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开腹胆道探查器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开腹组、腹腔镜组和联合组.开腹组患者58例,采用开腹胆道探查器行胆总管取石;腹腔镜组患者31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腹腔镜取石器行胆总管探查取石;联合组患者35例,采用腹腔镜联合开腹胆道探查器行胆总管探查取石.采用t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和医疗费用等.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总管取石量等方面,联合组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32,1.957,1.186,P>0.05);但联合组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胆总管取石量多、中转开腹率低(t=3.848,4.749,x2=8.592,P<0.05).在医疗费用方面,联合组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3,P>0.05);但联合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使用镇痛剂次数更少(t=3.581,2.893,4.749,P<0.05);与腹腔镜组比较,联合组医疗费用较低(t=4.517,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开腹胆道探查器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具有微创的优点,且应用范围广,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57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腹腔镜组(129例)与开腹组(12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胆漏情况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T"管造影均未发现残余结石。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效果好,能取代大部分常规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5-07—2017-11间在西华县人民医院治疗的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对照组38例采用开腹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观察组40例采用双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在二次胆道探查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30例患者为二次胆道探查,30例为初次胆道探查。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胆总管结石清除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二次胆道探查术并未明显增加手术难度及术后恢复时间,是安全、可行的,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技术和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5年39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Ⅰ期胆总管缝合的有16例,腹腔镜下放置T管引流的有19例。35例微创手术成功,4例中转开腹,T管术后14~19天拔管,平均住院时间10天,1例结石残留,并发胆漏2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创伤小,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的优点,总结手术操作经验和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成功取石,2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手术后发生胆道出血,6例结石残留,7例胆漏。手术时间:60~135 min,出血量:50~100 mL,住院时间:(9.1±1.1)d。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腹腔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观察组行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相比,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不影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传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为31例患者行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ICG组)与46例患者行传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传统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花费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出血、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双镜联合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满意,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取石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①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术后出血、疼痛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胆漏与胆管残留结石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在用于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可缩短手术和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途径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的手术操作技巧。方法总结2003年12月至2012年12月开展的897例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的手术经验,分析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步骤及要领。结果84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56例改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T管引流术。行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8.1±38.1)min,术后住院天数为(3.5±1.9)d,胆漏4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3~36个月),无胆道狭窄发生。结论切开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适度扩张切口加上熟练的胆道镜操作技术是完成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为45例患者行两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分为两组,其中胆囊管入路组13例(A组),胆总管入路组32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探查阴性率、T管留置率、住院时间、术后残石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腹,术前拟行胆囊管入路组19例,实际完成13例,6例中转为胆总管入路;胆总管组均按术前计划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153.6±35.5)min vs.(117.9±36.1)min]、探查阴性率[23.08%(3/13)vs.12.50%(4/32)]、T管留置率[38.46%(5/13)vs.100%(32/32)]、住院时间[(9.5±3.0)d vs.(15.4±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32.3±13.5)ml vs.(31.5±15.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结石残留。结论:两镜联合经胆囊管入路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具有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选择合适的病例、术者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操作器械精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放置鼻胆管一期缝合胆总管与T管引流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将52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开腹组(32例)及腹腔镜组(20例),根据胆总管直径选择普通胆道镜(6.0 mm)行胆总管探查或超细胆道镜(2.7 mm)行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中采取顺逆结合法放置鼻胆管,一期缝合胆总管。观察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成功率、胆漏及带管出院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胆汁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并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46例开腹(开腹对照组)或腹腔镜(腹腔镜对照组)普通胆道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4组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组术后发生一过性胆漏2例,开腹组发生1例,均予以保守治疗痊愈。一期缝合的患者经胆囊管探查率、术后胆汁引流量、拔管时间、带管出院率明显优于T管引流的患者(P<0.05);腹腔镜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4组患者胆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胰腺炎、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胆总管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胆总管探查术中顺、逆法放置鼻胆管适合开腹及腹腔镜手术,一期缝合胆总管技术设备要求低,可显著提高经胆囊管入路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成功率,减少胆汁丢失,缩短带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尤其适于胆总管无明显扩张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合在基础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经胆囊管开口取石并内支架引流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为2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及经胆囊管开口胆管探查取石,内支架引流管引流并一期缝合胆管术。总结其适应证、操作技术及临床疗效。结果:28例均成功完成LC及经胆囊管开口取石并内支架引流术。胆管内取出单一结石19例,2~4枚结石9例。手术时间平均(43.6±19.8)min,平均住院(7.9±3.5)d。26例支架自行脱落并顺利排出体外;2例未自行排出的患者,于1个月后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支架取出。未发生胆管结石残留、胆管狭窄、胆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LC及腹腔镜经胆囊管开口取石并内支架引流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式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在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情况下,此术式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总管下段巨大或嵌顿性结石腹腔镜术中处理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为36例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采用导尿管注水加压冲刷配合分离钳、网篮成功取石6例;胆道镜直视下网篮及活检钳取石2例;常规取石钳配合网篮成功取石18例;钬激光配合网篮成功取石10例。手术时间平均(102±30.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8.3±24.2)ml,术中未见胆总管损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6.3±3.6)h,术后残余结石1例,并接受二次经T管窦道取石。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未见胆管狭窄、胆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胆总管下段巨大或嵌顿性结石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取石方案,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取尽结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胆囊结石、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为18例患者行LC联合LCBDE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放置T管困难,中转开腹,术中发现胰头明显增大,质韧,取组织送快速冰冻检查,结果为良性增生,行胆肠内引流术。手术时间平均(138±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11)ml,平均住院(6.7±0.8)d,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1±6)h,术后下床时间平均(14±3)h,17例平均随访(8.0±3.2)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胆总管残留结石、胆总管狭窄、胆漏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是安全、有效的,保证了Oddi括约肌功能的完整性,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短,患者康复快,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联合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35例)与对照组(n=35例),两组均行胆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切除病变部位肝段,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石率、术后复发率。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有效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残石率(5.71%)、复发率(5.7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胆道镜联合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安全性肯定,是较理想的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与T管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的适应证。方法分析136例行开腹胆总管探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46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观察组),90例行T管引流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从而探讨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的适应证。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P=0.904)、术中出血量(P=0.476)、腹腔引流量(P=0.198)、胆漏发生率(P=0.705)、切口感染率(P=0.874)、术后残留结石率(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P0.001)、术后禁食时间(P0.001)、术后补液量(P0.001)、术后住院时间(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领的情况下,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适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道内支架管应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96例胆总管结石病例,其中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组(一期组)47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道内支架置入组(支架组)49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相关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首次进食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胆漏、腹腔出血、结石残留)。结果两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术后无结石残留。在首次进食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支架组优于一期组(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出血、胆漏)发生率,两组病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胆漏病人(一期组3例,支架组1例)经短期引流后治愈,2例出血病人(一期组1例,支架组1例)经输血等保守治疗后治愈。支架组术后2~3周行胃镜检查拔除胆道内支架管,其中有部分病例胆道内支架管已自行排出。术后随访1~6月,无胆道结石复发、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道内支架管应用具有创伤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护理简单,不增加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有效、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再发胆管结石合并胰腺炎再次行腹腔镜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时机及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20例患者LC术后再发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行腹腔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顺利完成胆总管探查取石引流术,1例中转开腹,中转率5%。5例患者入院时合并急性胆管炎症状(Charcot三联征)急诊手术,3例为重症胰腺炎予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1~3 d内行胆管探查的同时行胰包膜切开灌洗引流术。余者均为轻型胰腺炎未合并急性胆管炎,予以对症治疗待腹痛症状缓解,酶学指标正常后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后2例患者胆管仍有残余小结石,术后3个月经胆道镜取出。结论:LC术后再发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再次行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术安全、可行。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内环境紊乱,病情相对复杂,手术时机的把握、腔镜下胰包膜切开灌洗引流对重症胰腺炎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7年在我院施行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患者41例(一期缝合组)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资料,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患者43例(T管引流组)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资料。结果一期缝合组在住院天数,排气时间少于T管引流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胆漏率,伤口感染率,胆道狭窄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分别有1例和2例胆瘘发生,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基础上,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应该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