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萍  李晓智  唐明 《现代医学》2004,32(4):236-238
目的 探讨洗必泰涂料对正畸患者牙面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 40例正畸儿童 ,随机分为 2组 ,试验组涂布 40 %洗必泰涂料 ,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戴用矫治器前、戴入后 1个月采集上颌牙唇颊面菌斑 ,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结果 对照组戴用后 1个月 ,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 (P <0 .0 1)。试验组与对照组戴用后 1个月相比 ,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戴用固定矫治器后 ,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 ,应用洗必泰涂料可明显抑制正畸患者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 ,减少龋坏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活动局部义齿对基牙牙体、牙周组织及口腔状况影响的机制及特点。方法在7个不同时期,分别检测指定基牙的各临床牙周指数,基牙龈下菌斑细菌相对分布变化;患者唾液流率及pH值;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结果患者戴用活动局部义齿后,①短期内基牙PLI、Gl、GBI均明显升高(P<0.01);②牙菌斑细菌中球菌比例减小,而梭状杆菌和螺旋体的比例升高(P(0.01);③唾液流率有所降低,唾液pH值有所升高(P(0.01),但随着戴用时间延长,它们又恢复正常;④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P(0.01)。结论戴用活动局部义齿,会引起牙周指数升高及牙菌斑细菌中的致病细菌如螺旋体、梭状杆菌比例增加,同时可导致患者唾液分泌减少,酸碱平衡改变及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洗必泰保护漆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海卿  石四箴 《上海医学》2005,28(5):435-437
双葡萄糖酸洗必泰是一种抗菌剂,它可抑制变形链球菌(MS)。洗必泰保护漆可在口腔内持续释放,并在MS定植位置达到一定浓度。不同的洗必泰保护漆在成分和浓度上均略有不同,但均可在一定时间内减少唾液和菌斑中的MS。  相似文献   

4.
成人正畸治疗中龋活性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30名正畸成人患者与30名非正畸成人对照组之间的龋活性差异,以了解成人正畸矫治与龋活性的关系.方法:检测方法包括变形链球菌菌落数的测定、乳酸杆菌计数、细菌产酸能力的测定和唾液缓冲能力试验,采取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成人组口腔内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数目明显少于正畸成人组,只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唾液pH值和唾液缓冲能力两组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该研究提示正畸治疗对成人龋病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正畸儿童龋病的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及防治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正畸儿童龋病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正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正畸治疗时进行口腔综合防治,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儿龋齿发生率、龋齿指数以及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总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无龋齿发生,对照组龋齿发生率17.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观察组龋齿指数、变形链球菌总数、乳酸杆菌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可明显减少正畸儿童龋病的发生,对龋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使用木糖醇口香糖对唾液和菌斑中变形链球菌(mustans streptococci,MS)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木糖醇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6年2月-2009年2月,选取石家庄市2所学校8岁住校学生96名,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即木糖醇无糖口香糖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咀嚼含50%的木糖醇口香糖,每日3次,每次20min;对照组不咀嚼口香糖,口腔检查在基线,开始后24、36个月.结果 在使用木糖醇口香糖24、36个月后,唾液和菌斑中MS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 长期使用木糖醇口香糖可以减少唾液和菌斑中MS水平,因此,木糖醇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甜味剂预防龋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单独及联合免疫对定菌鼠唾液变链菌和牙面菌斑的影响。方法  2 8d龄 Wistar大鼠 3 6只 ,随机分为 pc DNA3 - pac组、pc DNA3 - gtf B组、pc DNA3 - pac联合pc DNA 3 - gtf B组、变形链球菌灭活全菌组、pc DNA3空载体组和 PBS液组 ,进行三次双侧颌下腺腺周注射免疫 ,建立定菌鼠模型 ,作诱龋实验 3个月。唾液变链菌计数和菌斑计分。结果 唾液变链菌菌落计数和牙面菌斑计分在 pc D-NA3与 PBS组最高 ,其次为单基因疫苗免疫组 ,联合基因疫苗和灭活全菌细胞免疫组最低 ,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pc DNA3 - gtf B和 pc DNA3 - pac具有明显的免疫抑菌作用 ,联合基因疫苗免疫优于单基因疫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北京蜂胶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产酸的影响。方法以TPY液体培养基为溶剂,分别配制5g/L和1·25g/L水溶性蜂胶溶液,1·5625g/L醇溶性蜂胶溶液,1·6g/L洗必泰液体培养基,并以空白液体培养基作为对照,加入变形链球菌培养48h后离心,用乳酸分析仪测定培养基中乳酸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醇溶性蜂胶溶液和水溶性蜂胶溶液皆可使乳酸值降低,蜂胶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g/L水溶性蜂胶溶液降低乳酸值的作用明显大于1·25g/L水溶性蜂胶溶液(P<0·05)。醇溶性蜂胶溶液和5g/L水溶性蜂胶溶液与洗必泰3组降低乳酸值的作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蜂胶提取物影响变形链球菌的代谢,使变形链球菌代谢产酸减少。  相似文献   

9.
<正> 龋病是人类常见多发病之一,我国龋齿的发病率一般在40~60%之间。武汉市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64%,龋均为5.37,成人患龋率为36.5%,龋均为2.75。龋病发生的原因目前未完全搞清,但国内外已公认与某些细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高糖饮食,易感的牙面有极密切的关系。由于牙面菌斑的形成给龋齿的发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而菌斑的形成及牙齿的脱钙等,致龋性的细菌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用何种药物抑制和杀灭致龋性链球菌就成为我们探讨的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龋敏感者口腔变形链球菌基因型与产酸性的关系.方法: ①随机选取50例24~32岁的高龋、中龋及无龋者,取牙面菌斑样本接种于MS培养基上,每人随机挑取2~5株临床分离株,提取细菌染色体DNA,采用AP-PCR法对不同龋敏感者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②以pH 0.5为间隔配制pH 4.0~7.0系列的,含50 mg/L葡萄糖的MS液体培养基,对不同基因型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厌氧培养48 h,用精密pH计检测培养基上清液的pH值.结果: ①14例高龋个体中有3例为1种基因型,5例有2种基因型,6例有3种基因型;9例中龋个体中有4例为一种基因型,3例有2种基因型,2例有3种基因型;13例无龋个体中有12例为1种基因型,1例有2种基因型.②不同基因型的变形链球菌培养基上清液的pH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基因型越多的细菌其产酸能力越强.结论: ①龋敏感越高的个体其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越多;②不同基因型的变形链球菌pH值的检测,基因型越多的细菌其产酸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绿原酸对龋病发生发展的抑制效果。方法 制备不同浓度绿原酸,采用液体稀释法检测其体外抑制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效果;建立SD大鼠人工龋模型,分别用绿原酸溶液、甲硝唑洗必泰溶液和蒸馏水给大鼠施药,采用Keyes记分法观察绿原酸对大鼠口腔内龋齿发生发展的抑制效果。结果 绿原酸溶液对变形链球菌ATCC10449株和远缘链球菌OMZ65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7.5 mg/mL和5 mg/mL。在人工龋大鼠模型中,与蒸馏水相比,绿原酸组龋齿计分明显降低,而与甲硝唑洗必泰组相近。结论 绿原酸对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有效抑制大鼠龋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正畸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的可行性,为临床预防正畸治疗脱矿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治疗患者30名共332颗前牙,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照组168颗牙常规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实验组164颗牙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后于托槽周围涂布一层窝沟封闭剂。分别于8个月,12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托槽周围的釉质脱矿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8个月、12个月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实验组下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上前牙(P<0.01)。结论:应用窝沟封闭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下颌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低于上颌前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口腔链球菌菌群及其菌种组成的多样性。方法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dm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n=15)。分别提取细菌总DNA,进行链球菌属rnp B特征序列的PCR扩增及DGGE分析,克隆、测序并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无龋儿童菌斑中口腔链球菌菌群的基因型分布均显著高于中龋和高龋儿童(P<0.05);变异链球菌群是高龋组中的优势菌群。结论PCR-DGGE技术结合rnp B基因克隆文库分析可较灵敏、直观地反映牙菌斑中链球菌属各菌群及其菌种的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固定矫治患者唾液部分生化指标在矫治过程中的变化进行检测以评价龋病活跃性变化.方法 选择30例固定矫治患者,分别检测矫治前、矫治1个月、6个月唾液内变形链球茵(变链茵)计数、pH值、溶菌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对3组检测值进行t检验.结果 1)矫治1个月、6个月时变链菌计数、碱性磷酸酶含量比矫治前明显升高,pH值、HCO3-浓度、溶茵酶含量比矫治前明显降低.2)与矫治前相比乳酸脱氢酶未见明显变化.3)矫治1个月与6个月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的龋病活跃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放射性治疗对SD大鼠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影响。方法:选自2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经接种变形链球茵后,试验组予以15Cy/d放射剂量对双侧腮腺进行照射,连续照射30d。于放射始、30、60d以及90d时,观察大鼠唾液中变形链球茵的数量,并于放射90d时,统计患龋率及根据Keyes评分法评定大鼠患龋状况。结果: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两组大鼠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均不断增加,但实验组各时间点变形链球菌增加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放射90d时,大鼠唾液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可达l(8.60±O.21)*107]mL,而对照组仅为[(1.914-0.12)×10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患龋率及Keyes评分法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可促进SD大鼠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繁殖而增加其患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和汉族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量,分析变异链球菌及远缘链球菌与不同民族儿童乳牙龋齿发生的关系,为不同民族儿童乳牙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A克隆技术制备变异链球菌ATCC25175、远缘链球菌ATCC6715、内参基因16S rRNA的质粒标准品,应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维吾尔族儿童高龋组远缘链球菌的检出量高于汉族儿童高龋组[(1.06×105±0.43×103)copies.μL-1vs(8.29×104±1.20×104)copies.μ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吾尔族、汉族儿童高龋组变异链球菌检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远缘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的检出量高龋组均高于无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缘链球菌可能是维吾尔族儿童乳牙龋高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和传统托槽固定矫治患者菌斑的菌群结构及其差异.方法 招募使用固定矫治器和隐形矫治器的正畸患者各10名,分别采集颊舌侧菌斑,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基于16S rDNA序列,对40个菌斑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 固定矫治颊侧菌斑(FB组)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均高于隐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帕依固龈液预防固定正畸患者早期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固定正畸患者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使用西帕依固龈液和常规口腔卫生保健措施)和对照组(常规口腔卫生保健措施),每组20例,正畸治疗开始后试验组使用西帕依固龈液含漱。观察患者正畸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牙龈炎的发生情况,分别测定各指数牙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以及龈沟出血指数(SB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固定正畸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龈状况良好,牙周各临床指标值GI、PLI、SB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正畸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复查,试验组和对照组牙周各临床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上升,但对照组上升更明显,与试验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SBI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固定正畸治疗3个月后复查,试验组和对照组牙周各临床指标值继续上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帕依固龈液能有效减少固定正畸患者早期牙龈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