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伟健 《腹部外科》2002,15(4):232-233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测定CEA检测Dukes'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以CEA为目标抗原的免疫组化技术来检测42例Dukes'B期大肠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并分析其对术后3年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结果在42例(330枚淋巴结)中;共有10例(16枚淋巴结)为微转移阳性,阳性率23.81%(10/42);微转移阳性组的3年肿瘤复发转移率为40%(4/10),明显高于阴性组的9.4%(3/32)(P=0.032).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测定CEA可以检测到Dukes'B期大肠癌淋巴结的微转移;微转移阳性者肿瘤容易复发转移;预后不良,应加强术后辅助治疗和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直肠癌淋巴结CK20、CK19、CEA诊断微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探讨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K20、CK19、CEA为指标,检测3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区域252枚淋巴结的微转移,对照组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标本15例。结果:常规HE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94%,CK19、CK20、CEA阳性率分别为20.63%、23.02%、17.46%,均高于HE检测结果(P〈0.01)。三种抗体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19枚对照组淋巴结CK19阳性率47.37%,CEA阳性率10.53%.CK20表达阴性。CK20、CK19、CEA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与3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测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有必要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微转移,CK20是首先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预警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方法对56例乳腺癌行亚甲蓝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标本常规行HE染色、免疫组化病理检查. 结果 SLN成功检出52例(52/56,92.8%),常规病理检查证实SLN转移22例;SLN无转移,但非SLN发现转移者1例,假阴性率为4.3%(1/23).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29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测发现1例CK-19( )、EMA( ),另1例CK-19( ),CEA( ),而所属非前哨淋巴结无肿瘤转移. 结论乳腺癌亚甲蓝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可以预示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美蓝染色及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直肠系膜及淋巴结染色后淋巴结检出率的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方法对30例直肠癌患者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插管注射美蓝6 ml,使直肠系膜及各组淋巴结染色,统计淋巴结数目,与同期32例常规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数目对比,比较其淋巴结检出率;对美蓝染色组淋巴结行癌胚抗原(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微转移情况。结果美蓝染色组肠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检出数目均明显大于常规根治术组(P均<0.05);美蓝染色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阴性者经CEA免疫组化染色其转移阳性率增加(8.47%),13例Duke's B期患者经淋巴结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需重新确定为Duke'sC期(46.7%)。结论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淋巴结染色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行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其微转移灶,能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使病理分期更准确,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5.
CK19表达及其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19及其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取材于50例结肠癌病人肿瘤组织及癌周淋巴结255枚,同时进行HE染色组织学检查和抗角蛋白19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50例结肠癌组织中CK19表达均为阳性。255枚淋巴结用HE染色检查阳性者56枚(22.0%),皆同时表达CK19阳性;另20枚淋巴结HE染色阴性,而CK19表达阳性。50例中有12例淋巴结中发现微转移,其中6例常规组织学检查属淋巴结转移阴性而免疫组化染色诊断表现为转移阳性。占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21.4%(6/28)。随着肿瘤分期增加,淋巴结CK19表达阳性率亦增加。CK19表达阳性者预后较阴性者为差。结论:CK19免疫组化法是检测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而便捷的方法,而检测结肠癌微转移有助于判断肿瘤进展程度与预后。特别对在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病人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腋淋巴结微小转移灶与nm 23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及其与nm 23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2例淋巴结常规检查阴性且病理报告无癌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832枚及相应癌原发灶用抗上皮细胞膜(EMA)及nm23-H1单克隆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被检病例的 23.0%(12/52),淋巴结的 4.1%(34/832)存在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癌.低分化组(40.0% , 8 /20)及肿瘤大于2.0cm (37.5% , 9/24)组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12.0%, 4/32)及肿瘤小于 2 cm组 (10.7%, 3/28),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 1和P <0.05).51 .9%(27/52)的乳腺癌组织中nm23为阳性表达.淋巴结微小转移癌组nm23阳性表达率(25.0%,3/12)远低于非转移组(60.0%,24/40),差异具显著性(P < 0.05).结论采用单克隆抗体EMA探针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常规病理检查难以确认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淋巴结可以发现微小转移癌灶;乳腺癌转移早期nm23表达即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直肠系膜及淋巴结染色检测淋巴结及其微转移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插管注射美蓝6ml(美蓝染色组),使直肠系膜及各组淋巴结染色以统计淋巴结数目,同时行抗细胞角蛋白20(CK20)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转移情况;并与同期32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常规手检法(常规手检组)检出的淋巴结数目进行对比。结果美蓝染色组肠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检出数目均明显多于常规手检组(P均=0.000)。美蓝染色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阴性者,经CK20免疫组化染色,其转移阳性率增加17.7%;14例DukesB期患者(46.7%)经淋巴结CK20免疫组化染色需重新确定为DukesC期,11例患者(36.7%)出现跳跃淋巴结微转移现象。结论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淋巴结染色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行CK20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其微转移灶,能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使病理分期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DukesC期结直肠肿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实验组18例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22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免疫组化检测常规病理阴性的淋巴结中CEA的表达,计算两种术式淋巴结转移漏诊情况。结果:实验组清扫淋巴结146枚,平均8.11枚,常规病理阳性88枚,阳性率60.27%,常规病理阴性者表达CEA8枚,漏诊率13.79%;对照组清扫淋巴结182枚,平均8.27枚,常规病理阳性112枚,阳性率61.54%,常规病理阴性者表达CEA19枚,漏诊率27.14%。两组淋巴结清扫情况及常规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术式在淋巴结清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手术淋巴结漏诊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说明此术式对结直肠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明显小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0月行根治性切除的16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直径等因素无关(P>0.05);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影响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有关,其中肠壁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微转移发生的因素和微转移的规律,为建立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结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期间行开腹(78例)及腹腔镜(5例)胃癌根治术清扫胰腺被膜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组织细胞病理学、免疫组化及PCR等方法分析选择性清除胰腺被膜的价值。结果:83例胃癌病人的胰腺被膜组织常规病理HE染色均未见癌细胞,而CK20和CEA检测的阳性率为24.1%(20/83)和26.5%(22/83);CK20 mRNA和CEA mRNA阳性率为分别为50.6%(42/83)和38.6%(32/83)。胃癌胰腺被膜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应有选择地清除胰腺被膜。  相似文献   

11.
结肠癌肿瘤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病灶部位、局部浸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为结肠癌外科手术方式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结肠癌患者118例,其中行D2式淋巴廓清术者12例,D3式90例,D4式16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检取。统计N1,N2,N3,N4站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的浸润深度(T)按TNM分期。肠旁淋巴结分为距肿瘤上、下缘0~5cm,5~10cm以及〉10cm^3组。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41.5%。共检取淋巴结1824个,其中有277个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度为15.2%。3组肠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34.7%,20.9%,2.5%和14.1%,1.7%,5.6%;0~5cm组与5~10cm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5~10cm组与〉10cm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3.8%,其中肠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8.0%,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率为19.1%。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2.0%,其中肠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2.0%,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率为38.0%。右半结肠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尤其是向中枢方向的明显高于左半结肠(P〈0.05)。按浸润深度统计T2,T3,T4组的N1,N2,N3,N4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2%,9.1%,4.5%,0%;40.8%,18.4%,8.2%,2.0%;53.8%,28.2%,12.8%,5.1%。结论N1~N4站淋巴结的转移率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结肠癌肠旁淋巴结的转移主要集中在距肿瘤上、下缘5cm以内的肠旁淋巴结,〉10cm的肠旁淋巴结很少转移。右半结肠癌肠旁淋巴结及中枢方向淋巴结的转移率均高于左半结肠癌。随着结肠癌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的增加,其淋巴结的转移率尤其是向中枢方向淋巴结的转移明显增加。结肠癌的手术应以D3术式为基本术式,重点要清扫向中枢方向转移的淋巴结,肠管切除的长度以距肿瘤上、下缘各10cm即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下段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共计661枚淋巴结检测微转移,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 57.1%(32/56)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T3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直肠癌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20例(35.7%)中下段直肠癌患者67枚(10.1%)淋巴结检出微转移,该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5例(75%)VEGF表达阳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7例(47.2%)VEGF表达阳性,(P=0.044).结论 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状况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病理及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之间共249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36例早期胃癌病例,用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CK染色)对497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3.8个淋巴结)标本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发现4个病例共6枚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免疫组化方法发现8个病例(包括HE染色发现的4例)共20枚淋巴结出现转移,并且8例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的病例中2例癌组织位于黏膜层,6例癌组织侵及黏膜下层,提示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并且免疫组化方法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HE染色(4.02%与1.21%;P<0.05).结论 免疫组化(CK染色)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优于常规病理检查.肿瘤侵犯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PTC行功能性颈清扫的术前MSCT结果,并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 38例患者MSCT检查阳性率为84.2%(32/38),且绝大多数淋巴结转移灶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52.6%(20/38),但该区小的转移淋巴结MSCT难以检出,而致6例假阴性。结论 MSCT诊断PTC颈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PTC初次手术建议常规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我院1994年1月至2003年5月间608例胃癌术后病理资料,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并用二值Logistic回归似然比法分析与第7~9组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结果本组608例中,第3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444%,其次为第15组的432%。第7、8、9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2%、248%和207%,3组综合转移率为375%。与第7~9组淋巴结综合转移密切相关的因素有第1~6组淋巴结综合转移情况和肿瘤的浸润程度(P<005)。第7~9组淋巴结有转移时,预测第1~6组淋巴结有转移的准确率为822%,假阳性率为15%;第7~9组淋巴结无转移时,预测第10~16组淋巴结无转移的准确率为593%,假阳性率为127%。结论第7~9组淋巴结有类似前哨淋巴结的作用,术中病理活检有利于指导胃癌术式的选择。胃下部癌第7~9淋巴结有转移时宜常规清扫第15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u ZY  Wan J  Yao Y  Zhao G  Du JL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190-192
目的 分析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侧方淋巴结转移对局部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切除+侧方淋巴结清扫的96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探讨侧方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局部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14.6%(14/96).肿瘤直径≥5 cm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25.0%,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者的7.1%(P<0.05).侵犯肠壁周径1/4、2/4和3/4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3%、6.7%和12.0%,明显低于侵犯肠壁周径4/4者的70.0%(P<0.05).低分化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30.0%,明显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直肠癌的4.5%和9.1%(P<0.05).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8.8%(18/96).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4.3%,明显高于侧方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11.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8.0±6.7)个月,明显短于无侧方淋巴结转移的(80.9±2.1)个月(P<0.05).结论 肿瘤直径、侵犯肠壁周径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胃癌微转移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国内各医院胃癌手术后的 5年生存率为30 %~ 5 0 % ,其中进展期 4 0 % ,早期90 %。患者术后多死于转移或复发 ,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复发或转移涉及到肿瘤本身特征如大小、分期、组织学类型及治疗的情况等。其中胃癌微转移逐渐引起重视。微转移是指常规形态学诊断技术所不能确定的转移 ,但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发展 ,对微转移的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文将对胃癌微转移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一、微转移检测(一 )淋巴结 :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含义是常规病理检查难以发现的、 <2mm的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诊断方法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使用RT-PCR方法来检测45例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277枚区域淋巴结CEA、CK20和MUC2表达情况,三者同时阳性表达定义为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本组45例患者277枚受检淋巴结中,32枚淋巴结(11.6%)CEA、CK20和MUC2均呈阳性表达(微转移),分别来自10例患者(22.2%).经38个月的中位随访后,10例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中6例(6/10)复发,而35例无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中2例(5.7%)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和1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CK20和MUC2的联合检测可用于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微转移和孤立癌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用99mTc-SC和异硫蓝联合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所有SLN和非SLN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78例(97.5%)成功检出SLN,其中76.5%的SLN同位素和染料检查均为阳性.32例(41%)SLN转移阳性,其中13例(40.6%)为微转移.共有14例(43.8%)患者SLN是惟一阳性的淋巴结.SLN预测腋窝状态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9%,100%和98.7%.SLN转移的患者,其SLN之外的转移率明显高于仅有微转移的患者(78.9%vs.23.1%).结论 连续切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是乳腺癌SLN转移诊断的敏感方法.仅有SLN微转移患者的SLN之外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但其预后意义及对手术方案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36例胃癌患者术前静脉血清CEA和CA19-9水平,分析CEA和CA19-9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6例胃癌患者中术后复发转移67例。术前血清CEA阳性率为48.5%(66/136),CA19-9阳性率为43.4%(59/136)。CEA阳性与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有关(P=0.011、P=0.018、P=0.021、P=0.024),CA19-9阳性与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8、P=0.045)。CEA阳性组和CA19-9阳性组术后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0.6%(40/66)和61.0%(36/59),CEA阴性组和CA19-9阴性组术后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8.6%(27/70)和40.3%(31/77),CEA阳性组和CA19-9阳性组术后复发转移率分别明显高于CEA阴性组和CA19-9阴性组(P=0.010、P=0.01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EA阳性组和CA19-9阳性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EA阴性组和CA19-9阴性组(P=0.003、P=0.007)。结论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检测在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术前联合检测血清CEA和CA19-9水平有助于提高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