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铁站车务人员上呼吸系统疾病的环境因素调查;交通协警多环芳烃暴露与健康风险的初步研究;泉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儿童神经行为功能影响初探;沙尘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不同胆固醇水平人群吸烟与冠心病死亡的关系;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主动和被动吸烟均增加年轻人糖耐量异常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儿童神经行为功能影响因素的Answertree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汽车尾气污染以及其他因素对儿童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暴露程度不同地区两所小学的三、四年级的儿童。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问卷调查、儿童个体暴露水平监测以及计算机化神经行为评价系统(NES)测试儿童的神经行为功能,用Answertree软件分析。结果儿童神经行为功能受母亲文化程度、个体碳氧血红蛋白水平、个体SO2暴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或者大专,个体碳氧血红蛋白水平及SO2暴露水平较高的儿童神经行为功能最差,是应给予关注并主要保护的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低浓度机动车尾气暴露对儿童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和道路机动车流量,于2005年5-6月在泉州市某区选择机动车尾气污染程度不同的2所小学作为研究现场.分别对2所小学的机动车尾气相关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选择2所学校共计289名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用计算机化神经行为评价系统中文第3版(NES-C3)进行儿童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 位于机动车尾气污染较严重地区的学校B的校园环境空气中NO2和CO浓度高于位于清洁区的学校A(P<0.05).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有关混杂因素后,学校B的儿童的线条判断、视觉保留、简单视觉运动反应时、连续操作的神经行为能力指数(NAI)均低于学校A的儿童,并且2所小学儿童的连续操作N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低水平机动车尾气暴露可能对儿童的神经行为功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手工化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初步探讨低水平机动车尾气暴露对儿童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和道路机动车流量,在福建省泉州市某区选择机动车尾气污染程度不同的2所小学作为研究现场。以调查学校二、三年级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最后选择在当地居住时间≥3年、测试时健康状况良好的861名儿童进行分析。结果2所学校瑞文测试得分基本相同;学校B划消测试得分低于学校A,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ANOVA显示学校B儿童的数字符号、目标瞄准追踪、符号记入、连接数字测试的得分显著低于学校A(P〈0.001)。在控制其他因素后,位于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地区的学校B儿童的数字符号、目标瞄准追踪、符号记入、连接数字测试的得分比低暴露的学校A的儿童分别低2.9、11.5、5.6和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长期低水平机动车尾气暴露对儿童的神经行为功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描述机动车尾气损害儿童神经行为功能的效应特征。方法在泉州市某区选择机动车尾气污染程度不同的两所小学(A学校位于清洁区,B学校位于机动车尾气污染区),整群抽取282名三年级儿童进行手工化和计算机化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因子分析提取出了3个公因子,分别为眼手协调运动能力因子、视反映速度因子、注意力因子。在控制了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位于污染区学校B儿童的视反映速度因子、注意力因子得分均低于清洁区学校A的儿童(P0.05)。结论机动车尾气暴露可能对儿童的视反映速度、注意力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探讨低水平机动车尾气暴露对儿童日常行为的影响。方法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和机动车流量,于2007年6—7月在北京市不同空气污染水平区域内选择3所全日制小学(A1,A2,A3)作为研究现场,监测空气中NOx、SO2、PM2.5、CO的浓度,以调查学校2~5年级共1821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儿童一般情况问卷和Achenbach儿彰亍为鸯羡凋查,最后选择在当地居住时间≥2年、测试时无不良健康状况的儿童1363人进行分析。结果 3所学校报告有行为问题共141人,行为问题报告率为10.34%,学校A1、A2、A3分别为9.04%,9.77%和1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6,P=0.279);各学校男童的行为问题报告率均高于女童;分项目比较各行为问题因子,发现处于高度污染区学校A3的儿童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性问题、残忍、强迫行为问题因子报告率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高热史、视力情况、儿童饮酒行为、被打骂经历、被动吸烟、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父亲饮酒、是否足月出生、新生儿期患病史、母亲不良妊娠史、母亲孕期接触不利因素、母亲孕期饮酒史等15项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报告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传统因素仍然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报告率的主要因素;此外,长期低水平机动车尾气暴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了解北京市小学4~6年级在校流动儿童尝试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影响尝试吸烟行为形成的多方面因素,确定尝试吸烟行为形成的高危人群;为进一步完善针对北京市小学在校流动儿童控烟的健康教育机制提供依据与指导,对相关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服务支持。方法在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编制自填式问卷;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共6所招收流动儿童为主的小学抽取四、五、六年级户籍为流动人口的小学生共516名,由项目组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514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59.92%的流动儿童来自公立小学、40.08%来自打工子弟小学,平均年龄为(11.48±1.125)岁,其中男生占53.31%,女生占46.69%。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尝试吸烟率为6.61%,平均吸第一口的年龄为8.41岁,被动吸烟情况普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尝试吸烟行为受年龄、性别、家人吸烟情况和学校类型影响显著。结论北京市小学在校流动儿童尝试吸烟行为受年龄、性别、家人吸烟情况和学校类型影响显著,私立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应作为控烟工作重点人群,相应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佛山地区学龄期儿童家庭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其面对暴露时的自我保护行为。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学龄期儿童二手烟暴露及自我保护行为问卷,对广州、佛山两地共385名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2%的小学生曾经尝试过吸烟,且男童显著高于女童(χ2=9.269,P=0.002);46.8%的学龄期儿童与1个或以上的吸烟者同住,且42.6%的吸烟者每天吸烟;学龄期儿童家庭二手烟暴露的来源除了家庭成员,还有客人,其中29.3%学龄期儿童在调查前一个月内曾暴露在客人的二手烟中,42.6%的家人会主动提供香烟给客人;暴露的场所除了家庭室内还有私家车;但90%以上的学龄期儿童不认可吸烟行为,且认为二手烟对自身有害;面对二手烟暴露,98.8%学龄期儿童会采取主动或者被动的自我保护行为,并且其中大部分会尝试劝家人戒烟,而女童更倾向于劝解家人戒烟(χ2=7.161,P= 0.012)。66.7%的吸烟家长被儿童劝解戒烟后会有积极的改变,其中有8.8%学龄期儿童报告吸烟者戒烟了。结论 广州、佛山地区学龄期儿童家庭二手烟暴露情况不容乐观,儿童对被动吸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性别方面需要针对性的指导。控烟工作应注意将儿童与家长结合起来,共同创建无烟家庭。  相似文献   

9.
六个县级地区家庭被动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六个县级地区(四川省绵竹市、西充县;江西省安义县、湖口县;河南省新安县、偃师县)被动吸烟流行水平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为开展县级地区烟草控制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三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18~69岁城乡居民使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数据由专业数据录入公司采用双人独立录入完成.采用构成比、率等指标描述被动吸烟暴露流行水平,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被动吸烟暴露的相关因素.结果 中国县级地区人群家庭被动吸烟暴露率为28.42%,男性和女性家庭被动吸烟率分别为27.38%和28.93%.女性、低年龄段、低文化程度、离异或丧偶者家庭被动吸烟暴露低,城镇和县级居民家庭被动吸烟暴露没有差别,不同地区人群家庭被动吸烟暴露程度不同.吸烟者当着家人面吸烟的比例是87.19%.非吸烟者对来访客人敬烟比例达到42.14%,劝阻吸烟者室外吸烟的力度较小,为46.82%.家庭吸烟限制比例极低,完全禁止吸烟的比例是6.3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将地区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后,对三项控烟政策均赞同的人群家庭被动吸烟率反而较高.结论 三省家庭被动吸烟暴露较严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地域不同家庭被动吸烟暴露情况不同,吸烟者当家人和孩子面吸烟的比例极高,非吸烟者的劝阻力度很小.敬烟现象普遍.家庭吸烟限制极低.对被动吸烟的知识、态度与暴露呈现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中国藏族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暴露与失眠症状的分布特征,探究被动吸烟暴露与失眠症状的关联程度。  方法  基于“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项目2018年5月―2019年8月在拉萨市调查的7 737名藏族居民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和边际结构模型分析被动吸烟暴露与失眠症状的关联,并比较该关联在不同年龄、性别、BMI、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组别之间的差异。  结果  调查人群中被动吸烟暴露率为22.50%,失眠检出率为33.67%。利用倾向性评分均衡潜在混杂因素后,被动吸烟暴露组发生失眠症状的风险为非被动吸烟暴露组的1.24倍(OR=1.24, 95% CI: 1.14~1.34);年龄≥50岁(OR=1.25, 95% CI: 1.01~1.54)、男性(OR=1.60, 95% CI: 1.17~2.18)、超重(OR=1.24, 95% CI: 1.05~1.47)、有过1次负性生活事件(OR=1.46, 95% CI: 1.01~2.10)和中等社会支持(OR=1.46, 95% CI: 1.12~1.92)人群被动吸烟暴露与失眠有显著关联。  结论  在藏族非吸烟人群中被动吸烟暴露是失眠的危险因素,应该采取相关降低被动吸烟暴露的干预措施去促进人群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With the increase of motor vehicles, ambient air pollution related to traffic exhaus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 in China. Because of their fas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ildren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exposure. Many chemicals from traffic exhaust, such as carbon monoxide, nitrogen dioxide, and lead, have been reported to show adverse effects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Several studies in China have suggested that traffic exhaust might affect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of adults who have occupational traffic exhaust exposure. However, few data have been reported on the effects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 in children.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exposure and its effects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This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Quanzhou, China, where two primary schools were chosen based on traffic density and monitoring data of ambient air pollutants. School A was located in a clear area and school B in a polluted area. We monitored NO2 and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 10 μm as indicators for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on the campuses and in classrooms for 2 consecutive days in May 2005. The children from second grade (8–9 years of age) and third grade (9–10 years of age) of the two schools (n = 928) participated i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nual-assisted neurobehavioral testing. We selected 282 third-grade children (school A, 136; school B, 146) to participate in computer-assisted neurobehavioral testing. We conducted the fieldwork between May and June 2005. We used data from 861 participants (school A, 431; school B, 430) with manual neurobehavioral testing and from all participants with computerized testing for data analyses.

Results

Media concentrations of NO2 in school A and school B campus were 7 μg/m3 and 36 μg/m3, respectively (p < 0.05). The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after controlling the potential confounding factors, participants living in the polluted area showed poor performance on all testing; differences in results for six of nine tests (66.7%) achiev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Visual Simple Reaction Time with preferred hand and with nonpreferred hand, Continuous Performance, Digit Symbol, Pursuit Aiming, and Sign Register.

Conclusion

We foun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onic low-level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exposure and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 in exposed children.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raffic exhaust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行为毒理学现场研究中的混杂因素及其控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由于行为指标本身的特点,在行为毒理学现场研究中更易受到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混杂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状态)的效应可能影响神经行为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关于混杂因素的控制问题,应在课题设计阶段予以充分考虑:即选择一合适的对照组;若在现场施实过程中不能满足要求,则必需求助于统计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贵州省黔南州3~6岁苗族和布依族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两民族危险因素和临床资料的差异,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1月-2012年8月共收集689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民族分为苗族组(328名)和布依族组(361名),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检查及神经行为发育评分,并对影响神经行为发育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①两民族智商发育检查结果比较:苗族组328人,正常319人(97.25%),临界5人(1.52%),低下4人(1.22%);布依族组361人,正常358人(99.17%),临界2人(0.55%),低下1人(0.28%),两民族智商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P﹤0.01)。②两民族儿童神经行为发育影响因素比较:苗族组在父母吸烟、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饮酒、喜欢食鱼类食物、毒物接触史等方面与布依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民族儿童智商水平比较:苗族组3岁、4岁及5岁儿童操作智商(PIQ)和全量表智商(FIQ)与布依族组同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苗族组6岁儿童PIQ和FIQ分别与布依族组6岁儿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民族儿童神经行为发育得分比较:苗族组3岁和4岁神经行为发育总分、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分别与布依族组同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黔南州苗族与布依族3~6岁儿童神经行为发育有一定的差别,其影响因素为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吸烟、父母饮酒、喜欢食鱼类食物、毒物接触史等与神经行为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合肥市初三学生肺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合肥市初三学生肺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发放问卷调查表,同时测定肺功能,并对肺功能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合肥市初三学生肺功能总体发育正常,肺功能影响因素主要有身高、体重和年龄。另外,学习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所致心理应激、缺乏体育锻炼以及被动吸烟也是影响肺功能的因素。结论 合肥市初三学生肺功能总体发育情况正常。除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学习压力过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应激等是影响肺功能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异常出生体重不仅会影响新生儿的体格生长,还会对婴儿期、儿童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的神经行为发育产生影响。本文从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两方面就异常出生体重对儿童青少年神经行为发育影响的人群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低出生体重儿比正常出生体重儿在儿童青少年期更易发生脑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认知障碍和学习能力低下等问题。巨大儿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功能、情绪行为发育异常的发生风险,但巨大儿与儿童青少年的智商/认知功能和学业成绩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尚不一致。要明确异常出生体重对儿童青少年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程度,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电焊作业对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电焊工神经行为功能损伤的特点。方法:对125名电焊工和50名对照组人员进行问卷和应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NCTB)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检测。结果:电焊工的神经行为功能总体上差于对照组,疲劳-惰性等7项指标得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而错误打点、总打点数高于对照组。但没发现剂量-效应关系。回归分析显示,愤怒-敌意、最慢反应时与累积接触水平间有显著性负相关。结论:电焊作业可引起电焊工的神经行为功能损害;电焊工可能对低剂量职业接触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吸烟量等。  相似文献   

17.
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的发育、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空气污染物暴露会对人群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该文综述了空气污染的概念与分类、空气污染物暴露对人群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影响的可能机制及相关研究,为深入探讨空气污染对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公众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物因素和飘尘对封闭建筑物人群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生物因素和飘尘对封闭建筑物内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1997年和1998年冬季,在竣工10年以内的27幢办公楼中进行包括细菌总数,霉菌总数,飘尘总量和人均面积的检测,并据此分层,将27幢办公楼及楼内的84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相应分成3组,分别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趋势分析,以搞清这些因素的作用。结果;非习惯手的视简单反应时随着细菌总数的增加呈逐渐延长的趋势。视觉保留测试的正确数随着人均面积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细菌和人均面积会影响封闭建筑物内人的神经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