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伤害监测情况.方法 以2006-2008年哨点监测医院就诊的首诊患者为监测对象,对医院的急诊和外科伤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共报告病例4680例,男(65.32 %)女(34.68 %),男女性别比为1.88∶1 25-44岁(39.10%)最高 伤害发生高发月份为6、3、5和7月 发生地点前3位为在家(24.72%),公路/街道(22.59%),贸易和服务场所(18.87%) 发生的原因为跌倒/坠落(31.73%),刀/锐器(24.47%),钝器(21.62%) 发生的部位为上肢(33.38%),头部(28.76%)下肢(22.65%).结论 医院急诊伤害监测是获得伤害信息的重要来源,对确定伤害干预重点、有针对性地运用预防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6-2013年乌鲁木齐市3家哨点医院伤害监测情况,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降低伤害的发生和保护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对乌鲁木齐市3家不同级别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06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首次就诊的伤害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68613例伤害病例,男女比例为1.74∶1,跌倒/坠落(44.81%)、机动车车祸(16.14%)、钝器伤(13.33%)、刀/锐器伤(10.50%)、其他(4.84%)为伤害原因的前5位,不同年龄段病例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年龄构成以25~44岁年龄段病例数最多(38.5%),0~14岁组和65岁年龄最多的伤害发生原因为跌倒/坠落;不同性别病例伤害意图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5,P =0.00),在休息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最多(72.23%)。结论要根据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特征、临床特征等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伤害就诊病历分布特征,为社区伤害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上海市浦东新区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伤害监测点医院,对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到医院门/急诊就诊的被确诊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结果:共收到报告病例34046例,其中男、女性别比为1.61:1;以本区人口为主,有20448人(60.06%),其次外省市10882人(31.96%);本区人口伤害高发年龄为40~64岁,伤害发生地点以家为主;外省市伤害高发年龄为15~39岁,地点以工业和建筑区域占首位;伤害原因以跌倒/坠落为主,其次为刀/锐器伤、钝器伤和非机动车车祸。结论:跌倒/坠落、刀/锐器伤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应作为防治的重点;还应重视老年人口及外来人口的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6—2014年江苏省哨点医院伤害监测儿童伤害发生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因伤害首次在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儿童病例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系统共收集儿童伤害病例61 367例,男童与女童的比例为1.93:1。儿童伤害发生比例最高的是5月,占10.1%,最低的是2月,为4.9%,在1d内,儿童伤害发生在下午(12~17时)所占比例最高,为42.6%。儿童受伤的前3位原因分别是:跌倒/坠落(39.6%)、交通伤(16.9%)和动物伤(15.3%)。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39.6%)、公路/街道(21.1%)、学校和公共场所(19.8%),最主要发生在休闲活动时(64.9%)。发生最多的伤害性质是挫伤/擦伤(45.9%)和锐器、咬伤和开放伤(29.8%)。95.6%的儿童伤害为意外事故,头部(32.0%)是儿童最容易受伤的部位。结论:儿童伤害预防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应根据儿童受伤分布特征选择优先干预的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5.
徐驷红 《医学动物防制》2010,(8):766-767,769
目的了解通辽市居民伤害发生的构成和危害程度,为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通辽市三所哨点监测医院(开鲁县医院、小街基镇中心卫生院、麦新镇卫生院)2008年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按照WH0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结果 2008年通辽市居民伤害原因中,交通事故最常见,跌倒/坠落次之,其他依次为钝器伤、刀/锐器伤、中毒等,这五种原因的伤害占伤害总数的91.82%;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伤害,不同性别发生伤害活动种类不同,驾乘交通工具、有偿工作等活动伤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家务/学习、休闲活动伤害女性则高于男性;青壮年占伤害病例总数的42.75%,为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伤害易发生的地点依次为公路/街道、家中、学校。结论通辽市前5位伤害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跌倒/坠落、钝器伤、刀/锐器伤、中毒;男性青壮年是预防伤害的重点人群。应针对不同年龄组人群易发生伤害的地点、种类宣传不同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分析河北省城乡居民伤害流行程度,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分别来源于秦皇岛市、藁城市3家不同级别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室。对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首次就诊于哨点医院的伤害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共收集99 671例伤害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6∶1,男、女性别伤害原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420.30,P<0.01);前5位伤害病例的原因依次是机动车车祸(27.85%)、钝器伤(22.64%)、跌倒/坠落(21.52%)、刀/锐器伤(8.72%)和中毒(8.39%);中毒是农村老年女性的第1位伤害原因(38.25%),钝器伤是15~19岁年龄组最主要的伤害原因;伤害发生时间有一定规律性。结论河北省2006-2010年居民伤害以机动车车祸、钝器伤、跌倒/坠落、刀/锐器伤和中毒为主,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应加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6~2007年老年伤害流行特征,为控制老年伤害的发生,制定老年伤害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7年深圳市医院老年急诊伤害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6—2007年,深圳市伤害监测系统共登记老年伤害患者3169名,占监测总数的2.99%;老年人伤害发生以意外伤害为主(97.00%),多发生在休闲和家务劳动时(84.61%),发生原因以跌坠落为主(53.50%),多为轻伤(80.95%)。结论跌倒为老年人群伤害防治的优先问题,在老年人中应积极开展跌落等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减少老年伤害的发生以及伤害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的影响,为实现健康老龄化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兴县伤害发生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两个哨点医疗单位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伤害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并按WHO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共报告伤害病例6760例,其中男4408例、女2352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87∶ 1,伤害的发生年龄以25~44岁的青壮年为主,共2405例(占总病例的35.58%),且青壮年伤害发生的原因以交通事故伤多见;伤害原因居首位是跌倒/坠落,以0~4儿童及65以上老年人为高发人群,分别占跌倒/坠落伤总数58.41%、60.98%;伤害地点最多是道路/街道,其次是工业与建筑场所;伤害发生时活动状况,排第一位是在进行有偿劳动,休闲活动时所受到的伤害排第2位,第3位是驾乘交通工具.结论 伤害严重威协居民的健康与日常生活,今后开展跌倒/坠落伤、交通伤害、钝器伤害及其他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上海市伤害报告卡资料,调查社区内居民伤害发生的现况,为社区伤害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对就诊的意外伤害患者填写上海市伤害报告卡.对2008-09两年内的就诊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两年内来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例共填写1385张报告卡.伤害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挫擦伤(占36.03%),扭拉伤(占28.52%)、骨折(占24.33%).发生伤害的男性637人(占45.99%),女性(748人次,占54.01%),男女比例约为1:1.17.男性和女性都是以跌倒坠落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0.0%和76.3%.男性钝/锐器伤的发生率为27.5%,高于女性的12.4%.除>60岁年龄段以脱位、扭拉伤的发生最高外,其他各年龄段均以挫擦伤的发生率最高.骨折的发生率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开放性伤以16-30岁的人群发生率最高.离退休人员的伤害发生率最高,占调查对象的41.01%.钝/锐器伤主要受伤部位为手指和脚趾(占67.50%).结论 离退休人员是伤害发生率最高的人群,主要是在家中跌倒坠落导致下肢骨折,因此对老年入进行致跌环境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黄浦区社区首诊伤害病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医院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上海市黄浦区所有(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上海市伤害报告卡》填报的门诊伤害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伤害病例3771例,女性多于男性,其中45~65岁组病例数所占比例最高(46.54%),以本地人口为主(96.31%);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65.39%)、非机动车车祸(14.45%)、刀/锐器伤(6.71%);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52.90%)、街道/公路(25.48%)、公共居住场所(11.08%);发生时间多见于1~5月;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8.67%)。结论 跌倒/坠落、非机动车车祸、刀/锐器伤为黄浦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女性、老年人为伤害威胁重点人群;应根据不同人群特点,科学开展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50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ODS)分为ODS组和非ODS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损伤程度(GCS评分)、合并伤、脑挫伤、脑疝、颅骨骨折、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清除、甘露醇使用剂量等指标差异.结果:450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11例,发生率2.44%;单因素分析表明,ODS组年龄大于对照组,重度损伤、合并伤、脑挫伤、脑疝、低血压、血肿清除高于非ODS组(t=9.584,χ2=4.877~9.58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GCS评分(3~8分)、脑挫伤、低血压、血肿清除为重型颅脑外佃租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危险因素(β=0.032~0.754,S.E=0.007~0.302,Wald=5.324~28.302,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与年龄、损伤程度、损伤类型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高危因素的预防,减小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城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建设探索以社区为平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宜技术用于控制城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促进社区参与和提高健康管理水平。方法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连续性、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级教育、二级随访、三级治疗分级干预流程和网络;进行信息化条件下社区病例综合管理。结果50~60岁中老年人健康体检结论回顾性评价居民生物危险因素降低了2.87%,其中高血压发生降低了10.99%:高血糖发生降低了2.48%;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新发病例筛查登记下降了17.1%;问卷调查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80.4%。结论慢性病的发生和快速发展有效控制除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改变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干预能力是重要的因素,社区的参与配合能够使慢病防控工作做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广西农村急诊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急诊伤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广西临桂县2所乡镇卫生院,并将于2007年1—6月在急诊科就诊的所有伤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361名伤害患者,其中男性875名(64.29%),女性486名(35.71%)。性别比1.8:1;平均年龄为(28.7±11.6)岁;伤害多发生于在家中和工作场所,占57.24%,时间呈现出两个高峰,分别为11:00-13:00和17:00~18:00;前5位伤害类型的构成比依次为:碰伤(28.36%)、跌伤(27.55%)、刀割伤(12.78%)、交通伤(7.49%)和中毒(6.69%);对受伤原因、部位、性质等问题也进行了分析。结论农村居民面临伤害的严峻挑战,应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杨春琴  薄海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29-1733
背景 据文献报道47%的社区脑卒中患者有超过1次的跌倒,跌倒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为此,加强社区脑卒中防跌倒管理已迫在眉睫。目的 探索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在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16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对居家脑卒中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防跌倒干预,干预时间1年。比较首次、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及2016年与2017年跌倒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首次、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均高于首次入户时,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均高于第6个月入户随访时(P<0.05)。2017年研究对象跌倒发生率为14.9%(24/161),低于2016年的32.5%(53/163)(χ2=13.86,P<0.01)。结论 运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能有效控制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发生的风险因素,提高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减少跌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上下均大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佛山市里水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东北部,紧邻广州,辖区面积148.28 km2,虽然行政区划是镇,但地处珠江三角洲,且是工业重镇,辖区内中小企业多,流动人口密集,湖北籍人员超过2万人。随着春节结束,不少企业复工复产,许多外来人员返回里水,在楼盘、工厂、企业等地聚集,疫情防控压力巨大。然而截止2020年3月5日,佛山市里水镇仅有10例输入性病例,实现本地“人传人”新冠肺炎“零记录”。成功阻断病毒在社区的传播,得益于里水镇布局多时的基于“全科医学+”医共体的区域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以南方医科大学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与资源配置为基础,通过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按照“医防融合”的目标统筹社会行业力量,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在此次疫情时期构建全覆盖的新冠病毒肺炎社区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全科医生的积极作用,有序有效开展社区疫情防控,主动高效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减轻政府防控压力,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并为区域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必要医疗卫生保障,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现况,探讨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针刺伤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风险感知调查表、针刺伤调查表、针刺伤相关态度、针刺伤相关行为问卷和气质类型测试量表对安徽省9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1 537名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人数为1 364人,占88.74%,护士针刺伤相关态度得分中位数为4.20分、行为得分中位数为4.06分。工作年限、所在科室、风险感知情况、气质类型和针刺伤相关行为是临床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 < 0.05)。  结论  安徽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针刺伤相关态度和行为较好,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护士自身的气质特点、工作年限、所在科室、风险感知水平和针刺伤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本身的性格特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在医院针刺伤的培训工作中,不仅需要注重低年资临床护士的培训,也应重视高年资临床护士的培训教育;培训工作中除了强调针刺伤风险危害的同时,也要强调临床护士正确认识风险;培训工作结束后,医院护理管理者应不定时地督促针刺伤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各个科室应根据科室自身的特点合理的调配人员。   相似文献   

17.
某钢铁企业1979年—1989年职业伤害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某钢铁企业1979年~1989年2012例(男1749例,女263例)职业伤害病例的回顾性调查,表明在此期间职业伤害的发生率、重伤率、致死性伤害率均呈下降趋势;轻伤绝对数明显减少,重伤和死亡数变化不大,致历年重伤构成比反而上升。伤害的发生有明显的昼时性,8:00~10:59为主峰,13:00~16:59为次高峰。现工种工龄短,技术等级低的青年工人为高危人群。伤害的好发部位为上下肢和头颈部,占79.3%;创伤类型以开放性损伤和骨折为主,约56.9%。  相似文献   

18.
Percutaneous injuries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OBJECTIVE--To study the numbers and circumstances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eg, needle sticks, cuts) that occur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 Surgical personnel risk infection with blood-borne pathogens from percutaneous injuries; some injuries might also place patients at risk by exposing them to a health care worker's blood. DESIGN--Observers present at 1382 surgical procedures recor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cedure, the personnel present, and percutaneous injuries that occurred. SETTING--Four US teaching hospitals during 1990. PARTICIPANTS--Operating room personnel in five surgical specialties. MAIN OUTCOME MEASURES--Numbers and circumstances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among surgical personnel and instances in which surgical instruments that had injured a worker recontacted the patient's surgical wound. RESULTS--Ninety-nine injuries occurred during 95 (6.9%) of the 1382 procedures. Seventy-six injuries (77%) were caused by suture needles and affected the nondominant hand (62 injuries [63%]), especially the distal forefinger. The risk of injury adjusted for confounding variable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higher during vaginal hysterectomy (odds ratio [OR], 3.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6 to 7.5) and lower during certain orthopedic procedures (OR, 0.2; CI, 0.1 to 0.7) than during 11 other types of procedures (reference group; OR, 1.0). Use of fingers rather than an instrument to hold the tissue being sutured was associated with 35 injuries (35%). Eighty-eight injuries (89%) were sustained by resident or attending surgeons; in 28 (32%) of the 88 injuries in surgeons, the sharp object that caused the injury recontacted the patient. CONCLUSION--Percutaneous injuries occur regularly during surgery, placing surgical personnel and, to a lesser extent, patients at risk for infection with blood-borne pathogens. Many such injuries may be preventable with changes in devices, techniques, or protective equipment; all such measures require careful evaluation to determine their efficacy in reducing injury and their effect on patient car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海军军官军事训练伤的致伤特点及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军官军事训练伤的防控工作.方法 选取海军某部438名军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根据调查对象在军事体能训练中有无发生训练伤分成2组即损伤组与未损伤组基本情况、训练伤防护意识、态度及处置行为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海军军事训练中,25~34岁发生训练伤比例最高(56.3%),损伤组与未损伤组在年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6%的军官认为训练伤与技术动作有关,82.0%的军官知晓军事训练伤发生后的紧急处置方法.在训练前未进行准备活动在训练中出现不适和运动疲劳性损伤征兆后坚持训练而不采取休息或就医的人数,损伤组均明显多于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军事训练中军官训练伤的产生与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规范有关,同时训练伤防护知识缺乏及行为的欠规范也是训练伤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