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儿童胆总管囊肿51例ER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胆总管囊肿的分型、胆管胰管汇合方式与胆总管囊肿形态关系,及胆总管囊肿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儿童胆总管囊肿ERCP检查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6月至2003年3月长海医院ERCP检查诊断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51例图像及随访资料. 结果 成功行ERCP 45例,行逆行胆管造影(ERC)6例.胆总管囊肿分型,Ⅰ型41例,其中Ⅰ a 17例,Ⅰ b 10例,Ⅰ c 14例.Ⅳ型10例,其中Ⅳa 8例、Ⅳb 2例.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37例,占82.2%,合流方式为B-P型21例,P-B型16例.并选定Ⅰ c型为胆总管柱状扩张组;Ⅰ a+Ⅰ b+Ⅳ型均为囊状扩张组,对照分析,柱状扩张中P-B型占80%,囊状扩张中B-P型占70.4%.合并有胆道结石8例,胰管扩张2例.测量胰胆管合流异常共同管长度=0.5 cm 4例,>0.5cm且<1.5 cm 20例,≥1.5 cm 13例.14例随访病例中,未发现急性胰腺炎及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Ⅰ型最多见,且大多数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胆管柱状扩张中P-B型较常见,胆管囊状扩张中B-P型较常见.ERCP检查对儿童胆总管囊肿诊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至2004年4月手术治疗成人胆总管囊肿14例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确诊率100%.12例Ⅰ和Ⅳ型患者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2例Ⅴ型患者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术.术后随访10例Ⅰ型患者均能恢复一般的体力劳动,未观察到癌变的病例;4例Ⅳ和Ⅴ型患者术后时有不同程度胆管炎发作,其中1例Ⅴ型患者7年后死于右肝内胆管癌.结论: B超应作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检查,囊肿切除加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胆石性肠梗阻诊治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如何正确诊断及处理胆石性肠梗阻. 方法: 回顾分析20年收治的25例胆石性肠梗阻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6.3岁,16例伴有其他疾病,术前确诊15例.单纯肠壁切开取石19例,Ⅰ期处理胆道疾病6例. 结果: 无死亡,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残余脓肿1例.结论: 重现病史询问,仔细分析有关检查有助术前正确诊断.早期手术解除肠梗阻,酌情Ⅰ期或Ⅱ期处理胆道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4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Csendes Ⅰ型15例,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均经胆囊切除术或加胆囊肝总管瘘修补术及T管胆管引流术后治愈:其中1例Ⅲ型和1例Ⅳ型患者行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并发胆漏,经充分引流加肠外营养后痊愈.结论 Mirizzi综合征很难在术前确诊,超声检查是一重要检查手段,时不同分型选用不同的术式是治愈本病的关键.但不推荐应用腹腔镜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诊治的经验. 方法 对2000~2004年间收治的43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不适32例(74.4%),黄疸9例(20.9%),呕吐28例(65.1%),腹部肿块2例(4.7%),发热7例(16.3%),6例伴结石,3例并发胰腺炎.43例行B超检查,17例行腹部CT检查,均诊断为胆总管扩张.33例Ⅰ期开腹胆总管囊肿切除、Roux-Y吻合术.6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Roux-Y吻合术.4例Ⅰ期胆道造瘘、Ⅱ期胆总管囊肿切除、Roux-Y吻合术. 结论 B超和CT可以确诊胆总管囊肿,Ⅰ期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与空肠Roux-Y吻合术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率,减少术中胆管损伤。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误诊和胆管损伤的原因。结果 45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Ⅰ型20例(44.4%),Ⅱ型12例(26.7%),Ⅲ型9例(20.0%),Ⅳ型4例(8.9%);术前仅行B超或CT检查者22例,误诊10例;进一步做MRCP或ERCP检查者23例,误诊3例;前者误诊率高于后者。4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逆行入路胆囊(部分)切除38例,误伤胆管0例;标准前三角入路5例,误伤胆管5例,标准入路胆管损伤率大于逆行入路。结论 MRCP和ERCP检查可提高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率;术中逆行胆囊(部分)切除、及时中转开腹可减少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5年3月间经手术证实为Mirizzi综合征的24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同期胆囊切除术共2012例).结果 24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 Ⅰ型14例(58.3%), Ⅱ型10例(41.7%).Ⅱ型或术前怀疑胆囊癌的患者行开腹手术.14例Ⅰ型患者中的10例成功采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其余4例中转开腹.Ⅰ型患者中的3例术前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检查, 11例在静脉注射时比造影剂后行螺旋CT检查.4例中转开腹手术患者中有3例术前胆囊管不显影.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有9例胆囊管显影.结论 胆囊管显影的Ⅰ型Mirizzi综合征是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对Ⅰ型Mirizzi综合征患者, 正确的术前诊断以及术前判断腹腔镜手术是否可行, 静脉注射对比造影剂后螺旋CT检查是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腹内高压(IAH)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36例SAP合并IAH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级Ⅱ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8例.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全部治愈.Ⅰ、Ⅱ、Ⅲ级患者无一例形成胰周脓肿;Ⅳ级患者6例继发胰周感染,其中1例多次穿刺引流治愈,5例外科手术干预治愈.结论 SAP合并IAH患者应首选微创手段,疏通肠道,尽早肛门排气、排便减压;腹腔、后腹膜有积液的患者均予早期B超、CT定位下穿刺置管引流减压.后期如果发生感染,直至形成脓肿,如穿刺置管引流效果不佳则手术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门静脉、肝动脉置泵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 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采用肝癌切除63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24例仅行肝癌切除,Ⅱ组39例肝癌切除时联合门静脉、肝动脉置泵化疗,58例获随访. 结果 5例手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5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据统计学检验,Ⅱ组的手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的手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Ⅰ组(P<0.01). 结论 肝癌切除联合门静脉、肝动脉置泵化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13R Ⅰ与胆囊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关系,分析其在胆囊癌发病中的机制,评价其对胆囊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对原发性胆囊癌及胆囊腺瘤、慢性胆囊炎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 type Ⅰ,TβR Ⅰ)、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细胞周期素E(Cychn E)进行检测,对胆囊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胆囊癌中TβR Ⅰ阳性表达率34.29%,显著低于胆囊腺瘤、胆囊炎(P均小于0.05).伴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TβR Ⅰ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转移者(P<0.05),TβR Ⅰ阳性表达率与PCNA LI呈负相关(r=0.4024,p=0.0166).TβR Ⅰ表达阳性者预后比阴性者好(P<0.05).结论 TβR Ⅰ与胆囊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关系密切,是判断胆囊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志.TβR Ⅰ低表达而导致TGF-β负性生长调控作用的逃逸,可能是胆囊癌变过程中的重要机制.TβR Ⅰ是判断胆囊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闭合性脾外伤32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闭合性脾外伤的治疗经验,探讨保脾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6例闭合性脾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326例闭合性脾外伤患者中197例行非手术治疗,12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脾修补术选择性治疗外伤性脾破裂97例,脾切除32例.结论 有选择的非手术治疗Ⅰ~Ⅱ级脾破裂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轻度的肝肾损伤、腹腔外器官合并伤及患者的年龄并不影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脾动脉结扎联合睥修补术选择性治疗Ⅱ~Ⅲ级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靠的,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胆囊癌65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5例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资料.结果 :术前确诊率仅为61%(40/65).手术切除率为52.3%,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占7.69%),胆囊+肝楔状切除术8例(占12.3%),胆囊+肝楔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19例(占29.2%),胆囊+肝楔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占3%).未切除率为47.6%,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术16例(占24.6%),胃-空肠吻合术5例(占7.6%),仅作剖腹探查术10例(占15.3%).Ⅰ期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100%,Ⅱ期为78%,Ⅲ期为37%,Ⅳ期患者仅生存2年,Ⅴ期存活1年.结论 :B超和CT是早期诊断胆囊癌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术后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相对罕见的一类疾病,其最佳治疗方式仍然未能确定,本研究拟总结本中心治疗ISMAD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共有29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8名患者为男性,1名患者为女性。有腹痛症状症16例。平均年龄为56.9±10.2岁。按照Yun分型,本研究包含12例Ⅰ型病变,8例Ⅱa型,8例Ⅱb型和1例Ⅲ型病变。共有13例接受观察治疗,5例行保守治疗,11例行腔内治疗。其中,1例接受腔内治疗者仍表现为腹膜炎,遂行开放手术。对于I型病变,均采取了观察治疗;对于Ⅱ型病变,采用保守治疗或者腔内治疗,对于Ⅲ型病变,采用腔内治疗基础上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后无腔内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2(1~48)月,4例接受观察治疗的患者失访。接受肠切除的病例,有反复的出血的表现,遂停用抗凝,其随访4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显示,植入的支架通畅在位。余植入的支架通畅。未植入支架的病例,未见病变进展。结论 观察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ISMAD患者,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适用于有症状ISMAD患者,开放手术适用于有肠坏死的患者。Yun分型可用于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IP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预后。结果 13例AIP 患者中,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8例(61%),腹痛7例(54%),腹胀5例(38%),纳差5例(38%),体重下降4例(31%)。CT表现为:胰腺局限性肿大7例(54%),胰腺弥漫性肿大6例(46%)。8例MRCP表现为胆总管下段狭窄,狭窄段以上的胆管扩张,2例表现为典型的“鼠尾征”。5例均伴有硬化性胆管炎;4例伴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3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诊断为2型糖尿病,其中3例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2例患者激素治疗+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3例因黄疸较重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病情均好转痊愈,1例因误诊为胆管癌行手术治疗。出院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其中2例患者治疗依存性较差,分别于发病后3月、5月自行停药5天、10天,经随访再次劝阻复查后,再次治疗。12例均痊愈。其中2例复发,分别是治疗第8个月和17月后复发。1例于治疗后19月死亡,死亡原因为胰腺癌。结论 AIP通过激素、熊去氧胆酸及ERCP,出院后的随访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严重门脉高压症的手术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手术(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11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伴或不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3组,联合手术组为肝癌伴严重门脉高压症行联合手术的患者,对照Ⅰ组为肝癌伴轻度门脉高压症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对照Ⅱ组为肝癌不伴门脉高压症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对比各组临床资料及远期随访结果 .结果 116例患者仅对照Ⅰ组的1例术前肝功能评分为Child C级患者发生围手术期死亡;联合手术组术后腹水发生率高于对照Ⅱ组.3年随访中116例患者共死亡63例:联合手术组远期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联合手术组与对照Ⅱ组的远期生存相仿.而无论是联合手术组还是对照Ⅱ组的远期生存率都优于对照Ⅰ组.结论 联合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严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安全有效手段;对伴轻度门脉高压的肝癌患者仅行肝切除术,其术后出血率较高,远期生存率较差,故时此类肝癌患者亦应重视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聊城市妇幼保健院3例HEHE的影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特征的病理学基础。结果 弥漫型2例,结节型1例。HEHE多分布于肝包膜下,DWI序列8个病灶中央信号降低呈“黑色靶征”,2个病灶表现为“包膜回缩”。MRI动态增强扫描A型23个病灶,6个直径≤0.2 cm,门静脉和静脉期均强化;C型5个病灶,3个病灶直径≥2.5 cm,周边延迟强化,中央纤维硬化基质对比剂浓聚,1例患者3个病灶肝/门静脉截断于瘤体周边见“棒棒糖征”。结论 HEHE以包膜下分布为主,具有“黑色靶征”“包膜回缩”及“棒棒糖征”等特征性影像表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分型后,病灶的不同对比剂强化方式对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小病灶以A型多见,大病灶以C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胆肠Roux-Y吻合术后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分析连续收治2例胆肠Roux-Y吻合术后不同部位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症状、诊治经过与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2例结石梗阻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均曾被误诊.最后分别接受了回肠切开取石手术以及空肠切开取石后进一步取尽胆道结石的手术.术后恢复均良好,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胆肠Roux-Y吻合术后胆石性肠梗阻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结石梗阻于远端空、回肠内;Ⅱ型结石梗阻于排外空肠内.后者为闭襻性肠梗阻,后果更为严重.手术方法的选择则可根据病情而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脾损伤后行脾保留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 本院1998年1月至2008年2月间对脾损伤患者行脾保留手术共59例,其中单纯黏合剂止摁8例(Ⅰ级),单纯缝合修补7例Ⅰ/Ⅱ级),单纯缝合修补+黏合胶止血15例(Ⅰ/Ⅱ级),脾部分切除6例(Ⅱ,Ⅲ级),脾破裂大网膜捆扎+脾动脉结扎10例(Ⅱ/Ⅲ级),原住保留脾蒂+后腹膜自体脾移植2例(Ⅳ级),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1例(Ⅳ级),数字减影法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行脾动脉栓塞术10例(Ⅰ/Ⅱ/Ⅲ级),其中部分脾栓塞术(part spleen embolize,PSE)7例,牌动脉主干栓塞术(spIeen mtery embolize.SAE)3例.结果 本组59例患者行脾保留手术及操作均获成功.复查脾组织存活,术后免疫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脾损伤后行脾保留手术及操作是安全可行的;对于保留和恢复脾脏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经皮肝胆道金属支架治疗肝门部胆道恶性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途径胆道金属支架治疗ERCP失败或不能耐受ERCP的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此类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48例中支架置放成功46例,成功率98%;2周后退黄显效37例,有效7例,有效率95.5%;支架通畅时间6~33周,平均(21.3±8.6)周;术后腹腔内出血2例,胆漏2例,气胸1例,术后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经PTC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操作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有效地保持胆道引流通畅,减轻黄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0.
ERCP在腹部闭合性外伤所致胰腺损伤诊治中的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ERCP在腹部闭合性外伤所致的胰腺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华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例腹部闭合性外伤所致的胰腺损伤病例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行ERCP检查:其中确诊主胰管破裂3例,2例主胰管完好.结果 3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其中ERCP放置胆胰支架1例,ERCP放置鼻胰管引流2例.2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1例行ERCP,胆管、胰管支架,腹腔镜探腹加腹腔引流;1例ERCP,留置鼻胰管,胰尾及脾切除术.结论 无死亡病例发生.ERCP确定主胰管完好的病例没有并发症发生;ERCP确定主胰管破裂的病例中,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例.胰腺假囊肿1例,胰瘘1例.结论 ERCP对胆胰系统的损伤能提供精确诊断,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同时可以通过放置胰管支架或鼻胰管引流,使部分患者免于剖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