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万卷楼抄本《东垣珍珠囊》之版本研究王今觉(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赵树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710)笔者在研究本草文献时发现一部《东垣珍珠囊》。该书书皮中部有“更生”氏题记,谓“按《珍珠囊》一书,为张元素所著,东垣系误称之……”,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馆藏中医线装书目》[2]二书中均误定为《洁古珍珠囊》。那么,东垣是否著有《珍珠囊》.世上究竟有无《东垣珍珠?...  相似文献   

2.
<正>张元素,字洁古,为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创始人,然其流传下来的著述较少,只有《医学起源》、《洁古老人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几部。张元素精研《内经》,师法仲景,结合华佗、钱乙等名家及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发展了脏腑辨证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而遣  相似文献   

3.
郑瑞 《陕西中医》2012,33(7):906-907
<正>黄芪,味甘,温,入脾,肺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上品,原名为"黄耆",《别录》:"黄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得配本草》对其炮制做了详尽描述"黄芪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对其药性和功效相结合,做全面概括论述的,以张元素的《珍珠囊》为著,云:"黄  相似文献   

4.
《药性赋》不是金·张元素著作,不同于《东垣珍珠囊》,从所述药性分析,《药性赋》成文年代晚于金·张元素,晚于元·李杲,著者并非金·张元素,亦非元·李杲,而是明·严萃。  相似文献   

5.
正牡丹皮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牡丹"。未说明入药部位。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牡丹……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应是其全根入药。而牡丹皮之名则见于金·张元素《珍珠囊》,至唐·苏敬《新修本草》载:"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并在注解中云:"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用之去心。"后世即以"牡丹皮"之名用于临床至今。  相似文献   

6.
冯保华  周洁 《中医研究》2002,15(2):59-59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以下简称补遗 )本为元代李东垣著 ,时至清代 ,王晋三将该书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合订 ,《补遗》下仍署名为“元·李东垣撰”。然近代又有持否定态度者 ,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连续两版在李杲书目下都未列此书。拙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见解。谬误之处 ,诚请同道纠正。日人丹波元胤著《中国医籍考》 ,在述及《补遗》时 ,否认该书为李杲著 ,并引用清·《四库全书》的一段话为依据 :“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卷 ,旧本题金·李杲撰 ,考珍珠囊为洁古老人张元素著 ,其书久已散失 ,世传东恒珍珠囊 ,乃后…  相似文献   

7.
《韵语珍珠囊》不同于《洁古珍珠囊》和《东垣珍珠囊》,但有一部分确与《东垣珍珠囊》相同或相近。因此,笔者认为《韵语珍珠囊》是在《东垣珍珠囊》基础上改编的著作。改编者是明·严萃。  相似文献   

8.
脏腑辨证肇始于《黄帝内经》,奠定了理论基础.经华氏《中藏经》、孙思邈《千金要方》、张元素《医学启源》等历代医家的丰富而自成体系,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溯源知流,探究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张元素,字洁古(1151—1234),河北易水人。自幼勤奋好学,二十七岁始,专心学医。平生著述甚多,相传有《医方》三十卷、《药注难经》、《洁古家珍》、《洁古本草》、《医学启源》、《珍珠囊》、《藏府标本虚实用药式》、《产育保生方》、《补阙钱氏方》等。但多已早佚,只有《医学启源》、《珍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凡见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憹之症几乎都用了栀子,张元素在《珍珠囊》中直接指出其“治心烦懊憹不得眼”。但栀子所治的虚烦不得眠及心中懊憹究竟是心胃还是肺胃之病?是虚证还是实证?为什么栀子善治本证等都还存在着不少疑问。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学派研究应全面客观,不能单凭序跋、小传或二三手资料作结论,应深入研究其著作,抓住主流。《医学启源·序》及《金史·张元素传》中均讲到张元素不用古方,另立新法,以张元素"治燥十方"为例,阐明张氏不仅不捐古方,而且善用古方,博采众方,临证灵活化裁。张元素主要的学术思想是"脏腑辨证说"和"遣药制方论",临证无攻补偏尚,"养正积自除"不当作为他的学术特色。脏腑辨证说和遣药制方论是对《伤寒论》"列条文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理"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些人认为宋元医学学派中,有李杲创始的“补土派”至于他的老师张元素(洁古)只不过曾著《珍珠囊》等,对药性和处方学有些发挥而已。这样的看法不太妥当。最近,章巨膺先生更把张元素编排到“寒凉派”中去,而把李杲的贡献说成为:“开辟了补益脾胃、恢复元气,以消除内伤慢性病的方法,”并且说:“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翟氏治疮疡重在辨阴阳,定顺逆,明经络脏腑之部位及脉象,尤擅托补法治疗疮疡破溃证。历代外科医家对内托法评价很高,如齐德之说:"大抵托里之法,使疮无变坏之证……"。而现代医家遇证偏用消散之法,忽视托补之要,因此广大医者应注意,临证治疗疮疡要认真辨证,把握《内经》虚实大论,再与五善七恶,互相校参,虽不尽善尽美,自问可无大过。  相似文献   

14.
<正>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的东垣地区,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东垣幼年曾向易州张元素(字洁古,为易水学派之创始人)学医。元素对药物方剂都有精深的研究,尤对药物的气味性能、升降浮沉、归经引经和方剂的组成配伍有独到的见解,著有《珍珠囊》、《药注难经》等书,以阐发其学说。对于内科杂病,他很重视脏腑病机,著有《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主张分经辨证,用药,曾提出“时运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见解,极力主张医生应针对当时具体情况创制新方,以解决当时实际问题的创新思想。东垣继承了元素上述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结合当时与广泛流行的内伤脾胃疾病作斗争的临床丰富经验,先后著成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系统地阐述了内伤脾胃疾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明晰脏腑辨证发展脉络、明确不同时期脏腑辨证理论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完善所做出的有益补充及相关贡献。方法:选取中医医学史研究方法、文献追溯法和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先秦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时期有关脏腑辨证的古籍及医家论述,并结合现代文献检索方法予以补充,厘清脏腑辨证发展的脉络,总结归纳出张元素乃至易水学派关于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结果: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从理论上填补了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之空白,并从相关学术思想、临证应用等方面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的内涵,延伸了脏腑辨证在中医长河中的生命力。结论:张元素是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建立的完成者,更为重要的是,张元素丰富和延伸了脏腑辨证在临证应用方面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疮疡是外科常见病,包括疖、疔、痈、疽、发、疮等多种疾病.常用于辨证疮疡的阴阳辨证是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辨证方法.张山雷在《疡科纲要·论阴证阳证》中曰:“疡科辨证,首重阴阳。”顾世澄在《疡医大全·论阴阳法》中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这说明了诊断疮疡如能辨清它的阴阳属性.在治疗上就不会发生或少发生原则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在《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等基础上,张元素阐发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认为人之患病在于"本气虚",故其脏腑辨证理论又尤重于探讨各脏腑虚损证治,其中关于脾胃虚损的探讨更是贯穿于易水学派发展的始终。在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的指导下,李东垣、王好古先后阐发了脾胃虚损"热中证""寒中证"的治法,形成了脾胃虚损证治的完整体系。脾胃虚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脾胃内伤初期的"热中证"之后尚有"外阳内阴""内外俱阴"或"中寒湿盛"的不同证型演变。王好古对各种"寒中证"的辨证论治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这些认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提炼可为临床脾胃虚损辨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对《医学启源》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张元素撷取众多医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对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及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脾胃观。具体体现在:脾为万物之母、胃为人之根本的生理观;以脾胃之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观;湿土之气病"宜渗泄",以药物的甘苦与脾胃的苦欲补泻相结合遣药制方,以"湿制法"治疗脾胃病以及"养胃气为本"的治疗观。  相似文献   

19.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创造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引报使药,对后世方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学术争鸣.张氏提出十二经引经药,原见《珍珠囊》一书.明代李时珍备加推崇,把它收载于《本草纲目·序例》中.脾胃学家李杲,在遣药治方学上,也深受张氏影响,运用引经药很有建树.尤在泾  相似文献   

20.
张元素对脾胃学说的两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省易水县)人。张氏潜心研究医学20多年,临证疗效甚高,为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其医学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间取《华氏中藏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等,同时受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的一定影响。张氏的著述,传说的《药证难经》、《医方》三十卷,均已早佚;杜思敬辑《济生拔萃录有《诘古家珍》和《珍珠囊》均残缺已甚。惟有《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