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瑶  李柏霖  胡楠 《吉林中医药》2021,41(2):272-274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的1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应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肢体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9%,(P<0.05);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2组FMA评分、B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供血,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以明显提升,对于中风后偏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丽娟 《新中医》2021,53(18):127-131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 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失语指数(AQ)、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 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 评分。结果:治疗后,2 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MMSE、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ADL、AQ、CFCP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MSE、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ADL、AQ、CFCP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SF-36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方联合康复训练对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疗效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脑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方颗粒,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肢体平衡能力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化瘀方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感觉及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莉 《西部中医药》2014,(12):124-125
目的:观察肢体功能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医护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分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表量(ADL)评分、WHOQOL-BREF评分2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障碍,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104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和NIHSS评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ADL和NIHSS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施以醒脑通络针刺法+康复训练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根据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给予醒脑通络针刺法+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情况。结果:观察组脑中风后遗症疗效(98.33%)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施以醒脑通络针刺法+康复训练治疗,在将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大幅度改善的形势下,有效提高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9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根据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联合采用针灸和康复训练治疗)和对照组(49例,仅仅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3.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相对于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改善幅度相对于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针灸和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可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各49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运动功能量表(FuelMeyer)。结果干预后康复组HAMD、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康复组ADL、Fue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7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肢体痉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血清PAI-1、t-PA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71%,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ADL评分、肢体痉挛状态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血清PAI-1、t-P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肢体痉挛状态评分、PAI-1水平均显著下降,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t-PA水平均显著上升,且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肢体痉挛状态评分、PAI-1水平下降更显著,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t-PA水平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缓解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改善血清PAI-1、t-PA水平,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热敏灸配合居家康复训练促进脑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在2015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中风偏瘫患者中选出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热敏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居家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能力等。结果:出院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热敏灸与居家康复训练结合有助于促进脑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神经功能修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峰川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69-69,71
目的:探讨针灸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脑卒中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加配合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半年以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FMA运动积分分别是58.24±21.33、37.42±19.86;ADL评分分别是74.81±6.84、62.72±7.32,两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针灸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显著,可以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提高其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调气养血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基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治疗以及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予以常规体针治疗,试验组予以调气养血针刺法。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试验组NIHSS评分较低,下肢Fugl-Meyer评分较高(P<0.05),试验组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结论调气养血针刺法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级生活质量,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 ADL指数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例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步说明本法治疗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有良好疗效,且该法简便易行、容易推广,同时也为扩大醒脑开窍针法的运用范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眼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体针治疗,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绝骨。上述诸穴日1次,1周7次,1次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眼针治疗,取穴: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针法为眼针眶外横刺法,上述诸穴,留针30 min,留针期间不行针,1次/d,1周7次。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活动能力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ADL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ugl-Meyer、ADL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高(P<0.05)。结论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眼针治疗对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优于单纯应用体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供血水平。  相似文献   

15.
陈玲 《河南中医》2012,32(10):1304-130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30例(采用针灸结合传统推拿),于治疗前、治疗后7d及治疗后14 d分别进行简式Fugl - 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①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7d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 - Ⅱ期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中不强化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训练,不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测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后,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W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于力反馈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 56例并随机 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进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40min/次;试验组采取20min常规训练+20min上肢康复机器 人训练,1次/d,5次/周,共 3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学参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 估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上肢运动学参数及FMA-U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力反馈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且优于常规 训练,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与常规训练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住院病志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28例急性期制动、卧位,住院5~7d病情稳定后康复训练,1次/d。治疗组32例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脑梗死入院当天开始,脑出血48~72h病情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对一形式,一名护士负责一名病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活动能力练习、针灸(头针、体针)、推拿按摩、情志护理。连续治疗护理1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ADL(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Barthel指数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FuglMeyer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