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IgE在哮喘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患儿和20例健康儿血清进行了ECP及IgE检测。结果哮喘发作期EC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IgE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儿,但缓解期与稳定期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哮喘患儿血清ECP、IgE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能更准确反映嗜酸粒细胞活化状态和气道炎症变化,是诊断、判断病情及指导抗炎治疗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onic protein,ECP)、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e E,T-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phils,EOS)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3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ECP、T-IgE水平及EOS按常规法计绝对数.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中ECP 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正常组,ECP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哮喘组血清T-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无显著差异.而3组的EOS计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CP是EOS活化后脱颗粒释放的主要炎性介质,是反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ECP含量的变化与哮喘患儿疾病的状态有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在儿童哮喘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实验共对80名哮喘患儿及20名健康儿童血清ECP及IgE进行测定,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儿童,三者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患儿发作期IgE水平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P和IgE都可体现哮喘患儿的发病情况,但相比于IgE,ECP能更好地反映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气道炎症的发病情况。因此哮喘患儿血清ECP水平可作为诊断哮喘、判断病情发展状况及指导炎症治疗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健康对照组25例、哮喘急性发作组30例及哮喘缓解组25例,分别采集各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SLP,ECP浓度,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血清中TSLP,EC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发作期明显高于缓解期(P均<0.05).且哮喘患者血清TSLP,ECP表达成显著相关(r=0.795,P<0.01).结论 血清TSLP,ECP表达水平与气道炎症有密切关系,可反映哮喘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哮喘发病炎症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应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及正常儿童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同时测定外周血嗜酸细胞(EOS)计数及呼气峰流速(PEF)。结果显示,哮喘发作组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且ECP水平与PEF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血清ECP测定可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程度及病情轻重,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和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和30名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中Eotaxin、IL-13水平,哮喘患儿组同时行肺功能测定。结果:哮喘患儿组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血清中Eotaxin、IL-13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哮喘患儿组,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血清中Eotaxin、IL-13彼此均成正相关。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血清中Eotaxin、IL-13与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均呈负相关。结论:Eotaxin、IL-13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哮喘患儿病理生理变化过程;Eotaxin、IL-13可作为哮喘患儿除临床症状、体征外评定病情严重程度、评定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C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浓度的变化在哮喘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利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UniCAP全自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监测 5 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CP浓度的变化。并与肺功能监测的结果 (最大呼气风速PEFR)相比较。结果 急性发作期重度哮喘患儿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 (P <0 .0 1) ,中度患儿ECP水平高于轻度 (P <0 .0 5 ) ;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ECP浓度明显高于治疗缓解期 (P <0 .0 1)。此与PEFR变化呈负相关 (发作期r=-0 .62 ,P <0 .0 1;缓解期r =-0 .5 4,P <0 .0 1)。结论 血清ECP浓度能准确地反映出哮喘患儿气道过敏性炎症的轻重程度 ,故ECP的监测对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分度、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预测哮喘发作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Leptin(瘦素)、Eotaxin(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及TIgE(总IgE)在婴幼儿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53例婴幼儿哮喘患儿及42例健康同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Leptin、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Eotaxin及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TIgE水平。结果:①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与临床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Leptin、Eotaxin及总IgE水平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婴幼儿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临床缓解期Eotaxin与TIgE呈正相关关系(P<0.05);Eotaxin与Leptin、Leptin与TIgE无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Eotaxin可作为评判婴幼儿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Leptin可能参与婴幼儿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烟曲霉暴露对哮喘大鼠气道嗜酸粒细胞的募集活化及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卵白蛋白腹腔注射后雾化吸入法制备Wistar大鼠哮喘模型,采用雾化吸入孢子悬液的方式模拟慢性烟曲霉暴露,并设置相应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测定反映大鼠气道反应性的指标Penh值,ELIS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自细胞介素5(IL-5)、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浓度,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性病理改变,测定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瑞士姬姆萨复合染色计数BALF中嗜酸粒细胞比例。结果烟曲霉可引起哮喘大鼠气道反应性升高及气道嗜酸粒细胞增多,加重哮喘大鼠气道过敏性炎症。烟曲霉暴露组中气道嗜酸性细胞增加与IL-5、Eotaxin水平升高相一致。但烟曲霉对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的气道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及IL-5、Eotaxin水平改变无显著作用。结论烟曲霉孢子雾化吸入可促进IL-5、Eotaxin的生成从而加重哮喘大鼠气道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并可加重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双抗夹心法及荧光酶联免疫方法检测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清sICAM-1、ECP水平,20例正常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血清sICAM-1和ECP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支气管哮喘组血清sICAM-1和ECP值之间呈负相关(r=-0.143,P<0.01).结论 血清sICAM-1及ECP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监测血清ECP、sICAM-1水平可作为评价气道炎症程度及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儿血IL-4及Eotaxin的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 (Eotaxin)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4 7例哮喘患儿 (发作期 2 8例 ,缓解期 19例 )的血IL - 4、Eotaxin的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儿比较。结果 哮喘发作组、缓解组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的IL - 4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发作组与缓解组患儿的IL - 4含量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哮喘发作组患儿与缓解组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的Eotaxin含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缓解组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的Eotaxin含量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血IL - 4含量和Eotaxin含量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哮喘患儿血IL - 4、Eotaxin含量能反应哮喘气道炎症活动情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两者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清ECP含量并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UniCAPl00型自动酶免疫荧光分析系统测定。结果:正常人ECP含量为(4.76±3.28)μg/L;3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ECP含量为(23.75±32.50)μg/L,治疗后ECP含量为(8.36±5.27)μg/L,41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ECP含量为(10.98±4.24)μg/L。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ECP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ECP水平反映气道的炎症程度,并可作为哮喘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血清白介素5(IL-5)、嗜酸细胞阳离子(ECP)及IgE的水平变化,观察其在CV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CVA患儿30例(急性发作期组18例,缓解期组1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20例,正常健康儿童20例血清IL-5、ECP及IgE指标的水平,并作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比较。结果:CVA患儿发作期血清IL-5、ECP及IgE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组IL-5及ECP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A发作期与哮喘发作期组血清IL-5、EC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A组患儿血清IL-5和ECP呈显著正相关(r=0.482,P〈0.01),ECP和IgE呈显著正相关(r=0.435,P〈0.01)。IL-5与IgE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0.105,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IL-5、ECP及IgE水平对CVA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可以较好地反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验证类型和严重程度,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哮喘患儿各期血清ECP、IL—5、sIL—2R和IgE水平及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用37C凝血1h的血清,以法马西亚CAP系统检测哮喘各期和对照组ECP,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5、sIL—2R和IgE。结果表明ECP、IgE和sIL—2R均为发作期和稳定期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发作期不同程度高于稳定期,IL—各期阳性率为A 51.43%、AP 56.0%、S 30.77%、N 10.0%,IL—5分别与sIL—2R和ECP成正相关,sIL—2R分别与ECP和IgE呈正相关。提示它们均参与了哮喘的发病,测定各指标可作为监测病情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袁林  王姝 《海南医学》2014,25(6):847-849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60例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40例恢复期患儿以及40例健康儿童血清Eotaxin水平,比较三组儿童的血清Eotaxin水平,分析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反复发作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急性期血清Eotaxin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血清Eotaxin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有20例患儿喘息反复发作,其血清Eotaxin水平为(139.45±41.631pg/ml。有特应质性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和体重肥胖患儿血清Eotaxin水平显著高于无特应质性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和体重正常患儿,组间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Eotaxin在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参与了喘息复发和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易喘息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6例哮喘、27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血清Eotaxin的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血清Eotaxin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持续期组(P〈0.05)以及其余三组(P〈0.01),哮喘慢性持续期组显著高于COPD组(P〈O.05)及健康对照组(P〈O.01),但与缓解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缓解期组、COPD组与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otaxin可能通过对过敏性炎性细胞的激活和从血中向支气管粘膜浸润过程的调控,与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尤其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和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哮喘组血清Eotaxin水平与COPD比较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