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文献分析和结合临床实际,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的中医病机.认为脾肾气虚为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肾衰日久,可见血瘀和浊毒;气虚、血瘀和浊毒可贯穿慢性肾衰的始终.益气活血蠲毒应为治疗慢性肾衰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2.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3.
陈琳霞 《中医学报》2022,37(4):778-782
"肾衰七症":畏寒、面垢、呕恶、小便清长、大便黏腻、身痒、拘挛.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总括本虚标实,以脾肾阳气虚衰为本,湿浊瘀毒内停为标.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故见畏寒;阳虚火衰,血虚血瘀,运化失司,湿毒内生,浊阴上泛于面,故见面色黧黑垢腻;阴寒内盛,肾失气化,则见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肾失封藏则见泡沫尿;脾失...  相似文献   

4.
益肾健脾清利化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肾功能失常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根本病机,病变过程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虚衰,标实为湿、浊、瘀毒留滞,因此,益肾健脾为慢性肾衰辨证论治的关键,而清利化浊为消除慢性肾功能不全增恶因素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衰的中医分型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虚、瘀、浊,基本证型主要为肾气虚证、肾(肝)阴虚证、肾(脾)阳虚证、瘀血证、湿浊(毒)证,上述证型可以相互转化或兼见,故临床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灵活选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由于久病脾肾阳衰,浊湿内生并上逆,故恶心、呕吐、面色晦滞、舌苔白腻;气化失司则尿少、浮肿;肾阳虚久及阴致脉弦细。总之,慢性肾衰主要损伤肺、脾、肾三脏,其病理变化为浊邪壅塞三焦,水毒滞留,正气不得升降、正气亏损,邪毒内盛,最后湿浊、血瘀、水毒、弥漫克斥三焦,渐致清浊相干、阴阳乖乱、气阴两虚。气虚可损及阳;阴虚可损及血;阴阳俱  相似文献   

7.
孙郁芝教授认为浊瘀痹阻肾络是痛风性肾病的主要病机,贯穿疾病始终.强调痛风性肾病发作期为痰浊痹阻、化火化毒,治以祛浊解毒、缓急止痛为主;缓解期因肾络血瘀、肾微癥瘕,治以活血消癥、化瘀通络为主;疾病后期因浊瘀痹阻同时兼见脾肾亏虚证,可兼补肾健脾.根据本病病机发展过程,确立祛浊活血的特色治疗法,并创立特色验方"痛风方",临证...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出现的临床综合症,临床诊治难度很大。杜雨茂教授认为三焦枢机不利是该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临证应辨证治疗:肾脾亏虚,湿热余邪留滞,三焦枢机不利,多以六味地黄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湿浊內郁,壅滞三焦,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浊毒内壅,以真武汤合小柴胡汤化裁;脾肾阳虚,瘀浊壅滞三焦,以连苏饮合真武汤、小柴胡汤化裁。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形成原因,认为"清浊相干,浊毒内结"是其关键病机,其主要病位在小肠、脾、肾.病理情况下,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及"脾主运化"功能失常为"清浊相干"的源头;浊邪留滞,进入血脉与脏腑,导致血瘀痰凝毒浊;浊毒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采用升清降浊法(药物可采用黄芪、法半夏、陈皮、土茯苓...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代偿疗法(续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整体功能代偿疗法的宗旨在于充分调动机体的整体调节机能.发挥各脏腑潜在的代偿能力,对损失的肾功能进行代偿。我们既往的研究业已证实,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指的是脏腑虚损,特别是脾肾虚损;标实指的是代谢废物的潴留.即中医所指的湿浊毒邪。湿浊毒邪因脏腑虚损而生,而湿浊潴留又可进一步损伤脏腑(如困脾犯胃、阻滞气血,即西医所说的自身中毒),本益虚则标益实,  相似文献   

11.
杜雨茂教授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是多种病因引起肾脏明害并进行性恶化至终末期所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状。本病发病率较高,且病情严重,预后险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杜雨茂教授业医四十余载,对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颇有心得,用之临床,疗效满意。余有幸在杜教授门下学习,兹将所悟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虽无“慢性肾衰”这一称谓,但据其临床表现,多类似中医之“关格”。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杜老师认为,正气衰败是其本,湿邪、浊毒,瘀血阻滞是其标,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是其病理特征。病位主要在肾与脾,常涉及三…  相似文献   

12.
任继学教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继承、整理名老中医经验角度。系统阐释任继学教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任继学教授提出禀赋薄弱是慢性肾寰发生的重要原因.并认为饮食、情志不节均可化毒。毒邪不解.致人体气化代谢功能障碍。水津代谢失常.产生水毒、痰浊、涎毒.从而发生慢性肾衰。并指出肾寰在病理上必累及他脏而呈现多脏腑受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关文献复习和总结老中医经验,探讨了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认为湿热浊毒瘀滞精室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机,体质虚弱是病变基础,感染充血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杨霓芝教授认为尿毒症的基本病机是脾肾气虚,浊毒瘀阻,治疗以益气活血蠲毒法为基本法,应辨其正虚与邪实之轻重,强调分期论治。尿毒症早期正气虚为主,标实较轻,以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尿毒症晚期以邪实为主,出现下关上格之象,常用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治疗。酌情选用针对慢性肾衰的药对如黄芪配三七、丹参配泽兰、女贞子配旱莲草。慢病需缓治,治疗尿毒症用药当平淡和缓,以使病情稳定或缓解,延缓患者进入透析阶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对24例浊邪中阻型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观察,说明黄苏汤对于缓解湿浊中阻化热的症状效果明显。对酸中毒及尿蛋白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采用辛开苦降,和胃泄浊之法,宣化中焦湿热,对病情机转有重要意义。并对慢性肾衰浊邪中阻易从热化的病理机转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且胰岛素抵抗可存在于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及未出现糖耐量异常的正常人中。众多医家认为胰岛素抵抗与浊毒(痰浊、血瘀)密切相关,不同的浊毒导致消渴病的病因各异,但与消渴病"气阴两虚"的病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解毒降浊、益气活瘀是治疗老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缺血性卒中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迥异于老年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正虚血瘀为本,浊毒内蕴为标,毒损脑络为老年脑缺血损伤的终结;正虚血瘀、浊毒内蕴是老年脑缺血损伤的根本原因;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是治疗老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中医邪实证证候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中医邪实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肾衰竭临床各期患者198例,运用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调查表现察慢性肾衰竭邪实证候的分布情况.结果:血瘀兼证是出现率最高的邪实兼证,与其他邪实兼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湿热兼证的出现率高于湿浊兼证(P<0.05),衰竭期和尿毒症期湿浊兼证的出现率高于湿热兼证.从原发病中的分布来看,慢性肾间质疾病湿热证的出现率低于其他疾病.水气兼证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疾病中出现率高于其他疾病.结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错综复杂,正虚邪实贯穿始终,虚实夹杂是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9.
脾虚浊毒论     
浊毒理论是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的创新性理论.目前,浊毒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浊毒的致病特性和因浊毒所演发的病理改变,对于浊毒形成的条件性及内生性尚未形成系统化认识.文章立足于脏腑观,以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为基,以现代研究热点免疫功能、人体微生态为切入点,从"脾虚-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障碍-浊毒"动态病机演变探讨浊毒生成之源,阐明浊毒产生及浊毒致病的条件性,归纳脾虚生浊成毒的致病特性,完善浊毒的病机内涵.脾虚浊毒论是浊毒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为浊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与治疗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西医病理生理与中医病因病机入手 ,结合临床经验 ,对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进行了分析 ,由此探讨了取中西医之长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认为湿、热、虚、瘀、毒、逆是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理因素 ,其中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 ,湿浊、邪热、浊毒、瘀血、逆乱为标。确定了扶正重在脾肾、祛邪要在泄浊的标本兼治原则 ,同时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