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和干扰措施。方法:对725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及脑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方面,复发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复发组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未坚持规则降血压或控制血糖患者复发率高,高血脂症尤其合并颈内动脉硬化斑块未启动他汀类治疗者复发率也较高。结论:积极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复发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43%~65%,有报告达80%,且致残率与复发率均相当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约有20%~40%可复发,因此,寻求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对减少缺血性脑血光病的致残率和复发均有重要意义。对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探讨和研究,并积极研究预防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而在中国,脑卒中分别是男性的第三位死因和女性的第二位死因[1],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脑卒中,是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人数的3倍多[2],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还不很理想,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复发的首要措施是有效的预防,而预防措施的成功有赖于对引起缺血性脑_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控制.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上海市居民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人民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尤以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120万~150万,其中死亡80万~100万,存活者中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干预的。上海市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以脑卒中为主要研究领域,探讨对其实施三级预防的工作模式。下面就社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的工作模式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对356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组与对照组在高血压、糖尿痛、高脂血症、冠心痛、吸烟史、脑卒中家庭史等危险因素无显著性差异;在复发组中,高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痛控制不良、血脂水平不达标,未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充分认识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复发相关因素及康复护理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黎艳鲜 《现代护理》2003,9(9):667-66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缓慢发病、病程迁延难治、高复发率的慢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在常规治疗下治愈出院的病人中约50%的病人在1年内复发;约85%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相关因素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早期干预及康复护理措施,弥补了单纯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现就精神分裂症预防复发的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近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关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予以适当干预,干预措施包括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脑卒中相关基础疾病等,其中药物干预包括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减轻体重等,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死率、致残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系统化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作后复发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研究组采用系统化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知识认知情况、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率和第1年复发率。结果干预1年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70%(2/54)和14.81%(8/5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知识问卷调查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抑郁和焦虑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管理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可能与提高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知识认知水平、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率和心理健康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目前它仍是导致脑卒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脑卒中复发的规律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对卒中的二级预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其康复的信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于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再次于我科住院治疗的30例完全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例与对照研究探讨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卒中5年复发率可高达40%,65%为缺血性卒中[1],因此脑梗死的Ⅱ级预防非常重要。针对中年人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国内较少报道,本文收集中年脑梗死复发患者112例,分析危险因素,以期为脑梗死复发的预防提供帮助。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综合干预方法对于提高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降低卒中复发率的效果.[方法]对本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名进行综合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调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健康状况,随访1年内卒中复发情况,分析综合干预的效果.[结果]综合干预后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锻炼时间增加13.27 min,阿司匹林肠溶片使用从10人增加到85人,Hamilton抑郁量表平均评分减少0.95分,卒中复发率为3.92%.[结论]全科医生要注重对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对二级预防危险因素知识、控制态度的情况,为保证健康教育质量,开展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卒中危险因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危险因素掌握不足,缺血性脑卒中知识、态度、行为不一致,控制力较低.结论: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知晓率及控制率仍较低,需对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普及二级预防知识,提供规范的健康教育,开展有效脑卒中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20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2组均建立健康档案,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强化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3、6个月收集2组相关资料,比较2组患者遵医服药、肢体康复训练、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及定期复诊和脑卒中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正确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二级预防行为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根据病因制定预防措施对降低脑卒中复发至关重要。来源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能识别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脂质和糖代谢失调、炎症等脑血管危险因素以及确定潜在病因亚型,并作为治疗靶点指导使用药物从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该文阐述近年来关于继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靶点和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并对其研究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分阶段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将157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随访,观察组依据跨理论模型进行分阶段护理干预,干预随访10个月,比较两组病人二级预防行为改变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干预后在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适度运动、合理膳食)及遵医行为(坚持服药、坚持复诊及自我监测)两大方面的改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0)。[结论]以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分阶段护理干预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落实二级预防的措施,提高脑卒中后自我护理能力,降低病人的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血管性痴呆分为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n=72)和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n=71)。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脑梗死病灶的数目和部位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存在此类危险因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治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脑卒中登记库中760例缺血性脑卒中(其中新发445例,复发3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复发和未复发两组对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家族史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家族史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最为密切,OR值分别为4.75,3.99,4.01,3.20,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史、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和卒中家族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变化及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方法:采用自身实验前后对照设计。对符合入选条件的66例患者,按照Essen评分分级设计个体化随访干预方案,干预内容包括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脑卒中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按时复诊,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干预时间为1年。比较干预前后患者遵医行为的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结果: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66例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超重和肥胖率较干预前有下降的趋势(45.4%vs 42.4%),血压、血糖控制率较干预前有升高的趋势(分别为84.8%vs 92.4%,81.8%vs 83.3%)。血压、血糖、血脂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复发和病死率均为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的遵医行为和卒中危险因素控制水平较好,复发率和病死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二级预防干预模式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二级预防干预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将1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建立健康档案,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强化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基本知识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6个月收集两组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正确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级预防干预模式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