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坐骨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二组,实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50只大鼠于T13水平切除左半侧脊髓10mm,再取右侧坐骨神经10mm移植到脊髓缺损处,近端接脊髓,远端接马尾,分别于术后2、4、6、8、12、22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移植处坐骨神经、吻合口远端马尾神经、左后肢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并用摄像机记录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对照组:8只大鼠,于13水平切除左半侧脊髓10mm,不移植坐骨神经,观察脊髓缺损远端马尾神经和左右肢坐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坐骨神经的轴突及髓鞘部分崩解,密度降低,无再生轴突形成。实验组术后4周电镜下偶见移植处坐骨神经髓鞘及轴突形成,术后8周光镜及电镜下可见较多细的有髓神经纤维,22周时接近正常;同时观察到左后肢坐骨神经再生;大鼠后肢功能部分恢复,肌力达3级。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有再生能力,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不同移植方式修复治疗损伤脊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肋间神经不同移植术式对治疗损伤脊髓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经T8、T9平面切除4mm长的半侧脊髓制成脊髓半切伤模型,用6~8条纤细的肋间神经节段按近端白质-远端灰质和近端白质-远端白质两种桥接术式填充缺损处,对照组用明胶海绵填充脊髓半切残腔。饲养4~6周,观察其后肢活动功能、斜板试验及运动功能,光镜下观察植入区的组纵结构。结果:两种术式受试鼠的后肢功能部分恢复,镜下见移植组织存活、充填于缺损处,部分与脊髓组织融合。组织、功能的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两种术式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自体肋间神经的植入对损伤脊髓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同的桥接术式之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去除外膜的外周神经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大鼠脊髓损伤经显微外科技术处理的自体外周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后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12周后,将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仅显露脊髓损伤段,不作神经移植。分三个时相点(1、2、3个月)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并观察损伤移植处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损伤移植处脊髓的形态学明显好转;损伤移植处上段脊髓中,移植1个月组有HRP阳性标记物,以后逐渐增多;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经显微外科技术预处理外周神经组织移植后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低温保存嗅神经鞘细胞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低温保存(-120℃)的嗅神经鞘细胞(OECs)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分离培养的SD大鼠OECs冻存2周,复温后移植于12只成年SD大鼠T 10水平SCI模型的脊髓两断端,另12只对照组SD大鼠只注入DMEM。分别于移植后6、12周行下肢功能评价、MEP检测、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存活率均为75%。移植后6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下肢瘫痪,下肢记录不到MEP。组织学检查(每组各2只)见实验组OECs与宿主融合良好,细胞内及细胞周围有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宿主再生轴突经近侧断端长入断端间组织;对照组远、近断端轴突变性,未见再生轴突。移植后12周,实验组2只动物(2/7)下肢出现肌肉收缩,2只(2/7)髋、膝关节能活动,5只记录到MEP;对照组动物(7/7)下肢功能无改善,记录不到MEP。组织学检查见实验组OECs明显减少,部分再生轴突穿过损伤区组织抵达脊髓远侧断端;对照组瘢痕形成,无轴突再生。结论低温保存的OECs移植后可在脊髓中存活,并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病理机制。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后,将大鼠分为2组,各20只。神经移植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4、12周,在光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周围神经再生情况,并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进行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分3个时点(1、2、3个月)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脊髓变性,可见瘢痕和空洞,移植组术后12周,损伤区脊髓与周围神经融合良好,可见再生轴突,跨越损伤段脊髓,周围神经无变性。12周时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结果提示:神经移植组优于对照组.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后,存活良好并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a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与大鼠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联合移植应用于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健康成年8周龄Wistar雌性大鼠40只,体重(200±30)g.利用Impactor Model Ⅱ型打击器制成T10脊髓损伤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DMEM实验对照组、HCMNCs移植组、SCs移植组、HCMNCs+SCs联合移植组.用HE染色、顺行示踪染色及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处轴突再生情况,对各组实验动物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及脚印分析实验,综合评估脊髓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HCMNCs+SCs联合移植治疗能够明显促进神经再生,改善功能,减少空洞形成.BBB评分和脚印分析实验显示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神经轴突再生情况与功能学检查的结果 相吻合.结论 以分泌各种神经营养因子为特点的SCs为平台,联合移植后诱导HCMNCs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可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用5溴-2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hNSC,并将其移植到14只T10半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另外14只T10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损伤脊髓内注射DMEM/F12培养液),用BrdU的FIT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徙,用NF-200、GFAP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BBB评分评定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获得了大量的hNSC;(2)用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检测到移植的hNSC能在体内长时间存活(达2个月)并向远处迁徙,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3)检测到实验组大鼠BBB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在SCI后第10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BBB得分最大差距达到2.1分。结论 hNSC移植能促进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它是SCI移植治疗较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8.
应用预先作了大网膜脊髓移植的实验组狗和未作大网膜移植的对照组狗各7只,分别阻断其脊髓局部血供,观察两组的运动功能改变、组织学改变及磁性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结果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显示预先作大网膜移植对脊髓的急性缺血性损害有保护作用。作者认为:用磁性刺激技术获取MEP作神经生理学检查,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状况,亦不会对神经组织产生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32只),1周后分别将DMEM、BMSCs、NGF和BMSCs NGF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即制成四组(每组8只),移植1、2个月后分别采用神经核蛋白(NeuN)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和神经丝蛋白(NF)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BBB运动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1、2个月后,部分移植细胞呈NeuN和GFAP阳性,同时实验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BB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BMSCs NGF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BMSCs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MSCs和NGF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sTNFR)腺病毒感染的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先包装和扩增含GDNF和sTNFR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然后用该腺病毒感染人神经干细胞,再将这些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局部。实验动物与分组:雄性sD大鼠,A组:hGDNF和sTNFR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组:空病毒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c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D组:只横断脊髓,不作移植;E组:对照组,只咬除棘突和椎板,不横断脊髓,不做其他处理;F组:不作任何处理。免疫组化检测外源基因的局部表达,最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和BBB功能评分。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局部有外源基因表达,A组BBB功能评分优于C组,但组织学结果未见明显优势;这两组BBB评分显著优于阴性对照组,组织形态也有明显改善。结论腺病毒介导的GDNF和sTNFR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是一种较好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