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方法:运用益气健脾消积,养胃生津,健脾燥湿等方法,治疗小儿疳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调理脾胃治疗小儿消化道疾病,见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中医对小儿厌食的治疗张淑香,任丽波对小儿厌食,可用中药调理脾胃治疗。具体有甘温益气、甘淡养脾、益胃养阴三种治法。甘温益气法:适用于脾气不振,健运乏力的患儿,主要表现为厌食,强食后腹胀、欲呕,大便溏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可用四君子汤合曲麦枳术丸加减:...  相似文献   

3.
小儿疳积,是儿科临床常见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之一,多数由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或多种慢性疾病影响所致,表现全身虚弱羸疲、面黄、皮肤干燥、发枯等证候。我院自一九九三年以来,仿遵古今之法,采用健脾、理气、运脾、消食、益气、和中的法则,自拟“健脾消食散《冲剂》”...  相似文献   

4.
健脾法和利湿法虽然为治疗泄泻常用的治法,但是有些证型更适合用其他的治法。以下通过研究清代医家何梦瑶辨治泄泻的用药规律,浅析积泻、寒泻、肾泻、脾泻、食泻等证型对健脾法或利湿法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5.
<正>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防治中,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调理脾胃的方法很多,本文介绍健脾、运脾、消积、燥湿、温中等几种方法在儿科临床上的运用。一、痰湿咳嗽杨某,男,3岁半。咳嗽多痰,痰白而稀,纳呆少食,苔白腻,脉濡数。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证属痰湿内蕴,肺气不宣。拟健脾燥湿,理气化痰。陈皮、半夏各6克,太子参、白术、茯苓、紫苑、款冬花各8克,莱菔子10克。服3帖后,咳嗽渐去,继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益气。 [按] 痰湿咳嗽,多为脾胃虚弱,复受  相似文献   

6.
咳嗽一证,临床分外感和内伤进行辨证论治。无论外感新咳,或内伤久咳,当明新久虚实,才能随证立法遣方用药。 阴虚挟湿咳嗽,由于久咳伤及肺阴,兼之脾虚痰湿不运所致,证见咳嗽、痰多,食欲减退,食后腹胀,胃脘满闷不舒,倦怠无力,口干鼻燥,唇裂、脉细数,舌质红、苔腻等证。  相似文献   

7.
小儿患病不外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且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只要平时注意调理,慎风寒,节饮食,对症下药,小儿疾病会迅速治愈的。现介绍几种常用中成药,供患儿家长参考,以便对症选用。 1.化积散:功能消食健脾、和胃化积。主治营养不良或失调导致的疳积、面黄肌瘦、消化不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则 ,笔者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儿科同型异病 ,灵活辨治 ,收效满意 ,兹录验案数例。1 病例介绍1 .1 小儿腹泻 应某 ,女 ,1 0个月 ,1 996年5月 1日初诊。患儿不思乳食 ,肠鸣腹胀 ,大便日 6~ 7次 ,泄下乳食不化 ,泻前哭闹不安 ,夜寐不宁 ,曾呕吐一次 ,吐出胃中不消化之乳食 ,舌苔薄腻 ,指纹淡紫 ,证属内伤乳食型泄泻 ,治拟消食化积 ,和中健脾。处方 :焦山楂1 0 g、茯苓、神曲、白扁豆、炒谷麦芽各 6 g、白术、陈皮各 5 g、川朴 3g、煨木香 2 g,4剂而愈。1 .2 贫血 王某 ,男 ,9个月 ,1 996年 2月2 0日初诊。患儿…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红河州制药厂研制的健脾口服液和参苓白术散治疗228例脾胃虚弱证,对健脾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健脾口服液在治疗食欲不振、厌食、食后腹胀、精神不振、肢体倦怠、大便不调、面色不华等方面,疗效高于参苓白术散,一个部程能使体重增加0.5kg。  相似文献   

10.
路志正教授认为便秘虽出自肠道,但根在脾胃。治疗便秘重点在于调理脾胃升降,把握运、降、润、通几个方面,坚持运中有降,降中有通,通中有润的原则。临床采用健脾和胃、健脾祛湿、健脾益气养血、温中健脾、芳化湿浊、疏肝健脾等治法,总以调理脾胃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脾虚为不荣则痛的关键,脾虚不能运化则生滞,寒滞、湿滞、食滞最为常见。滞则损伤脾胃使脾胃更虚。肝失疏泄是导致不通则痛的重要病因。此外气机为脏腑功能协调的关键,升降相因才能使脾运胃和。治疗上以健脾、运脾、醒脾为主,同时重视疏肝理气、降肺胃之气等治疗大法。根据脾胃发病特点临证常用鸡内金、白术、山药、砂仁等药物。脾虚较甚者以九味资生丸加减;肝乘胃而胃脘痛者,常用生麦芽、川楝子、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胃脘疼痛者,常用逍遥散或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加减;气机不畅者,常用下气汤为基础方降肺胃之气,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为基础以升肝气。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云南省名中医苏涟教授以健脾助运,抑木养肝为治疗原则,运用兰花参数君药治疗小儿疳 证脾虚肝旺型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脾胃居中为五脏六腑之枢,脾胃与口、经脉相连,功能相属,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心、肺、肝有关。路志正教授治疗口疮以调理脾胃为主,多用健脾化浊祛湿,通腑导滞,清利湿热,温中散寒法;或与他脏同调,常用调理心脾,肃肺和胃,清肝健脾和胃法。形成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相关脏器兼治的特点,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衰竭从脾论治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肾衰常以脾胃病变为首发见症,后以脾肾两虚贯穿始终,提出湿浊碍脾,胃失和降为尿毒症早期的主要病理证结;脾肾两虚,阳不化气为尿毒症之渐,病之本,治疗早期化浊醒脾,和胃降逆,中晚期则以健脾益肾,强调健脾可斡旋中运,有助疾病的稳定与康复。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紫癜为小儿常见血管炎病变,往往反复发作,甚则累及肾脏,缠绵难愈,临证采用疏风解表、清热凉血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法,清胃凉血、理气止痛法,清热化湿、活血通络法,滋阴清热、凉血化斑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法,健脾温肾、温阳止血法,活血化瘀、行气消斑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法等九法辨治。  相似文献   

16.
小儿乳食不化症又称小儿积滞,属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目前,中西医多采用药物治疗,小儿多不易接受,且常伴有或多或少的毒副作用。笔者通过5a来的临床观察,运用温胃健脾推拿手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健脾散具有健脾益胃、消积化滞功效。临床广泛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所致的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食呆滞、大便稀溏诸症。笔者自2002年7月~2005年10月,以健脾散治疗小儿脾虚食滞型厌食症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眼外伤为临床常见眼病,其发病急,损害重。除常用的外治方法外,祖国医学在内服药物的运用上,颇有独到之处。但经验散在,目前尚未见专文系统总结。笔者在整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已故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的临床经验,试归纳为如下八法,作一初步介绍。 1、疏风散邪法本法为伤后风邪犯目之证而设。常见眼部碜涩、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黑睛成层混浊生翳等证.故用本法,使风邪外散,以免化火酿脓,变生他症. 临床常用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方:川芎、熟地、白芍、当归、藁本、防风、前胡)为基础方。方中用四物汤调理气血,藁本、前胡、防风散邪止痛。自明代以  相似文献   

19.
补肾法在小儿疳证治疗中的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疳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水谷精气充养较差,导致肾精不足,使脾失温煦和濡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食积壅塞,内生湿浊,日久耗伤气血所致。治疗多从健脾和胃、消积理脾、补气养血为治。为探索补肾法在小儿疳证中的治疗作用,我们以自拟“补肾养营汤”加减,治疗小儿疳证49例,并用古方“人参养营汤”加减治疗小儿疳证17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有形体消瘦、精神萎靡、消化功能混乱、纳呆、营养不良等表现,临床诊断符合中医疳证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共49例,其中男27…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痴呆是一组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以痴呆为主要表现,中医对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治法颇多,有补脑益曲,外肾柔肝,补益气血,健中化痰,通络化瘀等法,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笔者认为其中以活血化瘀法甚为重要,自拟化瘀醒脑汤为基本方。药物组成:赤芍10g、川穹10g、当归12g、桃红6g、红花6g、丹参15g、蒲黄10g、石在蒲10g、郁金6g。随证加减:气滞者,证见胸胁胀问,躁扰易怒,苔薄白,脉弦细涩,加柴胡、香附、玫瑰花、青皮;脾气亏虚者,证见神疲气短,纳食减少,加黄民、党参、白术、获本;髓海不足者,证见脑转耳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