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术中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例主髂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患者资料,其中2例重建双侧髂内动脉,11例单侧髂内动脉,术后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髂内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内漏及瘤体扩张等情况。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髂内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围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内漏消失,1例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和髂内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髂内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运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髂动脉成形术中髂动脉破裂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覆膜支架均置入成功,8例即刻复查髂动脉造影显示,髂动脉管腔通畅,无造影剂外溢;1例患者覆膜支架近心端出现Ⅰ型内漏,立即开腹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失访1例,8例患者随访14 ~45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覆膜支架远心端(髂外动脉)狭窄,行髂外动脉球囊扩张裸支架成形术,继续随访5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1例随访18个月,彩超复查人工血管通畅良好.结论 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首选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对治疗不满意者,外科治疗是最后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髂内动脉病变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积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开放手术是髂动脉病变治疗的经典方法,但在技术方面要求更高,给患者带来的风险也更大,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这方面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合并腹主动脉瘤等治疗上,单纯针对髂动脉病变的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病变种类、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国内外尚无专门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髂内动脉病变的诊治,腔内治疗技术缺少统一的规范。这就要求临床诊疗过程中术者需根据病变特点、入路解剖、自身经验等制定因人而异的策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的腔内治疗方法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合并髂外动脉者有“三明治”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等,各有利弊。本研究观察采用前述常见的腔内修复方法,针对髂内动脉病变患者,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重建方案的近期治疗效果,以探讨应用个体化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2年6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行髂内动脉重建的13例单纯髂动脉病变患者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有无术后新发臀肌跛行、勃起功能障碍等髂内动脉缺血症状,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至少1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血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髂内动脉与移植肾动脉端端吻合是否影响阴茎血供及勃起功能是有争议的,通过检测移植前后阴茎动脉血流,前瞻性评估髂内动脉与移植肾动脉端端吻合对受者阴茎血供及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接受了活体肾移植,移植术中使用右侧髂内动脉与移植肾动脉端端吻合。在移植前和移植后6个月,接受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为主的问卷调查,记录移植前后阴茎多普勒血流、血肌酐、血红蛋白、胆固醇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果:33例MHD患者,年龄21~55岁,血液透析期间,36%的患者存在勃起功能障碍,移植后33%的患者存在勃起功能障碍。主诉中67%患者移植后勃起功能没有改变,15%患者勃起功能变差,18%患者勃起功能改善,其中包括2例术前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移植前后勃起功能方面的评分分别为(24.6±5.1)和(24.2±6.2),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前后患者在射精功能、插入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性欲方面,移植后患者性欲评分明显高于尿毒症期(6.2±1.6vs8.9±0.9,P<0.01)。所有患者在尿毒症期阴茎海绵体药物注射后均获得充分勃起,超声多普勒结果表明不存在阴茎动脉供血不足;6例患者舒张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 I)异常。移植后收缩期血流峰值(PSV)明显低于移植前(左侧45.9±8.9vs41.3±8.0,P<0.01;右侧46.5±8.6vs41.5±8.1,P<0.01),但无1例患者出现阴茎动脉供血不足;8例受者EDV及R I异常。结论:单侧髂内动脉阻断显著降低阴茎动脉血流,但通过对侧髂内动脉的补偿不会因为阴茎血供不足而导致ED的发生;男性肾移植受者使用髂内动脉与移植肾动脉端端吻合,对阴茎勃起功能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hen B  Fu W  Guo D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11-914
目的 初步评价金属内支架治疗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血管腔内支架置入共治疗34例动脉狭窄性病变,其中降主动脉1例,髂动脉27例,股动脉2例,颈动脉1例,锁骨下动脉2例,肾动脉1例。动脉硬化性病变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动脉经皮穿刺26例,动脉直视下穿刺8例。结果 34例血管腔内支架均置放成功,1例降主动脉段病例于术后当日死亡,系降主动脉破裂。球囊扩张后动脉形成夹层分离有13例,穿刺点血肿形成11例。颈动脉段1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TIA及脑梗塞。下肢动脉各段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远端肢体动脉急性栓塞。踝肱指数从术前平均0.45升至0.72。2例锁骨下动脉病变患者术后患肢血压恢复正常。1例肾动脉狭窄患者血压从术前180/120mm Hg下降至140/90mm Hg。所有存活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1-26个月,2例髂动脉病变分别于术后4个月及6个月血栓形成,余扩张段动脉均通畅。结论 血管腔内支架对动脉狭窄性病变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髂动脉、锁骨下动脉短段狭窄的患者。对颈动脉狭窄性病变使用需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面积计算法"三明治"技术在主髂动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术前CT检查明确为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病变患者6例。患者均选择"三明治"技术行血管腔内治疗,并通过面积计算法确定主体支架和2枚分支支架的直径。观察手术完成情况,并随访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前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1例患者2个月复查发现内瘘,经钢圈栓塞治疗内瘘消失。随访6~31个月,均无内瘘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面积计算法"三明治"技术可以为选择与主体支架相匹配的分支支架的直径提供参考,为特殊解剖的主髂动脉病变患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阴茎皮肤撕脱伤患者手术治疗后勃起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9年经手术治疗的9例阴茎皮肤撕脱伤患者.吻合手术后,5例连通背深静脉、2条背动脉及至少2条背神经;2例仅连通2条背动脉及至少2条背神经;1例连接了单侧背动脉及同侧背神经;1例连接背深静脉及2条背神经.全部患者入院时均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随访时均接受化学假体及RigiScan阴茎硬度检测.并再次评定IIEF-5.结果:术后随访9~64 个月.5例完全吻合患者中,1例RigiScan、化学假体检测及IIEF-5评分均提示勃起功能障碍,手术前后IIEF-5评分无差异,其余4例阴茎勃起功能正常.2例仅吻合2条背动脉及背神经的患者术前IIEF-5评分1例正常,1例提示轻度勃起功能障碍,术后随访时IIEF-5评分均正常.本组另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且随访时IIEF-5评分均低于术前.结论:阴茎皮肤撕脱伤手术治疗时,血运的恢复状况可能是预测术后勃起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腹主动脉瘤均为肾下型;髂动脉瘤仅累及髂总动脉8例,累及髂内动脉开口处2例。手术先置入带髂内分支的髂动脉带膜支架,再置入腹主动脉瘤的分叉型带膜支架。结果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无死亡。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腹部搏动性肿块均消失,均未出现臀部、骶尾部坏死,无明显性功能障碍,1例出现臀部的轻度间歇性跛行。8例术后3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内瘘,移植的髂内分支支架血流通畅。3例术后6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CTA检查,未见Ⅰ型、Ⅲ型内瘘,髂内分支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地保留一侧髂内动脉,减少或避免因髂内动脉封闭而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C、D级髂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77例TASCC、D级(共89条髂动脉)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SCC级病变63例,TASCD级病变14例。结果 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闭塞段,开通率为96.6%。23条髂动脉行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余63条髂动脉置入支架。共置入支架104枚。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7天的0.71±0.21(P=0.0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9%。64例(78条髂动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3.1%;平均随访时间23(6~53)个月,其1、2、4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8%、84%和70%。结论腔内治疗TASCC、D级髂动脉病变安全微创,其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 C、D级髂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77例TASCC、D级(共89条髂动脉)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SC C级病变63例,TASC D级病变14例.结果 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闭塞段,开通率为96.6%.23条髂动脉行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余63条髂动脉置人支架.共置入支架104枚.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7天的0.71±0.21(P=0.0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9%.64例(78条髂动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3.1%;平均随访时间23(6-53)个月,其1、2、4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8%、84%和70%.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D级髂动脉病变安全微创,其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膨式小覆膜支架在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5月应用自膨式小覆膜支架治疗动脉相关疾病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全组患者中,髂总动脉出血2例,颈动脉出血2例,左锁骨下动脉出血1例,下肢外伤性动静脉瘘2例,先天性动静脉瘘3例,锁骨下动脉瘤2例,急性主动脉疾病5例,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4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9例。所有患者支架均成功植入,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2例颈动脉出血者术后12个月复查时发现支架闭塞,但无神经系统症状,其余病例复查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提示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自膨式小覆膜支架在动脉疾病治疗中,具有快速、微创、疗效确切等优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一站式"方法(同期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和下肢静脉曲张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对58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一站式"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有无静脉曲张复发,比较术前和术后门诊随访1、3、6、12个月时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阿伯丁静脉曲张问卷(AVVQ)评分及髂静脉支架通畅率。结果对58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一站式"治疗,技术成功率100%。3例活动性溃疡患者术后1个月内溃疡完全愈合。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3、6、12个月VCSS和AVVQ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01);随访至12个月,髂静脉支架通畅率为100%,无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结论 "一站式"方法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短期髂静脉支架内通畅率满意,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 balloon-expandable Palmaz stent common iliac artery occluder device for endovascular stent-graft repair of aortoiliac aneurysms. Eighty-four patients (79 men, 5 women; age range 60-95 yr; mean age, 76 yr) with aortoiliac aneurysms underwent endovascular stent-graft repair. The repair consisted of a stent-graft extending from the abdominal aorta to the iliac or common femoral artery, a cross-femoral bypass graft, and an endovascular arterial occluder device within the contralateral common iliac artery. The occluder device consisted of a 5-cm segment of 6-mm diameter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graft with a purse-string suture occluding the leading end and a Palmaz stent sutured to the trailing end. The occluder device was delivered through a 17F catheter via an arteriotomy. Eighty-three of the 84 patients received aortic endografts. In one case, infrarenal aortic rupture occurred during deployment of the aortic stent requiring conversion to an open surgical repair. Initial technical success for occluder device insertion was achieved in 78 of the remaining 83 patients. Failure to advance the occluder device delivery sheath through a diseased iliac artery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Common iliac artery rupture occurred during balloon expansion and occluder device deployment in two patients. Two patients required additional coil embolization of the common iliac artery adjacent to the occluder device at the time of stent-graft insertion to correct incomplete iliac occlusion. Delayed occluder device-related complications included one patient with a postoperative iliac endoleak who required percutaneous coil embolization and one patient with a postoperative iliac endoleak in whom a contained aortic aneurysm rupture developed that was treated by surgical ligation of the common iliac artery. Use of the Palmaz stent-based iliac artery occluder device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to induce common iliac artery thrombosis to facilitate endoluminal stent-graft aneurysm repai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Lan Y  Fu WG  Wang YQ  Guo DQ  Jiang JH  Chen B  Xu X  Yang J  Shi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612-161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腔内修复孤立性髂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右髂总动脉瘤8例,左髂总动脉瘤5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1例。髂动脉瘤腔内修复的标准是瘤体直径〉3.0cm。结果14例均取得技术成功。8例右髂总动脉瘤,钢圈栓塞右髂内动脉后选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其中1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下端,选用AUl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加股.股动脉旁路术。5例左髂总动脉瘤栓塞同侧髂内动脉后选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1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急诊行钢圈栓塞后选用直型支架覆盖左髂内动脉开口。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远近端支架型人工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明显渗漏。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经抢救痊愈,其余13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CTA随访10.2个月(3~19个月),瘤体无增大,支架无移位,无内漏,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具有可行、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Lifestream支架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并使用Lifestream支架进行治疗的37例病人资料。结果 37例(男性34例)病人平均(65.3±10.2)岁,髂动脉病变中患肢共33例,颈动脉病变4例,锁骨下动脉病变7例。病变平均长度为(25.4±9.5)mm,中位狭窄度为85%(80%,90%)。共植入48枚Lifestream支架,支架平均直径为(8.5±1.6)mm,长度为(40.1±11.5)mm。Lifestream支架在预定部位释放后技术成功率为97.3%(36/37)。37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为8.0(6.5,12.0)个月,无失访。术后全因死亡及靶血管血运重建(TLR)率均为0。植入的Lifestream支架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SR),支架内血流畅通。二次干预率为2.7%(1/37),免于主要不良事件率为97.3%(36/37)。26例髂动脉病人的33条患肢的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Lifestream支架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6年8月对6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75个,其中颈内动脉支架68个,颈总动脉支架2个,同时植入锁骨下动脉支架2个,椎动脉支架3个,4例术前安装了临时起搏器。结果65例中2例脑保护装置置放失败,63例成功。63例脑保护装置中26例可见斑块碎片,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脑缺血,1例同时置入椎动脉支架后发生椎动脉血栓形成;9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心动过缓,4例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者未发生术中低血压。5例出现术后低血压,1例术后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1例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出现高血压。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有脑保护装置的条件下,正规熟练的操作和严格的预防措施能有效提高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杂交技术在治疗TASC D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2月间采用杂交技术治疗的22例TASC D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24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含股深动脉内膜剥脱术)+股深动脉成形术+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患者12例,采用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含股深动脉内膜剥脱术)+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患者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含股深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患者6例。 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患肢疼痛改善,皮温升高,平均踝肱指数从术前的0.38升至术后的0.75。18例患者获随访3~28个月,2例患者术后发生人工血管旁路血栓形成,1例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余患者未发生人工血管或支架相关并发症。 结论:杂交技术微创、安全、有效,是处理TASC D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合理选择,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单纯腔内治疗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