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京地区2株人偏肺病毒的P和M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进一步了解北京地区人偏肺病毒(hMPV)编码基因的特征。方法从分属于hMPV的两个不同基因进化簇(即基因型)的2份临床标本BJ1816和BJ1887中扩增P和M全基因,克隆至pBS-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的hMPV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经扩增BJ1816和BJ1887的P基因全长为885个核苷酸,编码294个氨基酸;M基因全长765个核苷酸,编码254个氨基酸。BJ1816和BJ1887的P和M蛋白基因与同一基因簇内的hMPV有相当高的氨基酸同源性(91.9%-100%)。BJ1816和BJ1887间P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5.8%,而M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6.9%。结论BJ1816和BJ1887的P和M蛋白基因特征与其他国外文献中所报道的hMPV相似,不同型的hMPV的P基因之间比M基因显示了更强的基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了解北京地区人偏肺病毒(hMPV)编码基因的特征。方法在原先工作的基础上,从分属于hMPV的两个不同基因进化簇(即基因型)的两份临床标本BJ1816和BJ1887中扩增F蛋白全基因,克隆至pBS-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hMPV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BJ1816和BJ1887的F基因全长均为1620个核苷酸,编码539个氨基酸。BJ1816和BJ1887F蛋白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3.8%和94.4%,与同一基因簇内的hMPV有相当高的氨基酸同源性(98.3%~99.6%)。BJ1816和BJ1887的F蛋白是典型的I型糖蛋白,具有与迄今已发现的hMPV相同的裂解位点(RQSR)。BJ1816和BJ1887之间F2亚单位的氨基酸同源性高于F1亚单位的同源性(96.9%vs93.8%);除位于羧基末端的跨膜区和胞质尾区外,F1亚单位的其余部分较保守(95.4%);糖基化位点保守。种系进化分析显示BJ1816和BJ1887属于不同的进化簇。结论F蛋白的序列分析进一步证明BJ1816和BJ1887分属于不同的基因型,其F蛋白的基因特征与其他国外文献中所报道的hMPV相似,是病毒的膜表面糖蛋白,提示其在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新近报道的人Boca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主要结构蛋白编码区基因的特征。方法选择已经过初步研究证明为HBoV NP1基因检测为阳性的2份临床标本BJ3064、BJ3722。应用针对HBoV VP1蛋白编码区基因的PCR引物进行扩增,对所获得的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将所测到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从标本BJ3064及BJ3722中扩增得到HBoV VP1蛋白编码区全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2016bp,编码671个氨基酸。VP2蛋白是在不改变开放性读码框架(ORF)的情况下,由VP1蛋白编码区内起始合成,并与VP1终止于同一终止密码子,长度为1629bp,编码542个氨基酸。与HBoV原型株ST1、ST2株相比较,BJ3064、BJ3722的VP1及VP2蛋白无论是核苷酸水平还是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均超过98%,但与同属细小病毒的BPV及MVC相应位置的序列相比较,同源性较低,其中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低于60%,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低于50%。VP1及VP2蛋白的编码区基因进化分析显示。BJ3064、BJ3722与ST2之间进化关系较ST1更密切。在BJ3064、BJ3722的VP1蛋白中,也存在类似于MVC的保守性磷酸酯酶A2特异性位点的活性基序(HDXXY)及Ca^2+结合位点。结论已得到HBoV的结构蛋白VP1和VP2的全基因,将为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该病毒的病原作用、地位及其在各年龄组人群中的血清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北京新发现的人偏肺病毒N蛋白编码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 了解新近从北京地区发现的人类偏肺病毒 (humanmetapneumovirus ,HMPV)N蛋白编码基因的特征。方法 从经RT PCR检测HMPV阳性的临床鼻咽洗液标本中进行HMPVN蛋白全基因扩增、克隆至pUCm 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 ,与GenBank中的多株HMPVN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进化树分析。结果 经扩增并测序 ,标本BJ1816和BJ1887N蛋白基因全长为 1185bp ,编码 394个氨基酸。BJ1816N蛋白基因与国际上第一株HMPV分离株NDL0 0 1和GenBank中其它的多株HMPV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86 .2 %~ 99.0 %和 96 .2 %~ 99.7%。BJ1887N蛋白基因与以上进行比较的各株HMPV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86 .6 %~ 97.0 %和 96 .4 %~ 99.5 %。BJ1816和BJ1887之间N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86 .6 %和 96 .4 %。提示BJ1816和BJ1887分属于HMPV的两个不同的基因进化簇。结论 从基因水平进一步证明新近发现的婴幼儿肺炎的新病原确为HMPV ,提示北京地区婴幼儿中同时存在两个不同进化簇 (即基因型 )的HMPV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病毒感染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的关系,分析冠状病毒基因序列变异的临床意义,建立诊断冠状病毒变异株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收集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的不同临床标本,采用PCR技术分别进行衣原体、甲肺炎病毒以及冠状病毒等的基因检测。以冠状病毒相对保守的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基因为靶基因,采用Nested RT—PCR技术从非典型肺炎患者的鼻咽吸取物标本和濑喉液标本中扩增出冠状病毒基因,将PCR产物直接克隆到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进一步比较不同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结果 在27例非典型肺炎患者中检出冠状病毒基因阳性6例,阳性率为22.2%。而在15例健康对照中,全部阴性。采用BLAST软件将所获得的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与基因库(GenBank)登记的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本次分离克隆的冠状病毒基因与既往报道的所有冠状病毒在核苷酸水平没有相关性,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不超过40%。但在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为80%左右(70%-82%)。从不同患者中分离的冠状病毒基因之间在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在98%以上。与刚刚公布的加拿大、中国香港、英国等SARS冠状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结论 相当部分非典型肺炎患者存在冠状病毒的感染,提示本次的非典型肺炎发病与感染冠状病毒有关。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本次非典型肺炎患者中分离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分离的SARS冠状病毒同源性达99%以上。以RNA多聚酶为靶基因Nested RT—PCR技术可以用于诊断这一新种冠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近年来北京地区流行的B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BSV)G蛋白的基因特征。方法 2000年冬季至2004年冬季自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集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从中分离到B亚型RSV毒株,每年随机选取1至2株毒株,用RT-PCR扩增其G蛋白全基因后克隆至pBS-T载体中,筛选出阳性克隆后测序,并与B亚型标准株(CH18537)和文献报道的毒株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测毒株G蛋白全基因核苷酸长度分别为915、921和981bp,推导的氨基酸长度分别为292、293、312和315从。分离株与B亚型标准株CH18537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CH18537株同分离株间的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1.9%~93.7%,氨基酸的同源性只有85.0%~89.0%。分离株间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3.4%~98.8%,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8.2%~98.6%。氨基酸的变异主要集中在胞外区一个高度保守区的两端,而胞内区和跨膜区相对保守。此外,在进行G蛋白基因分析的8株B亚型分离毒株中,我们发现有3株BSVG蛋白在490~495位核苷酸缺失,3株RSVG蛋白在c末端791位后出现了60个核苷酸的插入,导致C末端259位后出现20个氨基酸的插入。这60个核苷酸与相邻的前60个核苷酸高度重复,只出现3至4个核苷酸的差异。该3株分离株与文献报道的有60个核苷酸插入的两株(S00-4和BA4128/99B)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5%~98.6%和95.5~98.1%,在插入的20个氨基酸中,有高达50%(9~10个氨基酸)左右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氧连接的糖基化位点。结论 RSVB亚型G蛋白基因变异存在着多样性,分离株既有核苷酸替代,又有基因缺失和插入,还有糖基化位点的改变和氨基酸长度的改变。这种变异使G蛋白高度糖基化,提示最终可能导致病毒抗原性的改变。北京分离的有60个核苷酸插入的变异株与日本及西班牙报道的变异株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提示这种G蛋白基因中有60个核苷酸插入的B亚型变异株已经在子代病毒中形成稳定遗传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SARS流行株M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测定广东省不同流行时期13份SARS病毒(SARS CoV)标本的M基因序列,通过分析该基因序列的变异情况,初步了解广东省SARS病毒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变异。方法:提取病毒RNA,用M基因特异引物进行RT-PCR,将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13份标本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很高,为99.7%~100%,M基因核苷酸序列只在2个位点(80和203位)发生变异,1株80位点的变化引起编码的氨基酸从苯丙氨酸(F)变为半胱氨酸(C),3株203位变化为无义突变。结论:M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不大,初期和后期M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流行高峰期的毒株相差1个碱基,但氨基酸序列相同;从香港感染病人分离的1株病毒M基因与广东本地感染分离株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人Boca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基因组编码特征,并对其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NS1、核蛋白NP-1以及病毒外壳蛋白VP1及VP2的二级结构等特性进行预测分析。方法从已证明为HBoV阳性的2份临床标本BJ3064、BJ3722中应用针对NS1、NP-1、VP1、VP2基因组3′末端的引物对经PCR扩增得到预期片段,将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后得到基因组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HBoVBJ3064基因组编码的各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HBoVBJ3064及BJ3722基因组序列全长均为5299bp,有4个主要的COS(codmgdomainsequences),分别编码NS1、NP-1、VP1和VP2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BJ3064与BJ3722间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达99.9%;与ST1比较,同源性为99.4%-99.5%;与ST2比较,同源性为99.8%;与BPV及MVC比较,同源性低于45%;与细小病毒B19的同源性仅为5%左右;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BJ3064、BJ3722与S12在一簇中,ST1属另一簇。NS1、NP-1、VP1及VP2蛋白二级结构中主要为无规卷曲,其他结构如α螺旋、β片层、β转角在不同蛋白中占有不同比例;各蛋白均无明显的跨膜结构域;NS1、NP-1属不稳定蛋白,VP1、VP2属稳定蛋白。结论全基因组序列的确定进一步证明北京地区发现的BJ3064、BJ3722是典型的人Boca病毒,相对于ST1,BJ3064、BJ3722与S12之间进化关系更密切;蛋白二级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将有益于对此新发现病毒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蛋白的表达、分离纯化以及蛋白检测条件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9.
不同基因型HCV膜区(E2)基因克隆及亲、疏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基因型膜区序列变异及其变异规律。方法 克隆不同基因型HCV的膜区基因,序列测定,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和分析。结果 不同基因型膜区基因相似性不同,从同一血清样本获得的不同克隆间,其同源性核苷酸大于99.2%,氨基酸大于99.9%。相同亚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大于80%。同型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3.9-75.0)%和(64.9-72.8)%。异型基因同源性核苷酸为(59.4-67.0)%,氨基酸为(56.5-66.3)%。氨基酸序列变化在某些部位有一定保守性。不同基因HCV高变区(HVR)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变化小于其下游3′端区域。结论 HCV基因变化可能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M基因的特征,对新疆地区4侏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株亚东璃眼蜱的部分M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方法 从感染CCHF病毒的鼠脑中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定CCHF病毒的部分M片段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登录的部分CCHF病毒M基因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 经测序得到了4株病毒的3962~4385nt位点的424bp核苷酸序列(位点依据IbAr10200的M基因序列),该序列共编码139个氨基酸。前3株病毒序列有相当高的核苷酸同源性(99.5%~99.8%),将所得到的序列与已发表的中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病毒株相比,中国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8.1%~99.8%,而非中国株则为42.9%~94.8%。但它们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变异不大,同源性非常高。系统发生树表明,所有的毒株被分为5个进化支(所比较的M基因长度为3962~4385nt核苷酸),来自新疆南部和东部的YT05099、YL04041和YL05035共处于同一分支。结论 相比于新疆其他分离株,YT05099、YL04041和YL05035的部分M基因特征有极高的相似性。新疆株CCHF病毒M基因与中东和远东病毒株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背景:局部注射具有成骨作用的辛伐他汀,可显著增加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颈及股骨髁部的骨密度及力学强度,分析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对股骨髁骨小梁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内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对股骨髁骨小梁的影响。为将辛伐他汀应用于临床骨质疏松局部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18只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后3个月,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实验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分别在实验大鼠的右侧股骨髓腔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溶液5 mg、10 mg,对照组单纯注射空白载体。分别在注射后1个月处死大鼠并取材。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骨组织形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给药后1个月,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的骨微结构参数如骨皮质厚度、骨小梁密度及连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疏松骨骼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可显著促进股骨髁部骨小梁改建,改善骨骼微结构,可为强化局部、防治骨质疏松骨折的新选择进一步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A further analysis of already published data supports the position that retardates of low ability level less frequently have retarded siblings, retarded parents, and parents low in occupational level than do retardates higher in ability level. The analysis supports the position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retarded individuals, persons retarded as a result of gene or chromosomal anomalies, brain injury, etc., who more frequently occur in the lower-level retardate group, and persons whose retardation represents polygenic segregation, who more frequently occur in the higher-level grou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我科自2001~2005年4月对59例67膝的骨性关节炎(0A),进行关节镜检查及镜下清理术。方法镜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不同程度滑膜炎,滑膜皱壁粘连纤维片,关节软骨不同程度破坏。镜下清除增生滑膜,松解粘连,去除剥脱软骨、修复关节面。结果随访2月~4年,平均1.5年,术后综合评估2月~1年,优良率94%;1~2年,优良率79.2%;2年以上优良率54.8%。结论关节镜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能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并对骨性关节炎早期有良好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重复治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Assessment of the aftereffects of cryoexposure and ultrahigh-frequency cryoexposure on hemangioma tissue of various types, cavernous and squamous, showed a higher cryogenic effect in hemangiomatous tissue preexposed to ultrahigh-frequency waves. A quantitative criterion is proposed for 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the studied methods of exposure. Translated fromByulleten' E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19, N o 6, pp. 669–672, June, 1995  相似文献   

15.
石斛属民族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石斛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其应用历史悠久,具有养阴生津、补肾益气、润喉护嗓、活血明目、抗癌防老等功效。本文对国内外石斛属民族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生药学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 with Diaform-3 antitoxin, given by either intracisternal or intralumbar injection in a dose of 400 i.u./kg, was compared in experiments on 100 rabbits with ascending, hematogenous, and cerebral tetanus caused by injection of 1 c.l.d. of tetanus toxin. Intracisternal injection of the antitoxin was found to be three times more effective than intralumbar (the proportion of animals cured was 31.4 and 10.2% respectively). The latter was effective only in animals with ascending tetanus, evidently because the portal of entry of the toxin into the CNS was along the peripheral nerves of the hind limbs.Central Research Laboratory, L'vov Medical Institute. (Presented by Academician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of the USSR A. M. Chernukh.) Translated from Byulleten' É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86, No. 8, pp. 212–213, August, 1978.  相似文献   

17.
18.
19.
Effects of the regulatory peptide thyroliberin on microviscosity of lipid components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biological membranes in mouse hepatocytes were studied by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Thyroliberin in a concentration of 10−3–10−18 M decreased microviscosity of surface layers of membrane lipids. This decrease was the most pronounced (30%) under effects of 10−10 and 10−16 M thyroliberin.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hyroliberin corresponded to its influence on the membrane structure. Translated fromByulleten' E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29, No. 1, pp. 38–40, January, 2000  相似文献   

20.
Translated fromByulleten' E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15, N o 4, pp. 401–404, April, 19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