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 对145例静脉血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产妇进行脐血及母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同时对52例单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7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静脉血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结果 145例静脉血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中136例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乙肝宫内感染率为94%;有32例母乳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其中母血HBsAg阳性者12例,阳性检出率为23%;母血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者或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者20例,阳性检出率为83%],阳性检出率为22%.单纯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7个月及12个月时静脉血HBV-DNA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以给予母乳喂养,生后婴儿必须接受联合免疫;HBeAg阳性的母亲,因传染性强,不适合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
对80名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 HBV 感染作了7年随访,结果80例婴儿的母婴传播率为51.3%,在生后7年随访期间,71.6%的婴儿呈 HBsAg 持续携带状态,属于生后水平传播的婴儿 HBsAg 阳性率为16.7%,且均与母亲 e 系统关系密切。认为乙肝免疫预防的重点应是 HBeAg 阳性母亲的婴儿。还发现 HBsAg 阳性婴儿虽外表健康,肝功能正常,但其中20%有脾肿大,需警惕慢性肝病存在的可能,对这些婴儿应定期随访及实验室检测,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HBVac)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方法采用HBVac和HBIG,对芒市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措施。结果 2011年1~6月,检测在芒市各医院住院分娩产妇的HBs Ag 2821例,阳性73例,阳性率2.59%。按项目方案对73名婴儿实施乙肝母婴阻断措施,HBVac全程免疫率100%;HBIG免疫率86.30%;实施后检测婴儿血清73份,HBs Ag阳性1份,阳性率1.37%;HBSAb阳性72份,阳性率98.63%;HBe Ag阳性4份,阳性率5.48%;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94.52%。结论应用HBVac联合HBIG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对防治乙型肝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分娩方式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发病率变化,探讨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在乙肝母婴传播中的影响,为乙肝的母婴传播阻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HBsAg阳性而肝功能正常者及所分娩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所选138例孕产妇及其分娩的138例婴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BsAg外周血的乙肝病毒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产妇血清HBV-DNA滴度。所有新生儿于出生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予016方案即分别于出生24h内、出生后1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5μg,分别于出生1个月、6个月复查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对母血HBV-DNA状态与婴儿HBsAg阳性率进行比较;对所出生的婴儿按分娩方式分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婴儿HBV感染率。结果 1)母血HBV-DNA阳性40例,所分娩的婴儿HBsAg阳性19例,感染率为47.5%,HBV-DNA阴性为98例,所分娩的婴儿HBsAg阳性16例,感染率为16.3%,P〉0.05,两组婴儿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选取母亲HBsAg阳性、婴儿出生1个月时HBsAg阴性的母婴共82例为研究对象,按产时分娩方式将婴儿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进行随访观察。其中有49例阴道分娩,33例剖宫产,阴道分娩组婴儿有7例感染,感染率为14.3%,剖宫产组有4例婴儿感染,感染率为12.1%,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婴儿感染HBV可能与分娩方式无关,而与母血HBV-DNA阳性相关,HBV携带产妇可依产科指征选择分娩方式,而不必因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选择不同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干预性措施阻断HB-s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以提高HBsAg阳性孕妇母婴阻断率。方法:对36例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进行干预;对照组34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采取干预措施的HBsAg阳性孕妇,其婴儿HBsAg阳性率为8.3%,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HBsAg感染率61.7%。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干预性措施可降低婴儿感染率,故干预措施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后预防宫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HBV携带产妇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76例HBsAg阳性孕产妇血清、乳汁及其分娩的276例婴儿静脉血的乙肝病毒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孕妇和婴儿的外周血以及产妇乳汁的HBV-DNA滴度,比较母亲血清HBV-M状态与母亲血清、乳汁的HBV-DNA阳性率的关系;选取其中71例母亲乳汁HBsAg阳性,婴儿出生时HBsAg阴性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比较两组婴儿HBV感染率.结果 母亲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时血清、乳汁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7.5%和8.8%,母亲血清HBsAg单阳性时血清、乳汁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24.0%和2.O%,两组血清、乳汁的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34例母乳喂养组婴儿有2例感染了HBV,感染率为5.9%;37例人工喂养组婴儿有3例感染了HBV,感染率为8.1%,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婴儿感染HBV可能与喂养方式无关,在婴儿采取适当的免疫措施后,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期(3年内)接种麻疹疫苗母亲所生婴儿6月龄时麻疹抗体情况,探讨控制低年龄组儿童麻疹发病措施。方法采用ELLSA方法对156例近期接种麻疹疫苗母亲所生婴儿(6月龄)及对照组婴儿采集静脉血进行麻疹抗体检测与分析。结果对156例近期(3年内)接种麻疹疫苗的母亲所生婴儿6月龄时,麻疹抗体阳性93人,阳性率为59·62%。对照组156名婴儿中,麻疹抗体阳性35名,阳性率22·44%。经过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44·56,p<0·005)。结论对育龄妇女进行麻疹疫苗的加强免疫,能够提高其所生婴儿的母传抗体阳性率。建议对接近婚龄的女青年接种麻疹疫苗,保护麻疹疫苗初免前的小月龄儿童。  相似文献   

8.
马磊  何卫  刘涛  徐朝艳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169-169,17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母婴阻断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6月出生的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299例,分为A、B两组进行效果观察,A组126例,24 h内及时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B组173例,在24 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时,同时接种100 UI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所有婴儿按0、1、6个月完成全程免疫后,7~12个月做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 A组126名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婴儿中,Anti-HBs有效保护数34例,保护率26.98%;B组173名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儿中,Anti-HBs有效保护数108例,保护率62.43%,统计学分析比较,P〈0.01,二者差异显著,B组保护率显著高于A组。结论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优于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疗机构中招募445名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滴度。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与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新生儿HBV阳性。新生儿均按国家规定注射疫苗,对104名新生儿开展出生后随访到7月龄,采集血样进行乙肝血清学与HBV DNA滴度检测,7月龄婴儿HBsAg阳性定义为儿童HBV突破免疫感染。 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HBV阳性率为8.0%。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sAg单阳性产妇的新生儿(26.7% vs 1.8%,P<0.05);HBV DNA大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V DNA小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23.6% vs 2.3%,P<0.05)。产后7个月,婴儿突破免疫感染率为3.8%,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 结论 母体HBeAg阳性与HBV DNA高浓度是新生儿HBV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可能导致新生儿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本院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20名和HBsAg阴性孕妇180名,分别纳入HBsAg阳性组、HBsAg阴性组,收治时间为2014年11月1日~2016年8月31日,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10μg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sAg阴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5μg或10μg乙肝疫苗,对比血清学指标和母婴阻断情况.结果:HBsAg阳性组中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同接种10μg乙肝疫苗+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新生儿相比不存在较大的差距(P>0.05);HBsAg阴性组中接种5μg乙肝疫苗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与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的新生儿进行对比差异较小(P>0.05);HBsAg阳性组中接种10μg乙肝疫苗+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比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高(P<0.05).结论:针对HBsAg阴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实施接种5μg或10μg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好;针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采取接种10μg乙肝疫苗和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方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正>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对1986年2月至10月278例住院产妇进行产前HBsAg、HBeAg、抗—HBe检测,其中HBsAg阳性23例,HBeAg阳性10例,抗—HBe阳性6例。对这些产妇及其所生婴儿进行配对前瞻性观察。①母血:产前、产后3个月,6个月各采集1次静脉血。②脐血:胎儿娩出待脐带处理后,取其1段。用弯钳夹紧,随后用无菌针管抽取脐血5 ml分离血清备测。③儿血:采集出生后72小时足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了解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婴儿的转归情况.方法:对402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的宫内感染等情况进行远期随访.所有随访到的母亲和孩子的血清检测肝功能和HBV标志物、结果:随访到59对母亲和孩子.59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出生时5例HBsAg阳性,其中3例HBsAg持续阳性,且这3例HBsAg持续阳性的儿童全部为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2例HBsAg阴转并产生抗-HBs;母亲HBV标志物血清学在分娩前后变化明显.结论:母亲HBeAg阳性是婴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孕妇既往HBsAg携带分娩时HBeAg阳性是婴儿发生HBV宫内传播后形成乙肝病毒携带的危险因素;婴儿的免疫无应答应判定为宫内感染;HBsAg阳性母亲妊娠过程中乙肝加重,同时也增大了宫内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将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118例根据知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每组59例。分别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20μg重组CH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肝疫苗,检测婴儿出生和12月龄时HBsAg和抗-HBs水平,比较不同剂量疫苗免疫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结果婴儿出生时,接种10μg和20μg乙肝疫苗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47%和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月龄随访时,接种10μg和20μg乙肝疫苗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3.4%和1.7%,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3.1%和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μg乙肝疫苗组婴儿抗-HBs无/弱应答率高于20μg组婴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5%vs 33.9%,P<0.05)。结论 20μg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优于10μg乙肝疫苗,对于母亲HBsAg阳性的婴儿,建议接种20μg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的婴儿在出生过程和生后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内)感染HBV。现已公认,这是 HBV 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 HBV 母婴传播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研究近况综述如下。一、母婴传播的方式各地调查资料表时,产妇 HBsAg 阳性率为3.4~7.5%,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在一年内发生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复制指标阳性产妇哺乳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复制指标阳性产妇哺乳对幼儿乙肝病毒携带的影响。方法 对乙肝病毒携带HBeAg(+ )产妇所生婴儿进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注射后 ,进行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配对研究 ,观察 1岁幼儿乙肝病毒携带状况。结果 新生儿检测HBsAg(+ )共 17例 (2 0 5 %) ,HBV DNA(+ )检出共 11例 (13 3%) ,本组乙肝复制指标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率为 13 3%(11/83) ,两组乳汁HBV DNA(+ )检出 33例 (39 8%) ;母乳喂养组 1岁时儿童抗 HBs阳性率为 5 9 3%,人工喂养组阳性率为 6 5 4 %;1岁时儿童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母乳喂养组为 7%(2 /2 7) ,人工喂养组为 4%(1/2 6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HBeAg(+ )产妇纯母乳喂养 4个月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采取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干预措施,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方法按照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方案,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来宾市81例感染艾滋病病毒产妇及其所生82例婴儿(双胞胎1例)按疗程给予足量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按照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要求在婴儿出生42d、12个月和18个月进行随访3次并进行艾滋病早期诊断抗体检测。结果 81例艾滋病病毒阳性孕产妇中74例按疗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服药率91.36%。82例艾滋病病毒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按疗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服药率100%。对产后婴儿按照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要求在婴儿出生42d、12个月和18个月进行追踪随访并进行HIV抗体检测,共检出1例艾滋病抗体阳性婴儿,婴儿艾滋病抗体阳性率为1.22%,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显著。结论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感染艾滋病病毒产妇及其所生婴儿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综合干预,对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HBV-DNA载量的不同状况与实施母乳喂养安全性的关系.方法:检测产妇血清、乳汁及婴儿血标本HBV-DNA载量.对母乳和人工两种喂养方式婴儿做追踪观察.结果: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的血清、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49.45%(P<0.01).两种喂养方式婴儿的HBV感染率为15.63%和13.56%,无显著性差异;婴儿抗-HBs检测,母乳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结论:HBV携带产妇乳汁HBV-DNA阳性率和病毒载量明显低于血清.母乳喂养不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且有助于提高婴儿抗-HBs的GMT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42例HBsAg 阳性产妇的婴儿用国产乙肝血源疫苗按0、1、6月注射。每次20μg,在6月龄时的结果:20例HBeAg和HBV—DNA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受免疫注射后,11例免疫失败(55%),9例HBeAg阳性、HBV—DNA阴性母亲所生婴儿仅1例免疫失败(11.2%),p<0.001。2例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保护均告失败,11例HBsAg阳性,HBeAg及HBV—DNA均阴性母亲所生婴儿,免疫保护均成功。4例婴儿出生时矢状窦血HBV—DNA阳性,而HBsAg、HBeAg、抗—HBcIgM均阴性,提示HBV母婴传播,也可发生于分娩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乙肝父婴传播及母婴传播情况及阻断效果。方法:以男方HBsAg阳性所生的7-24月龄的婴幼儿为父亲HBsAg阳性组,子女出生后均接种乙肝疫苗;女方HBsAg阳性所生的7-24月龄的婴幼儿为母亲HBsAg阳性组,子女出生后均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乙肝疫苗。分别检测父亲或母亲以及婴幼儿血清的乙肝标志物和HBV-DNA。结果:随访HBsAg阳性父亲及其小孩共117对,没有发现婴幼儿HBsAg阳性者,93名婴幼儿抗-HBs阳性,阳性率为79.5%(93/117);HBsAg阳性母亲及其婴幼儿共491对,14名婴幼儿HB-sAg阳性,母婴传播率2.9%(14/491),398名婴幼儿出现抗-HBs,阳性率为81.1%(398/491)。父亲或母亲HB-sAg阳性组之婴幼儿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769,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对新生儿采取主被动免疫方案后,HBV母婴传播率约为2.9%;经免疫后约20%子女抗-HBs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乙肝疫苗结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HBV母婴传播中的阻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68例检查发现的HBsAg阳性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产妇与所生新生儿不作特殊乙肝预防处理,观察组产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干预法,比较两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保障新生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