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手术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37例报告李文平,靳方运,孙晓林,郭斌,张清江,陈成礼,张明我院自1989年至1994年共收治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患者37例,均行选择性椎管侧隐窝扩大减压手术。其中男23例,女14例;病程1个月~180个月,平均15个月。单纯...  相似文献   

2.
腰神经根管狭窄症34例李松强,应逸飞1980年至1992年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3例,其中有10例伴有侧隐窝狭窄;腰椎管狭窄症66例,其中有8例伴有侧隐窝狭窄,盘黄间隙狭窄8例;3例黄韧带肥厚在椎间孔处压迫神经根;有5例为单纯侧隐窝狭窄,均行神...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管侧隐窝狭窄症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隐窝狭窄症是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一种类型,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术前确诊不易。我院在85年至89年期间手术治疗侧隐窝狭窄症20例,现提出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脉冲电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冲电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姚长海,侯树勋,李佳力,孙彦,李庆梅人体腰椎管包括中央椎管和侧隐窝。侧隐窝狭窄症的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和根性神经痛。其区别于腰椎间盘脱出之处是临床体征相对轻微,很少有脊柱侧弯,常规X线片和碘油造影检查无阳性发现[1]。CT...  相似文献   

5.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诊治体会(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扫描及MRI技术的应用,人们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更加深入,并按解剖部位进一步将其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侧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侧隐窝狭窄临床上较常见,自1989年1月-2003年12月我科收治腰椎侧隐窝狭窄症2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椎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治疗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经术后平均27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4.1%。文中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中央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混合性狭窄。分别采用中央开窗、潜行扩大减压、一侧或双侧扩大开窗、侧隐窝扩大,蝶形扩大减压术。文中还对选择性腰椎管减压术的理论依据及减压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振海  王景彦  张振鹏  王凯 《中国骨伤》2004,17(12):746-747
我院自1995年4月-2001年12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腰椎管扩大再造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双侧侧隐窝狭窄38例,经临床验证,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经术后平均27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4.1%。文中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中央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混合性狭窄。分别采用中央开窗、潜行扩大减压,一侧或双侧扩大开窗、侧隐窝扩大,蝶形扩大减压术。作者还对有限性椎板切除术的理论依据及减压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41例手术治疗李文平,靳方运,孙晓林,郭斌,张清江,陈成礼,张明我院骨科自1989年至1994年共收治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患者41例,均经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1例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27~70岁,...  相似文献   

10.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再认识(附50例分析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通过 5 0例的分析 ,明确腰椎管狭窄的症状是由中央椎管狭窄还是由侧隐窝狭窄引起的 ,为临床有限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对 5 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针对引起症状的狭窄部位进行有限手术 ,5 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 90 %。结论 :诊断腰椎管狭窄症 ,应该明确症状是由中央椎管狭窄引起的还是由侧隐窝狭窄引起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绝大多数是侧隐窝狭窄 ,以双侧椎板开窗入路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我院从1985年1月~1994年10月,外科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303例,其中男193例,女110例,年龄23~36岁,平均44.2岁。根据不同的病理特点,分别采用开窗式、半椎板、全椎板切除等方法,摘除椎间盘髓核,切除肥厚黄韧带,关节突和椎体后缘骨赘,扩大狭窄侧隐窝,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手术证实腰椎管侧隐窝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275例,单纯侧隐窝狭窄28例,所有病例经1~10年随访,平均为5年。结果优279例,良11例,进步12例,差1例,优良率96%。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经术后平均27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4.1%.文中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中央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混合性狭窄.分别采用中央开窗、潜行扩大减压,一侧或双侧扩大开窗、侧隐窝扩大,蝶形扩大减压术.作者还对有限性椎板切除术的理论依据及减压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是慢性腰腿痛病例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背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相似,不容易鉴别诊断。本院采用手术治疗下腰痛510例。其中侧隐窝狭窄症46例,本组病例资料较齐全,并进行了随访观察,随访时间最长12年,最短10个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腰椎管侧隐窝(Lumbar spinal Lateral relers)狭窄症,既往亦称为上关节突综合症;隐蔽性腰椎管狭窄症,腰神经根侧方受压等。早在1955年,Shlessinger 已有个例报道,但未引起普遍重视。由于该综会症的临床症状较模糊,普通 X 线片及脊髓造影又无特异性表现,所以临床医师确诊此病颇难。实际上有很多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的病人被误诊为腰肌劳损等而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近年来,随CT 扫描的应用,对此综合症的认识日渐加深,在既往诊断为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关节病的患者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病人系腰椎管侧隐窝狭窄。对该病的  相似文献   

15.
侧隐窝综合症是近十年来逐渐引起临床重视的疾病之一。临床常混淆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中,我们从1987年至1989年二年内,在手术治疗的187例腰腿痛患者中,发现侧隐窝综合症55例,占29.4%。侧隐窝综合症有其不同的病理过程及临床特点,有个别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把它单独进行分析。讨论对临床鉴别诊断及腰腿痛病因学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40例临床分析郑瑞启,臧东升,姚进先,陈军1955年Schesinger首次提出了骨性侧隐窝狭窄的概念。Ciric等[1]使用CT研究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以来,随着CT用于脊柱疾患的诊断,近年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  相似文献   

17.
微创术及潜式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侧隐窝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间盘除及潜式减压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及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小切口及一些辅助措施和潜式减压技术,在5年内治疗了126例腰椎间盘突出及侧隐窝狭窄症患。结果 通过随访观察,该手术近期疗效优良率为95.24%,远期疗效优良率为86.84%,有效率为98.25%。结论 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疗效好,它保护了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创伤小,后遗症少,病人康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硬膜外造影后CT(CT-E)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及影像特征。方法:对2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X线平片及单纯CT检查后再行CT-E检查。CT—E扫描椎体下1/3、椎间隙、椎体上缘平面,结合单纯CT及手术所见行对比分析。结果:CT-E诊断中央管狭窄3例,中央管伴侧隐窝狭窄2例,侧隐窝狭窄16例,神经根管狭窄4例,椎问孔狭窄2例。与于术所见吻合25例,诊断准确率达93%;单纯CT与手术所见吻合23例.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CT—E对腰椎管狭窄症更具有定性、定位诊断作用,可为有限化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Zista通道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到2020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7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放减压手术治疗,研究组采取经Zista通道开窗减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手术前与术后三个月后的侧隐窝角度的变化情况,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热、伤口红肿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VAS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前的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Zista通道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8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晓华 《颈腰痛杂志》1996,17(2):112-113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82例报告陈晓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来,国内外不少文献的报道均指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侧隐窝狭窄的存在n。1987年~1992年我院收治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