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胃镜活检标本胃癌检出率及在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胃癌早期确诊率。方法对我院745例2009——2011年胃镜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胃镜疑为胃癌者235例,病理活检诊断胃癌197例,占83.83%;其中174例为胃镜、活检同时诊断为胃癌的病例,诊断符合率74.04%;23例胃癌为经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病的活检病例,胃镜漏诊率为11.68%;经活检排除胃癌38例,16.17%。结论胃镜和活检相结合是诊断胃癌的必要手段,对胃镜下不正常的胃粘膜提倡常规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镜下活检在胃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疑似胃癌患者,均行胃镜下活检及手术病理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胃镜下活检胃癌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采用κ检验分析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86例疑似胃癌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72例,经胃镜下活检确诊71例,两种检查方法胃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98.61%(71/72),特异度为100.00%(14/14),准确度为98.84%(85/86),阳性预测值为100.00%(71/71),阴性预测值为93.33%(14/15);κ检验显示,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与手术病理检查一致性极好(κ=0.959, P=0.000)。结论 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且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一致性极好,可作为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胃镜检查工作在基层医院得到了普及 ,胃镜结合活检、细胞学检查及胃粘膜染色检查对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的检出发挥了其它检查方法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在基层医院开展胃镜检查中 ,对胃癌的漏误诊时有发生。本文对基层医院近 3年来发现的 5 6例胃癌漏误诊病例进行分析 ,以提高基层医院胃镜医师认识 ,减少胃癌漏误诊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期间 ,我院使用电子胃镜 (日本FUJINONWG - 88FP型 )共检查8318例 ,检出胃癌 4 2 6例 ,占受检人数的 5 1%。其间发现误诊病例 4 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各种胃粘膜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检查结果,提高胃镜诊断水平。方法对3498例胃粘膜疾病的胃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内镜检查发现慢性胃炎2623例,占被检查者的75%。胃溃疡647例,占被检查者的18.5%。胃癌175例,占被检查者的5%。残胃炎、吻合口狭窄38例,残胃癌10例,占被检查者的1.4%,其它5例,占0.14%。结论胃镜是诊断各种胃粘膜病变的最重要手段,但仅凭肉眼观察所作的诊断常不可靠,需结合粘膜活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青年人胃癌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并探讨其改善的办法。方法对78例青年人胃癌的诊疗全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青年人胃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首发症状多样化,但以上腹不适为主。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首诊医生滥用抗酸制剂而不重视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等;二是内镜医生对可疑早期癌的细微病变活检不规范;三是医生对溃疡型早期胃癌可有“溃疡-愈合-溃疡”的临床过程认识不足;四是对胃粘膜癌前病变认识不充分。结论对20岁以上出现上腹隐痛不适、纳差、乏力、黑便或不明原因呕吐等一项或一项以上者,均须早行胃镜和病检。重视“溃疡复发”患者的胃镜和规范活检,对溃疡疤痕或新形成的溃疡要予以多点、多块和深掘取材活检,每年1~2次,以持续3年为宜。对胃粘膜癌前病变至少密切胃镜随访3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胃癌胃镜活检病例和术后病理的临床差异性。方法:此次根据我院的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55例胃癌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均是采取手术治疗方式,术前为患者提供胃镜活检诊断,观察患者术后病理和胃镜活检病例的结果差异性。结果:经过检查,胃镜活检共有46例胃癌患者确诊,占83.64%,有6例疑似胃癌患者,占10.91%,有3例排除胃癌病例,占5.45%;经病理诊断,有53例胃癌患者,占96.36%,有2例疑似胃癌患者,占3.64%,无排除病例。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胃镜活检的准确率较高,能够为患者早期病情诊断提供依据,该检查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对病理进行分型,术后还要提供病理活检,来进一步得到准确的分型结果。  相似文献   

7.
纤维窥镜及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是胃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可靠手段。现对171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及相关指标检测的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来源及方法171例胃癌病例取自我院及中医二附院 1989~ 1999年间经胃镜活检确诊的部分住院及门诊病人。组织经 10 %甲醛溶液固定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43例常规内镜活检阴性的可疑胃癌患者、行超声内镜(EUS)检查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本组43例患者经再次内镜病理活检,其中34例明确为胃癌;9例为慢性胃黏膜炎症,其中4例根据胃镜、EUS、临床特点和患者意愿等最终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癌,另5例经EUS-FNA明确胃癌诊断。检查前准备充分,操作中配合要熟练,注意操作细节,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护。  相似文献   

9.
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应用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较小的无蒂浅表性恶性病变行病灶切除的方法。1984年多田正弘等首先报道了所谓“粘膜剥脱术”是一种对常规活检难以确诊的病变或胃癌浸润深度难以估计的病例进行较大块活检的方法,后来应用于早期粘膜层胃癌的切除又称胃镜下粘膜切除术。我科应用内镜下胃粘膜切除术成功地治愈1例胃粘膜层病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胃粘膜活检组织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产物P-gp表达情况来指导化疗的可行性及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90例胃癌胃镜活检组织及相应术后切除组织P-gp表达情况。结果胃镜活检组织P-gp阳性表达率为75.6%,胃癌术后组织P-gp表达率为66.7%,二者均阳性表达60.0%,均阴性表达17.7%,吻合率77.7%,胃镜活检组织P-gp检测结果与术后切除组织P-gp检测结果无差别(P>0.05)。P-gp表达与病理类型、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P>0.05)。结论通过胃镜活检组织P-gp检测可了解机体耐药情况,为非手术及术前病人化疗提供依据,此法安全可靠、简便易行。P-gp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无关,不宜作为肿瘤恶性度指标,但可作为判断化疗反应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明  周安华 《工企医刊》1995,8(3):26-27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机率较高。随着急诊胃镜检查的开展,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是由于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所致。本文报告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诊胃镜及部分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的结果,分析其出血原因及门脉高压时胃粘膜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组织病理确诊的3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患者多数无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症状相似,胃镜活检对胃癌的确诊率为85.7%。结论胃镜活检虽能在术前对胃癌快速诊断,但是由于取材所限,反映病变性质不够全面,对胃癌诊断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13.
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俊良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3):30-30,32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组织病理确诊的3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患者多数无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症状相似,胃镜活检对胃癌的确诊率为85.7%。结论胃镜活检虽能在术前对胃癌快速诊断,但是由于取材所限,反映病变性质不够全面,对胃癌诊断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14.
胡世民 《现代保健》2011,(8):173-174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88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54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残胃癌患者中,男50例,女4例,平均年龄65.5岁.胃大部切除术距残胃癌确诊间隔时间平均20.5年.原胃大部分切除吻合方式48例为BillrothⅡ式,6例为BillrothⅠ式.由胃镜发现50例(92.6%),钡餐造影发现4例(7.4%).4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8例行残胃癌根治切除术.结论残胃癌常见于BillrothⅡ式手术后;胃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手段;根治性手术是残胃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景英  傅文胜 《职业与健康》2007,23(11):973-974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胃镜及病理检查及对该部位肿瘤的检出情况.方法 在胃镜直视下行病理活组织检查1649例.结果 胃癌242例,食管癌70例,淋巴瘤5例,活检恶性肿瘤阳性数317例,为胃镜检查数的19.22%(317/1649).结论 认为胃镜检查加病理活检诊断,能提高上消化道肿瘤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的X线表现,提高X线检出及诊断水平。方法应用多功能数字X线机及胃精细法钡气造影对32例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且全部病例由胃镜活检和(或)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结果 32例患者中24例X线做出癌或可疑癌的诊断,6例报告为糜烂性胃炎、良性小溃疡,2例漏诊,病灶检出率93.75%。结论 X线对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仍有漏诊,必要时做胃镜并病理组织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胃癌的X线检出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周慊 《中国医师杂志》2006,8(4):540-541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胃镜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病理确诊的35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的胃镜表现,随访并做预后分析。结果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胃镜表现缺乏特异性,13例表现为肿瘤样病变,溃疡12例,慢性胃炎8例,胃癌2例。病理检查中均在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发现有血吸虫卵沉积。结论胃镜下进行组织活检仍是目前诊断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可靠方法;此型血吸虫病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应及早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用不同色素液,对胃粘膜进行染色,根据癌组织与正常胃粘膜着色的不同,在癌疑粘膜处活检及刷检检查进行诊断。胃粘膜煌蓝染色内镜检查,国内文献已有报道。本文作者应用上文作者所赠送的煌蓝,自1989年起,进行此项研究工作,共进行了4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营养学史奎雄教授在上海瑞金医院内科门诊和胃镜室病人中,选择胃镜活检病理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包括伴有肠腺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的志愿者39例作为观察对象,实验组每天定量补硒,对照组继续服用原来的药。3个月后进行胃镜病理随访检查。结果发现:补硒组不典型增生7例中6例增生消失,萎缩性胃炎17例中11例有好转,而对照组6例中5例未见好转。这一试验结果表明:硒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和预防胃癌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史奎雄教授还透露:20世纪70年代,在上海嘉定县胃癌高发,经调查发现,嘉定地区土壤中含锌量高,而锌的过多摄入,破坏…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诊断最直接的依据是经胃镜检查发现病灶,钳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找到癌细胞.但在临档实际工作中,内镜发现可疑病灶后,活检组织中常常没有胃癌的组织学依据,尤其是早期胃癌时X线钡餐、CT等检查也常阴性,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不少病人因此耽误了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