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晓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267-126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本文以中医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为临床寻找新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使中医药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1单味药及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  相似文献   

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Jak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Jak基因在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在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 注损伤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Jak1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h在栓塞侧梗死区神经元可见大量Jak1蛋白阳性表达,24h达高峰。梗死周边区表达最显著,表达持续时间达1周。结论 Jak1在脑血后的表达增加,表明Jak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许多研究均显示炎症机制在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脑缺血再灌注后可迅速引起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并已证明 ,脑缺血后所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既与脑缺血损伤有关 ,又可对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1 ] 。本文对近几年与炎症机制有关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1 IL - 1Saito等[2 ] 对沙土鼠全脑缺血模型利用ELISA法检测IL- 1β含量的变化 ,发现缺血 10分钟再灌注后 3~ 6小时IL -1β含量增加 ;在脑室内注射低剂量IL - 1β(5~ 10mg)即可加重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小鼠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57BL/6小鼠模型,用BiostarM蛳20s型表达谱芯片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48h、10d的小鼠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48h时,DNA合成、修复、转录相关基因(ORC基因)表达上调,有利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修复;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相关基因(PP1基因)表达下调,能稳定内皮细胞屏障,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后10d时,HBVXIP基因表达下调,可促进细胞凋亡,加重脑细胞损伤,可能与延迟性神经元坏死有关。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能够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生物钟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时钟基因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熟悉,其中Bmal1基因是形成机体昼夜节律必不可少的时钟基因。Bmal1-Clock复合体是哺乳动物昼夜节律核心负反馈环中调控时钟基因转录的关键元件。Bmal1不仅仅作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某一单一机制,而是多重影响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及自噬,并且损伤机制同时也会影响Bmal1的转录及翻译。而神经元氧化应激反应作为脑缺血再灌注的主要损伤机制,也受到Bmal1的调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也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Bmal1通过调控NO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以及维持血管正常结构来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多种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措施 ,许多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主要表现为改善脑血流量 (CBF)及病理损伤、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清除自由基、减轻钙超载、影响血小板与血栓形成、影响基因表达与凋亡调控等诸方面 ,现综述如下。1 改善CBF及病理损伤CBF的减少 ,不仅使梗塞部位的脑组织功能受到进一步损害 ,整个大脑的功能也会因CBF的下降受到影响。陈氏等[1] 观察到各种剂量黄芪注射液均能减轻脑缺血 1h后再灌注 3d动物脑水肿 ,改善血脑屏…  相似文献   

7.
随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及其所引起对身体健康的严重损害,使得临床中对脑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准确诊断尤为迫切。近年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 specific enolase enzymes,NSE)在脑缺血损伤的诊断中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而颇受关注。NSE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分泌细胞且容易检测的酸性蛋白酶,NSE的表达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在发生脑缺血损伤后,通过检测NSE在脑脊液和血液中表达含量的动态变化关系来判断脑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损伤范围和预后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SE在脑缺血损伤中的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素E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E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分别计算脑含水量、脑梗塞体积。结果 大脑中动脉阻断1h再灌注24h,前列腺素E1各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梗塞体积、脑含水量,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行为评分。结论 前列腺素E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CIP)是指对脑组织采用机械刺激,如一次或多次短暂性、非致死性脑缺血再灌注刺激,启动脑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将对致死性的缺血产生显著的耐受,从而减弱或阻止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级联反应。这种现象又称为脑缺血耐受(Cerebral ischemia tolerance,CIT)。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一种多种机制参与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是指脑缺血导致脑细胞损伤,恢复血流再灌注后,其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反而进一步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文就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神经保护机制及重要通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熊冰婕  曹飘  刘安祥  张骏 《海南医学》2022,(14):1862-186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治疗中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受损线粒体会被自噬系统降解(线粒体自噬)。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作为线粒体自噬中最主要的途径,PINK1/Parkin介导线粒体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NO/NOS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NO/NOS的浓度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NO/NOS含量较正常大鼠显著增高(P<0.05).结论 NO/NOS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在所有真核生物中均存在的细胞自清除和再循环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目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自噬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自噬带来的结果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还是加速了缺血脑组织的死亡仍存在不同说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自噬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相关通路以及自噬激活水平与再灌注损伤预后的关系,以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是加重脑缺血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Toll样受体4(TLR4)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可有效干预炎症反应的诸多环节从而减轻脑缺血损伤。文章就中药以TLR4为靶点干预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以TLR4为靶点治疗脑缺血炎症损伤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光胜 《医学综述》2011,17(24):3753-375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多种机制参与的一种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与自由基过度形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内钙超载、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有关,多种环节因素之间又互相作用,进一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破坏、脑梗死灶形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通常出现神经细胞死亡和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两种形式,后者是一种细胞主动性死亡,称之为凋亡,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重要形式,受基因调控影响,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过程,脑缺血后引起广泛的神经元损伤,这种损伤的病理过程极其复杂。其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兴奋性毒性、脑缺血周围去极化、炎症、坏死和凋亡、脑缺血后微循环损害、胶质细胞的反应及细胞骨架的降解等,其中细胞骨架的改变在脑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脑缺血时细胞骨架表达的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药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因此,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保护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国内外学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对于脑缺血的药物治疗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韦克克  王文杰  朱慧渊 《中医学报》2019,34(11):2335-2338
中风的机制为气虚血瘀,本源为阻滞脉络。益气活血法是治疗此证的根本大法。益气活血类中药治疗该病具有多环节、多途径、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和优势,治疗机制包括:①抗氧化应激作用;②抗炎症作用;③抗细胞凋亡作用。益气活血类方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通路非常复杂,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引发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具体机制尚待商榷;②益气活血方药虽然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不同方面、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发挥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明确益气活血方药对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睾丸酮对小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AST)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切除睾丸及补充睾丸酮后小鼠脑缺血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没有细胞凋亡出现。睾丸切除+睾丸酮治疗组、脑缺血损伤组、睾丸切除+脑缺血损伤组、睾丸切除+脑缺血损伤+睾丸酮治疗组均检测到细胞凋亡。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睾丸酮对小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三七总皂苷(totalsaponins of panax notognseng,PNS)是从三七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减小脑梗死体积、降血脂、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清除自由基、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近年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NS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PNS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1抑制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GRSF1/GPX4轴调控的铁代谢紊乱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再灌注+GRSF1过表达组,每组各6只。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注+GRSF1过表达组于造模前7天注射GRSF1过表达慢病毒。再灌注24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GRSF1、GPX4、IRP2、TfR1和铁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功能评分、凋亡率、IRP2、TfR1、铁蛋白表达水平升高,GRSF1、GPX4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GRSF1过表达组神经功能评分、凋亡率、IRP2、TfR1、铁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RSF1、GPX4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过表达GRSF1通过上调GPX4抑制铁离子代谢紊乱进而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