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职业性手外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其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本院手外科病房收治的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医疗档案500份,与随机抽取的在院体检非受伤者按照1:1配对,应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安全保护、工作年限、安全操作规程、文化程度、每日工时、疲劳6项与职业性手外伤相关联并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论职业性手外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超时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可降低手外伤发生的危险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青浦区工业性手外伤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 152例工业性手外伤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工业性手外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是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每年3,4月份及7,8月份为事故高发期,而每天12-18时为事故好发时间.切割伤和轧砸伤是主要损伤类型,食、拇指较易受伤.设备条件差、缺少防护装置和人为因素是致伤的主因,个体私营企业是事故高发单位.结论 人为因素、安全培训和保护及事故好发单位是手外伤发生的三要素,针对其发病特征,制定预防措施,可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绍兴市工业性手外伤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567例住院治疗的工业性手外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致伤的危险因素。结果违规操作为受伤的主要原因;青壮年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是一大危险因素;受伤的季节性及时间段明显;缺少岗前培训增加手术概率。结论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能明显减少工业性手外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手外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为降低手外伤术后感染提供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手外伤术后感染的87例患者为感染组,并选取同期入院行手外伤治疗未发生感染的87例为非感染组,对影响手外伤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时间超过8h(OR=5.617,P=0.000,95%CI:2.636,11.968),手术时间超过8 h(OR=4.607,P=0.000,95%CI:2.245,9.455),未清洁换药(OR=3.706,P=0.000,95%CI:1.869,7.352),未合理使用抗生素(OR=2.941,P=0.002,95%CI:1.482,5.836),是手外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手外伤术后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暴露时间超过8 h、手术时间超过8 h、未清洁换药、未合理使用抗生素,因此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制定护理措施,降低手外伤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评价甘露醇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收治的脑外伤患者AKI的发生情况,AKI诊断采用RIFLE分期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外伤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建立脑外伤患者AKI发生的预测模型,并运用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该模型对预测脑外伤患者并发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进一步分析甘露醇对脑外伤患者发生AKI的影响。 结果 共入选符合标准的脑外伤患者171例,其中AKI组53例,非AKI组118例。患者平均年龄(45.92±16.50)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急诊手术、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Glasgow昏迷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SOFA呼吸评分、SOFA凝血评分、SOFA心血管评分、机械通气天数、红细胞悬液累计输注总量、血浆累计输注总量、呋塞米累计总剂量、托拉塞米累计总剂量、甘露醇累计总剂量是脑外伤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OR=1.516,95%CI 1.222~1.881,P < 0.01)、托拉塞米累计总剂量(OR=0.016,95%CI 1.002~1.031,P = 0.016)、甘露醇累计总剂量(OR=2.687,95%CI 1.062~6.800,P = 0.037)是脑外伤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由SOFA评分、托拉塞米累计总剂量和甘露醇累计总剂量3个变量组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脑外伤患者发生AKI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P < 0.01),提示该模型对预测脑外伤患者AKI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结果显示甘露醇总剂量是脑外伤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AKI是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并发症。SOFA评分、托拉塞米累计总剂量、甘露醇总剂量是脑外伤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postoperativepulmonarycomplications,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接受胃十二指肠手术的连续病例共5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与发生PPC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508例患者有131例(25.8%)发生PP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PPC有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52)、术前伴存呼吸疾病(OR=2.915)、血清白蛋白水平(OR=0.995)、术中气管插管时间(OR=1.005)、保留鼻胃管时间(OR=1.059)、术后机械通气时间(OR=1.367)。得出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为:P(1)=1/犤1+e-(-3.780+0.051×Y+1.086×Rd-0.005×Alb+0.005×Dtc+0.057×Dnt+0.312×Dmv)犦。结论高龄、有基础呼吸疾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术中和术后留置胃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长者,易于发生PPC。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0年10月择期行后入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463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PCs分为两组:PPCs组和非PPCs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发生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有154例(33.3%)患者发生PPCs。将性别、年龄、ASA分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Cobb角作为匹配因子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OR=1.983,95%CI 1.135~3.465,P=0.016)和手术时间延长(OR=1.426,95%CI 1.112~1.831,P=0.005)是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手术时间延长、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医院急诊手外伤流行病学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沙井人民医院急诊手外科患者手外伤发生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手外伤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方法对1136例手外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1)手外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是10~40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2)每年3、4月份及7、8月份为事故高发期,而每天12~18时为事故好发时间;(3)设备条件差,缺少防护装置和违反操作规程是致伤的主因;(4)乡镇和个体私营企业是事故高发单位;(5)切割伤和压砸伤是主要损伤类型,拇、食及中指较易受伤。结论手外伤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针对其发病特征,制定预防措施,可降低发病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时构建预测TAAD发病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符合TAAD诊断标准的患者和同时期天津市胸科医院体检中心检查的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 应用倾向性匹配分析预测TA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TAAD疾病发生的列线图模型。结果共采集TAAD组患者148例, 对照组患者5 690例, 经过倾向性匹配分析后成功匹配148对, 对匹配后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高血压(HBP)、糖尿病(T2DM)、脂蛋白(Lp)(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载脂蛋白A1/B(ApoA1/B)为预测TA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BP、Lp(a)及ApoA1/B为致病因素(OR值分别为7.267、1.010和2.199, P值均<0.05), 而T2DM和VLDL为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173和0.139, P值均<0.05)。基于...  相似文献   

10.
烟台市手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调查烟台市手外伤发生状况及流行特征,探讨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手外伤的发生和致残率.方法对4088例手外伤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1)手外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是15~45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2)每年3、4月份及7、8月份为事故高发期,而每天11~12时、13~15时为事故好发时间;(3)设备条件差,缺少防护装置和违反操作规程是致伤的主因;(4)乡镇和个体私营企业是事故高发单位;(5)切割伤和压砸伤是主要损伤类型,示、拇及中指较易受伤;(6)伤员经过转诊后就诊时间明显长于直接就诊者(P<0.01).结论手外伤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针对其发病特征,制定预防措施,可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腹子宫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至lO月住院的543例经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4.2%。主要为切口感染,占34.8%;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和术后发热,各占26.1%。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3.06,95%CI为1.26~7.43)、恶性肿瘤(OR=7.58,95%CI为2.39~24.00)、贫血(OR=4.93,95%CI为1.85~13.19)、子宫全切术(OR=2.78,95%CI为1.09~7.05)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经腹子宫切除术后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恶性肿瘤、贫血、子宫全切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中的治疗作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检索2010年5月前在PubMed.Ovid,WebofScience,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已公开发表的比较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与单纯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进行入选标准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临床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11篇RCT共7407例患者纳入分析.新辅助治疗组3685例,对照组为3722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组局部复发率(OR=O.43,95%CI:0.37-0.50,P〈0.01)、远处转移率(OR=0.85,95%CI:0.76-0.95,P〈0.01)、5年生存率(RR=1.15,95%CI:1.04-1.28,P〈0.01)及保肛手术率(RR=I.48,95%CI:1.17-1.87,P〈0.01)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死亡率(DR=1.20,95%CI:0.68-2.13,P=0.53)及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OR=1.04,95%CI:0.73-1.48,P=0.8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有利于控制局部及远处复发.提高远期生存,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建立我国心脏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及评分标准。方法纳入199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于长海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患者共4 0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6例(46.53%),女2156例(53.47%);年龄45.90±13.60岁。根据左侧房室瓣的手术部位,将患者分为二尖瓣手术组(n=1910)、主动脉瓣手术组(n=724)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组(n=1398)3组;并将纳入患者的60%作为建模亚库(n=2418),40%作为验证亚库(n=1 61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H-L)卡方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校准度和鉴别效度,据模型中各危险因素的权重系数及其变量类型构建风险预测的评分标准。结果总在院病死率为4.74%(191/4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三尖瓣关闭不全[OR=1.33,95%CI(1.071,1.648)]、主动脉瓣狭窄[OR=1.34,95%CI(1.082,1.659)]、慢性肺部疾病[OR=2.11,95%CI(1.292,3.455)]、左心室射血分数[OR=1.55,95%CI(1.081,2.234)]、术前危重状态[OR=2.69,95%CI(1.499,4.821)]、心功能分级(NYHA)[OR=2.75,95%CI(1.343,5.641)]、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R=3.02,95%CI(1.405,6.483)]以及术前最后一次血清肌酐水平[OR=4.16,95%CI(1.979,8.766)]为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各组预测校准度较好,H-L卡方检验P均〉0.05(建模亚库组:χ^2=1.615,P=0.830;验证亚库组:χ^2=2.218,P=0.200;二尖瓣手术组:χ^2=5.175,P=0.470;主动脉瓣手术组:χ^2=12.708,P=0.090;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组:χ^2=3.875,P=0.380),而ROC曲线下面积均〉0.70[建模亚库组:0.757,95%CI(0.712,0.802);验证亚库组:0.754,95% CI(0.701,0.806);二尖瓣手术组:0.760,95%CI(0.706,0.813);主动脉瓣手术组:0.803,95%CI(0.738,0.868);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组:0.727,95%CI(0.668,0.785)]。成功建立风险预测的评分标准为: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主动脉瓣狭窄(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慢性肺部疾病3分,左心室射血分数(40%-50%2分3、0%-40%4分、〈30%6分),术前危重状态3分,NYHA分级Ⅲ-Ⅳ级4分,同期CABG 4分以及术前最后一次血清肌酐水平〉110μmol/L5分。结论三尖瓣关闭不全等8个因素为影响我国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校准度和鉴别效度,通过该模型建立的评分标准对我国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676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n=56)和无血清肿组(n=162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OR=1.499, 95%CI: 1.152~5.897,P=0.012)、疝分型(OR=6.599, 95%CI:1.876~14.183,P<0.001)、疝囊直径(OR=1.461,95%CI:1.088~5.811,P=0.002)、手术方式(OR=2.152,95%CI:1.166~7.801,P=0.006)及疝囊离断(OR=3.886, 95%CI: 1.361~11.129,P<0.001)为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合并症、疝分型、疝囊直径、手术方式及疝囊离断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个体化治疗及精准解剖防治血清肿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以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作为已发表国外文献的主要来源,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数据出版平台作为已发表国内文献的主要来源;检索时间:2013年4月20日。收集1994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公开发表的比较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的队列研究的中文和英文文献。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队列研究5项,其中实施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的患者分别为416例和465例。与侧方入路相比,中间入路腹腔镜手术的中转开腹率(OR=0.42,95%CI:0.25~0.72,P=0.001)、手术时间(WMD=-51.56,95%CI:-72.72~-30.41,P<0.01)均明显减少;出血量和住院费用仅有1篇文献报道未作合并分析;中间入路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也明显较少(WMD=-1.17,95%CI:-1.89~-0.45,P=0.001)。两种手术入路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OR=0.57,95%CI:0.15~2.18,P=0.4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78,95%CI:0.52~1.17,P=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间入路的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中转开腹率低的优势,而且其与侧方入路的手术安全性相当。但中间入路是否具有出血量少和住院费用低的优点,以及与侧方入路相似的肿瘤学安全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30d内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由同一组医师实施的136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术后肠梗阻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全组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肠梗阻发生率为5.1%(70/1366)。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期(OR=I.893,95%CI:1.083。3.306)、结直肠肿瘤切除史(OR=4.899,95%C/:1.490~16.110)、术前合并肠梗阻(OR=2.616,95%C/:1.297—5.280)、右半结肠切除术(OR=2.024,95%CI:1.052~3.894)和左半结肠切除术(OR=3.030,95%CI:1.401~6.550)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OR=0.520,95%CI:0.319~0.849)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NCBI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入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结果,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共518例。替比夫定组治疗后孕妇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3.95,95%CI:3.61~4.28, P <0.00001)。替比夫定组婴儿在出生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28,95%CI:0.17~0.46,P <0.00001;OR =0.22,95%CI:0.12~0.40,P<0.00001);随访6个月时婴儿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0.17,95%CI:0.80~0.35,P <0.00001;OR =0.12,95%CI:0.05~0.29,P <0.001);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在服药期间和婴儿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替比夫定能够安全、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与输尿管镜碎石术(URL)治疗上段嵌顿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6期)、Medline、EMBASE、Web of Knowledge、ScienceDirect、OVID及CBM、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上述两种手术方式对上段输尿管嵌顿性结石患者的随机对照和非随机对照试验,并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7项研究,随机对照试验4项,非随机对照试验3项。随机对照试验中PCNL较URL患者术后3日内结石清除率高(OR=14.78;95%CI 6.60~33.09)、二次手术率低(OR=0.13;95%CI 0.03~0.66)、术后住院时间长(OR=3.51;95%CI 2.05~4.98),但术后发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随机对照试验中PCNL较URL的术后3日内结石清除率高(OR=21.63;95%CI 3.92~119.30)、二次手术率低(OR=0.05;95%CI 0.01~0.25)、术后住院时间长(OR=2.85;95%CI 2.40~3.31),术后血尿更多见(OR=2.37;95%CI1.16~4.85),但术后发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L治疗上段嵌顿性输尿管结石患者较URL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切除治疗肝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ISl WebofKnowledge、MEDLINE、EMbase、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收集国内研究机构完成的腹腔镜切除与开暖切除比较治疗肝癌的对照试验。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采用RevMan5.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末获得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0个国内临床同期对照试验,累计病例5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腹腔镜肝癌切除安全性更佳。可有效减少出血量[WMD=-83.3,95%CI(-124.3,-42.3),P〈O0001]减少肝门阻断的使用[OR=0.17,95%CI(0.06,0.52),P=O002],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OR=0.3,95%CI(0.16,0.59),P=O.0004],明显缩短住院时间[WMD=-4.85,95%CI(-6.31,-3.38),P〈O.00001]。2)腹腔镜肝癌切除远期疗效无不良影响。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组间的肿瘤复发率[OR=1.05,95%Cl(0.6,1.85),P=0.87]及1、3、5年总体生存率[OR=1.40,95%CI(0.76,256),P=0.28;OR=1.15,95%Cl(0.74,1.81),P=0.53;OR=0.91,95%CI(0.57,1.45),P=0.68]和1、3年无瘤生存率[OR=I.89,95%CI(0.96,3.7),P=0.16;OR=I57,95%CI(0.94,2.6t),P=O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于病变位于Couinaud Ⅱ、Ⅲ、IV、V及VI段,肿瘤直径〈10cm,肝功能在Child B级以上的肝细胞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对长期疗效无不良影响,且近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髋部骨折患者术詹谵妄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79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7例术后转入ICU。用ICU意识紊乱评估方法(CAM-ICU)进行监测,有7项因素被选作谵妄的危险因素予以分析:骨折前痴呆史.合并血管危险因素.贫血.低蛋白血症、脱水、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结果:19例(28.4%)患者在手术后7d内发生谵妻。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既往痴呆史(OR=3.16,95%Cl 1.24~8,15)、术后脱水(OR=3.64,95%cl 1.02~7.44).合并三个及以上的血管危险因素(OR=3.76,95%cl 1.38~1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有既往痴呆病史(RR=3.06。P=0.014),合并三个及以上的血管危险因素(RR=3.74,P=O.021)。结论:ICU髓部骨折患者手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采用CAM-ICU牟亩助诊断和观察.能提高诊断率.骨折前痴呆史、合并三个及以上的血管危险因素是发生手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