邻里区域(如附近的街道、公园等),可导致老年人死亡风险增加、衰弱、跌倒、认知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2-3]。  相似文献   

14.
<正>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占脑卒中的10%~15%,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个月死亡率高达30%~55%[1-2]。在脑出血的早期阶段,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原发性脑损伤。随后在血肿降解过程中产生毒性物质、纤溶系统活化和出现炎症反应,导致以脑水肿为主的继发性脑损伤[1,3]。目前尚无针对脑出血原发性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案,即便手术治疗亦难以改善预后[4]。因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时间高氧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线粒体Ca2+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通路及活性氧的影响。 方法将RLE-6TN细胞株细胞分为对照组、高氧组及线粒体钙通道拮抗剂组(拮抗剂组)。对照组细胞置于常规细胞培养箱中,高氧组细胞置于氧浓度为90%的培养箱中,拮抗剂组细胞加入钌红(2 μmol / L)后置于氧浓度为90%的培养箱中,各组均持续培养4 h。随后,对各组细胞线粒体内Ca2+、活性氧、NAD+、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含量进行检测,并计算NAD+ / NADH比值;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3和SOD2信使RNA(mRNA)水平。 结果各组间细胞线粒体内Ca2+、活性氧、NAD+、NADH、NAD+ / NADH比值及SIRT3 mRNA、SOD2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83.500、135.900、32.140、51.520、128.300、59.970、45.020,P均< 0.001)。且与对照组及拮抗剂组比较,高氧组细胞线粒体内Ca2+[(19.5 ± 0.8)、(17.2 ± 0.7)、(24.3 ± 0.3)nmol / L]、活性氧[(491 ± 9)、(480 ± 5)、(530 ± 6)相对荧光单位]及NADH[(0.85 ± 0.03)、(0.87 ± 0.04)、(1.06 ± 0.06)nmol / 104 cells]含量均明显升高,而NAD+含量[(3.30 ± 0.12)、(3.24 ± 0.14)、(2.58 ± 0.29)nmol / 104 cells]、NAD+ / NADH比值[(3.89 ± 0.15)、(3.71 ± 0.15)、(2.44 ± 0.27)]、SIRT3 mRNA[(1.01 ± 0.11)、(0.96 ± 0.08)、(0.45 ± 0.09)]及SOD2 mRNA[(1.01 ± 0.14)、(1.05 ± 0.11)、(0.48 ± 0.10)]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 0.05)。 结论短时间高氧可通过AECⅡ线粒体内Ca2+ / NAD+ / SIRT3 / SOD2通路导致活性氧蓄积。  相似文献   

16.
<正>肠内营养是危重患者的最佳营养支持方式[1],但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腹泻、腹胀等肠内喂养不耐受现象[2],其发生率为41.27%~73.6%[3]。肠内喂养不耐受会导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暂时中断,营养支持不足,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4]。  相似文献   

17.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近年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已经得到医学界公认[1],而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又是导致其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提示,骶上SCI导致的NB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3]。逼尿肌反射亢进型NB中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过度活跃、尿道括约肌松弛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273例乙肝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比较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间HBV-DNA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HBsAg(+)HBeAg(+)HBcAb(+)组的HBV-DNA阳性率最高,为88.9%,HBV-DNA高浓度组CD3+ CD4+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3+ CD8+比值低于HBV-DNA阴性组(P<0.05),CD3+ CD8+细胞百分比高于HBV-DNA阴性组(P<0.05); HBV-DNA拷贝数与CD3+ CD8+细胞百分比及HBeAg(r2=0.550,0.657,P<0.01)呈正相关,与CD3+ CD4+细胞百分比(r2=-0.602,P<0.05),HBeAb(r2=-0.473,P<0.01),HBcAb(r2=-0.151,P<0.05)呈负相关。结论 HBV-DNA与T淋巴细胞及HBeAg检测相关性较好,联合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HBV-DNA能提高乙肝的检出率,有助于全面监测乙肝病情及评价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将从2.68亿增至4.23亿,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8.5%升至29.1%[1]。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健康老龄化提出了明确的规划[2]。衰弱前期是延缓老年失能的重要窗口期,有效识别对改善老年人健康结局十分有意义[3]。衰弱[4]是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衰弱会增加跌倒、住院、失能、死亡等负面健康结局的风险[5]。  相似文献   

20.
<正>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分析发现,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常见肿瘤,发病率占所有癌症中的10%[1]。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致多基因改变最终癌变。从分子水平来看,微卫星是DNA基因组的一个简单重复序列,DNA复制过程中重复序列的错配对微卫星重复性的破坏称为微卫星不稳定(MSI),可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2-3],被视为癌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早期事件[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