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学明  魏福祥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2):1173-1173,1175
报告经静脉鞘管放置Amplatzer封堵 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结果2例造影分流完全消失。术后3d超声心动图示1例微量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另1例无残余分流。揭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于临床三十年来 ,发展迅速 ,已部分取代了外科手术 ,特别是近十年来 ,新的装置不断应用于临床 ,不仅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适应证逐步扩大 ,而且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从而避免了外科手术全身麻醉、开胸、开心及体外循环等手术创伤及患儿的心理负担。1 动脉导管未闭 (PDA)196 7年Postmann采用导管法用Ivalon塑料泡沫塞经股动脉堵塞PDA成功 ,开创了非开胸关闭缺损的先河 ,其成功率高 ,残余分流少 ,但只适用于学龄儿及成人 ,且并发症发生率高 ,其股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达 2 0 % ,尚可有塞子脱…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及临床初步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堵闭3例PDA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4岁半及12岁。体重15~21kg(平均17kg),全部为单纯PDA病例,均为漏斗型。结果:3例堵闭成功,术后10min心血管造影,2例完全无残余分流,1例显示少量云雾状分流,术后48h复查彩超,3例均无残余分流。近期无任何并发症。结论: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的非开胸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4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7.6±10.8)岁,平均体重(59.2±7.6)kg.其中,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7例,A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1例.术后2 d、1月、3个月、6个月、1 a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 10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留病变患者均成功介入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使手术简便、安全,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使彩色多普勒(CDFI)技术在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更趋完美,并为心脏外科手术医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5例经CDFI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VSD、ASD、PDA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VSD 23例,ASD和PDA各21例。CDFI对上述疾病的诊断与手术后诊断符合率100%,3例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者漏诊,5例出现术后残余分流。CDFI对各缺损或导管直径的测定值略小于手术测定值,但二者呈正相关。结论:CDFI对该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准确性高,对缺口的测定值虽略小于手术中测定,但二者呈明显正相关,为外科医师在制定手术方案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还分析了5例术后残余分流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15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对术中和术后发生并发症4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41例(26.97%),心律失常18例(11.84%);封堵器脱落2例(1.32%),新出现瓣膜反流8例(5.26%),少量残余分流13例(8.55%)。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瓣膜反流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PDA最狭窄处1.7~4.0mm(3.15±0.52mm)PDA长度3.0~12.6mm。采用Jackson可控制脱离,回收弹簧圈,经皮穿刺封堵动脉管未闭(PDA)。结果:封堵术后PDA完全闭塞,无并发症发生;3~12个月随诊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发生,疗效满意,结论:本方法是一安全,少创,有效的非开胸手术治疗PDA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封堵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PDA直径、长度、肺动脉内径、左房、左室大小及收缩功能等指标。术中全程指导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复查有无残余分流,观察封堵器有无移位或脱落。结果超声监测特殊类型PDA共12例,6例为粗大PDA(其中1例为粗大漏斗型PDA),2例封堵后术后见少量残余分流,3个月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4例术后即刻复查均见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6例成角型PDA术后即刻监测无明显残余分流。结论对于特殊类型的PDA,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封堵成功率高,无任何并发症,从而扩大了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40例,其中外科手术组20例,介入治疗组20例.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年龄分别为(12.00±7.59)岁和(11.23±6.83)岁(P=0.069),VSD大小分别为(6.08±1.77)mm和(5.57±1.34)mm(P=0.088).结果 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P=0.03),残余分流率均为10%,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和15%(P<0.001).介入治疗组中无一例患者需要输血,而外科手术组中有17例患者需要输血,平均输血量为(341.66±98.22)mL.介入治疗组的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外科手术组,两组分别为(26 856.45±1 794.58)元和(14 669.75±2 154.98)元(P<0.001).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3.23±1.45)d和(14.63±3.98)d(P<0.001).结论 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但两组残余分流率相同.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的输血量和住院时间,但介入治疗的费用高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5年5月至1999年12月先后用塑料泡沫塞子、可控弹簧栓子、Amplatzer封堵器三种介入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38例,现就三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PDA形状为:管型25例,漏斗型5例,哑铃型6例,窗型2例;其中PDA结扎术后再通1例,伴有轻度主动脉瓣狭窄1例。2 结果泡沫组15例,成功率867%(13/15),术后10分钟造影无残余分流,合并股动脉血肿2例,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可控弹簧栓组12例,成功率100%,术后造影有残余分流6例,置入第二枚弹簧栓4例,置入第三枚弹簧栓2例,其中1例术后6小时出现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1.
巨大动脉导管未闭非开胸堵闭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模型的建立及自制带阀门血管内支架堵闭在巨大PDA动物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10只动物建立巨大戏8-12mm)实验模型,然后经股动脉插入血管内支架堵闭装置,完成堵闭PDNA。结果 所有的实验动物、堵闭均一次成功,术毕心脏超声、动脉造均未见有残余分流;于术后1 ̄180d动物解剖,见PDA堵闭完全,一个月以上动物的PDA两端内皮生长完全,达到永久性闭合。结论 该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38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0例,房间隔缺损22例,室间隔缺损6例,术中行即刻造影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5~7d和半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其手术安全性、术中和术后疗效。结果38例中37例治疗后即刻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7.4%(37/38)。残余分流1例,即刻完全封堵率为97.3%(36/37),无一例急症手术或死亡。一过性Ⅱ°房室传导阻滞为7.9%(3/38)。术后5~7d复查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半年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创伤小,病死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刘建平  张玉顺  代正学  李环 《医学争鸣》2001,22(17):1598-1598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医学的发展 ,介入器械的成熟和技术的提高 ,大大开拓了介入心脏病学的领域 ,除有许多项目已成熟的发展 ,广泛应用 .复杂先心病的介入与外科手术的联合治疗 ,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此外 ,先心病术后的残余分流 ,如 ASD,PDA,换瓣手术后瓣周漏等均可采用介入治疗加以封堵 ,取得满意效果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共 5 (男 2 ,女 3)例 ,年龄 18~ 34岁 .PDA与ASD残余分流 5例 ,PDA,ASD残余分流分别为术后时间为 8mo~ 11a,残余分流为 PDA4~ 7mm(直径 ) ,ASD5 / 6 mm,就诊患者 ,均有临床症状 ,心慌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即刻和近期疗效。方法:对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在透视下经6F输送器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5分钟听诊,行右心导管检查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主动脉弓降部连续测压,术后一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7例均获盛典一即刻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7天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7例中除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A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VSO介入治疗72例PMVSD病人。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1%(67/72例)。PMVSD大小(4.7±2.1)mm,PMVSD距主动脉瓣(2.1±1.0)mm,AVSO大小(7.1±2.6)mm。即刻封闭率94.0%。心律失常发生率20.8%(15/72例),新发生的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加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少-中等残余分流1例。平均随访(10.7±6.6)个月,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室性加速性心动过速1例,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应用A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的效果,探讨先心病术后残余病变应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采取介入治疗的复杂先心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应用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MAPCAS)治疗的患者共29例,应用封堵术治疗的患者共26例,应用球囊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共20例,回顾性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中应用MAPCAS栓塞术治疗的29例患者中,共有40支侧支血管发生栓塞,在治疗后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其中2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27例患者康复出院;采取封堵术治疗的26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封堵,术后未见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仅发生2例心室水平少量残余分流。采取球囊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的20例患者,狭窄处压力阶差显著降低,介入前狭窄处压力阶为(60.2±14.9)mmHg,介入治疗后狭窄处压力阶差显著降低,为(17.3±11.4)mmHg,介入治疗前后狭窄处压力阶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入支架患者在治疗后血流通畅,未形成血栓,螺旋CT检查提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未形成夹层。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复杂先心病手术后心血管残余病变,但在治疗中应严格把握治疗指征,根据病情制定适宜的介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心病25%~50%。1988年,Lock率先应用Rashkind双伞封堵装置关闭VSD,后改良成蚌状夹式封堵器(CardioSEAL),多用于肌部VSD以及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均有一定的缺点:双伞直径大,易损伤瓣膜组织;双伞连接点小、移动度大,易出现残余分流;还可出现伞臂断裂等并发症。1994年,Sideris用纽扣式补片法关闭VSD,其输送管虽较双伞法小,但由于补片扣合不紧,残余分流多,且可损伤或影响主动脉瓣、房室瓣功能。因此,上述方法均未获广泛推广。1999年,AGA公司研制出Amplatzer肌部VSD封堵装置;2002年,又研制出Amplatzer膜部VSD封堵装置,相继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使VSD的介入治疗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先心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残余分流的自然愈合与流束宽度,年龄,时间的关系,并探讨产生残余分流的原因,方法:通过62例先心病术前,术后用彩色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和随访,对有残余分流的病例,测量分流束宽度。结果:62例术后存在残余分流16例,经3个月至3.5年的随访,7例自然愈合,1例术后5天死亡而失访,8例仍存在分流,占手术病人的12.9%,其中法氏四联症3例,法乐氏五联症1例,残余分流率为100%,动脉导管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率为22%,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率为4.8%,II孔型房缺修补13例,无1例存在分流,结论:膜周部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产生高于干下室缺,分流量小,年龄小的病例,自然愈合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堵塞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导管介入法堵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21例经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峡部造影证实后的PDA患者,12例用海绵塞,4例用Gianturco弹簧圈,5例用Amplatzer导管堵闭器堵闭。〖结果〗20例堵闭术获得成功。对成功的病例平均追踪43月,18例完全堵闭,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3月3后脱落,无其它并肆症。〖结论〗导管介入法堵闭PDA适用于各种年龄患者,创伤小,治愈率高,并  相似文献   

20.
蒋澄  袁旭春 《广东医学》2005,26(3):367-368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10例ASD行Amplatzer封堵术患者 ,均在经胸B超 (TTE)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  10例均获成功 ,技术成功率 10 0 % ,其中 1例因选用封堵器欠佳 ,后改用更大型号封堵器封堵成功。术后即刻TTE显示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1个月后TTE示残余分流消失 ,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随访 2个月至 2年 ,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 ,肺多血及右心房室增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在TTE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