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消退动物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三个月食饵性高血脂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诱导后,对斑块的消退又进行了三个月的观察.结果发现,高血脂能引起血小板数增加、粘附力增强、前列环素/血栓素A_2(PGI_2/TXA_2)失衡,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含量增高,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且在胸腹主动脉形成明显的脂肪条纹及纤维斑块.在停高脂饮食后的三个月的消退期,血清胆固醇明显下降,上述各指标均显著降低,但组织病理学上提示,形成的斑块并没有消退且略有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注射用去纤酶的体内去纤及抗凝作用。方法:家兔耳静脉注射后取血,用双缩脲法检测。结果:注射用去纤酶能使兔血凝血时间显著延长,使兔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结论:注射用去纤酶可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而起到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急进高原人群不同时相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的基本规律.方法对从平原地区急进3 650 m高原前、急进高原后第3 d、第7 d第15 d及第30 d的30名健康青年血浆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含量(DD)进行检测,并与30名世居者作对照.结果健康青年急进高原3 d后其PT、APTT出现延长,t-PA活性增高,而PAI、Fg含量降低,与平原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急进高原后7~30 d,其PT、APTT随移居时间延长而逐渐缩短,t-PA活性则逐渐降低,PAI、Fg逐渐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急进高原30 d后,与平原人及世居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环境下,急进高原青年凝血系统出现紊乱,表现为早期凝血与纤溶被激活,而后出现继发性纤溶受抑,凝血及纤溶的平衡被破坏,而使血液呈现高凝和继发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成年白兔自体内皮祖细胞悬液及蛇毒纤溶酶对急性缺血/再灌注所引起心肌损伤的影响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取2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A)组(仅注射培养液)、细胞移植(B)组(注射自体内皮祖细胞)、蛇毒纤溶酶(C)组(仅注射蛇毒纤溶酶)、蛇毒纤溶酶+细胞移植(D)组(注射蛇毒纤溶酶和自体内皮祖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EGM-2培养基培养7d,获得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结扎兔的左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h后再灌注.分别经主动脉根部注射自体内皮祖细胞悬液及蛇毒纤溶酶.移植术4周后,通过心脏超声对各组实验兔心功能进行检查、记录并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梗死心肌及周围组织、梗死的心室壁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缺血后,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再灌注后,ST段缓慢下降.心动超声指标比较,B、D组心功能明显好于C组,而C组心功能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观察发现D组心室壁略增厚,其余各组变化不明显.HE染色发现,B、C、D组心肌恢复情况好于A组.结论 通过主动脉根部注射内皮祖细胞和蛇毒纤溶酶可以提高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恢复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溶酶原激活剂 (plasminogen activator,PA)是一种特异性的蛋白水解酶 ,它能将无活性的酶前体转变为纤溶酶 (plasmin)。纤溶酶是一种有效的非特异性的蛋白水解酶 ,能够裂解血液内的纤维蛋白凝块使其成为可溶性的多肽。本文描述了纤港酶原激活系统的一些生化特征 ,及对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的测定方法。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是一种特异性的蛋白水解酶,它能将无活性的酶前体转变为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是一种有效的非特异性的蛋白水解酶,能够裂解血液内的纤维蛋白凝块使其成为可溶性的多肽。本文描述了纤港酶原激活系统的一些生化特征,及对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的测定方法。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原移居汉族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下移居汉族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状态。方法 检测 4 8例移居汉族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和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 ,并与内地健康人进行比较。 结果 与内地健康人比较 ,移居者组t-PA活性降低 (P <0 .0 5 ) ,PAI活性升高 (P <0 .0 5 ) ,Fbg含量升高 (P <0 .0 5 )。 结论 高原环境下移居汉族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高原青年移居者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状态。方法 :检测 38例青年移居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和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 ,并与 36例健康藏族世居青年进行比较。以平原健康青年作为对照。结果 :移居者较藏族世居组及对照组t -PA活性降低 (P <0 .0 5 ) ,PAI活性增高 (P <0 .0 5 ) ,各组之间Fbg含量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高原青年移居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是易发生血栓的高危人群,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正常状态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纤溶系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笔者对冠心病患者、健康人群的血小板聚集(PAgT)、抗凝血酶活性(AT:A)及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白塞病患者血浆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指标变化情况,提升口腔粘膜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30例白塞病患者与30例健康成人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0例白塞病患者为观察组;30例健康成人为常规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对白塞病患者及健康成人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总蛋白S抗原、蛋白C抗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以及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总蛋白S抗原、蛋白C抗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以及D-二聚体等的含量均高于常规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低于常规组.观察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有异常,增加了该病血栓形成的可能.结论 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的检测分析以及对血浆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研究,对白塞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口腔黏膜溃疡以及动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降纤酶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纤酶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3 2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用降纤酶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的疗效。结果 有效率 5 3 1 % ,显效率 3 7 5 % ,总有效率 90 6%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 降纤酶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降纤酶两种不同途径给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6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颈动脉注射组和降纤酶静脉滴注组进行治疗。结果 降纤酶颈动脉注射组的总显效率和药物起效时间均明显优于静脉滴注组。结论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如符合颈动脉注射条件时 ,应积极选择颈动脉注射法进行早期或超早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降纤酶和常规的川芎嗪治疗对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完成了临床治疗82例伴有纤维素原增高的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其中52例为降纤酶治疗组,30例为川芎嗪组,分别进行临床疗效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D二聚体]的比较.对8例川芎嗪治疗无效再用降纤酶治疗的临床疗效也进行了评价.结果:降纤酶对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疗效好、起效时间快,显著优于川芎嗪(P<0.01).纤维蛋白原下降显著(P<0.01),而川芎嗪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无显著差异.降纤酶组的治病后PT、APTT均显著延长(P<0.01),D-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川芎组无显著变化.川芎嗪治疗无效的8例患者用降纤酶治疗后6例得到明显好转或治愈.而且用降纤酶治疗无不良反应,无明显出血倾向,短期应用较为安全.结论:降纤酶对纤维蛋白原增高的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疗效好,起效快.应用降纤酶治疗老年脑供血不足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单用降纤酶及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以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标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78.9%)、NDS减分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Fg水平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俨均〈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在重建过程中建立图像统计模型和数据统计模型,通过反复进行扫描模型与采集数据之间的差异对比校正,实现影像最优化。头颈部CT血管成像采用IMR技术能显著降低影像噪声、提高影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可增强对脑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的诊断信心;还能提高对早期缺血性卒中动脉致密征检出的敏感度、大幅降低CT灌注的辐射剂量、减少CT血管成像对比剂用量以及降低病人的碘负荷。综述IMR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7.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58例,其中62例伴认知功能障碍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不伴认知功能障碍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随着IMT分级增加,MMSE得分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越厚,则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越高(相关系数r=0.47,P〈0.01),且IMT≥0.80mm组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IMT≤0.60mm组的1.68倍(OR=1.68)。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敏感指标。针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严密监测IMT,以防止或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Lipid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and lipid-lowering therapies have been studied for 30 years in coronary disease. Measurement of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oronary mean lumen diameter, and, mostly recentl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ole of lipid-lowering therapies in changing the rate of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 in the coronary and carotid circulations. Statins are the primary therapy used to reduce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luding strokes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nd have benefits in reducing ev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contrast, data for other agents, including fibrates and nicotinic acid, in reducing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are less extensive and not as well known. 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optimizing the whole lipid profile, as this might deliver extra benefits over and above statin therapy alone. Initial proof of this concept has recently come from studies that measured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and showed that adding nicotinic acid to statin therapy and, more directly, infusion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like particles reduced progression and indeed might induce regression of the disease. It is likely that the management of significant carotid stenosis will become ever more drug focused and will be customized to the lipid profile of each patient with intervention reserved only for late-stage symptomatic diseas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颈部AS斑块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选取糖尿病并发AS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和二甲双胍)、空白对照组,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超声,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变化,计算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各药物治疗组的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或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显著小于辛伐他汀组、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具有抗AS的作用,能明显减轻颈部AS病变程度,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辛伐他汀或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