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目的探索个体PM_(2.5)暴露与老年人肺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开展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制定相关的健康防护政策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定组研究方法,在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社区招募社区老年居民。纳入(60~69)岁、常住本社区2年以上、生活作息规律、活动范围固定、配合度较好者,排除吸烟、酗酒、肥胖、患有心肺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肺功能异常的老年人。共纳入研究对象76名。调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教育程度、收入等情况。于2018年9月10日—2019年1月21日,每月使用PM_(2.5)实时监测系统对研究对象开展为期3 d的个体PM_(2.5)暴露监测,在每次个体暴露监测结束后测量调查对象的肺功能,共开展5次。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控制了季节、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个体特征等协变量后分析PM_(2.5)和肺功能的关系。结果调查期间研究对象个体PM_(2.5)的暴露量的中位数为47.86μg/m~3,研究对象的肺功能的用力肺活量(FVC)和用力呼气1秒量(FEV_1)的中位数分别为3.14和2.30 L,FEV_1/FVC的中位数为76.93%,25%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速(FEF_(25%))、50%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速(FEF_(50%))和75%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速(FEF_(75%))的中位数分别为4.63、2.58和0.96 L/s。在lag 2 d(肺功能检测前2天)时PM_(2.5)每升高10μg/m~3, FVC下降0.08%(95%CI:-0.28,0.12,P=0.45),FEV下降0.06%(95%CI:-0.3,0.2,P=0.67),在lag 02 d(肺功能检测当天至前2 d的移动平均)时PM_(2.5)每升高10μg/m~3,FEV_1/FVC下降0.05%(95%CI:-0.2,0.2,P=0.99)。结论本研究未发现PM_(2.5)短期暴露对老年人的肺功能指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31名长期接触低浓度氧气工人的肺功能检查发现: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指标FVC,FEV_(1.0),FEV_(1.0)/FVC,FEF_(200-1200),FEF_(25-75%),FEF_(75-85%)等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发现接触较高浓度氯气工段的工人,肺功能损害较接触低浓度氯气工段的工人为重,说明氯气浓度与工人的肺功能损害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榆中县儿童肺功能及影响因素,于2013年9—1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榆中县某小学3~6年级827名学龄期儿童进行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1 s率(FEV_1/FVC);小气道指标: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_(75/25))、呼出2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速(FEF_(25))、呼出50%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速(FEF_(50))、呼出7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速(FEF_(75))]检测和问卷调查,用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法)对儿童肺功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榆中县男、女童平均FVC%、FEV_1%均大于80%,FEV_1/FVC%均大于70%。调整生理因素的影响后,住房与交通要道距离近的男童FVC、FEV_1、MMEF_(75/25)、FEF_(25)、FEF_(50)、FEF_(75)较低;厨房燃气的女童FEV_1、FEV_1/FVC%、MMEF_(75/25)、FEF_(25)、FEF_(50)、FEF_(75)较低,豢养宠物的女童FEV_1/FVC%较低,火炉采暖的女童FEF_(50)、FEF_(75)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榆中县学龄期儿童肺功能总体发育正常,男童肺功能受室外因素影响明显,而室内因素主要影响女童,小气道对室内外污染更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环境空气中PM_(2.5)短期暴露与未确诊COPD人群肺功能的关联,为该类人群的空气污染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肺功能检测筛查的未确诊COPD人群作为受试者;于2018年1、3、8和10月4个时间段,对28名受试者进行了重复测量,包括肺功能检测,及每次测量前5 d的环境PM_(2.5)质量浓度监测、问卷调查;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_(2.5)与肺功能的关联性。PM_(2.5)质量浓度对肺功能的影响考虑了滞后效应,按照lag0~lag4滞后日期的浓度代入模型。结果 PM_(2.5)日均质量浓度最高为250.46μg/m~3。单日滞后效应结果显示,FEV_1、MEF_(25)、MEF_(50)和一秒率与PM_(2.5)的质量浓度在lag1有显著的关联性;PM_(2.5)质量浓度每升高10μg/m~3,FEV_1下降0.05 L,MEF_(25)下降0.03 L/s,MEF_(50)下降0.10 L/s,一秒率下降1.09%;FVC、MEF_(75)和PEF与PM_(2.5)质量浓度无关联。滑动平均滞后效应结果中,仅MEF_(50)与PM_(2.5)质量浓度在lag01有一定显著关联性(P0.1);PM_(2.5)质量浓度每升高10μg/m~3,MEF_(50)下降0.07 L/s。结论环境空气PM_(2.5)可以导致未确诊COPD人群肺功能通气功能指标的下降,应注重此类人群重污染天气的防护。空气污染对小气道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环境空气中PM_(2.5)短期暴露与未确诊COPD人群肺功能的关联,为该类人群的空气污染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肺功能检测筛查的未确诊COPD人群作为受试者;于2018年1、3、8和10月4个时间段,对28名受试者进行了重复测量,包括肺功能检测,及每次测量前5 d的环境PM_(2.5)质量浓度监测、问卷调查;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_(2.5)与肺功能的关联性。PM_(2.5)质量浓度对肺功能的影响考虑了滞后效应,按照lag0~lag4滞后日期的浓度代入模型。结果 PM_(2.5)日均质量浓度最高为250.46μg/m~3。单日滞后效应结果显示,FEV_1、MEF_(25)、MEF_(50)和一秒率与PM_(2.5)的质量浓度在lag1有显著的关联性;PM_(2.5)质量浓度每升高10μg/m~3,FEV_1下降0.05 L,MEF_(25)下降0.03 L/s,MEF_(50)下降0.10 L/s,一秒率下降1.09%;FVC、MEF_(75)和PEF与PM_(2.5)质量浓度无关联。滑动平均滞后效应结果中,仅MEF_(50)与PM_(2.5)质量浓度在lag01有一定显著关联性(P<0.1);PM_(2.5)质量浓度每升高10μg/m~3,MEF_(50)下降0.07 L/s。结论环境空气PM_(2.5)可以导致未确诊COPD人群肺功能通气功能指标的下降,应注重此类人群重污染天气的防护。空气污染对小气道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对人群血浆炎症和肺损伤标志物的短期效应。方法招募石家庄市161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石家庄市8个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数据为基础,使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估算各研究对象的PM_(10)暴露水平。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抽血检查,使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炎症标志物IL-6、IL-8、TNF-α和肺损伤标志物CC16的水平。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M_(10)短期暴露与血浆IL-6、IL-8、TNF-α和CC16含量的关联。结果 PM_(10)暴露水平与血浆CC16的浓度呈正相关,存在明显滞后效应。当PM_(10)浓度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IQR)时,累积滞后6 d(lag0-6)的PM_(10)移动平均浓度与血浆CC16含量的关联最明显(增幅:18.53%,95%CI:6.18%~32.45%),其次为累积滞后5 d的关联(增幅:16.53%,95%CI:5.97%~28.15%)。PM_(10)短期暴露对血浆中IL-6、IL-8和TNF-α的浓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PM_(10)短期暴露与血浆CC16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血浆CC16可作为大气PM_(10)暴露致肺损伤的早期效应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乡镇企业接尘工人肺功能测定情况。结果表明,接尘工人与对照人群相比,肺功能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FEV_(1.0)和FEF_(25~75%)异常检出率增高,提示乡镇企业接尘工人的肺功能是有损害的,并认为,FEV_(1.0)和FEF_(25~75%)是呼吸道损伤较为敏感和具有特异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居室环境PM_(2.5)浓度,探索相关因素对居室环境PM_(2.5)浓度的影响。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采用Dylos1700型空气质量监测仪(Dylos)对杭州市主城区某住宅小区某居室内空气环境PM_(2.5)浓度进行监测。结果居室内外环境空气PM_(2.5)平均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无相关性(r=0.190,P0.05);家庭烹饪活动影响室内PM_(2.5)浓度,二者之间有相关性(r=0.710,P0.01);吸烟、喷洒杀虫气雾剂会使室内空气PM_(2.5)浓度快速增高,约1h后浓度回落到本底水平;空气净化器使用能有效降低室内PM_(2.5)浓度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居室内外环境PM_(2.5)浓度之间无相关性,家庭烹饪活动、吸烟、家用化学品使用会增加室内空气PM_(2.5)浓度,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PM_(2.5)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西南部高频用煤地区酸雨城市室内环境危险因素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3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市城区215名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及FEV1/FVC;此外,检测室内、外PM_(2.5)浓度。结果冬季暴露于燃煤、烹饪油烟、吸烟等危险因素与肺功能(FVC、FEV1)呈负相关。厨房与客厅或卧室隔开者FVC、FEV1、FEV1/FVC值(3.5、3.4、93.4)高于未隔开者(3.4、3.2、93.9),室内无老鼠和蟑螂者(3.5、3.4、93.2)高于暴露者(3.0、2.8、92.1),未吸烟者(3.6、3.5、93.4)高于吸烟者(3.4、3.2、93.2)和戒烟者(3.2、3、93.2)(除FVC、FEV1外,均P0.05),同卧室居住人数3人者(3.5、3.4、93.4)高于≥3人者(2.7、2.5、91.8)(3项指标均P0.05);对21户厨房、卧室和室外PM_(2.5)浓度进行检测,其中位数(P_(25)~P_(75))结果分别为517.0(483.5~616.0)、484.0(462.5~602.0)及398.0(378.5~411.5)CPM(P0.05);厨房、卧室PM_(2.5)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结论冬季室内环境因素燃煤、吸烟、宠物过敏源等是成人肺功能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接触敌敌畏对工人肺功能的急慢性影响和生化免疫指标的改变.以农药厂47名接触敌敌畏(浓度1—4mg/m~3)的工人和16名行政管理人员分别作为接触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并以机电厂30名无生产性粉尘、毒物接触而劳动强度相仿,年龄和身高与接触组接近的作为观察接触组工人班前、班后肺功能急性改变的厂外对照组。结果如下:接触组和对照组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分别为2.75±0.42和3.11±0.20μmol/0.02ml.肺功能的慢性影响研究可见,接触组FEV_1、FEV_1/FVC%和FEF_(?)-(?)%的实测值/预期值(O/E%)明显低于对照(P<0.05);急性影响观察发现,接触组工人班后的FEV_1和FEF_(?)-75%比班前显著降低(>7%),P<0.01.有1例班前、班后FEV_1降低绝对值达700ml以上,降低>20%.接触组血清总胆固醇为142.50±30.31mg%,明显低于对照的166.16±65.23mg%,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IgM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作者认为:接触有机磷工人除胆碱酯酶受抑外,可能存在其它系统的影响和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分析典型居民住宅室内、室外来源PM_(2.5)对室内PM_(2.5)污染的贡献,探讨影响室内来源主要因素。方法以北京市55户不同类型居民住宅为调查对象,分别在采暖季(45户)和非采暖季(43户)开展连续7 d的室内外PM_(2.5)同期监测,分别采用重量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PM_(2.5)质量浓度及PM_(2.5)中硫元素含量;利用硫元素比值法估算住宅PM_(2.5)室内外渗透系数,并根据质量平衡方程计算室内外来源的PM_(2.5)对室内浓度的贡献;利用问卷调查收集住宅一般状况和居民室内活动状况信息,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室内来源PM_(2.5)浓度因素。结果非采暖季和采暖季室内PM_(2.5)中来源于室外的比例分别为(81±21)%(M=83%)和(75±24)%(M=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采暖季来源于室内源的PM_(2.5)浓度[(12.8±16.4)μg/m~3,M=8.4μg/m~3)]低于采暖季[(22.2±32.9)μg/m~3,M=10.4μg/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非采暖季室内吸烟(β=0.199)和开窗时间(β=-0.073)是造成调查对象室内来源PM_(2.5)浓度差别的重要因素,可以解释总变异的27%,而在采暖季仅发现室内吸烟(β=0.280)可以造成室内来源PM_(2.5)浓度差别,可以解释总变异的25%。结论室外空气是室内PM_(2.5)污染的主要来源;减少室内吸烟和开窗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对人群对室内来源PM_(2.5)的暴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对大气PM_(2.5)的个体暴露水平及与室外和监测站点PM_(2.5)浓度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记录15名某高校大学生连续10 d的时间-活动日志,同时测定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操场等场所不同时间段的PM_(2.5)浓度,计算每名调查对象的全天PM_(2.5)个体暴露水平,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拟合不同场所与操场PM_(2.5)浓度的关系及该校园内学生的暴露水平与监测站点PM_(2.5)浓度的关系,并建立模型对个体暴露水平及其平均值进行预测。结果宿舍、教室或办公室与操场的PM_(2.5)浓度比值分别约为0.52(R~2=0.941 5,P0.01),0.80(R~2=0.952 6,P0.01);佩戴口罩时的操场上PM_(2.5)暴露浓度基本维持在(23±6.39)μg/m~3。15名大学生的PM_(2.5)时间加权日暴露浓度与监测站点PM_(2.5)浓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比值约为0.79(R~2=0.889 4,P0.01)。以建模样本残差的1倍标准差为基准,有88.0%的调查对象日暴露浓度拟合值与实测值在±30.84μg/m~3范围内。结论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等室内PM_(2.5)浓度与操场浓度呈正比例关系,个体暴露水平与监测站点PM_(2.5)浓度数据呈正比例关系,可用于预测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PM_(2.5)日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01-602
目的观察分析孟鲁司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COPD-PIF)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COPD-PIF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0,予以孟鲁司特及基础治疗)和对照组(n=30,予以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指标(FEV_1、 FVC、 6MWT)及炎性因子(CRP、 IL-6、 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EV_1、FVC、 6MWT水平均提升, CRP、 IL-6、 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的FEV1、 FVC、 6MW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CRP、 IL-6、 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孟鲁司特可改善COPD-PIF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性反应,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期别矽肺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16-kd protein,CC16)与新蝶呤(neopterin,Npt)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76例不同期别矽肺患者(壹、贰、叁期分别为41、23、12例)BALF中细胞学计数及CC16、Npt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期别矽肺患者CC16、Npt表达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期别矽肺患者BALF中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数、回收量及细胞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在矽肺壹、贰期组高于对照组(P<0.05)。矽肺壹、贰期组BALF中CC16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壹期组的含量低于贰、叁期组(P<0.01)。矽肺各期组BALF中Np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贰、叁期组含量高于壹期组(P<0.01)。随着接尘工龄的增加,矽肺患者BALF中CC16、Npt含量呈降低趋势,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217,P>0.05)。矽肺患者BALF中CC16水平与FEV_(1)/FVC呈正相关(r=0.288,P<0.05);Npt水平与FEV_(1)和FEV_(1)/FVC均呈负相关(r=-0.241、-0.303,P<0.05)。结论 BALF中CC16、Npt含量的检测对了解矽肺的发生发展和肺功能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功能、血清克拉拉细胞蛋白(CC16)水平用于煤尘致肺早期损伤监测和煤工尘肺(CWP)病况判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某煤矿工人64名(掘进工34人作为煤尘高暴露组、采煤工13人作为中暴露组、辅助工17人作为对照组),CWP患者45例(I期23例、Ⅱ期19例、Ⅲ期3例),检测肺功能指标,含肺活量(VC)、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血清CC16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煤矿工人间以及不同期别CWP患者间的肺功能及血清CC1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无CWP工人相比,I期CWP患者VC、FEV1、FEV1/FVC(%)及Ⅱ期CWP患者VC、FEV1及Ⅲ期CWP患者FEV1均降低(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功能状况与CWP期别有关(P〈0.05);工龄的增加与血清CC16水平降低有关(P〈0.05),OR=0.900(95%CI:0.823-0.985)。[结论]肺功能指标可应用于CWP病况判断,用于煤尘致肺早期损伤监测可能不够敏感;尚不能确定血清CC16可否用于煤尘致肺早期损伤监测及CWP病况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室外环保监测站点PM_(2.5)浓度与个体暴露监测PM_(2.5)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人群PM_(2.5)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支持。方法于2017年9月—1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四个地区共选取79名调查对象开展个体PM_(2.5)暴露水平的监测,同时开展问卷调查,记录调查对象的时间-活动模式并收集附近环保站点的PM_(2.5)浓度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个体暴露浓度与室外环保监测站点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个地区个体PM_(2.5)小时平均浓度明显高于环保监测站点PM_(2.5)浓度。每个地区调查对象在家停留的时间约占1 d的70%。辛集调查对象居住地离环保监测站点距离为(42 108.8±643.1)m,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每个地区大气PM_(2.5)浓度与个体暴露浓度具有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1~0.84(P0.001)。研究地区监测站点与个体暴露浓度线性拟合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哈尔滨道里地区拟合水平相对较低。结论个体暴露PM_(2.5)浓度与大气污染程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居住地附近的固定监测站点数据可对人群污染物暴露水平的进行较好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Th1/Th2平衡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连云港市中医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存在哮鸣音将其分为喘息组患儿48例、非喘息组患儿41例,选择同期医院儿科健康体检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和对照组体检受试儿童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_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峰值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 PEF),血管活性物质血清NO水平以及细胞因子血清干扰素-γ(INF-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患儿肺功能指标FEV_1、FEV_1/FVC和PEF水平分别为(73.41±7.38)%、(71.46±4.72)%和(74.62±6.30)%均显著低于非喘息组和对照组(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患儿血清NO水平(87.39±7.01)μmol/L显著高于非喘息组和对照组(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患儿IFN-γ和IL-4水平为(980.67±125.73)ng/L和(678.49±93.92)ng/L均较非喘息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FN-γ/IL-4较非喘息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NO、IFN-γ、IL-4与肺功能指标FEV_1、FEV_1/FVC、PEF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IFN-γ/IL-4与肺功能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降低、血清NO水平升高且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衡状态,其中出现喘息症状的患儿上述变化更加明显,血清NO水平以及Th1/Th2免疫平衡状态均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与患儿喘息发生以及疾病进一步诱导哮喘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与肺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诊断为AECOPD患者82例及健康体检者22例,以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AECOPD患者按肺功能检查结果分为Ⅰ级组18例、Ⅱ级组22例、Ⅲ级组23例、Ⅳ级组19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肺功能、血清CRP水平差异。结果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AECOPD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明显高于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肺功能的一秒率(FEV_1/FVC)明显高于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ECOPD患者血清CRP与FEV_1%pred呈负相关(r=-0.829,P0.01);AECOPD患者血清CRP与FEV_1/FVC呈负相关(r=-0.693,P0.01)。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增高与肺功能损伤程度相关,可以作为评估AECOPD患者肺功能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成都市两监测点大气PM_(2.5)污染及其离子成分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4—2016年随机整群抽取高新区和彭州市两所小学共953人,在重污染天气发生前后进行肺功能测定,并于监测点小学内采集PM_(2.5)样品473份,对PM_(2.5)浓度及其无机水溶性非金属离子浓度测定。结果两监测点大气PM_(2.5)日均浓度有72.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75μg/m~3),彭州市PM_(2.5)日均浓度高于高新区,彭州市儿童肺功能总体水平低于高新区,重污染天气发生后的两地区儿童肺功能指标均低于重污染发生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男生肺功能指标主要受PM_(2.5)影响(β值为-0.024~-0.006,P0.05),女生肺功能指标主要受SO_4~(2-)、Cl~-影响,其中Cl-对PEF(β=-0.830,P0.01)和FEF25(β=-0.709,P0.01)的影响最明显。结论成都市两监测点存在大气PM_(2.5)污染,短期内儿童肺功能指标降低可能与发生重污染天气有关,尤其是女生小气道功能更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M_(2.5)日平均浓度与死亡率的"剂量-反应"关系,为评估严重雾霾天气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面收集PM_(2.5)日平均浓度与死亡率"剂量-反应"关系的相关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采用倒方差赋权法对PM_(2.5)短期致死效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10篇),包括上海、西安、北京、沈阳、广州、重庆6个城市13个分析样本的数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PM_(2.5)日平均浓度上升10μg/m~3的情况下,人群死亡率较基期水平上升了0.37%(95%CI=0.26%~0.4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_(2.5)日平均浓度较高地区(PM_(2.5)≥75μg/m~3)PM_(2.5)日平均浓度上升10μg/m~3,人群死亡率较基期水平上升0.33%(95%CI=0.20%~0.46%),PM_(2.5)日平均浓度较低地区(PM_(2.5)75μg/m~3)PM_(2.5)日平均浓度上升10μg/m~3,人群死亡率较基期水平上升0.50%(95%CI=0.36%~0.63%);在气温较高地区(南方城市)PM_(2.5)日平均浓度上升10μg/m~3,人群死亡率较基期水平上升0.51%(95%CI=0.32%~0.69%),在气温较低地区(北方城市)PM_(2.5)日平均浓度上升10μg/m~3,人群死亡率较基期水平上升0.35%(95%CI=0.23%~0.47%)。结论 PM_(2.5)日平均浓度的上升会在短期内造成人群死亡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