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砭石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45℃电热砭石刺激健康受试者右手第3、4掌骨间,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观察刺激前和刺激后不同时间段右手皮肤血流和脐周血流.[结果]在接受电热砭石刺激后,右手血流显著上升(P<0.01).在30min内,升高的血流未见明显衰减,和接受刺激前比(P<0.01).对照组在接受刺激后30 min内,脐周血流无明显变化.[结论]电热砭石刺激能最著提高刺激局部手背皮肤血流,而对脐周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分析电热砭石刺激右手背后左手背局部皮肤血流的变化,旨在探讨基于温热刺激的交互作用原理。结果发现在用电热砭石刺激健康受试者右手背后,左手背局部皮肤血流在30min内持续上升,而当Wistar大鼠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同样的条件刺激右后脚掌,左后脚掌在90min内无明显变化,提示机体的交互作用现象可能是在机体觉醒状态下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大鼠在静息状态和右下肢足底注射C48/80复合物后,双下肢足底血流的变化。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利血流成像技术,分别记录静息和右下肢足底注射C48/80复合物(0.1%,5μl)后不同时间段双侧足底皮肤血流。结果:大鼠在静息状态下,双下肢足底血流在90min内无明显变化(P>0.05),右下肢足底注射C48/80复合物后,注射侧足底血流显著上升,在1min~10min内,与对侧比P<0.05。在20min~30min内,血流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侧比P>0.05。在40min~90min内,注射侧血流显著低于对侧血流(P<0.05)。结论:大鼠右下肢足底注射C48/80复合物后,局部血流先升高,后降低,而对侧血流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3):626-629
目的:研究艾灸量效关系及其局部启动效应与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 min艾灸组、10 min艾灸组、15 min艾灸组和5 min探头加热组、10 min探头加热组、15 min探头加热组,共6个观察组,每组10只,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各组不同时程(0 min、5 min、10 min、15 min)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艾灸组与探头加热组干预后足三里穴局部的血流灌注量均有提高,不同时程血流灌注量比较:5 min15 min10 min,峰值比较则为:15 min5min10 min,峰值出现时间与效应持续时间均与干预时间存在相关性。结论:艾灸可以影响局部血流灌注量,改善微循环状态,其效应与干预时间有关,温热刺激是艾灸取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并分析针刺对该血流灌注量的调整作用。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采集30例健康人自然状态和针刺合谷穴30min前后面部血流图像,统计穴区血流灌注量,分析对称性以及针刺对面部左右侧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正常人面部穴位血流灌注量大多都在0.73~1.17PU范围之间,以巨髎、口禾髎、四白、承泣等血流量较大,下关、牵正、丝竹空等穴血流量较小。自然状态30min前后,正常人面部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的升降变化,左右侧同名穴血流灌注量存在小幅差异。针刺30min后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P<0.05,P<0.01),其中左侧巨髎、左侧承泣、左侧丝竹空、左右侧夹承浆和右侧大迎血流灌注量的增加值与自然状态下的变化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面部左右侧穴位血流灌注量存在较小差异,针刺可以增加面部双侧穴位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多向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仪,对1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电热砭石(9cm×10cm)作用于大椎穴后对脑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方法:观察了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血流速度。结果:电热砭石对大脑中动脉影响不大,而对离大椎较近的基底动脉具有显著的影响(P0.01)。结论:说明电热砭石对改善局部动脉血流、加强脑组织的供血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干预合穴对同经原穴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的影响,探索精确测量和调节经络气血平衡的"精准针灸学"途径。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线扫描仪(LDLS)对31名健康受试者的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及肝经的(厥阴–少阳小循环)左右原穴的BP进行测量,计算其偏离标准值的血流偏离率(bias ratio of blood perfusion,BPBR)。使用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对BPBR较大原穴所属经脉的合穴进行干预,BPBR低于–30%使用电热砭石,高于30%使用抽气罐,干预前重复测量两次血流量,干预后即刻及干预后20 min各测1次,计算干预前后的BP均值及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和干预后20 min的血流量变化率(change ratio of blood perfusion,BPCR)。结果:(1)使用电热砭石后,BP均值由(103.51±41.21)PU升高至(121.97±56.22)PU(P0.05);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20 min的BPCR分别为(–0.58±16.18)%、(23.58±48.85)%、(25.62±65.89)%,干预后即刻比干预前显著增高(P0.01),干预后20 min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维持较高的变化率。(2)使用抽气罐后,BP均值由(194.83±81.14)PU降至(173.88±88.26)PU(P0.01);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20 min的BPCR分别为(7.62±30.49)%、(–12.12±18.20)%、(–14.35±21.25)%,干预后即刻和干预后20 min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电热砭石作用于合穴可使本经原穴的血流量升高,而抽气罐有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强梅  高明  李少雄  王波  徐刚  温军玲 《中国针灸》2023,(11):1269-1274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在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开始计时,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两种灸法干预。采用插值法将20 min施灸过程分解为5、10、15、20 min 4个时程依次进行,每位健康受试者均完成8次试验,不同时程的试验间隔24 h以上。采用TES1306型热电偶测温仪监测两种灸法干预10 min时程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采用PSIN-01087型激光散斑血流仪监测每次试验灸前1 min,施灸5、10、15、20 min,撤灸后连续20 min左侧外关穴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均在(44±1)℃范围,两种灸法穴位皮肤表面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灸法施灸5、10、15、20 min 4个时点的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升高(P<0.05,P<0.01);与灸10、15、2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穴后对大鼠"内关""天泉"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高频电针"内关"组、高频电针非穴组5组。高频电针"内关"组采取每日电针大鼠左侧"内关"穴,高频电针非穴组采取每日电针非穴。于治疗结束30 min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天泉"穴区域的皮肤血流灌注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穴位血流灌注量均降低(P0.05),且双侧"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频电针"内关"穴组心肌缺血情况有所改善,且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