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溃疡性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核心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若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三仁汤是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代表方剂,可通过宣上、畅中、渗下将湿热之邪由三焦分消走泄而去。溃疡性疾病包括口腔溃疡、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临证之际,“有是证用是方”,若疾病证属湿热蕴结,投以三仁汤治之,疗效颇佳。从疾病“异病同治”的角度出发,基于“三焦分消”理论初步探讨三仁汤在溃疡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溃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动-定序贯八法”是范冠杰所提出的以“症状-证素-核心病机-治法-药串”为诊治特点的理论体系,强调应以动态思维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使疾病的辨证论治更具系统性、整体性、规律性。该文基于“动-定序贯八法”的理论体系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出以动态思维、抓主症为辨治思路,以“瘀血阻络”为核心病机,以药串灵活组合、序贯治疗、内外同治为主要治疗手段,冀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炳立 《中医杂志》2004,45(11):803-805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首先概述了温病湿热证,然后从岭南温病湿热证、岭南流感、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三个方面探讨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的机制,最后分析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和红细胞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阴虚湿热证的病因病机,探讨阴虚湿热证的证型、治法及用药,并分享2则临床病案。阎艳丽教授认为临床辨治阴虚湿热证时应权衡湿热与阴虚孰轻孰重,确立治则,均衡选择养阴药和清湿热药,适当佐以养血和血之剂,固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始终,灵活辨治。  相似文献   

6.
“动-定序贯八法”治疗消渴病的辨证施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已成我国一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范冠杰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前辈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动-定序贯八法”综合防治消渴病的临床方案.“动-定序贯八法”理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调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病机进行动态把握,提出了“核心症状-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的临床辨证规律,主张从整体把握消渴病发展规律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临证辨治消渴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动-定序贯八法”其“动-定结合”、“连贯有序”的临证辨治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又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临床诊治任何疾病均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湿温病是涉及内熏脏腑、外渍肌肤、上达喉咙、下至二便之病。北方人因有浊毒之基而更易患生。临证时,应谨守湿热浊毒弥散三焦、阻滞气机病机。可用甘露消毒丹辨治证属湿温病之汗证、发热及郁证。  相似文献   

8.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为清代医家吴鞠通创立治疗湿温病的首剂,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效。临床上,结合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法则,应用三仁汤分消走泄,湿解热清的作用,不仅用于治疗外感湿热病,更广泛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三焦湿热内阻之证,其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效果俱佳。故现将三仁汤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提高临证水平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阴虚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候,本文主要介绍袁士良教授辨治阴虚证六例,总结了其灵活辨治阴虚证的经验特色——分清脏腑选方用药,注重湿热伤阴的病机权衡用药,重视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12.
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法则进行了辨析,认为非典型肺炎应属中医"风温"、"伏暑"、"春温"等范畴.虽其发病过程的某些阶段可出现类似湿温病的湿热症候,但不属于"湿温",应辨为温热挟湿证,而辨证不准将影响非典型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临床病机错综复杂而变化多端,且湿热缠绵而最难速愈。民国名医彭子益以圆运动学说立法,辨治湿温有别于传统认识。杨志敏教授基于彭氏观点认为湿温病机在于火在土上、湿阻气机,以运中土以畅气机、降右路以敛相火为治疗大法,治疗湿温而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所著《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该书汲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寒湿病的理论精华,并结合临床心得,形成了系统的辨湿温、寒湿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证明,吴鞠通的治湿理论以及治湿方剂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外感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而且对于内伤湿热、寒湿杂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吴鞠通论治寒湿的学术思想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总结其辨治寒湿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寒湿类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样,因证而变;更有"三禁"等传统治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范冠杰教授为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大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教授,广西省名中医,先后师承于全国名老中医吕仁和教授、王永炎院士、熊曼琪教授。在继承先辈经验及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范师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医临床辨治的新思路"动-定序贯八法",该思想强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核心病机进行动态把握,形成了"核心症状—证候—核心病机—药串"的辨治模式。笔者跟师学习多年,常见其诊治疑难病有效验案,受益匪浅。现将范师诊治的复发性银屑病有效验案一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通过对叶天士、薛雪论治湿温病的思想和方法作比较,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方法等异同之处,提出重视湿与热合邪侵犯人体,重视患者体质差异对疾病传变和转归的影响,侧重舌诊,在三焦分治的基础上结合脏腑、表里辨治,提倡分治湿热平衡阴阳,选用质轻灵动的药物治疗湿温病,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湿热病篇》乃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为一部辨治湿热病的专著,系统总结了湿热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为历代温病学家所推崇。湿热痉证在湿温病过程中常见,多由于湿热病邪引起,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湿热病篇》对湿热痉证的群治论述全面而细致,条分缕析,制方精巧,变化灵活,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笔者现对其辨治湿热痉证分析如下。1 湿侵经络,胜湿通络“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  相似文献   

19.
正三仁汤出自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治疗外感、内伤湿病的代表方之一,吴鞠通对此方的疗效甚为认可,详细描述了湿温病的病机、症状、治法,制方之要领等。可见三仁汤承载着吴鞠通治疗湿温病的诸多临床心悟。1湿温病运用三仁汤的解析三仁汤首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寒湿》,"头痛恶寒,  相似文献   

20.
武永利教授认为湿热乃痤疮的主要致病因素,痰、毒、瘀为主要的病理产物,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结合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坚持辨体-辨病-辨证一体化的诊治思路。临证时抓病机之关键,结合舌脉,兼顾兼证,运用三仁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