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08年1月~2009年6月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透析中高血压(intradialytic hypertension,IDH)的临床资料,观察加强超滤脱水、调整降压药和改变透析液钙离子浓度等方法对IDH患者透析前后及透析中血压变化的影响. 结果:131例MHD患者中23例(17.5%)发生IDH,其中18例通过加强超滤脱水后,透析前收缩压、透析3h、透析4h平均动脉压(MAP)及透析后的收缩压、舒张压、MA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IDH的发生率显著减低(P<0.01).2例患者改用钙离子浓度为1.25 mmol/L的透析液透析后血清钙离子浓度较调整前下降,透析前、后的血压较前降低,同时未再发生IDH.另3例患者通过调整降压药剂量和种类使透析前、后血压和IDH得到控制. 结论:容量超负荷可能是MHD患者发生IDH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加超滤、调整透析液钙离子浓度和服降压药有助控制IDH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与患者死亡、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脑卒中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该病虽早已被认识,但直至1996年其有关定义才被专家达成共识,经典定义为从卧位转为立位或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头向上倾斜至少60°的最初3min内,收缩压下降≥20mm Hg(1mm Hg=0.133kPa)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可伴或不伴有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11]。对于卧  相似文献   

3.
可调钠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低血压和透析失衡综合征是血液透析两个重要并发症[1],它们的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的。低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水过多导致的血容量显著下降[2],血容量下降超过15%时极易发生低血压[3],而与总体液量下降或细胞内容量下降无关[4]。透析失衡综合征可能与溶质迅速清除、酸中毒纠正导致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渗透压梯度及脑脊液pH急剧变化有关,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脑水肿症状。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采用高钠透析,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能减少透析失衡综合征的发生,并能改善血容量再充盈,降低低血压发生率[5,6]。但高钠透析后患者血钠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4.
正高血压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据统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每增高20/10mm Hg(1 mm Hg=0.133kPa),心血管病死亡率将成倍增加,在我国每年300万例心血管病死亡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相关[1]。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是高血压的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相关高血压(IDH)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0-01-01-2010-12-3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53例(1年内共进行6890次血液透析),探讨透析过程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Kt/v)、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量(IDWG)、超滤率、甲状旁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平均住院次数、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率等与IDH的关系。根据IDH发生次数分为≥3次(A组,n=19)和≤2次(B组,n=34)。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透析频率[(2.1±0.3)比(3.0±0.7)次/周]、Kt/v[(0.8±0.1)比(1.3±0.1)]、血红蛋白[(96.4±3.8)比(102.1±2.1)g/L]均较低(P<0.05),而透析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收缩压(26.4±11.0)比(8.2±6.8)mmHg;舒张压(10.2±4.8)比(4.0±1.2)mmHg]、IDWG[(3.8±1.2)比(2.1±0.9)kg]、超滤率[(14.2±0.2)比(9.1±0.4)mL/(h·kg)]、甲状旁腺素[(564.5±68.7)比(365.9±46.9)ng/L]、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例(100%比85.3%)及治疗剂量[(10000±1546)比(8856±1287)U/W]、平均住院次数[(0.7±0.2)比(0.3±0.3)次/年]、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率(64%比12%)均较高(P<0.05)。就单次透析而言,与发生IDH比较,未发生IDH患者的IDWG、超滤率、透析期间平均心率、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均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DH影响因素分别为IDWG、透析频率、透析期间平均心率、透析前平均动脉压、超滤率。结论 IDH与IDWG、透析前平均动脉压、透析期间平均心率、透析频率、超滤率相关。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病人的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和炎症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 ,本观察旨在进一步探讨这类病人中是否也存在营养不良 炎症 心血管疾病 (MIA)综合征[2 ] 及其临床表现。1 资料与方法 :来自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北京复兴医院、北京市工人疗养院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病人共 90例 ,其中男 3 6例 ,女 5 4例 ,腹透时间 3~ 84(2 2 9± 19 7)个月 ,均稳定CAPD至少 3个月 ,近 1个月来未感染过腹膜炎 ,没有严重心力衰竭、不稳定心绞痛、活动性肝病、创伤及手术等合并因素。收集以下资料 :(1)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全球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仍不满意,我国高血压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则更低,分别为9.3%和27.4%[1]。各国相继更新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了强化血压管理,强调合理联合治疗的理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2]建议,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 Pa)、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 Hg和(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有氧踏车运动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大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ISH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A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B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有氧踏车运动,每周3次,每次30 min.疗程均为20周.检测试验前后收缩压、舒张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 20周干预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收缩压[(145.76±11.52)mm Hg比(165.54±13.87)mm Hg,(141.16±7.69)mm Hg比(162.81±13.26)mm Hg]、舒张压[(65.87±7.20)mm Hg比(72.71±8.16)mm Hg,(67.98±8.21)mm Hg比(71.48±9.18)mmHg]均明显下降,baPWV[(1641.46±119.38)mm/s比(1690.71±124.65)mm/s,(1593.76±112.21)mm/s比(1671.48±138.72)mm/s]减慢,P均<0.05.与A组对比,B组的收缩压[(141.16±7.69)mm Hg比(145.76±11.52)mmHg]、baPWV[(1593.76±112.21)mm/s比(1641.46±119.38)mm/s]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 有氧踏车运动能够改善老年ISH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并有助于其血压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王英  王梅 《临床内科杂志》2003,20(8):447-448
慢性肾功能不全 (CRI)是各种原因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损害的结果。对于CRI ,以前医生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晚期尿毒症透析治疗 ,而不重视终末期肾脏病 (ESRD)前的治疗。现在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ESRD前的治疗对于延缓CRI进展非常重要 ,并且由CRI阶段过度到透析时机的选择影响患者的预后[1 ] 。本文对CRI患者在进入透析时的肾功能状况及对预后的影响、透析时机偏晚的原因及对策作一综述。  ESRD患者进入透析时肾功能的状况肾功能下降到什么水平应该开始透析 ,目前还有争议。1997年NKF/DOQI建议 :肾小球滤过率 (GFR)小…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一致并持续存在的,且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收缩压越高,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脏疾病机会越多。收缩压每增加20mm Hg(1mm Hg=0.133kPa)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 Hg,其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则增加一倍[2]。临床试验证实,降压治疗能减少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来,由于碳酸氢盐透析液和高通量生物相容性透析器的应用,超滤控制计算机化,血液透析(HD)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20年前,短时高效血液透析因能达到同样的透析效能而曾经被较为广泛的接受及应用。同时法国Tassin中心的报告指出,长时透析患者的存活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从此长时血液透析是否比短时血液透析和经典血液透析更理想这一问题,在透析界引起了较长期的争议[1,2]。1 长时透析的技术目前所报道的长时血液透析方法包括延长每次透析时间的延时透析,每日透析,隔日透析,夜间透析(NHD)等。现将代表性的方法简介如下。1.1 …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观察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伴与不伴心肌缺血(MI)改变时动态血压的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及NYHA关于心衰的诊断和分级标准。对患者同步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符合本研究条件的冠心病心衰患者共94例。根据AECG上有无MI改变分为两组:MI组:48例,男性12例,女性36例,年龄60~85岁,其中心衰Ⅱ级16例,Ⅲ~Ⅳ级32例;无MI组:46例,男性9例,女性37例,年龄60~82岁,其中心衰Ⅱ级20例,Ⅲ~Ⅳ级26例。观察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和PPI,白昼平均SBP、DBP、PP和PPI,夜间平均SBP、DBP、PP和.PPI。PP=SBP-DBP,PPI=PP/SBP。MI诊断标准为:J点后60 ms处ST段呈缺血型压低1 mm,持续1min,两阵间最短间隔时间为1 min。结果伴有MI患者的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SBP[分别为(125.20±21.15)mm Hg、(126.02±21.16)mmHg、(123.67±22.02)mm Hg]均明显高于不伴MI的患者[分别为(116.78±11.08)mm Hg、(117.89±11.06)mm Hg、(114.96±13.48)mmHg](P<0.05),而舒张压无差异[分别为(68.10±11.64 mm Hg、(68.61±11.92)mm Hg、(66.79±11.57)mmHg及(67.35±7.03)mm Hg、(68.30±7.17)mmHg、(65.65±7.99)mm Hg](P>0.05)。伴有MI患者的24 h、白昼和夜间PP、PPI[分别为(56.96±18.43)mm Hg、(0.48±0.08)mm Hg,(57.15±18.20)mm Hg、(0.45±0.08)mm Hg,(57.21±19.51)mm Hg、(0.46±0.09)mm Hg]均明显高于不伴MI的患者[分别为(49.41±10.43)mm Hg、(0.42±0.06)mm Hg,(49.59±10.32)mm Hg、(0.41±0.06) mm Hg,(49.52±11.38)mm Hg、(0.42±0.06)mm Hg](P<0.05~0.001)。结论本研观察结果发现,伴有MI的冠心病心衰患者中主要表现为SBP增高。对老年而言,大动脉硬化程度远大于外周阻力,SBP较DBP上升更明显,甚至出现SBP升高,DBP下降,从而导致PP增大的情况,故PP能更客观地反映血管病变程度。在对两组ABPM的PP和PPI进一步分析发现,伴有MI的冠心病心衰患者,24 h、白昼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高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2012-08期间20例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反流病诊断问卷在手术前和手术后进行反流症状评分。[结果]20例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并于术后第12个月随访。反流总积分(Sc)由术前20.0±9.5降至术后0.5±0.9(P0.05),术后收缩压下降了(11.0±12.0)mm 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下降了(9.0±11.5)mm Hg(均P0.05)。术后随访12个月11例血压恢复正常,停药时间均在9个月以上;2例减少2种降压药,1例减少1种降压药;6例无效,仍用术前降压药物。[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与部分高血压密切相关,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血浆内皮素1(ET-1)及循环内皮细胞(CECs)的影响.方法 入选50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周安慰剂洗脱期后,给予伊贝沙坦150 mg/d,治疗4周,如血压得到控制(收缩压<140 mm Hg和舒张压<90 mm Hg),继续原剂量治疗4周;如血压未得到控制[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将药物剂量加倍继续治疗4周,观察血浆ET-1、CECs及血压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试验,口服伊贝沙坦2周末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154.0±12.8/96.3±2.0)mm Hg vs治疗后(130.4±10.8/84.5±9.5)mm Hg,P<0.01],治疗2、4、6、8周末血压间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浆ET-1和CECs显著下降[ET-1:治疗前(37.5±9.5)vs治疗后(29.7±12.1)ng/L,P<0.01;CECs:治疗前(6.7±3.6)vs治疗后(4.4±2.8)106 cells/L,P<0.01].结论 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伊贝沙坦有效降压的同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休克 (CS)是因心功能异常致组织灌流不足的一种状态。最常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该症是 AMI住院患者最多的致死原因 ,其死亡率为50 %~ 80 %。尽快评价及时处理将改善 CS患者早期及长期疗效。1 概念CS的临床概念是心脏输出功能降低及血管内容量不足出现组织低氧血症表现 ,床旁诊断包括少尿、皮肤花斑、四肢皮肤湿冷等。血液动力学标准是低血压[收缩压 <90 mm Hg(1mm Hg=0 .133 3k Pa)至少 30分钟 ]、心脏指数降低 [<2 .2 L / (min· m2 ) ]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升高 (>15mm Hg)。2 发病率因某些患者到达医院诊断之前就…  相似文献   

16.
正透析后血压增加是公认的,但经常是被人们忽视的并发症,相关的流行病学和诱发因素仍然不明确。该研究在一个大样本的意大利透析患者群中进行,评估透析后高血压[postdialysis hypertension,PDHYPER,定义为透析后较透析前收缩压上升10 mm Hg(1mm Hg=0.133kPa)]的患病率和相关因素,及其在心血管病死亡率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在这项观察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状态,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终末期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降压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这些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显示,收缩压每降低10 mm Hg(1 mm Hg=0.133 k Pa)或舒张压降低5 mm Hg,脑卒中风险降低40%左右,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0%左右[2-3]。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在欧美人群中进行的。高血压与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艾司洛尔在抑制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诱导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艾司洛尔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罗库溴铵诱导,插管前1 min给予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静脉注射,艾司洛尔组给予0.5 mg/kg艾司洛尔稀释于生理盐水10 ml中静脉注射。监测并比较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2 min(T3)和3 min(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 T1时,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的MAP[(76±13)mm Hg,(75±12)mm Hg]及HR[(65±9)次/min,(64±8)次/min]较T0时的MAP[(87±12)mm Hg,(86±12)mm Hg]及HR[(75±12)次/min,(74±12)次/min]明显下降(P<0.01),下降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和T4时,对照组的MAP[(103±23)mm Hg,(106±21)mm Hg,(89±19)mm Hg]和HR[(85±7)次/min,(83±8)次/min,(79±9)次/min]较T1时MAP[(75±12)mmHg]和HR[(64±8)次/min]明显升高(P<0.05),而艾司洛尔组的MAP和HR在插管后升高不明显[插管后MAP:(89±15)mm Hg,(86±14)mm Hg,(74±12)mm Hg,HR:(66±13)次/min,(74±12)次/min,(72±5)次/min;插管前MAP:(76±13)mm Hg,HR(65±9)次/min,P<0.01]。艾司洛尔组有8例患者在插管后HR下降到60次/min以下,最低为53次/min。结论艾司洛尔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0.5 mg/kg艾司洛尔与瑞芬太尼合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12):747-748
孤立性舒张压高(IDH)是与孤立性收缩压高(ISH)相对应的另一种临床高血压类型,病人收缩压(SBP)<140 mm Hg,舒张压(DBP)>90 mm Hg定为IDH标准.这种病人在占全部高血压病人10%~15%左右,年轻人较多.  相似文献   

20.
前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血管疾病给终末期肾脏病(ESRD)接受腹膜透析(PD)的患者带来沉重负担,在中国[1]或白种人[2]中约占透析患者死亡率的40%-50%。ESRD患者心血管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15倍[3]。为理解和处理透析患者的心血管问题,我们必须注意潜在的炎症和代谢综合征的机制,因为目前认为炎症和代谢综合征在透析人群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占有重要地位[4,5]。本文中,我们对支持慢性PD患者的感染、代谢异常(尤其是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证据进行了深入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