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胃癌患者胰腺CT影像解剖特点及其预测根治术后胰瘘风险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胃肿瘤”“胰瘘”“解剖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stomach neoplasm”“pancreatic fistula”“anatomy”“computed tomography”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22年7月发表的与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相关的胰腺CT影像学的研究,共纳入文献620篇,排除重复文献、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24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通过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可了解胰瘘相关的胰腺的影像学解剖特点,如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及腹腔干的解剖位置关系。术前通过上述影像学解剖特点和参数可对胃癌患者的胰腺状态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对患者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对胃癌患者术前CT检查获得的胰腺头部的形状,脂肪浸润程度,以及胰腺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和腹腔干的解剖关系进行充分的评估,有助于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脑胶质瘤IDH突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2例脑胶质瘤患者(82例突变型和90例野生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MRI检查,术后病理对IDH进行分子检测。由2名神经影像医师在FLAIR和T1加权对比增强(CE-T1WI)序列上逐层勾画肿瘤实体及周围水肿病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医师分别勾画的感兴趣区域组学特征一致性,然后提取影像特征。分别使用方差阈值法、单变量特征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对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和降维。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评价2组胶质瘤影像学特征的统计学差异。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法的分类方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放射组学模型,采用诺莫图展示模型结果,采用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在CE-T1WI序列筛选出13个组学特征,在FLAIR序列筛选出7个组学特征。癫痫、WHO分级、影像所见强化和水肿对于IDH突变状态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33(95%CI0.778~0.889),在测试集中的AUC为0.753(95%CI0.628~0.895)。结论影像组学在预测脑胶质瘤IDH突变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医学影像包含着大量人眼无法识别的信息,不仅可以全面表达肿瘤的异质性,还可能反映患者预后等重要信息。近年来,随着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基于医学影像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来辅助医生决策或者解决临床实践中的棘手问题成为研究热点,这个新兴的领域被称为“影像组学”。另外,结直肠癌是中国主要发病及致死癌种之一,发病人数和致死人数均逐年上升,在其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不同阶段均有许多热点研究问题。从影像组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入手,结合其在结直肠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针对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评估、术中手术方案的决策和术后生存分析这3个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分别介绍影像学组如何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螺旋CT双期扫描与CA19-9检测相结合在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5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螺旋CT双期扫描结果和血清CA19-9检测结果进行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 结果 CT判断胰腺癌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100%,而判断可切除的准确率为73.30%.随着胰腺癌浸润程度的进展,CA19-9水平有增高的趋势.局部侵犯组CA19-9均值与可切除组和转移组CA19-9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CA19-9大于150 U/ml作为不可切除判断的临界值,在不可切除组41例患者中,只有10例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大于150 U/ml,占24.39%. 结论 血清CA19-9水平随胰腺癌浸润进展程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CA19-9水平并不能反应胰周大血管受侵犯.CA19-9检测与CT结合在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SCTA)诊断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的应用 价值。方法:选择86例胰腺癌患者,根据手术结果发现其中胰周血管侵犯63例,无血管侵犯2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RI与 MSCTA检测。统计两种方式检查胰周血管受侵犯的诊断效能、对不同等级血管侵犯检出率、对不同类型血管侵犯情况检出 率。结果:MSCTA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83%、91.30%,MRI为85.71%、8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 诊断准确度为95.35%,高于MRI的86.05%(P<0.05);MSCTA对1、2、3、4级血管侵犯与手术结果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4.29%、 98.04%、96.36%、95.83%,MRI分别为88.57%、92.16%、92.73%,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 类型血管侵犯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TA检测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方法及形态学征象在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VPI)的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20例,其中男145例、女75例,年龄43~89(62.6±10.0)岁,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按照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有VPI 90...  相似文献   

7.
王森  崔巍 《医学信息》2010,23(13):2204-2205
随着影像学进展,CT、MRI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早期发现肺癌及术前明确诊断机会越来越大,影像学的肿瘤分期越来越接近病理改变。目前CT是影像学无创性肺癌诊断最有效、最特异的方法 ,随着MRI应用,MRI与CT相结合,对肺癌的诊断更明确,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尤其对碘过敏不能行CT增强检查者。本文重点讨论CT与MRI对早期发现肺癌和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CT断层扫描影像数据融合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及数字泌尿外科虚拟诊疗在肾上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9月~2023年04月期间收治的肾上腺肿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病例19例,三维重建肾上腺肿瘤(3D组)12例(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4.92±13.28)岁。3D组12例患者均在术前使用增强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使用重建模型了解肿瘤及占位位置,以及肿瘤处与血管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依据三维可视化模型制定手术计划、术中指导及进行医患沟通。未三维重建手术(CT组)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5.14±11.2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围手术期数据,并使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 19例手术中,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CT组1例手术因术前评估不够精确,术中发现肿瘤巨大、解剖关系复杂,无法显露完整肿瘤、中央静脉和肾静脉,转为开放手术。3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小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拔除引流管时间相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及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2019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168例患者的资料。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组115例和验证组53例。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在MRI图像上手动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阴性(LN-)和阳性(LN+),临床及影像资料也对应分组。分别基于每例患者的T2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增强T1WI(cT1WI)序列图像上均提取3 111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对训练组采用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LASSO)回归为主的四步法进行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标签的构建,并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并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并制作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和cT1WI合并特征降维后共得到6个影像组学特征(P值均<0.05),其中包括3个小波类特征参数和3个LoG类特征参数,均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63和0.829,显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合并上述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对应的AUC值0.859,其诊断效能优于其中任意单一序列,并在验证组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和校正性能,对应的AUC分别为 0.865和0.861。在独立验证组中的决策曲线示,当风险阈值>10%时,采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LN+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LN+或LN-,也优于MRI评价淋巴结状态。结论 通过联合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建立的融合模型可作为术前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婧  赵志勇      张国晋      曹云太      周俊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1,(5):561-565
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与脑膜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微囊型脑膜瘤和10例脑膜尤文肉瘤/pPNE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MRI差异。结果:微囊型脑膜和脑膜尤文肉瘤/pPNET患者MRI特征在肿瘤形态、T2信号、强化特征、骨侵犯及远处转移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1信号、硬膜尾征和瘤周水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囊型脑膜瘤和脑膜尤文肉瘤/pPNET影像表现有差异,术前精准鉴别诊断有助于改善临床决策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1.
As the field of tissue engineering advances, it is crucial to develop imaging methods capable of providing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on tissue structure. X-ray imaging techniques based on phase-contrast (PC)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a number of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soft tissue structure without exogenous contrast agents. X-ray PC techniques retain the excellent spatial resolution, tissue penetration, and calcified tissue contrast of conventional X-ray techniques while providing drastically improved imaging of soft tissue and biomaterials. This suggests that X-ray PC techniques are very promising for evaluation of engineered tissues. In this review, four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s of X-ray PC imaging are described and applications to tissues of relevance to tissue engineering reviewed. In addition, recent applications of X-ray PC to the evaluation of biomaterial scaffolds and engineered tissues are presented and area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Imaging techniques based on X-ray PC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our ability to image and characterize engineered tissues, and their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could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ield of tissu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宫颈鳞癌患者168例。患者年龄22~76(52.0±10.1)岁,临床分期为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B期127例、ⅡA期4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参数盆腔MR扫描,均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多参数MRI数据,以7∶3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117例和验证集51例。在T2加权像(T2WI)、表观弥散系数[ADC,由2个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自动生成]及增强T1加权像(cT1WI)3个序列的MRI上,对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勾画肿瘤轮廓感兴趣区(ROI),得到三维感兴趣区(VOI)并提取特征,通过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为主的三步降维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并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建立融合模型,制作列线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确诊LVSI阳性42例,阴性126例。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LVSI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及cT1WI多参数MR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关键特征,均与宫颈癌LVSI相关(P值均<0.05),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T2WI、ADC及cT1WI 3个序列独立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95%可信区间(CI)0.557~0.698]、0.686(95%CI 0.563~0.694)、0.761(95%CI 0.702~0.818),3个序列共同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对应的AUC为0.887(95%CI 0.842~0.925),诊断效能最优,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肿瘤分化程度构建的融合模型列线图预测宫颈癌LVSI,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3(95%CI 0.851~0.929)、0.854(95%CI 0.749~0.943),校正曲线显示出列线图有良好的校正性能;决策曲线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范围在0.50~0.96时,采用影像组学融合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视为宫颈癌LVSI阳性或阴性”。结论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对宫颈癌LVSI状态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SPECT/CT融合显像的发展,^99Tc^m-MIBI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亲肿瘤显像剂在颅内占位病变的应用价值变得越来越高.本文介绍了^99Tc^m-MIBI的显像机制,阐述了^99Tc^m-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颅内占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多模态影像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上颌窦提升中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骨替代材料问题存在争议,器械及影像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上颌窦提升的临床应用及术式的改良,新术式的不断报道也促进了上颌窦提升的成熟与发展。 目的:总结上颌窦提升在材料研究库、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及超声骨刀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SC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植骨材料、影像学应用及器械的应用、术式改良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上颌窦提升在材料学、影像学及设备学上的发展将为口腔种植在术前诊断测量、手术设计、预后分析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目前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在上颌窦提升中植骨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由于植骨后观察时间不足还未能得出较有效和有力的比较;不使用植骨材料的观点和效果需更多研究及实验的验证;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只是硬组织的三维成像,不能得到黏膜等软组织的状态及观察测量信息,还有待研究发展;超声骨刀的出现较新,今后在器械工作头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改进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骨科11例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16~67(52.6±15.9)岁。11例患者术前均行CT常规二维扫描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于重建模型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尤其是血管的关系、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安全切缘、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操作;对比常规CT二维扫描与三维可视化重建影像的观察结果,并于肿瘤切除手术中观察验证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影像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本组11例患者CT二维扫描图像经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比CT二维扫描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手术策略精准制订和指导手术操作方面更具有优势。除1例因腹腔转移未予手术治疗外,余10例患者经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后均顺利完成安全边界外肿瘤完整切除术,无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术中探查结果与术前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判断基本一致。结论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协助确定肿瘤外科边界并完整切除肿瘤,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在颈动脉重建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对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患者行颈动脉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7年11月-2019年9月18例行肿瘤切除颈动脉重建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7~72(58.8±6.6)岁;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头颈部鳞癌7例,其中5名患者在术前接受过放射治疗。完成综合术前检查后,术中完整切除肿物及受侵的部分颈动脉,并以自体大隐静脉重建颈动脉。观察患者术前颈部超声及颈部CT提示肿瘤包绕角度、下肢静脉超声所提示的大隐静脉情况及距汇入股静脉远心端5 cm处内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移植大隐静脉侧别、供体大隐静脉长度、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肿瘤包绕颈动脉角度、受体颈动脉吻合处内径,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患者住院时间、重建血管的通畅情况、有无出现神经系统及下肢供区并发症,随访期间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果 术前超声探查及颈部CT示,18例患者大隐静脉在距汇入股静脉远心端5 cm处内径(0.53±0.14)cm;颈部CT扫描见肿瘤对颈动脉的包绕角度均超过180°,其中超过270° 15例、全部包绕颈动脉9例。术中大隐静脉取材长度(7.3±1.1)cm,取用左侧大隐静脉9例、右侧大隐静脉9例。颈动脉近心端吻合处均为颈总动脉,内径(0.74±0.06)cm;远心端吻合处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4例,内径(0.71±0.17)cm。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640±117)s。术中观察颈动脉受侵角度190°~360°(317°±56°),与术前影像学检查一致。18例患者手术时间4~6 h,术中出血200~500 mL,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13 d)。术后病理提示侵犯颈动脉血管壁组织13例。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06个月。18例中,死亡2例、局部复发1例,余15例无瘤生存;术后颈动脉CT血管成像示重建血管均通畅,未见移植血管破裂、感染、狭窄及假性动脉瘤形成,供区下肢均未见水肿、跛行等血液循环障碍并发症。结论 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颈动脉重建手术中,大隐静脉具有易于取材、移植物感染率低等优势,同时该手术能在低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下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