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参与肿瘤血管发生的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新生对肿瘤至关重要,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均伴随着血管新生.研究证实,肿瘤可以通过募集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分化为血管内皮,产生新生血管,促进肿瘤生长[1].随着本实验室和其他研究小组的不断研究,我们对EPCs参与血管发生的机制的了解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证实,EPC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系列临床研究也表明:循环和肿瘤组织EPCs不仅能够反映肿瘤的活动状态、治疗效果、总体预后,且和血管新生因子和复发时间相关[2].  相似文献   

2.
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促进裸鼠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引入皮瓣缺血组织中,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在皮瓣缺血组织中促血管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CD133+内皮祖细胞,将体外扩增的EPC局部注射于裸鼠超长皮瓣模型中,观察EPC转归及参与皮瓣血管重建的情况;通过观察皮瓣坏死面积及微血管增生情况,评价EPC在皮瓣缺血组织中再血管化能力。结果EPC组皮瓣坏死面积明显小于空白组(P〈0.05)、真皮下层组织灌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荧光示踪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EPC参与皮瓣血管重建。结论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严重的慢性缺血性疾病临床治疗相当棘手 ,“治疗性的血管新生”是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即应用血管生长因子或其基因 ,促进缺血组织周围的血管新生和侧肢循环建立 ,改善局部组织供血。新近研究表明 ,这种血管生长因子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其实质是通过动员骨髓中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EPC) ,向缺血组织游走并分化为内皮细胞 (EC) ,而发挥其血管新生效应[1] 。这种骨髓来源的EPC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重症缺血性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已迅速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一、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1.内皮祖细胞的起源和分布 :胚胎时期的血管…  相似文献   

4.
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纯化鉴定及定向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EPC,用EGM-2MV培养基[含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等具有诱导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CD133^+细胞的比例、原代EPC的生长曲线及生长特性。透射电镜查找Weibel-Palade小体。同时设计EPC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瘤体生长及血管增生情况,以鉴定EPC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CD133^+细胞在免疫磁珠分离前后的比例各为0.91%及85.52%。EPC原代培养时细胞形态正常、密度均匀,前3d为相对抑制期,此后快速增殖,10d后达80%~90%融合。EPC生长曲线显示,接种后5d内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从第7天开始明显增加,第17天达高峰。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原代EPC贴壁后呈梭形,接种后7d数量明显增加,呈克隆状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伸出许多伪足丝,基底膜呈多层;细胞质内可见一种短棒状小体,含平行管状的内部结构,即Weibel-Palade小体,确定其为EPC。裸鼠成瘤实验可见EPC组肿瘤瘕体及血管数量大于或多于对照组;抗人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量EPC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CD133^+细胞具有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即为EPC。裸鼠成瘤实验初步证明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含内皮祖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体外构建及裸鼠移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构建含内皮祖细胞(EPC)和成纤维细胞的组织工程复合皮,初步研究EPC在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中促血管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以聚羟基乙酸(PGA)为真皮基质,接种EPC和成纤维细胞,其上覆盖表皮细胞膜片,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皮,覆盖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结果EPC和成纤维细胞能均匀贴附于PGA支架纤维材料上,并逐渐伸展为梭形或多极状。裸鼠移植实验表职,实验组创面愈合早于对照组,可见EPC参与大量新生小血管形成,真皮支架5周完全降解。结论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应用PGA+纤维蛋白凝胶,制备含EPC和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内皮祖细胞(EPC)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大鼠外周血分离出EPC,观察其在体外的培养和扩增情况,对培养的EPC进行检测,同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出外周血中的EPC,在平面培养时,各时间点经VEGF诱导的EPC(实验组)其增殖情况均优于无VEGF诱导的EPC(对照组),P<0.01.在由鼠尾胶原凝胶制成的三维基质中EPC向胶原基质内生长,1 d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 实验组生长快,向胶原基质内浸润速度快、出芽快,管状结构粗大; 而对照组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 实验组各时相三维基质中新生血管数目均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鼠尾胶原凝液可以诱导EPC参与血管新生的迁移、增殖、发芽等步骤; EPC三维基质模型可用于新生血管的研究.VEGF能动员和诱导EPC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并发症仍是长期透析患者的常见死亡原因,占透析患者死亡的40%.近年研究发现,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EPC)可参与出生后的血管新生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对内皮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测定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外周循环EPC的数量及功能变化,并探讨相关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主要来源于骨髓,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多种因素可动员EPCs入外周血参与血管新生.因此,EPCs有可能成为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载体,在肾癌治疗中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EPCs在肾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内皮祖细胞复合膀胱无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学膀胱.方法 分离培养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制备膀胱无细胞基质.体外检测细胞与膀胱无细胞基质的生物相容性.观察细胞与膀胱无细胞基质的体外复合.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其表面标志分别为CD133 25.1%、CD34 55.9%、flk-1 97.7%、CD31 82.0%、CDl44 95.4%.成功制备膀胱无细胞基质.生物相容性检测证明膀胱无细胞基质对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细胞活力保持在90%以上.体外观察细胞可以复合于无细胞基质,并在其上增殖、生长.结论 可以应用内皮祖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膀胱无细胞基质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学膀胱,可能成为提高体内组织工程膀胱血管化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体内促进血管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在裸鼠体内缺氧状态下分化成内皮细胞的现象,初步研究其促进血管重建的作用。方法:根据EPC表面标记CD133,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培养EPC。设计EPC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瘤体内血管增生情况;将荧光标记的EPC注射于裸鼠腹部皮瓣中,观察EPC参与皮瓣血管重建情况;将EPC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中,移植于裸鼠皮下,观察EPC参与血管重建。结果:原代EPC贴壁后呈梭形,从第7天开始数量明显增加,呈克隆状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到成熟内皮细胞最具特征性的细胞器——weibel-Palade小体。裸鼠成瘤实验:抗人vWF免疫荧光显示大量EPC参与肿瘤血管生成;裸鼠皮瓣实验:荧光标记EPC参与裸鼠皮瓣血管生成;PGA移植实验:抗人vWF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PC参与血管生成。结论: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