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54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3组,A组20例螺旋扫描,B组16例轴扫扫描,C组18例轴扫节段扫描,均使用120 kV,自动毫安,噪声指数=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各组图像质量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3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A组和B组图像噪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剂量C组比A组降低约47%,比B组降低约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动毫安技术和轴扫节段扫描能有效降低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54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3组,A组20例螺旋扫描,B组16例轴扫扫描,C组18例轴扫节段扫描,均使用120 kV,自动毫安,噪声指数=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平均辐射剂量.结果 各组图像质量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3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A组和B组图像噪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剂量C组比A组降低约47%,比B组降低约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动毫安技术和轴扫节段扫描能有效降低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轴扫扫描技术在巨块型肝癌患者随访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巨块型肝癌患者并随访30例,分第1次扫描为螺旋扫描组(A组)、随访为轴扫描组(B组),均采用120KV管电压,自动毫安,噪声指数设定为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身高、体重、CT图像噪声值以及图像质量评分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线辐射剂量B组比A组降低约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轴扫描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巨块型肝癌患者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螺旋CT低剂量胃充气造影扫描在胃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90例经胃镜检查拟诊胃癌并需要做螺旋CT检查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参照组采用固定毫安法,120kv,150m As;B、C组低剂量组均采用智能毫安调制法,管电压120KV,使用智能毫安法,噪声指数SD值分别为12、15,造影剂均使用碘海醇(300mg I/ml),1.2ml/kg,扫描后将原始薄层图像在东芝16排CT Vitrea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将轴位图像和重组图像传送至NFPACS上,分别记录每组病例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A、B扫描图像质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组间扫描图像质量、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扫描图像质量/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C组使用智能毫安调制法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值,B组扫描条件可以作为常规扫描方案,以降低辐射剂量;C组图像质量显示欠佳,容易造成漏诊,该方案不推荐应用于胃部肿瘤扫描;在不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辐射剂量可获得与常规剂量相同的影像信息和图像质量,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更好的对胃癌进行诊断,力求减低病人的辐射量,提高低剂量筛查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V)技术在胸部 CT 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0例胸部 CT 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 A、B、C 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 组采用120 kV、B 组采用100 kV、C 组采用 CARE kV 技术。使用 PACS 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测量胸廓入口层面脊柱旁肌肉、肺动脉干层面及右下肺静脉层面的降主动脉 CT 值、噪声等,记录扫描参数等。对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扫描时自动选择管电压及管电流,其中包括13例100 kV、47例120 kV、10例140 kV。B 组与 A 组比较,有效毫安秒(the effective mAs)、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10.35%、46.69%、46.26%;C 组与 A 组比较,分别降低35.08%、35.34%、33.48%,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胸廓入口层面组间两两比较,C 组和 A 组间的噪声( 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 组和 B 组比较,C 组的 SD 显著低于 B 组,而 SNR 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的条状伪影及伪影严重程度明显少于(轻于)A 组和 B 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低剂量 B 组。中下肺层面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ARE kV 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提高工作效率,在显著降低胸部 CT 平扫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廓入口层面的噪声,减少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自动毫安低管电压64层螺旋CT扫描对头颈部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I组管电压为100kV,噪声指数(NI)为20;II组管电压为120kV,NI为20;Ⅲ组管电压为100kV,NI为10;IV组管电压为120kV,NI为10。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定量和定性分析图像质量,并记录辐射剂量。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动脉CT值、图像噪声、背景信号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NI相同时,kv值降低,动脉CT值升高,噪声升高,背景也升高;而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无统计学差异。NI相同时,管电压为120kV组与100kV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无差别,管电压相同时,NI=10组图像质量优于NI=20组。结论: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以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确保图像质量,管电压为100kV、NI为20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低辐射剂量方法结合运用低浓度对比剂进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180例受检者首先根据使用碘克沙醇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I组(270 mgI/mL碘克沙醇)和II组(320 mgI/mL碘克沙 醇),然后将A(120 kV/300 mA),B(100 kV/400 mA),C(100 kV/300 mA)3组不同的扫描条件随机分布于I组和II组各期 (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动态增强扫描中;记录、统计并比较各组有效辐射剂量(eff ective radiation dose,ED)、图 像CT值及反映图像质量的噪声值(image of noise,NI)、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 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整体图像质量(overall image quality,OIQ)。结果:总体样本中C组的ED值比A组在3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分 别降低约38%,40%,41%,图像质量各值(NI,SNR,CNR,OIQ)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ED值比A 组在3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分别降低约18%,20%,20%,而图像质量各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扫描条件及时相下 I,II两组图像CT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图像质量各值无明显差异(P>0.05);A-II组与B-I,C-I组图像CT值无明显差 异(P>0.05);所得图像质量各值A-II组与B-I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A-II组与C-I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降 低管电压适当提高管电流结合应用低浓度对比剂,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 及对比剂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颞骨CT扫描时降低毫安值对受检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并比较螺旋扫描与非螺旋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选择行颞骨CT扫描的患儿60例,分别采用螺旋及非螺旋扫描各30例,每种扫描方式又分为常规剂量(120kV、150mA)组和低毫安(120kV、60mA)组各15例。扫描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CTDIw)、扫描长度,并计算出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同一扫描方式下,低毫安组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而两组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在同一毫安值时,轴位螺旋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非螺旋扫描方式(P〈0.01),而两种扫描方式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低毫安、螺旋扫描方式能够显著降低颞骨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且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可在儿童检查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MSCT扫描降低肝癌患者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肝癌患者27例,初诊时采用常规螺旋扫描(常规扫描组),复诊时采用轴位扫描(低剂量组),两组均采用120 KV管电压及自动管电流技术,噪声指数为9,分别行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比较两组在图像质量、噪声值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噪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低于常规扫描组(P<0.05)。结论轴位扫描和自动管电流技术能有效降低肝癌患者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并且图像质量好。  相似文献   

10.
程燕  钟唐力 《四川医学》2021,42(1):82-85
目的探讨Force CT大螺距和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在心脑一站式联合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患者CTA资料。A组58例:头颈心一站式联合扫描CTA,应用大螺距、双低剂量及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一站式联合扫描; B组60例:冠状动脉CTA: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 C组60例:常规头颈部动脉CTA。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对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记录并比较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颈总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图像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噪声(SD),计算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ED)和平均碘摄入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前降支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辐射剂量、平均碘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辐射剂量降低约79.7%,平均碘摄入量降低约46.1%。结论大螺距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心脑一站式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减少了对比剂碘量的摄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丘脑梗死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管狭窄部位、血流灌注、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等方面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新发丘脑梗死患者33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患者CT血流灌注(CTP)后循环的灌注减低有相关性(P=0.009),随着临床症状的加重,后循环区的灌注亦有减低.CT血管成像(CTA)前循环、后循环血管狭窄部位及CTP前循环灌注减低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性(P=0.954,P=0.660,P=0.218).结论丘脑梗死早期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灌注减低有明显相关性,这一结果符合丘脑血供主要来源于后循环的特点,也提示血流灌注与临床症状的相符性较其他各项更准确,可为早期血管再通、逆转缺血争取时间,为判断临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平扫及乳管造影术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乳腺疾病全部经病理确诊,50例平扫,34例行CT造影术。结果: 50例乳腺疾病CT正确诊断率恶性组及良性组各为94.1%及97.0%,其中良性组临床体检正确率为60.6%,34例乳腺疾病CT造影术前后正确诊断率各为58.8%及97.1%。结论: 乳腺CT平扫及乳腺导管造影术对乳腺疾病的定位、定性,尤其是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及对隐匿性病灶的检出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统计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81例,结果:全部病例于侧脑室周围以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出现斑片状低密度灶,绝大多数是对称性;87.6%伴有基底节及其周围结构腔隙性脑梗塞,多半病例为多发性 ;96.3%伴有弥漫性脑萎缩,绝大多数为中一重度;少数病例并发脑出血及大面积脑梗塞。分析认为,前一项是本病最为重要的CT表现,应视为诊断本病的必需条件,后三项应认为是本病的重要合并症。  相似文献   

14.
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CT上仅仅表现为胆道扩张的良、恶性梗阻性黄痘对照分析,发现恶性病变肝内胆管为中、重度扩张(73.1%)呈藤状(57.7%),肝外胆管绝大多数在近段区域突然中断(95.7%),良性病变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3.6%),多表现为竹节状(68.2%),而肝外胆在远段逐渐变细(84.2%),认为根据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形态,以及肝外胆管扩张形态及梗阻部位改变,能够对梗阻的良、恶性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统计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81例,结果:全部病例于侧脑室周围以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出现斑片状低密度灶,绝大多数呈对称性;87.6%伴有基底节及其周围结构腔隙性脑梗塞,多半病例为多发性;96.3%伴有弥漫性脑萎缩,绝大多数为中~重度;少数病例并发脑出血及大面积脑梗塞。分析认为,前一项是本病最为重要的CT表现,应视为诊断本病的必需条件,后三项应认为是本病的重要合并症。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能谱CT与PET CT扫描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1例疑似肺癌患者,采用螺旋CT、能谱CT及PET CT扫描,同时行血清癌胚抗原(CEA)、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 1(CYFRA21 1)及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检测,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及不同扫描方法联合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61例患者经3种扫描方法检查,PET CT诊断的真阳性患者43例(7049%),能谱CT为40例(5902%),螺旋CT为35例(5902%),3种诊断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肺腺癌患者通过能谱CT诊断14例,PET CT和螺旋CT分别诊断13例和12例,PET CT与能谱CT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348%和8696%,均高于螺旋CT(7609%,P<005),PET CT与能谱CT扫描的准确率分别为9180%和8197,均优于螺旋CT(6885%,P<005)。PET CT与能谱CT对纵膈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8889%和7778%,显著高于螺旋CT(6111%,P<005)。将3种扫描方法与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诊断肺癌,PET CT、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8667%和7857%,均高于螺旋CT(6667%,P< 005);PET CT及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8852%,均高于螺旋CT(7869%,P<005);能谱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与PET CT诊断的灵敏度(9149%,9348%)和准确率(8852%,9180%),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螺旋CT、能谱CT和PET CT在诊断肺癌方面,PET CT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最高,能谱CT次之,螺旋CT最低。在诊断纵膈转移性淋巴结方面也有明显差异(P<005)。能谱CT诊断肺腺癌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能谱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与PET CT诊断肺腺癌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灌注及血管成像分析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中信惠州医院41例早期脑缺血卒中患者进行CT平扫、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 ①CT平扫示患者早期大脑梗死区提示有低密度病灶,CT平扫的敏感性为57.7%,特异性为100.0%,诊断准确性为73.2%;而CT灌注成像可见缺血脑组织,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延长.其中MTT和CBF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平扫,颈内动脉CT成像敏感性明显低于CT灌注成像,准确性明显低于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颅内动脉成像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几种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灌注成像显示患者半暗带区CBF、CBV、MTT、TTP、PE百分比值(rCBF、rCBV、rMTT、rTTP、rPE)与梗死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在rCBF、rCBV、rPE明显高于梗死区,rMTT和rTTP明显低于梗死区;③可见半暗带区和梗死区rCBF与rCBV呈正相关,rCBF与rMTT、rMTT与rCBV、rTTP与rRE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敏感性高,各个参数能够较为准确检测到大脑早期缺血引起组织变化情况,故可作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CTA)成像对颈性眩晕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46例颈性旋晕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及CTA检查。结果: ①CT平扫显示脑梗塞4例,未见异常42例; ②CTPI脑血流灌注正常19例,异常27例;③CTA46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有21例存在椎动脉狭窄。18例患者脑血管存在局限性狭窄或部分血管未显影,未见异常7例;④CTPI显示的17例脑梗塞前期患者在CTA中均显示有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CTPI联合CTA能够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及脑供血情况,是判断颈性眩晕病因及脑缺血严重程度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骨母细胞瘤的X线及CT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母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方法 5例均行X线及CT扫描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骨母细胞瘤,4例为良性,1例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结果 骨母细胞瘤好发于脊柱椎弓,其次为四肢长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大部分内部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伴硬化边缘,其内见斑点状钙化斑.结论 CT与X线平片相比诊断骨母细胞瘤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CT及PET/CT在诊断胸膜间皮瘤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膜间皮瘤的螺旋CT征象特点,并探讨PET/CT对胸膜间皮瘤影像学诊断的辅助补充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间经组织细胞学证实的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螺旋CT及7例患者的PET/CT检查征象。结果: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良性7例,恶性16例。局限性结节样胸膜增厚9例,良性7例,恶性2例;14例弥漫性胸膜增厚均为恶性。应用PET/CT检查的7例患者中,排除手术可行性5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胸膜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而PET/CT可更好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对恶性病例的分期更准确,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