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大庆林甸温泉嗜热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常规的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嗜热菌,采用全菌体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细菌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分离纯化出的3株嗜热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杆状,直或接近直,均有芽孢、荚膜、鞭毛,V-P试验、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均阳性,均能降解淀粉。3株菌生长温度范围为35~65℃,pH值范围为4.5~11.5。结论 3株嗜热菌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大庆林甸温泉嗜热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常规的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嗜热菌,采用全菌体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细菌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 分离纯化出的3株嗜热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杆状,直或接近直,均有芽孢、荚膜、鞭毛,V-P试验、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均阳性,均能降解淀粉.3株菌生长温度范围为35 ~ 65℃,pH值范围为4.5~11.5.结论 3株嗜热菌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  相似文献   

3.
通过紫外线诱变,得到32个在42℃不能生长的E.coliJM103温度敏感突变子。用PDTAIL-2△质粒转化16个突变菌株,分别得到16个不同的转化株。当从30℃转到42℃时,突变子和转化子均停止生长,而野生型则能继续生长。比较不同转化子在30℃和42℃培养条件下所携带质粒的拷贝数表明:16株中有6株质粒拷贝数提高5倍以上。本结果在DNA重组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凤玲 《广西医学》2009,31(9):1345-1347
目的了解产脲酶细菌和不产脲酶细菌对支原体液体培养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支原体液体培养法检测857份泌尿生殖感染标本中的脲支原体,24~48h后记录结果并将培养液沉淀物做细菌、真菌分离鉴定。结果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402例,阴性455例:402例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中分离出细菌83株,真菌71株,其中分解脲酶的细菌31株,占细菌分离37.35%(31/83),占解脲支原体阳性率7.71%(31/402)。455例解脲支原体阴性培养液中检出细菌32株,真菌49株,均不产生尿素酶。结论产脲酵细菌的生长可导致液体培养基解脲支原体出现假阳性结果,增加细菌分离和尿酶检测可提高支原体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紫外线诱变,得到32个在42℃不能生长的E.coliJM103温度敏感突变子。用PDTAIL-2△质粒转化16个突变菌株,分别得到16个不同的转化株。当从30℃转到42℃时,突变子和转化子均停止生长,而野生型则能继续生长。比较不同转化子在30℃和42℃培养条件下所携带的拷贝数表明:16株中有株质粒拷贝数提高5倍以上。本结果的DNA重组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体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方法:在不同温度、不同载体、不同培养时间及营养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测出细菌生物膜表面积,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在不同温度下培养的细菌膜,25℃的表面积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载体培养的细菌膜两两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以硅胶膜的差异最大;培养5d、6d菌膜的表面积明显高于3d的表面积;振动与非振动培养的菌膜有极显著差异。结论:在体外细菌形成细菌膜的能力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培养温度、载体、时间和营养条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膜生长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携带的可培养菌,了解其携带细菌与生境的关系。方法 对2020年12月—2021年11月以实验室养殖的和2021年在武汉地区农贸市场采集的德国小蠊为材料,收集其粪便、体表、肠道、全虫样本,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纯化菌株,通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鉴定。结果 共分离到43属85种383株可培养菌,其中粪便样本检出细菌13属18种52株,体表样本检出细菌33属56种156株,肠道样本检出细菌23属31种75株,全虫样本检出细菌17属28种100株。实验室养殖和市场采集的德国小蠊有不同的菌落构成,实验室养殖的样本中检出细菌前3位分别为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市场采集的样本中检出细菌前3位分别为肠球菌属、沙雷菌属、乳球菌属。市场样本的细菌群落比实验室样本的更加多样化,不仅检出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也发现大量在各行各业具备生物学价值的细菌。结论 德国小蠊携带多种细菌,菌群构成受饮食结构和栖息地的影响。德国小蠊在传播疾病方面的危害不容忽视,也应注意到其携带细菌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用细菌检验标准方法从4℃冷藏2周的生猪肉中以优势菌生长状态分离出1抹荧光假单胞菌;从冷藏的鸡蛋中以纯培养状态分离到3株荧光假单胞菌和1株变形杆菌。对该5株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证明它们都是适宜在4℃生长的嗜冷菌。随着冰箱的普及,在变质食品中此类细菌会越来越多见,对健康的危害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温一般较高,由于细菌在这种更高的温度下表现不同可能造成丘疹和脓疱的增多。 为比较玫瑰痤疮和正常人的皮肤寄生菌有无差別以及这些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行为有无异同,Dr Dahl MV等做了如下一组实验:分离玫瑰痤疮患者脓疱/皮肤表面的细菌,鉴定并分別在30℃和37℃培养,通过电泳分离细菌分泌的蛋白,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皮肤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中玫瑰痤疮患者均是-溶血性葡萄球菌,而对照组为非溶血性葡萄球菌。从玫瑰痤疮患者分离的细菌在30℃和37℃两种温度下生长率和生长曲线形态一致,  相似文献   

10.
笔者采用普通培养基与自制高渗培养基同时进行尿液培养,从31例患者42份尿液培养中分离出细菌L 型31株,总结如下:31例患者:女28例,男3例,其中诊断为肾盂肾炎26俐,泌尿系感染5例;病程2月~15年。临床症状:起病慢,有13例无发热史,均有尿路刺激状,除6例有白细胞轻度增高外,其余均正常。培养结果:尿标本均同时进行普通培养和细菌L 型培养。26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尿标本经31次培养分离出金葡菌3株、大肠埃希氏菌9株,产气肠杆菌2株,产硷杆菌1株,酵母菌4株。其中8次培养仅分离出细菌L 型,其余各次均分离出细菌型伴  相似文献   

11.
耐铬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方法:实验室模拟含Cr(Ⅵ)环境,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反应时间、pH、温度、Cr(Ⅵ)浓度、其它污染物)培养细菌,测定细菌的生长量和(或)剩余Cr(Ⅵ)浓度以评价菌株耐受和还原Cr(Ⅵ)的能力.结果:菌株CQMUXH-1在30℃振荡培养5~20h为对数生长期;该菌株对Cr(Ⅵ)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对照菌大肠杆菌DH5 α;该菌株在恒温振荡培养(37℃,200 r/min)下,对100 mg/L Cr(Ⅵ)的去除率为84 h 73%;弱碱环境对CQMUXH-1的生长有较大影响,37℃培养能加快细菌的生长,Hg2+、As3+能明显抑制、Cu2+能促进CQMUXH-1的生长.结论:菌株CQMUXH-1能耐受和还原较高浓度Cr(Ⅵ),可有效应用于废水中Cr(Ⅵ)污染的生物治理.  相似文献   

12.
温度敏感突变株(temperaturesensitivemutants,ts突变株):ts突变株一般只能在较低温度(允许性温度,如28~31℃)下增殖,而不能在较高温度(非允许性温度,如37℃)下增殖。但其野生株的生长温度则较为广泛,如在20~3g5...  相似文献   

13.
滇重楼对口腔病原菌生长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滇重楼对口腔临床常见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从而初步确定其在口腔临床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厌氧菌药物敏感试验—琼脂稀释法,测定滇重楼对21株口腔临床常见病原菌模式株、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结果滇重楼对10株致龋菌和11株牙髓根尖周炎、牙周病的常见病原菌的MIC值均为20mg/mL.结论滇重楼对实验细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口腔细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深部痰液做病原菌培养,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分离鉴定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出病原菌分布比例及敏感率。结果从62份痰液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株78株,其中G-杆菌42株(53.8%),G+球菌28株(25.6%),真菌8株(10.3%),同时获得两种以上细菌的20株(25.6%)。对Gˉ杆菌敏感性在50%以上的药物有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93.8%。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混合病原菌,MRSA感染较多,且存在多重耐药,动态监测细菌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从美国费城Wister研究所引进PLC/PRF/5细胞一株(下简称P_5株)及从NIH引进PLC PL_3细胞一株(亦为PLC/PRF/5细胞系,下简称PLC株)。在适应于本实验室培养条件后我们对其产生  相似文献   

16.
刘军  王琳 《吉林医学》2009,30(21):2707-2709
为维持机采血小板产品的正常生理功能,只能将其振荡保存在20℃-24℃的环境中5d,在此条件下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会产生大量内毒素,输注人体后会产生严重后果。据统计,在美国由于输入细菌污染血小板产品而导致发病率或死亡率约已高达100-150人/年。1994年-1998年期间,法国血液监视系统发现31例与输血有关的死亡病例,其中18例与细菌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实验室内进行自然标本中磁性细菌的分离和人工培养.方法 室外采取淤泥样本,以自行设计的电磁诱导法,在实验室内分离淤泥标本中的磁性细菌菌株.对分离的菌株,以松永氏等提案的培养液组方,并调节其中的营养成分、及培养环境的pH、DO、Cos,观察磁性细菌在人工培养液中的生长状况.结果 所分离的磁性细菌,培养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一般微生物的培养相比,其特殊性表现为对培养液中的Fe3 浓度及培养液的溶解氧浓度较为敏感.所分离的磁性细菌菌株在实验室培养4 d,1 000 mL培养液中分离出17.3 g磁性细菌和3.2 mg磁珠.结论 自然标本中磁性细菌菌株的分离和培养可在实验室内常规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重组幼仓鼠肾细胞(BHK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批培养和脉冲培养,研究了温度对重组BHK细胞生长、代谢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蛋白表达的影响。相对于37℃,升高和降低温度的培养都降低了细胞的生长速率和密度,降温的作用更明显,主要表现为延长了细胞生长的迟滞期。在不同温度的脉冲培养中,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变化不大,表明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细胞生长对一定范围的温度变化不敏感。培养温度对细胞群体中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影响不大,但在33℃和39℃下培养,细胞群体中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有明显升高,处于G2/M期的细胞比例下降。当培养温度降低到33℃时,细胞群体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的降低能显著提高单个细胞的vWF蛋白表达能力,在33℃下培养,vWF平均比生产速率提高了45%。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区、居民卫生与生活条件及疾病类型的不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有所不同,现将我院18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标本为我科1986~1997年入院资料较完整的报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腔或术中乳突腔分泌物。12 方法 在无菌操作下,取中耳腔或乳突腔分泌物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本院细菌室培养,将标本划线接种于羊血琼脂平板置35℃孵育24h,有细菌生长者,按实验室常规方法鉴定,做药物敏感试验,孵育48h,确实无菌生长者,报告一般致病菌培养2天无细菌生长。厌氧菌培…  相似文献   

20.
南充市部分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南充市部分医院临床分离株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3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327株细菌中G+球菌345株(26.00%)G-球菌38株(2.86%),G-杆菌944株(71.14%)。本地区所监测的具有代表性菌种的常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部分抗生素,特别是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低于国家耐药监测中心数据(细菌耐药性见表1-5)。结论本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对于指导本地区临床经验用药,减缓细菌耐药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