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研究阿米卡星在多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中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方法 :采集1例乙二胺四乙酸(edathamil,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及枸橼酸钠抗凝血,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加入阿米卡星,依次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并行血涂片镜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1、CD42b、PAC-1、CD62p的表达率。结果:采血后1 h内在EDTA-K2抗凝血中加入阿米卡星,能在不影响其他血细胞形态和分布的情况下,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解离聚集血小板,同时抑制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2p活化,且血小板计数能在室温下4 h内维持稳定。枸橼酸钠抗凝血则随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结果明显下降。结论:阿米卡星能纠正多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解离聚集血小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2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抑制和解离因抗凝剂所致的假性血小板聚集,建立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准确计数方法。方法对1例罕见的多种抗凝剂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追踪试验,观察不同抗凝剂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在EDTA—K2抗凝血内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6、庆大霉素、氨茶碱、丁胺卡那霉素等抗血小板凝聚剂,在不同的时间段作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与分布。优选出能确保血小板稳定的抗凝聚剂;并对被优选的抗凝聚剂浓度进行考察。观察取血前和取血后加入抗血小板凝聚剂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EDTA—K2、肝素、柠檬酸钠、氟化钠等抗凝血在室温4h内的观察中,血小板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各种抗凝血中分别加入4种抗凝集剂后,除丁胺卡那霉素抗凝聚剂能保持血小板数稳定外,其他抗凝聚剂使血小板数随放置时间延长而下降;将丁胺卡那霉素加在各种抗凝血中无论在抽血前还是抽血后15min内加入,其血小板数在室温4h内保持相对稳定,而且与丁胺卡那霉素浓度呈正相关并趋于稳定,最佳的丁胺卡那霉素浓度为5mg/ml血。结论丁胺卡那霉素可以抑制和解离因多种抗凝剂所致的假性血小板聚集,既可保持血细胞形态稳定利于血细胞分析又可以进行血小板准确计数。  相似文献   

3.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病例进行分析,避免因PTCP出现医疗差错。方法利用仪器法、手工法和血涂片瑞-姬氏染色法分析血小板计数及形态。结果EDTA盐抗凝血会诱发血小板凝集,导致仪器法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合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假性增高。结论EDTA盐抗凝剂引起的PTCP对于住院患者出现误诊误治的机率更大。  相似文献   

4.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一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是由于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我科近期在血常规检测中发现1例PTCP的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酸钠和百维利肽在体外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和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测定血小板对诱导剂的聚集反应、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凝血酶激活后血小板的CD62p和PAC-1再表达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研究在离心、洗涤和重悬等体外处理过程中,不同浓度的植酸钠和百维利肽对血小板的激活损伤、血小板功能保存和血小板促凝血活性的影响。结果经体外处理后的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显著增加;1mmol/L植酸钠可抑制PAC-1表达,但对血小板CD62p和PAC-1再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血小板对诱聚剂仍有聚集反应性;百维利肽浓度为1μmol/L时,对CD62p和PAC-1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D62p和PAC-1表达率仅为0.78%和0.24%,抑制血小板CD62p和PAC-1再表达,保留血小板除凝血酶之外诱导的聚集反应;植酸钠浓度≤2mmol/L可显著延长血小板发生聚集的时间,≥3mmol/L时,血小板不聚集;百维利肽浓度≤3μmol/L时,血小板聚集时间无明显延长。结论1mmol/L的植酸钠可抑制血小板GPⅡb/Ⅲa构象的改变,并保留血小板的部分凝集和再表达功能;1μmol/L的百维利肽可作用于凝血酶的激活途径,抑制血小板激活,且能部分保留血小板的再表达和聚集功能,适当减少其作用浓度会对血小板有更好的功能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EDTA盐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是由于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我科近期在血常规检测中发现1例PTCP的典型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解决思路。方法采集5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EDTA及枸橼酸钠抗凝血,每位患者的EDTA-K2抗凝血均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加入6.5 mg/mL阿米卡星,并依次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及血涂片检查。结果 3例患者在抽血前或抽血后1.5 h内在其EDTA抗凝血中加入阿米卡星后能在不影响其它血细胞形态和分布的情况下解离凝集血小板,其血小板计数能在室温下4 h之内维持稳定。余下2例患者,加或不加阿米卡星,其血小板数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最终基本恢复正常水平,阿米卡星起到加速作用。结论添加阿米卡星的血小板检测结果在4 h保持稳定,结果明显优于更换枸橼酸钠抗凝剂。该药在医院抗菌药物中使用普遍,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以减少患者重复采血,缩短报告等候时间。阿米卡星可作为处理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一线方法在临床普及。  相似文献   

8.
EDTA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寻找能够抑制因EDTA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凝集的理想方法,以准确计数此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方法:(1)观察不同抗凝剂及时间对患者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影响;(2)分别在2mg/mL EDTA-K2抗凝血中加入磷酸吡哆醛、Tris、庆大霉素、氨茶碱、丁胺卡那霉素等,抽血后放置不同时间段作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血片上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果:(1)对照组的EDTA-K2、草酸-氟化钠抗凝血在4h内血小板计数结果稳定、准确,观察血片无血小板聚集现象,其他抗凝剂则成下降趋势或不稳定。而患者4h内血小板计数则成倍下降,观察血片上有血小板聚集现象。(2)在2mg/mL 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mg/mL丁胺卡那霉素,能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4h内准确、稳定、可靠,观察血片上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论:在2mg/mL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使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观察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的稳定期。方法以新鲜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为测定管,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为对照管,在不同的时间段(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测定多名由于EDTA依赖而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数,分析不同时间段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血小板计数情况,观察其稳定性。结果与新鲜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相比,第一个月:批量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在4h内血小板数稳定;第三个月及半年:批量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1h内血小板数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一年:批量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半小时内血小板计数稳定,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新鲜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可以有效抑制和解离因血小板凝集而造成的血小板假性减低,4h内血小板计数稳定;而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作血小板计数以4h为界限的话,其稳定性(有效期)只能维持一个月,介于这种情况,不适宜大批量生产,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由于EDTA盐抗凝血对细胞检测影响较小,因此EDTA盐被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认定为血常规检测的抗凝剂,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但在特殊情况下,有可能诱导血小板体外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偏低的现象,称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现将本院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的EDTA—PTCP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旨在研究左旋精氨酸(L-arginin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在体外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和功能保护作用,为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在血小板保存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对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及凝血酶激活后再表达率的流式细胞分析(FCMs)、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及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等手段,观察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功能状态。结果表明,体外处理后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率显著增加,西洛他唑和左旋精氨酸对这一过程CD62p和PAC-1表达有较强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递增。西洛他唑可抑制凝血酶激活后CD62p和PAC-1的表达,左旋经氨酸仅抑制凝血酶激活后的PAC-1表达。左旋精氨酸和西洛他唑对3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递增。左旋精氨酸≥15mmol/L时,血小板聚集时间延长甚至不凝集。西洛他唑在浓度1-4mmol/L范围均延长血小板聚集时间。结论:5mmol/L和10mmol/L的左旋精氨酸均可抑制血小板体外处理过程的激活,且血小板的聚集和再表达功能不受影响,5mmol/L作用更佳。1mmol/L浓度西洛他唑抑制血小板体外激活,可保留血小板部分聚集活性和再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冷冻干燥保存血小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冷冻干燥保存血小板的方法,以获得可长期冻干保存的血小板制品,使之能在常温条件下保存、占用空间小、重量轻、便于长距离运输,能够满足突发事件和战伤救治的需要。在冷冻干燥保存过程中添加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进行预处理、冷冻、一级干燥、二级干燥,再水化,并同时测定血小板回收率,凝血酶聚集反应,促凝血功能,CD62p表达率和PAC-1表达率等。结果表明:血小板回收率为56.29%,其对凝血酶的聚集反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ADP和丙基没食子酸诱导的聚集反应较对照组分别降低49.34%和26.25%,促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冻干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为42.36%,PAC-1表达率为2.12%,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为50.88%,PAC-1再表达率为54.55%。结论:添加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海藻糖和DMSO后的冻干血小板,其聚集活性和促凝血功能与新鲜血小板无明显差异,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降低了冻干血小板的CD62p表达,增强了冻干血小板的生存能力,因而延长了其生存时间,因此可以该冻干方法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冻干保存血小板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例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应用阿米卡星无效的机制。方法对2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EDTA-K2抗凝血,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加入阿米卡星,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涂片检查。结果该2名患者,加或不加阿米卡星,其血小板数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其特征性的直方图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消失,加入阿米卡星会获得更可靠的结果。结论阿米卡星并不能立即解离2例患者聚集的血小板,但随着时间延长,血小板缓慢解离,至4h达到相对稳定。1h内加入阿米卡星较为理想,相对普通EDTA抗凝可有效加速其解离过程,获得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二甲亚砜对血小板冻存中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二甲亚砜(DMSO)对血小板冻干保存中激活的抑制作用。以CD62p和PAC-1表达作为血小板的激活标志,CD62p和PAC-1再表达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作为评价血小板功能的指标。对血小板经离心、洗涤及海藻糖负载等顸处理过程中加与不加DMSO的实验组,分别进行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和PAC-1表达及再表达的流式细胞术(FCMs)分析,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测定,研究DMSO对血小板激活抑制作用的可逆性。结果显示,血小板经预处理后,不含DMSO组的CD62p和PAC-1表达率显著增高,分别达30.37%和15.01%;含DMSO的组,CD62p表达率为10.72%,PAC.1几乎不表达(0.11%),显著低于不含DMSO组(P〈0.01)。DMSO稀释后,血小板CD62p再表达为54.39%,显著低于对照组(71.69%)和高于不含DMSO组(35.98%)(P均〈0.01);PAC-1再表达率为49.28%,与对照组(54.48%)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不含DMSO组(P〈0.叭)。在含DMSO组,血小板用原血浆稀释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对restocetin,thrombin和propylgallate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76%,91.24%和89.66%,与对照组和无DMSO组比无显著性差异,对ADP诱导的聚集率有34.33%,显著高于无DMSO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DMSO对体外处理所致的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PAC-1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是可逆的,DMSO稀释后血小板仍具有CD62p和PAC.1表达能力和聚集反应功能,提示DMSO具有抑制激活损伤和低温保护的双重功能,这一生物学特性使DMSO在血小板的冻干保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冻干血小板的体外功能。方法将经过可逆性激活抑制、添加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冷冻干燥后获得的血小板再水化,与新鲜血小板比较,应用流式仪检测分析其CD62p和PAC-1的表达,评价血小板活化状态和血小板反应能力;应用APACT检测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用SPAT评价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活性;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血小板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过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和冻干保护剂预处理的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对凝血酶的最大聚集率(79.0%)与对照组(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DP和没食子酸诱导的聚集反应比对照分别降低49.34%和26.25%;经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为50.88%略低于对照组70.32%(P<0.05),PAC-1再表达率为54.55%与对照组63.38%无明显差异;促凝血功能SPAT检测结果69.4 s与对照组70.6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冷冻干燥保护剂和血小板激活抑制剂预处理后获得的冻干血小板,体外聚集活性和促凝血功能接近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血小板冻干保存及再水化后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过期的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为实验对象,以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分别用血小板计数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血小板聚集仪和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回收率、稳定性、形态、超微结构、聚集反应和膜表面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血小板回收率为49.36%,且随着血小板放置时间的延长,血小板回收率逐渐下降,血小板透光性较差,分泌颗粒数目较少。实验组凝血酶、ADP、胶原及瑞斯托霉素的最大聚集率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酶作用后CD62p再表达率为44.02%,显著低于对照组70.31%(P〈0.05),PAC-1再表达率为38.90%,显著低于对照组65.28%(P〈0.05)。结论过期血小板冻干再水化后的恢复率较低,稳定性较差,结构和功能均低于新鲜血小板,但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仍具有一定的活性,为新鲜血小板的冻干保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最优的血小板激活抑制剂组成方案,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血小板冻干前处理程序。方法选择已基本确定有效作用浓度的6种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如前列腺素E1、腺苷、左旋精氨酸、植酸钠、百维利肽和西洛他唑,结合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的负载过程,以CD62p、PAC-1、MPV和P lt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PAC-1的再表达率作为血小板反应性指标,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SPAT作为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功能的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8个实验组,研究分析各因素在负载中对血小板状态和功能的影响,选择最优的负载液组成。结果A因素(负载环境)水平Ⅰ在抑制血小板MPV增大、D62p和PAC-1的表达以及再表达率保留、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SPAT影响均优于水平Ⅱ(P均<0.05);B因素(PGE1)C因素(左旋精氨酸)F因素(植酸钠)G因素(百维利肽)的水平Ⅱ则均由于各自的水平Ⅰ。因此,在8个实验条件中,以第3实验组(A1B2C2D1E1F2G2)对血小板功能保护的最好。结论在血小板冻干前保护剂负载过程程序,在血浆负载环境中添加1μmol/L前列腺素E1,5 mmol/L左旋精氨酸,0.5 mmol/L植酸钠和0.5μmol/L百维利肽,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使保存的血小板具有表达CD62p和PAC-1活性、聚集反应和促凝血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糖蛋白(CD62,CD63,PAC-1)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旨在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梗死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85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2例正常血压脑梗死患者、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进行检测。利用Acl-Advanee血凝仪测定了FIB。结果高血压脑梗死组、正常血压脑梗死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及FI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且高血压脑梗死组、正常血压脑梗死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及FIB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01)。高血压脑梗死组与正常血压脑梗死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G-1及FIB均无明显差异。血小板糖蛋白及FIB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各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与FIB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血小板糖蛋白的检测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分析和脑梗死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