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6月—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豫北地区50个行政村的407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407例农村地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得分为(4.30±1.61)分,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为63.4%;疲劳与焦虑、抑郁和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r=0.435、0.405、0.294,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职工医保(以城乡居民医保为参照)、合并慢性病、焦虑、抑郁、疾病不确定感是农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的影响因素(P<0.05),共同解释脑卒中患者疲劳30.0%的变异。结论 河南省农村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状况较严重,应重点关注该人群的疲劳状况,并根据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缓解患者的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2.
老年复发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了解老年人复发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来自城市和农村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城市老年复发性脑卒中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者明显多于农村患者,而农村患者吸烟和/或饮酒、不良生活方式、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史的比例高于城市患者,两者高血压的程度亦有差异。结论老年复发性脑卒中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需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一类十分复杂的疾病,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常见因素,其中8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对家系与双胞胎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基因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由单基因或多基因变异、多因子影响所致.一些候选基因的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并不能确定脑卒中的基因标志物.随着DNA...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膳食指南(2007)]状况以及患者的膳食摄入状况,为我国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膳食指导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6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样本,利用调查问卷及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FFQ)对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南(2007)的知晓及过去一年内的膳食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对城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膳食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  我国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膳食指南(2007)的知晓率为12.47%,其中城市患者的知晓率为18.75%,农村患者的知晓率为6.07%,城市患者的知晓率高于农村患者(P<0.001)。 在知晓膳食指南(2007)的患者中食用盐推荐摄入量知晓率为67.47%、食用油推荐摄入量知晓率为30.12%,农村患者的食用盐、食用油推荐量知晓率均低于城市患者(P=0.021、P=0.046)。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鲜蔬菜摄入频次高于1天3次的比例为19.46%。 新鲜水果、乳类、豆类每天摄入频次大于1次的比例分别为31.24%、23.37%、14.65%。 农村脑卒中患者谷类摄入量高于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 薯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乳类摄入量与膳食指南相比摄入不足,农村地区摄入量低于城市地区(P<0.05)。  结论  我国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南(2007)知晓率较低,城市患者膳食指南知晓率高于农村患者。 农村谷类摄入过量的比例相对较高,蔬菜类、水果类、豆类、水产品、奶类食品摄入频率较低且摄入量普遍不足,农村地区摄入不足情况较城市明显。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而在中国,脑卒中分别是男性的第三位死因和女性的第二位死因[1],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脑卒中,是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人数的3倍多[2],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还不很理想,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复发的首要措施是有效的预防,而预防措施的成功有赖于对引起缺血性脑_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控制.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脑卒中登记库中760例缺血性脑卒中(其中新发445例,复发3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复发和未复发两组对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家族史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家族史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最为密切,OR值分别为4.75,3.99,4.01,3.20,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主要是糖尿病史、血压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和卒中家族史。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CIS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研究发现多种危险因素并存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1]。以往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衰弱身体表型量表(Frie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筛查认知衰弱,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23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认知衰弱83例,患病率为35.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417)、合并慢性数量(OR=1.755)、多重用药(OR=2.010)、夜间睡眠时长<6 h (OR=1.823)、营养不良(OR=4.176)、抑郁(OR=2.749)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规律运动(OR=0.311)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患病率较高,临床应重点加强高龄、多共病、多重用药、存在睡眠障碍、营养不良、抑郁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衰弱的筛查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ICU收治的18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记录肺部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89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5例(18.52%)发生肺部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自主咳嗽能力、侵入性操作、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年龄、低蛋白血症、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自主咳嗽能力、侵入性操作、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其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内蒙古地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因素,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防治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选取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2020年度内蒙古地区医院7 472例脑卒中患者的数据,对病例基本特征、临床检测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等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  结果   内蒙古地区脑卒中发病以缺血性为主,占比89.7%,且男性高发。 缺血性脑卒中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出血性脑卒中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单因素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组的体质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缺血性脑卒中组各年龄组BMI均大于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年龄、BMI、高TC、低HDL-C、高Hcy、吸烟史和糖尿病;而相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高血压、蒙古族和饮酒情况。 汉族人群中年龄、BMI、TC、HDL-C、Hcy水平、吸烟(史)和过量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情况等是两类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而蒙古族人群TG、HDL-C及饮酒情况不是发生两类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内蒙古地区脑卒中发病以缺血性为主,男性高发。糖尿病、BMI、血脂异常(高TC、低HDL-C和高Hcy)和高龄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 低龄、高血压、饮酒及蒙古族人群更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1.
张玉霜  贾建平 《临床荟萃》2012,27(5):423-424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发病年龄15~45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成为青年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属于抗磷脂抗体之一,是一种能与磷脂结合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它可以影响凝血过程,是缺血性脑卒中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3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3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中,24例发生颅内出血,占17. 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预防颅内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芜湖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计算MH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HR及Hcy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和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年龄、男性、MHR、Hcy、白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HR>0.28、Hcy>10.01μmol/L、LDL-C>3.09 mmol/L、年龄较大是罹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Hcy与MHR 2项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5,高于Hcy、MHR单独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585...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多基因遗传变异性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白三(LT)烯生物合成通路参与炎症反应,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对白三烯生物合成通路遗传变异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分子机制及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叶静  王瑶  孙昊  张劲松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2):1237-1239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的疾病,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尽管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甚多,但对基因相关的复杂多因子遗传性脑卒中却关注甚少。全基因组连锁不平衡研究确认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5-lipoxygenase-act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中老年患者486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是导致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影响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密切监测,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病前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与缺血性脑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或小血管闭塞(SVO)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卒中发病前高血压控制情况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卒中发病前高血压未控制患者(OR=1.607,95%CI为1.102~2.343)发生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更大。超重(OR=1.498,95%CI为1.066~2.105)、糖尿病(OR=1.803,95%CI为1.215~2.674)、男性(OR=1.804,95%CI为1.190~2.733)患者发生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更大。结论规范化治疗并控制高血压可能会降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目前其治疗方法仍十分有限。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疾病等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调节性T细胞与之密切相关。调节性T细胞是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在维持免疫动态平衡、预防自身免疫和炎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调节性T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stroke,PIS)是指发病6小时后神经功能缺损呈阶梯式或进行性加重的缺血性卒中。加重的时间多在1-7d内。据国内统计其发生率大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30%左右[1],国外统计大约为9.8%-43%[2]。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病死率、致残率高,且因病情进展易导致医疗纠纷,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进行动态研究,探讨它们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对20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总分为(81.72±10.28)分,自我管理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程度和并发症/合并症。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可根据其影响因素进行个性化自我管理干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