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理气通络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8年2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次,2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理气通络愈萎汤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胃络瘀血证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评分,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PGII和胃泌素17(G-17)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胃络瘀血证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PGI、G-17水平高于对照组,PGI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气通络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可有效地改善胃络瘀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形态,提升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和促进胃固有腺体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P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8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血清PG、Hp的关系。结果:108例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血清PGⅠ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及胃络瘀血证组(P<0.05),其中胃络瘀血证组最低;各证型间血清PGⅡ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肝胃气滞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胃络瘀血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低;各证型间PGR(PGⅠ/PGⅡ比值)比较,胃阴不足证组最低,明显低于脾胃虚弱证组及肝胃气滞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高。脾胃湿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肝胃郁热证,但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水平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陈雪芳 《新中医》2015,47(10):59-60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健脾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12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44%,对照组75.00%;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治疗组97.22%,对照组63.8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黏膜腺体萎缩、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病理变化等积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临床疗效明显,可清除幽门螺杆菌,防止癌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络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表达的影响。方法:72例脾虚络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健脾活血方口服,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病理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PG、G-17表达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7.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2组患者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及总病理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胃脘胀满、疼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组胃脘胀满、疼痛、纳差和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PGⅠ、PGⅠ/PGⅡ(PGR)、G-17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能改善脾虚络阻型CAG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病理积分,促进PG、G-17的分泌,可能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逆转和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0(IL-10)、胃蛋白酶原(PG)的关系。方法:选择386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122例、脾胃湿热证者94例、肝胃不和证者82例、胃阴不足证者58例、胃络瘀血证者30例,分别对比5项中医证候的不同萎缩程度、不同黏膜病理分级及不同黏膜病理变化,分析不同5项中医证候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表达情况。结果:5项中医证候Ⅰ~Ⅲ级萎缩程度和不同黏膜病理分级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的Ⅰ~Ⅲ级萎缩程度与其他2项中医证候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黏膜病理程度与其他3,项中医证候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的单纯性萎缩显著多于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P0.05),单纯性萎缩多见于脾胃虚弱证,多伴发增生多见于胃阴不足证和脾胃湿热证,伴有糜烂多见于脾胃湿热证,出血多见于胃络瘀血证,胆汁反流多见于肝胃不和证;5项中医证候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湿热证的血清IL-10、PGⅠ、PGⅡ水平显著高于其他4项中医证候及健康对照组(P0.05),肝胃不和证的血清IL-10、PGⅠ水平显著高于除脾胃湿热证之外的3项中医证候及健康对照组(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之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的不同中医证型存在不同黏膜病理改变,其中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血清IL-10升高最为明显,可能提示黏膜萎缩病变相对较轻,以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的血清PGⅠ水平下降最为明显,但血清PGⅡ水平升高相对不显著,可能提示胃黏膜存在慢性或活动性炎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型与治疗后胃黏膜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7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19例、脾胃湿热证11例、肝胃气滞证9例、肝胃郁热证15例、胃阴不足证10例、胃络瘀血证6例,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黏膜变化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治疗后,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萎缩缩小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血证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糜烂变化程度最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中医证型与其治疗后胃黏膜变化情况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12例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5组证型,观察比较各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关系。结果:5组证型G-17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较高,与其余3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Ⅰ水平比较,其中脾胃湿热最高,与其余4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GⅡ水平比较,其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含量较高,与其余3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1):45-46
目的:探讨分析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3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n=15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健脾通络汤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患者治疗6周、12周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79%)优于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胃舒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生存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胃舒散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GⅠ、PGⅠ/PGⅡ升高,PGⅡ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PGⅠ、PGI/PGⅡ高于对照组,PGⅡ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2.0%,对照组为4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舒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能保护患者胃黏膜细胞,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刘怀智  周海娟  陈刚 《陕西中医》2020,(12):1767-1769
目的:探讨健脾消萎方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9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45例联合健脾消萎方,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泌素-17(G-17)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症状积分及胃黏膜病理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HP清除率97.78%,均高于对照组的75.56%、80.00%(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0%,对照组17.7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应用健脾消萎方可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胃蛋白酶水平,改善胃黏膜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分析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前CRP,IL-6以及TNF-α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CRP,IL-6以及TNF-α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CRP,IL-6以及TNF-α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能够有效地疏通经络、缓解患者的脑部缺氧,对患者由于中风而造成的行动不便以及神经损伤起到很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处理4周,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5.9%o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参芪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于控制血糖、调脂等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1剂/d,连续服用8周;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复方颗粒治疗,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21例(70.0%),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参芪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佳,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内服、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痰瘀内蕴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内服、外敷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治疗4周。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在改善脾虚湿盛、痰瘀内蕴型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病情程度指数、中医症状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0人,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对照组30人,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探讨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的有效率更高(P0.05),且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效果好,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活血化痰通络方早期治疗风痰瘀阻证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8月1日—2019年9月30日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0例风痰瘀阻证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2周.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开窍通络针刺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58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气活血通络方组(n=79)、联合组(n=79).益气活血通络方组予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联合组在益气活血通络方组的基础上采用开窍通络针刺法干预.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李春雨 《陕西中医》2018,(10):1384-1386
摘要 目的:研究益气清热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期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胃炎宁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清热活血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P<0.05),观察组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P<0.05),观察组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EGF,EGFR蛋白表达量、胃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P<0.05),观察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清热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抑制胃黏膜EGF,EGFR蛋白表达量,减轻病变组织的增殖活性,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后遗肢体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对强腓肽(Dyn),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除去脱落及不符合研究的,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肚脐旁皮下注低分子肝素400 m L,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ADL),平衡能力、肢体功能、步行能力,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价,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yn,NPY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巴塞尔指数(BI),博格平衡量表(BBS),傅格-梅尔氏(Fugl-Meyer)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肌力恢复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Dyn,NPY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浆Dyn,NPY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AH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4例AHR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53例,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对照组A 51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 对照组B 5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钠(LMWH)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值(Hb)、D-二聚体水平、下肢DVT发生率及术后切口并发症,下肢肿胀程度发生情况,评价预防疗效。结果:术后14 d,中药组血红蛋白高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高于对照组B(P<0.05),D-二聚体水平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中药组DVT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DVT 发生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术后下肢肿胀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患者AHR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减轻下肢肿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