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口服泛影葡胺的疗效。方法将4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成泛影葡胺组(A组)22例,经胃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注射液100ml,对照组(B组)22例,行常规治疗,进行研究泛影葡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结果平均第一次排便时间A组10.2h,B组62.4h。结论说明经口服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明显缓解肠梗阻,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还为早期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鼻饲泛影葡胺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95例临床及x线检查确诊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被为分研究组与对照组.48例经胃管注入76%复方泛影葡胺80 ml为研究组,同时设无需胃管注人造影剂为空白对照组47例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中40例造影剂在6~24 h内到达结肠而 给予保守治疗,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16±2.5 h,1~5 d(平均2.8 d)后症状消失;另8例见造影剂未进入结肠且症状体征加重选择及时剖腹手术治疗.对照组手术治疗16例,7例出现绞窄性肠梗阻.中转手术率及绞窄性肠梗阻发生率两组比较(16.67% vs 34.04%;2.08%v8 14.89%)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泛影葡胺应用于胃肠道造影对明确粘连性肠梗阻的梗阻部位及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早期鼻饲泛影葡胺有助于肠梗阻的缓解.  相似文献   

3.
经胃管注入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 76 %泛影葡胺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胃管分 3次间歇注入 76 %泛影葡胺 ,每次 6 0ml。结果  16例患者在首次注入泛影葡胺后 4 8h开始有肠梗阻缓解征象 ,4~ 7d内痊愈 ,占 6 9.5 %。 7例患者 3次注入泛影葡胺后无效 ,继续保守治疗 ,13~ 19d内痊愈 ,占 30 .5 %。结论 经胃管注入高渗透压的 76 %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6月我们采用76%泛影葡胺及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5例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1例使用76%泛影葡胺溶液等治疗后5~8d内肠梗阻完全解除,有效率73.3%;4例无明显缓解者继续保守治疗11~16d梗阻症状完全缓解,平均住院16.5d;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守治疗,早期应用76%泛影葡胺及生长抑素等治疗效果较好,多可避免再次手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并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通外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间有12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出现炎性肠梗阻,经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2周后,肠梗阻症状改善不明显,遂经鼻置人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同时经减压管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了解小肠蠕动情况及肠道梗阻情况,并利用泛影葡胺促进肠蠕动的治疗作用,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置入小肠减压管后,12例患者腹胀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中11例在置入小肠减压管后3周内腹部坚韧感消失,恢复正常排气并逐渐开始经口进食;1例患者在50d后仍未排气,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3d患者恢复自主排气。随访6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复发肠梗阻。结论对于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并经常规处理无效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并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的方法安全有效,能够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治疗粘连性小肠不完全梗阻的疗效及方法。方法随机将120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分为泛影葡胺治疗组(62例)和传统保守治疗组(58例)。比较2组患者在症状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费用和中转手术治疗率。结果泛影葡胺治疗组平均症状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保守治疗组(P<0.05),中转手术治疗率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无死亡,未发现与泛影葡胺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泛影葡胺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有效缓解肠梗阻,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中转手术治疗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9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35例,其中21例采用泛影葡胺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35例,按时间先后分为泛影葡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泛影葡胺治疗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8.5±12.9)岁。发生于粘连性肠梗阻术后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术后3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3例,胃癌根治术后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8例。梗阻发生于术后3~9d,平均5d。  相似文献   

8.
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泛影葡胺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对137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60~100ml行胃肠道造影,通过腹部X线摄片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胃肠道中的位置及通过情况,以确定梗阻部位以及梗阻是否完全,从而确定手术时机。结果 137例中103例造影剂在6~24h后到达结肠而给予保守治疗,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14.8h,1~6d(平均3.3d)后症状消失。另34例见造影剂不能到达结肠且症状体征加重而行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在对粘连性肠梗阻明确梗阻部位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采用急攻疗法配合复方泛影葡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15例。结果显示,110例临床缓解,5例24h后症状加重而手术。结果表明,急攻疗法配合复方泛影葡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不但方法简便,而且可及时动态观察病情,随时提供手术指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经口泛影葡胺对粘连性小肠不全梗阻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泛影葡胺在急性粘连性小肠不全性梗阻的治疗使用,并与甘露醇与常规的保守治疗方法作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109例急性粘连性小肠不全梗阻117例进行分析,随机将病人分成泛影葡胺组37例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溶液100ml,甘露醇组35例36次经胃管注入10%甘露醇溶液200ml对照组37例40次一般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泛影葡胺对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对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半内收治的146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泛影葡胺治疗组(治疗组,72例)与对照组(74例)。口服或经鼻胃管注入80~100 mL 76%的泛影葡胺注射液,注药后夹管2 h,观察临床症状并结合腹部X线摄片、螺旋CT动态观察梗阻加重和缓解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前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入院后缓解时间,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发病至缓解时间,非手术治疗成功率,手术治疗者入院后非手术治疗时间及手术治疗者发病至手术时间。结果治疗组72例中50例(69.4%)非手术治疗成功,非手术治疗成功率为69.4%大于对照组的46.0%(34/74)(P0.05);该50例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平均入院后缓解时间为(1.90±1.03)d短于对照组(3.20±1.95)d(P0.05),治疗组22例(30.6%)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而行手术治疗。治疗组的手术治疗者平均非手术治疗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等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或经鼻胃管注入泛影葡胺能提高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并能加速粘连性小肠梗阻的缓解,缩短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的手术前非手术治疗时间,从而加快手术治疗的决定,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8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81例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平均治愈时间为14.5d,无一例再手术。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生5 ̄7d,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多数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可治愈。  相似文献   

13.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5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术后早期肠梗阻 8例的诊治经过。结果 本组 8例经胃肠减压、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中药等治疗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 18d ,无一例肠坏死。结论 术后早期肠梗阻常发生在术后 1周左右 ,应首选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腹部外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疾病特点和防治原则,回顾性分析3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并发肠瘘2例;其余27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果表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为主,胃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索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PISBO)探寻更快、高效、廉价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 38例EPISBO病人治疗方法 ,包括静滴普鲁卡因、甘露醇灌肠、腹部外敷芒硝。结果  38例病人均经保守疗法治愈 ,亦无复发者。平均治愈时间为 10d。结论 采用保守疗法治疗EPISBO效果良好 ,并发症少 ,治疗费用低 ,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8月收治的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病人,使用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无效后,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与鼻胃管相比,使用肠内全程导管减压后,病人的胃肠减压量明显增加、腹围和腹腔内压力明显降低;通过3~10d的经鼻置入导管减压等保守治疗后,8例病人的肠梗阻症状均缓解,未再接受手术治疗。结论经鼻肠内全程导管减压用于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安全有效,且可能使病人免于再次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比较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与地塞米松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6例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使用不同激素分为甲强龙组和地塞米松组,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66例患者均采用保守方法治愈,无中转手术病例。甲强龙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治愈时间均少于地塞米松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甲强龙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8.
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西医治疗组26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大承气及针灸),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西医治疗组治愈18例,占69.2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28例,占93.33%。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2005年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肠梗阻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经胃肠减压、抗感染、应用生长抑素等治疗后均治愈。平均治疗时间6.6 d。无肠坏死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少见,除外胆漏、套管孔疝等情况,保守治疗效果明显,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造影对上消化道穿孔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上怀疑上消化道穿孔的112例患者,术前使用泛影葡胺造影,并对该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透视下动态观察有无造影剂经胃、十二指肠漏出并摄片分析,有造影剂漏出为阳性,无则为阴性。结果:112例患者行泛影葡胺造影,阳性者72 例:胃穿孔31 例,其中胃溃疡穿孔27例,胃癌穿孔4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 41例。阴性者40例,其中39例经CT、急诊胃镜检查及剖腹探查确诊为其他疾病,但有1例阴性者行剖腹探查诊断为胃后壁穿孔。该法的诊断符合率99.1 %,敏感性98.6%,特异性100%,全组假阴性1例,无假阳性。结论:泛影葡胺在诊断上消化道穿孔中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有其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