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对载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聚乙二醇修饰的大黄酸偶联物[PEGylated carboxymethyl chiosan-rhein conjugate (polymeric),PTX/CRmP]胶束进行形态与结构表征,考察其体外(模拟血液环境中)释放情况及药动学特征。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胶束的粒径、形态及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含0.8 mol·L-1水杨酸钠)中进行PTX/CRmP胶束的体外释放研究,计算PTX的累积释放率,绘制累积释放曲线;以大鼠为模型,尾静脉注射PTX/CRmP胶束后,通过药-时曲线、药动学参数等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 TEM显示PTX/CRmP胶束呈类球形,粒径约160 nm,分布均匀;DSC和XRD显示PTX几乎全部被CPmP胶束包载入其内核中。PTX/CRmP胶束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含0.8 mol·L-1水杨酸钠)中24 h内累积释放率为92.2%,药物释放速率显著慢于Taxol®。药动学研究表明,与Taxol®组相比,PTX/CRmP胶束中药物的分布和消除较慢,药-时曲线下面积显著增加,CRmP胶束能延长PTX半衰期及其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结论 CRmP偶联物物理包载PTX于内核中所得的PTX/CRmP胶束,粒径小,在体外模拟血液pH环境中缓释,PTX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载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修饰的大黄酸偶联物胶束的细胞摄取及活体成像情况。方法 将环境响应型荧光探针P4/P2与药物PTX共载于mPEG-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CRmP)偶联物胶束中,制备(P4+PTX)/CRmP胶束。以MCF-7细胞为细胞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该胶束被MCF-7细胞摄取的情况;以H22皮下移植瘤小鼠为模型,在体和离体成像分析该胶束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P4+PTX)/CRmP胶束以完整的胶束形式被MCF-7细胞内吞摄入,分布于细胞质。(P2+PTX)/CRmP胶束在荷瘤小鼠的肝脏和肿瘤部位较多聚集,并于实验时间内在肿瘤部位不断累积。结论 该胶束以完整的胶束形式被肿瘤细胞摄取,在体内有一定的肝靶向性和肿瘤靶向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喜炎平注射液对实验动物支气管炎和咳嗽的影响,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 (1)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5 mg·kg-1)和低、中、高剂量喜炎平注射液(50、100和200 mg·kg-1)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脂多糖所致小鼠支气管炎模型,随后静脉注射给予对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静脉注射给予等量0.9%NaCl,连续给药3 d,每天1次。收集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其中炎细胞数量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并进行肺组织样本的病理学变化考察。(2)建立枸橼酸所致豚鼠咳嗽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喜炎平注射液低、中、高剂量(25、50和100 mg·kg-1)组和磷酸可待因组(10 mg·kg-1),随后静脉注射或灌胃给予对应药物,模型组静脉注射给予等量0.9%NaCl,连续给药5 d,每天1次;测定豚鼠咳嗽潜伏期和咳嗽次数。结果 正常组、模型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组和低、中、高剂量喜炎平注射液组小鼠...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常用中药注射剂参麦、血必净和参附注射液与临床常用溶媒调配后成品输液的稳定性,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用技术要求,将参麦、血必净和参附注射液与不同溶媒调配成临床常用浓度的成品输液,分别于0,2,4,6,8,12,24 h时间点取样,考察其成品输液的pH值、渗透压和不溶性微粒数。结果:(1)pH:在0~24 h内,参麦、血必净、参附注射液与不同溶媒调配后成品输液的pH范围在4.03~8.98,接近人体pH(5~8),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成品输液pH变化差值均<1.0。(2)渗透压:在0~24 h内,参麦、血必净、参附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0.9%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0.9%NS)和5%葡萄糖注射液(5%glucose injection, 5%GS)调配后成品输液的渗透压范围在278~311 mOsmol·kg-1,接近人体血浆渗透压(280~310 mOsmol·kg-1),且随着时间的...  相似文献   

5.
M701为抗分化簇3/表面上皮细胞黏附因子(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CD3/EpCAM)的双特异性抗体,拟用于治疗癌细胞腹腔转移引起的恶性腹水。本研究应用群体模型方法,构建M701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中的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s,PK/PD)模型,定量描述和预测M701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中的抗肿瘤作用。基于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单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构建PK模型。基于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32只)在33天的肿瘤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构建对照组及给药组结肠癌小鼠的肿瘤生长模型。所有动物实验均严格遵守武汉友芝友公司动物实验福利规定。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effect modeling,NONMEM)构建M701药动学和肿瘤生长模型,并且进行模型验证评价。基于PK/PD模型,仿真不同给药方案下M701对肿瘤体积生长的抑制效果。选择二室模型描述M701静脉给药后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体内的PK特征。使用Simeoni串联转移隔室模型描述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中M701药物浓度与肿瘤生长抑制之间的关系。肿瘤生长模型预测参数包括肿瘤生长特征参数λ0(0.212 d-1)、λ1(0.0447 cm3·d-1)、药物效应参数k2(0.0715 mL·ng-1·d-1)及肿瘤凋亡动力学参数k1(2×10-5d-1)。可视化预测检测(visual predictive check,VPC)结果显示,PK模型及肿瘤生长模型的预测结果均能很好地拟合观测数据。PK/PD模型仿真结果显示,每6日静脉注射0.5 mg·kg-1及每3日静脉注射0.25 mg·kg-1可有效抑制小鼠肿瘤体积生长。本研究成功构建了M701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中的PK/PD模型,定量研究了M701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的抗肿瘤效果,为新化合物M701的进一步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与临床上常用的2种输液配伍后对其溶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孵育1,3,6 h时,葛根素不同浓度、不同输液配伍时的溶血率;测定溶液pH值、渗透压值,明确pH、渗透压、Na+、Cl-和葡萄糖分子在溶血中的作用。结果:葛根素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时,相同孵育时间、相同浓度的溶血率存在显著差异,组间pH值存在显著变化,而渗透压无显著变化,Na+、Cl-、葡萄糖分子能显著影响溶血率变化。结论:葛根素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后的溶血存在显著差异,pH值、渗透压不是引起溶血差异的因素;葛根素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输液配伍时,红细胞对溶质成分Na+、Cl-、葡萄糖分子的膜通透性不同可能是引起溶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康艾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评价系统。方法:利用小鼠、大鼠、豚鼠、实验兔对康艾注射液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进行小鼠异常毒性检查试验。结果:从不同的动物可以较多地发现康艾注射液的急性毒性指征和毒性强度与剂量的关系。动物表现为俯卧、站立不稳、四肢强直、排尿、死亡等,小鼠LD50为19.69 ml·kg-1BW,约为人体最大给药剂量(1 ml·kg-1BW)的20倍。可以用人体最大给药剂量的5倍剂量(5.0 ml·kg-1 BW)进行小鼠异常毒性的评价。结论: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发现和掌握康艾注射液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不同成瘾性物质(甲基苯丙胺、可卡因和吗啡)引起的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及其投射脑区伏隔核内多巴胺递质的实时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携带多巴胺神经递质荧光探针和携带酪氨酸羟化酶钙启动子钙指示剂蛋白病毒分别注射在小鼠伏隔核和腹侧被盖区,每个脑区各28只。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甲基苯丙胺(1 mg·kg-1,ip)组、可卡因(10 mg·kg-1,ip)组和吗啡(10 mg·kg-1,sc)组,给药后,立即采用光纤记录系统监测2 h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时动力学变化,包括多巴胺神经递质荧光变化曲线下面积(AUC),曲线极值及达极值的潜伏时间,多巴胺能神经元钙离子信号变化AUC,曲线最高值或最低值及达极值的潜伏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结果 ip给予甲基苯丙胺(1 mg·kg-1)和可卡因(10 mg·kg-1)均会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Ca2+信号快速而持续地下降,而sc给予吗啡(10 mg·kg-1)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Ca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以静脉注射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及95%置信限;并将26只Beagle犬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和2、13、80mg·kg-1·d-1注射用银杏内酯B。连续给药3个月,观察动物一般状况、体质量、体温、心电图、眼科、尿常规、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质量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注射用银杏内酯B单次给药500,425,361,307,261mg·kg-1分别死亡8、4、2、2、2只小鼠,222mg·kg-1未见小鼠死亡;对犬静脉滴注给药3个月,给药末,高剂量组全部犬肾脏,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空泡变性,4例肺脏边缘肺泡腔及肺泡膈内散在有巨噬细胞增生。恢复期无此变化。其他各项指标未见显著毒性反应。结论:小鼠静脉注射银杏内酯B的LD50(95%置信限)为424mg·kg-1(371~552mg·kg-1);对犬静脉滴注3个月,13mg·kg-1·d-1为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80mg·kg-1·d-1引起肺脏和肾脏的可逆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苏林洁  邹楠  赫翠  陈卫军  秦冬梅  蔡钢 《医药导报》2023,(10):1429-1436
目的 探讨新疆毛菊苣乙酸乙酯萃取物(CEE)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方法 95%乙醇浸提得毛菊苣根部提取物;使用乙酸乙酯萃取得CEE;取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CEE小剂量组(150 g·kg-1)、CEE中剂量组(300 g·kg-1)、CEE大剂量组(600 g·kg-1)和二甲双胍组(300 mg·kg-1);正常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其余各组腹腔注射四氧嘧啶200 mg·kg-1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以5 d为间隔测定血糖值;实验期末对小鼠进行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INS)、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小鼠造模成功率为88.57%,死亡率为11.43%。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体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四氧嘧啶对小鼠体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药物干预后,CEE对糖尿病小鼠体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status epilepticus,SE)建立的优化给药策略。方法 9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4只,分别采用常规(一次量给药)或改良方法腹腔注射匹鲁卡品。改良方法为先给予150或200 mg·kg-1匹鲁卡品,30 min内若未发作,则继续给予1~2次30~100 mg·kg-1匹鲁卡品(给药时间间隔为30 min)。动物行为学结合海马脑电图用于评价SE成功诱导及动物猝死情况。结果 常规方法:200 mg·kg-1组(即一次量给予200 mg·kg-1匹鲁卡品)造模成功4例,5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50 mg·kg-1组造模成功3例,死亡11例;300 mg·kg-1组动物全部死亡。改良方法:(150+50)mg·kg-1改良组(先给予150 mg·kg-1匹鲁卡品,若未发作则追加50 mg·kg-1匹鲁卡品1~2次)造模成功6例,2例未SE发作,死亡6例;(150+10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7例,死亡7例;(200+3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6例,3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00+5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9例,死亡5例。结论 常规一次量方法诱导小鼠SE模型时匹鲁卡品有效剂量较难控制,经改良后(200+50)mg·kg-1的改良方法可能是小鼠匹鲁卡品SE模型建立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单用不同剂量STZ(180 mg·kg-1单次给药和275 mg·kg-1均分5次,每次55 mg·kg-1,连续5 d)或4周高脂饮食联合不同剂量STZ(50 mg·kg-1单次给药;100 mg·kg-1单次给药;150 mg·kg-1单次给药;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间隔72 h),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体质量、日饮水量及日进食量,比较各组造模成功率及稳定性。结果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得到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其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较长且稳定。结论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是较为理想的1型糖尿病模型;4周高脂饮食联合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或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均是较为理想的2型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5-对氟苄氧基杨梅醇(myricanol 5-fluorobenzyloxy ether,5FEM)对人肺腺癌A549-Homo BIRC5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构建A549-Homo BIRC5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溶剂(聚乙二醇400,2.5 mL·kg-1)组和5FEM低、中、高剂量(20,40,80 mg·kg-1)组,每组8只。各组每日腹腔注射给药,连续5周,每周测量移植瘤体积用于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实验结束后处死裸鼠,剥离瘤体并称重。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RT-qPCR测定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9、PARP、Bax、Bcl-2和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瘤组织中Caspase-9、Survivin和PARP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中Survivin、Caspase-9、Cleaved caspase-9、PARP和Cleaved PARP蛋白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5FEM(20,40,80 mg·kg-1)能够显著减小移植瘤体积和减轻瘤重,呈一定剂量依赖性。TUNEL染色结果显示5FEM干预后肿瘤细胞凋亡较模型组明显增多。RT-qPCR结果显示,5FEM(20,40,80 mg·kg-1)可以诱导瘤组织中Caspase-9和Bax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并诱导Bcl-2、PARP和Survivin的mRNA表达降低。ELISA结果显示,5FEM(40,80 mg·kg-1)可以显著增加瘤组织中Caspase-9蛋白表达量,并显著降低瘤组织中PARP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FEM(80 mg·kg-1)处理后瘤组织中Caspase-9、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PARP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而PARP和Survivin蛋白表达被不同程度抑制。结论 5FEM可下调Survivin表达,促进Caspase-9和PARP活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肺腺癌A549-Homo BIRC5裸鼠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14.
聚乙二醇-达沙替尼结合物的合成及初步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合成2种聚乙二醇-达沙替尼结合物(JK120303JK120304),并评价结合物JK120303JK120304在K562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皮下瘤模型中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将达沙替尼用缬氨酸衍生后分别和mPEG-二肽酸和4arm-PEG-乙酸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达沙替尼结合物,于NOD/SCID小鼠右侧背部皮下接种K562细胞,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异种移植动物皮下模型,根据相对肿瘤增殖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合成得到2个聚乙二醇-达沙替尼结合物。结合物JK120303(2.5 mg·kg-1和5 mg·kg-1)的药效优于达沙替尼(5 mg·kg-1),结合物JK120304(2.5 mg·kg-1和5 mg·kg-1)的药效与达沙替尼(5 mg·kg-1)相当。结论 聚乙二醇-达沙替尼结合物JK120303药效优于达沙替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丹酚酸B镁(salvianolic acid B,Sal-B)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再灌注低剂量组(Sal-B20 mg·kg-1组)、再灌注高剂量组(Sal-B 60 mg·kg-1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其余3组结扎左室缘支90 min,切断结扎线120 min,建立MI/R模型。各组分别于结扎左心室缘支前5 min、结扎后90 min、再灌注120 min时取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并评估缺血范围、无复流范围及梗死区心肌范围。结果 结扎90 min后,MI/R组、Sal-B 20 mg·kg-1组和Sal-B 60 mg·kg-1组3组之间CK-MB、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120 min后,Sal-B 60 mg·kg-1组的血清CK-MB、cTnI水平显著低于MI/R组、Sal-B 20 mg·k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缺血范围基本一致。与MI/R组、Sal-B 20 mg·kg-1组比,Sal-B 60 mg·kg-1组可以显著减少无复流面积(P<0.05)和梗死面积(P<0.05),MI/R组和Sal-B 20 mg·kg-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l-B 60 mg·kg-1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细胞结构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长期高热量饮食(high-calorie diet,HCD)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50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HCD组、HCD+25mg/kg RES组(低剂量组)、HCD+50 mg /kg RES组(中剂量组)和HCD+100 mg /kg RES组(高剂量组)。6个月后,检测小鼠基本生理指标,并利用Morris水迷宫和条件恐惧实验检测认知水平,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海马BDNF、Trk B、SYP和PSD95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与HCD组比较,RES干预使小鼠体质量、肥胖指数和脂肪指数均明显降低,空腹血糖、胰岛素和HOMA-IR明显降低,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明显提高,海马组织BDNF、Trk B、SYP和PSD95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以高剂量组更显著。结论 RES可通过上调海马BDNF、Trk B、SYP和PSD95 基因和蛋白表达改善HC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神经系统作用的一般药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小鼠自主活动实验、小鼠协调运动实验、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实验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250.0,50.0,10.0 mg·kg-1 ATRA组,各组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ATRA,给药体积为0.02 mL·g-1。小鼠自主活动实验,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6,120,180 min小鼠在5 min内的活动次数。小鼠协调运动试验,测定给药后120 min小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试验,给药后120 min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观察睡眠小鼠的例数。结果 ATRA 250.0 mg·kg-1作用120 min后,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减少,给予50.0,10.0 mg·kg-1 ATRA 120,180 min后均可见小鼠自主活动减少的趋势;而250.0,50.0及10.0 mg·kg-1 ATRA对小鼠的协调运动均无明显影响,与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结论 ATRA能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对协调运动无明显影响,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大鼠及小鼠 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并汇总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2015—2022年开展的基于免疫磁珠检测法的大鼠及小鼠 Pig-a 基因突变试验背景数据。方法 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和 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雄性 C57BL/6J 小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7 d;雄性 SD 大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14 d;大鼠间隔24 h ig 超纯水,连续 3 d。阳性对照为已知致细菌突变化合物,包括 N-乙基-N-亚硝基脲(ENU,10、40 mg·kg-1)、盐酸丙卡巴肼(PCZ,60、150 mg·kg-1)、乌拉坦(EC,300、800 mg·kg-1)、N- 亚硝基二甲胺(NDMA ,1.5 mg·kg-1)、N- 亚硝基二乙胺(NDEA,15 mg·kg-1)。小鼠间隔 24 h ig ENU 40 mg·kg-1,连续 3 d;间隔 24 h ig NDMA 1.5 mg·kg-1、NDEA 15 mg·kg-1,连续 7 d。大鼠间隔 24 h ig PCZ 150 mg·kg-1、EC 800 mg·kg-1、ENU 40 mg·kg-1,连续 3 d ;间隔 24 h ig PCZ 60 mg·kg-1、EC300 mg·kg-1、ENU 10 mg·kg-1,连续28 d。分别于给予受试物前,首次给予后14、28 d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红细胞表面 CD59蛋白的结合情况,结合免疫磁性计数微球技术计算网织红细胞(RETs)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RET)(作为外周血毒性考察指标)、总红细胞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BCCD59-,即突变的总红细胞)发生率和RETs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ETCD59-,即突变的 RETs)发生率。结果 各试验%RET数值均无大幅增加。SD大鼠和 C57BL/6J 小鼠的阴性对照组RBCCD59-和 RETCD59-突变率均低于 5×10-6,小鼠的背景值相对不稳定。连续 3 d ig给予小鼠 40 mg·kg-1的 ENU,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5),给药后4周进一步增加(P<0.01、0.001);给予小鼠NDMA后2、4周,RBCCD59-发生率略有增加,但仍在阴性背景范围内,但RETCD59-发生率在给药后第2周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4周则大幅回落;给予小鼠NDEA后2周,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均有所增加(P<0.05、0.001),给药后第 4 周则有所降低。连续3 d ig给予大鼠40 mg·kg-1 ENU,或连续28 d ig给予大鼠10 mg·kg-1 ENU,RBCCD59-、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第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 4 周进一步增加(P<0.001);连续 3、28 d ig 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 PCZ 或 EC 后,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 ENU类似,但 EC诱发的突变细胞率低于 ENU和 PCZ。结论 体内 Pig-a基因突变试验可在首次给药后4周内有效检出致细菌突变化合物ENU、PCZ、EC、NDMA、NDEA的致突变性。提供了大鼠和小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背景值范围,为标准化试验方法的建立和研究结果的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