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支气管内窥镜检取异物的31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术前影像学资料.31例患儿X线诊断物不明确.螺旋CT扫描须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40 mA,时间1 s,螺距0.75,层厚3 mm,重建间隔1.5 mm及MPR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 低剂量螺旋CT及MRR图像显示异物呈结节状附着或嵌顿于气道内导致局段气道连续性中断27例,异物阻塞肺叶或肺段形成不张4例.与支气管镜检结果对照,其对中心气道异物诊断准确性为100%,3级以上支气管异物诊断准确性为96.77%.结论 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MPR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明确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并可作为支气管镜检前的筛查.确定手术路径.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临床怀疑泌尿系结石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标准剂量(120 kV,350 mA)CT扫描,一组为低剂量(120 kV,100 mA)CT扫描,由两位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对CT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结果:低剂量扫描组与标准剂量组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下降7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扫描所获得的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泌尿系扫描可使用低剂量CT扫描,既可满足诊断要求,又可减少患者的放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剂量薄层改进方法螺旋CT扫描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我院2008-2010年125例患者临床检查资料,按胸部CT 120 kV/150 mA/10 mm常规扫描组,和应用120 kV、80 mA、5mm改进方法扫描组进行图像结果比较.结果 应用改进薄层和层距等方法进行肺部低剂量的扫描,肺部的微小病变显示清晰,达到临床诊断的要求.结论 低剂量薄层改进方法螺旋CT扫描在降低了辐射剂量的同时达到较佳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小儿肘关节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肘关节外伤行CT扫描的患儿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低KV组(80KV、150mA)、低mA组(120KV、60mA)、低KV低mA组(80KV、60mA)和常规剂量组(120KV、150mA),扫描时记录了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长度,计算出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并按照骨折线的清晰度为图像评级,计算甲、乙、丙、丁级图像百分比,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KV组、低mA组、低KV低mA组DLP仅分别为常规剂量组的13.03%、13.62%和5.401%。各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肘关节外伤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显著减少了射线剂量,并且完全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的放射剂量比,总结些许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这些年内收治的肺内结节患者60例,在采用常规剂量(200mAs)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记录下不同层厚下低剂量(200mA、40mA、30mA、20mA和10mA)的加权指数.收集所有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剂量的加权指数和常规剂量的加权指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常规剂量作为研究标准,低剂量组的加权指数均有所降低.结论 低剂量螺旋CT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对患者而言较为安全、准确,除外低剂量中的20mA是最佳扫描剂量,扫描的敏感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刘炜  潘昌杰  钱农  薛跃君 《医学综述》2011,17(23):3644-364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重组成像在幼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幼儿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扫描数据经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仿真支气管镜(VB)。结果纤维支气管镜证实气管支气管异物32例,64层螺旋CT数据后处理结果清晰显示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征象MSCT均得到准确诊断。MPR能多角度清晰显示段以上气管支气管异物并能显示肺部并发症,优于MinIP、VB,可弥补横断位图像的不足。结论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MS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对可疑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对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行胸部螺旋CT扫描,获得扫描数据后进行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表面遮蔽显示(SSD)、CT仿真内窥镜(CTVE)。分析各种重建方法对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18例患者均获清晰图像,18例异物部位与术中所见一致。各种重建方法均可清楚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异物所致气管、支气管狭窄的部位、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CPR、MinP、SSD、CTVE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于小儿气道异物诊断的意义。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确诊为气道异物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及研究。患儿进行X线均未确诊,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采用MPR、CTVB图像后处理技术,后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玉型、Ⅱ型、芋型异物X线、CT轴位、CT轴位加后处理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4.29%、64.71%、41.67%;100.00%、94.12%、75.00%;100.00%、98.04%、91.67%。统计学分析显示,CT轴位加后处理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小儿气道异物诊断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山羊及人体颈部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寻颈部多层螺旋CT的最佳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通过 CT机的辐射剂量预测软件并结合文献,选取10组低剂量扫描条件(140kV-50mA、140kV-30mA、120kV-100mA、120kV-50mA、120kV-30mA、90kV-200mA、90kV-150mA、90kV-100mA、90kV-50mA、90kV-30mA)。扫描3只山羊的颈部,采用双盲法对CT图像质量(骨质)进行评分,筛选满足诊断要求的扫描条件。另将180例颈椎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9组,每组20例,用动物实验筛选出的条件进行扫描,对软组织和骨质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CT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管电流变化呈线性正相关;CT辐射剂量变化的斜率随管电压或管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除90kV-30mA以外,其他9组扫描条件的骨质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人体检查时扫描剂量高者图像质量评分高,各组图像的骨质评分均高于软组织评分。120kV-100mA、90kV-200mA组软组织图像质量良好、骨质图像质量优;140kV-50mA、140kV-30mA、120kV-50mA、90kV-150mA、90kV-100mA组软组织图像基本不影响诊断,骨质图像质量良好;120kV-30mA、90kV-50mA组软组织图像影响诊断,骨质图像基本不影响诊断。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相对略高的管电流,能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且辐射剂量更低。颈部CT检查时,满足诊断要求的软组织扫描条件为90kV-100mA,若仅需观察颈部的骨质情况,可选用更低的扫描条件90kV-50mA。  相似文献   

10.
彭涛  谢晓红  李立  陈云涛  张军 《四川医学》2006,27(3):246-247
目的 探讨蝶筛外侧壁影像解剖结构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方法 将60侧惠者分为两组,常规剂量扫描30例(管电流200mA),低剂量扫描30例(管电流30mA),由3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统一标准后进行盲法阅片并评分,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图像的差异以及放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低剂量组(30mh)与常规剂量组(200mh)的图像相比较,图像质量略有下降,但骨窗显示的图像仍较为满意,两组之间统计学差异不显著,能满足诊断需要,CTDIW下降了87.6%。结论 以管电压120kV,层厚1.25mm,螺距1.35:1,管电流30mA作为蝶筛外侧壁结构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既可满足诊断要求,又可明显降低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有利于术前常规地开展CT普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齿科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定位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患有部分牙齿缺失且要求牙种植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5例,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A、B、C 三组从机器上设定的最小毫安值开始分别采用60mA、80mA、100mA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记录每例患者实际接受的放射线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用于统计学分析,同时将扫描完的原始图像利用CT 机上的专业牙科后处理软件包(Dentascan)进行多种后处理重建并进行相关测量。结果:A、B、C 三组间患者接受的DLP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对颌骨各个径线的测量无任何影响。结论:使用低剂量60mA进行螺旋CT扫描既可以使患者免受大剂量放射线的损伤又能够为口腔种植医师在术前提供准确的测量数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食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食道异物的64层螺旋CT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内窥镜或手术证实。结果 37例食道异物位于颈段30例,胸段7例。其中CT检出35例(鱼刺20例,禽畜类碎骨13例,硬币1例,肉团1例),漏诊2例;另外,CT还发现8例(鱼刺7例、禽类碎骨1例)食管壁肿胀及周围渗出,其中2例伴咽食管右后壁脓肿。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异物的大小、形态、位置、周围关系及有无并发症,且检查安全、便捷、无痛苦,可作为食管异物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小儿行64层螺旋CT扫描,对比VR、MPR、MinIP、VE等重建方法在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结幕20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经临床支气管纤维镜证实均为气管、支气管异物,其中主支气管异物3例,左主支气管异物5例,右主史气管异物7例,右侧中间段支气管3例,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异物2例。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率极高,可成为首选方法,为临床术前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其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GELightSpeed16层CT对6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胸部进行扫描,1次屏气从肺尖至隔面行层厚0.75cm,间距0.75cm常规扫描。1.25mm层厚及部分重叠重建后传送到ADW4.3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支气管壁情况。结果:MPR可以很好显示支气管内膜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也可清晰显示周围病变的分布,形态,大小及周围结构受累情况。结论:支气管内膜结核在16层CT后处理技术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鼻咽部检查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32例,分别行常规剂量250mA和低剂量100mA、50mA、30mA螺旋CT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结果 B、C、D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降低了64.16%、82.08%、89.24%;四组图像间有统计学差异,B、C两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疗需要,D组图像质量达不到诊断要求。结论120kV、50mA低剂量扫描既可保证鼻咽部图像的质量,又可明显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5例气管和支气管异物患者行胸部低剂量扫描,与支气管镜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气管异物9例,支气管异物26例,支气管镜取出异物34例,1例为黏液栓,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显示结果与支气管镜诊断结果在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例中的符合率为97%,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精确定位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对诊断气管异物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矽肺阴影扫描的扫描参数,并评价螺旋CT常规剂量与低剂量的辐射剂量。方法对63例矽肺患者分别用螺旋CT 130mA、60mA、40mA和20mA扫描,记录不同扫描条件下患者辐射剂量,对螺旋CT不同扫描条件下患者辐射剂量、阴影大小、密集度、矽肺分期以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螺旋CT扫描患者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相比明显降低、4种不同扫描条件在矽肺阴影大小、密集度以及矽肺分期无明显差异性,图像质量有差异性,但不影响矽肺的判断。结论20mA是矽肺螺旋CT扫描的最佳低剂量扫描条件,具有辐射剂量小,能全面反映矽肺的特点,可用于矽肺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肺癌低剂量CT检测的技术优化与应用。方法对TM164A型的性能模体及TM320D躯干CT剂量的检测模体通过不同的扫描参数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将不同扫描环境中模体的辐射剂量与空间分辨采集图像的能力、密度分辨能力、噪声水平以及均匀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最佳的低剂量螺旋CT胸部扫描参数;依照低剂量扫描优化后的技术参数,对肺结节检测予以视觉评价。结果①TM320D躯干模体的CT剂量测定结果:将160mA的常规剂量的CT剂量指数和各低剂量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电流越大,放射剂量就越大,特别是当电流〉90mA时,具有更加明显的放射剂量增大现象;②10mA和30mA、50mA、70mA、90mA、160mA各组的图像噪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mm和3mm、5mm、7mm、10mm各组的图像噪声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图像的均匀性和管电流、层厚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③管电流增加,空间分辨率与低对比分辨率也会随之提高,当管电流下降到30mA时,会出现低对比分辨率明显下降现象。结论通过对体模进行研究,肺部低剂量CT扫描中,30~50mA和3~5mm重建是较好的参数组合,不但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还能够将图像质量较好地呈现,对早期肺癌筛查十分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