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患儿女,1 岁1 个月,以"发热2 d,皮疹1 d"之代诉入院.患儿2 d 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 ~39 ℃,偶流涕,在外院治疗2 d 仍发热,最高体温39.9 ℃,无寒战,1 d 前患儿手足、肛周出现散在红色米粒大小丘疹,不痛不痒,食纳差,偶有易惊,来我院门诊以"手足口病"收住.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生长发育好,按计划免疫接种.发病前曾参加幼儿早期教育课程.入院查体:T 39.5 ℃,P 120 次/min,R 40 次/min,BP 85/55 mm Hg,神志清,精神可,双手足掌及肛周可见散在红色米粒大小充血性丘疹,不痛不痒.  相似文献   

2.
张然  闫薇 《华西医学》2014,(10):1989-1989
1病例介绍 患儿男,11岁。因发热3 d,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2 d于2012年3月19日入住我院。患者就诊前3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寒颤,体温最高38.9℃,不伴咳嗽、恶心、咽喉疼痛等症状。患儿至当地医院予"阿莫西林、布洛芬混悬液"等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具体不详)。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1岁10个月,因反复咳嗽伴发热23 d,加重2 d于2008年10月7日人院.患儿于入院前23 d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及发热.体温38~39.5℃,于外院静滴头孢类抗菌素16 d、阿奇霉素5 d抗感染后仍反复发热及咳嗽,入院前2 d咳嗽加重,体温最高39.6℃,门诊以"急性支气管炎,注意肺炎、川崎病(K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入院.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1岁.因"发热伴周身浮肿1个月,口渴、乏力3 d",遂到我院就诊,查随机血糖38 mmol/L,于2008年2月16日以"重症糖尿病"收住我院内分泌科.患者入院前无诱因周身浮肿1个月余,先后静滴青霉素、头孢哌酮抗炎治疗.3 d前发热39.9℃,静滴美罗培南每次500 mg,2次/d,体温降至正常后出现口渴、多饮、乏力症状.患者1997年曾被确诊为尿毒症,间断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5.
肖琴  陈娟 《华西医学》2007,22(2):409-409
患儿,男,55/12岁学龄前儿童,因"发热2天,左上下肢瘫痪1天"入院.入院前2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40.3℃,伴头痛,并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量中等,非喷射性,无咖啡样物及胆汁,于外院输液对症治疗,体温降至正常,入院前1天,患儿出现左上下肢无力,不能站立,无发热,抽搐等,是否有皮疹不详.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腹痛2 d"入住我院.1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4℃,伴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同时伴口、眼干燥,无口腔溃疡、光过敏、面部红斑、关节痛.当地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用法、用量不详),体温较前稍下降.入院前28 d再次出现高热,体温最高40.3℃,伴肌痛,继续抗感染治疗10 d,症状无好转,仍发热.  相似文献   

7.
正1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4个月,因"咳嗽1周,发热,咽痛2d"入院。入院前1周,患儿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咯黄色黏痰,流涕,无畏寒、寒战、发热、皮疹等。当地医院予以口服头孢类抗菌药物及其他药物(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咳嗽缓解。入院前2d,患儿出现发热,呈中-高度发热,测得最高体温40.2℃,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不久后复升。同时阵发性咳  相似文献   

8.
2010年8月我科收治了1例水痘伴皮肤感染伴喘息性支气管炎并心功能不全及败血症的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因发热、皮肤水疱疹4 d收治入院,患儿住院前4 d发热,体温最高39.7 ℃,全身散在少许红色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咳痰.  相似文献   

9.
1病例介绍 1.1一般资料患儿,男,8岁,体质量20 kg.因发热2 d,伴面色差.于2007-06-07以急性心肌炎收入我院儿科.入院前2 d不明原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9.5℃左右,院外给输液治疗,用药不详.  相似文献   

10.
对新型隐球菌脑炎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8岁.因间断发热2周,呕吐5d为主诉入院.患儿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T38.9℃,伴前额部疼痛,可耐受,热退后头痛缓解,无恶心、呕吐,无寒战、抽搐,口服药物(具体不详)4d,体温不稳定就诊我院.门诊给予点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巴韦林4d,体温正常3d后又出现发热,T38.2℃,伴头疼,偶咳伴咽部痰音.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腹痛2 d"入住我院。1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4℃,伴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同时伴口、眼干燥,无口腔溃疡、光过敏、面部红斑、关节痛。当地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用法、用量不详),体温较前稍下降。入院前28 d再次出现高热,体温最高40.3℃,伴肌痛,继续抗感染治疗10 d,症状无好转,仍发热。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白细胞2.22×109/L,血小  相似文献   

12.
桓新  马颖  马瑞 《检验医学》2001,16(Z1):65
患儿男,12岁,学生.以发热60 d来我所检查.6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1℃~39.5℃之间,伴关节痛、轻咳、多汗、乏力,在当地卫生所按"上感"治疗,曾给予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多种抗生素,体温均好转不明显.30 d前到我市某医院住院,体检:体温37.5℃,P90次/min,R20次/min,BP90/50 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营养发育一般.  相似文献   

13.
患儿女,1岁3个月,因发热3 d,抽搐1 d急诊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地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无咳嗽,无腹痛腹泻.入院前一晚患儿出现抽搐,表现为神志不清,颈项强直,双眼上翻,口吐泡沫,右上肢抽动,右下肢强直,当时体温39℃,持续约10 min后抽搐停止,进入浅昏迷状态,在当地医院拟"高热惊厥"予抗感染治疗,治疗过程中患儿再次出现类似抽搐,且视乳头水肿,一直浅昏迷,考虑"病毒性脑炎"予脱水、利尿.镇静等处理后症状无缓解而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4.
1病例介绍 患儿男,5岁8个月,因左颈部肿痛21 d,伴发热16d于2008年9月23日9:05人院.患儿于入院前21 d左颈部肿痛,无发热,未予特殊处理,于入院前16d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7℃.无寒战及惊厥,先后于外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结炎"及"扁桃体炎",予阿奇霉素、利巴韦林、蒲地兰、甘露聚糖、小儿热速清、赖氨肌醇、羚羊角等药物治疗(具体药量不详),左颈部疼痛缓解,肿大进行性加重,体温降而复升,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我院.病程中精神及进食可,无咳嗽、流涕,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皮疹,无关节肿痛,无盗汗及乏力,大、小便外观正常,否认传染病接触史.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农民。因畏寒、发热伴腰痛2 d,恶心、呕吐1次于2011年9月12日在樟树市人民医院就诊,拟诊"肾综合征出血热"收住感染科治疗。患者诉2 d前不明原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至40.8℃,伴腰痛,并恶心、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当地诊所静脉给药(具体不详),上述症状无缓解转本院治疗。入院查体: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资料 男,22岁.因精神异常、发热1月余,加重3 d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懒言,诉说"有人害他"等,伴发热.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脑电图及腰椎穿刺(腰穿)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予以更昔洛韦、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1周后精神症状好转,体温正常,20 d后出院.  相似文献   

17.
对以顽固性呃逆为主要表现的肺脓肿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58岁.主因发热5 d,呃逆2 d入院.5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4℃,伴寒战,咳嗽、咳少许白粘痰,于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具体不详)1 d,自述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发热,无胸痛.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且频繁呃逆严重影响患者饮食及睡眠,使患者十分痛苦,使用按压眼球法、深吸气后屏气法及多种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报告患者,男,51岁,北京市人,因"发热1周"于2016年9月12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患者1周前大运动量活动后(长途骑自行车)出现畏寒、发热(当时体温未测),无咳嗽咳痰,无头痛头晕。自行按"感冒"口服"感冒清片",自觉症状有好转。3d后再次出现体温升高,最高39.3℃,发热以午后为主,伴夜间盗汗及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并出现明显头痛,以双侧颞枕部为著,头痛剧烈,呈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资料男,9日龄。因手足皮疹伴发热1 d来诊。患儿母亲系孕2产2,患儿9 d前于孕40周+1顺利分娩,出生体重3.6 kg,母乳喂养,无窒息史。生后常规接种卡介苗及乙型肝炎疫苗,无过敏反应。其姐姐于患儿生后3 d确诊为手足口病,此前与患儿有密切接触。查体:体温38.2℃,呼吸45/min,脉搏110/min。急性发热病容。意识清楚,精神尚可。前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2岁.因"发热伴颏下肿痛2d"入院.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发热达40℃,伴颏下肿痛,入口腔科欲行手术治疗.入院后持续发热,予"头孢吡肟600 mg/12h静滴,地塞米松5mg静推"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患者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口腔黏膜出血,呼吸急促伴咯血,血氧饱和度降低,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达3.0×109L-1,血凝异常,D-二聚体升高.考虑颏下间隙感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转入重症医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