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辨证施治的疗效.方法:对110例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施治及发病年龄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病以31~40岁为高发年龄,中医分型为:湿热下注、肝郁湿热、脾虚夹湿、肾阴虚夹湿、肾阳虚夹湿五型,其中湿热下注和肝郁湿热占77.2%,中药总有效率89.1%.结论:湿热和肝郁为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病因,中医辨证施治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针灸》2009,29(9):699
目的:评价和分析针药结合治疗不同证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后分为肝郁脾虚组(35例)、心脾两虚组(21例)和脾肾阳虚组(24例),给予针刺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等穴和口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制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量表评定疗效.结果:针药结合治疗4周后,肝郁脾虚组有效率为91.4%,心脾两虚组为90.5%,两组均优于脾肾阳虚组的87.5%,(P<0.01,P<0.05);治疗4周后,肝郁脾虚组与脾肾阳虚组HAMD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1、2、4周后,中医辨证分型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均P<0.001),其中在治疗2周后,脾肾阳虚组与肝郁脾虚组、心脾两虚组证型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肝郁脾虚组减分率与心脾两虚组、脾肾阳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合并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疗效较好;中医的辨证分型症状评分表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更为准确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女性乳腺增生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12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按肝郁气滞型、痰瘀凝结型、冲任失调型、其它型归类。结果:20~30岁者肝郁气滞型多见(51.5%),30~40岁者痰瘀凝结型多见(33.3%),40~50岁者冲任失调型多见(38.5%)5,0岁以上者冲任失调型更多见(52.9%)。结论:年龄因素可作为乳腺增生症中医辨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医辨证治疗不孕症。方法对100例女性不孕症患者按辨证分型分为肾阴虚型20例、肾阳虚型25例、肝郁型21例、痰湿型20例、及血瘀型14例进行治疗。结果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郁型、痰湿型、及血瘀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7%、69.2%、86.5%、50.0%、和79.4%。结论不孕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辨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将 5 0例不能耐受性激性补充治疗的较严重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辨证分型 ,其中肝肾阴虚型 2 5例 ,脾肾阳虚型 15例 ,血虚肝郁型 10例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果 :总有效率达 92 %。结论 :本病中医辨证病位在肾 ,与肝脾相关 ,补肾养肝健脾为主要治则 ,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129例,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32例,湿热中阻型32例,肝肾阴虚型23例,脾肾阳虚型20例,瘀血阻络型22例。全部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各证型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疗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BV-DNA阴转率、肝纤维化改善方面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疗效与慢乙肝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高频超声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乳腺科2011年3月—2015年3月200例乳腺增生确诊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其高频超声影像学进行分类,并观察分析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乳腺增生病高频超声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乳腺增生为实性肿块者多发生于肝郁痰瘀者,液性肿块者多发生于冲任失调症患者,两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豹纹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痰瘀型和冲任失调型在乳房疼痛的性质、肿块的形态、疼痛与月经的关系之间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高频超声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痛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口服乳痛消治疗,对照组口服乳疾灵颗粒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乳腺肿块大小,疼痛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肿块大小评分、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乳痛消可以减轻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乳房肿块大小、疼痛程度、改善中医证候,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迁延难愈的慢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优势。临床医家辨证分多型治疗,但对其认识不一,其中湿热内蕴、脾虚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几型比较常见。治疗上自拟经验方及经方加减化裁均可,口服和灌肠给药并见,疗效明显。但存在自拟验方难以推广、中医辨证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远期疗效观察不足、科研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60例,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含量,设健康对照50例,并将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脾肾阳虚外,其余证型均存在明显的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水平依次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其中湿热中阻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更易于脂肪变。结论:湿热中阻是慢性丙肝的主要证型,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可以作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3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CT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最次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各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分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可相互辅导借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210例乳腺增生症病人,治疗组150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60例服用中成药治疗。对观察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为99.34%,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中成药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乳腺增生病中医分型与近红外像关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耀如 《山西中医》2006,22(2):20-21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病不同证型与近红外线透照特征间的关系,探讨乳腺增生病辨证分型的客观证据。方法:对4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型,分别观察其红外图像阴影与血管改变的特点。结果:40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的红外影像分布间存在明显差异(P均<0.01)。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患者的近红外影像分布以VC3、VC2为主,明显高于肝郁气滞型和冲任失调型,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慢性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红外影像特征分布有相关性,乳腺红外探查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及判定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亦提示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乳腺增生病诊断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1986-10起对乙型病毒性肝炎176例的各个中医辨证分型组进行了血浆胃泌素和甘胆酸的检测,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113例,女性63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12岁。均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按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湿热中阻型41例、肝郁脾虚型52例、肝肾阴虚型30例、脾肾阳虚型14例、瘀血阻络型39例。诊断依照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定的病毒性肝  相似文献   

15.
刘亚敏  李英 《环球中医药》2012,5(7):530-53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轻重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辨证分型概率集中于某一临床分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7、2008、2009年每年3月在西安市第八医院中医病区住院的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参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将研究对象分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兼挟型6个证型,与其临床轻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临床轻重程度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各构成比显著不一致(P<0.05),轻度患者以肝郁脾虚型居多;中度患者以瘀血阻络、湿热中阻型多见;重度患者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兼挟型也较多.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十分复杂,虽然1991年中华中医学会制订了统一标准,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仍有分歧,治疗结果 也不尽相同.通过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西医临床轻重程度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或许有可能减少西医应用中成药的固定复方辨"病"治疗的盲目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辨证分为3型,肝郁脾虚型(24例)予痛泻要方协定方治疗,脾气虚弱型(20例)予参苓白术散协定方治疗,脾。肾阳虚型(16例)予四神丸合理中汤协定方治疗。3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肠道症状尺度表和生活质量量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肠道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肝郁脾虚组有效率为83.3%,脾气虚弱组为85.0%,脾肾阳虚组为75.0%,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肠道症状、生活质量和排便情况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按脾肾阳虚型、脾虚湿蕴型、肝郁脾虚型、大肠湿热蕴结型以及阴血亏虚型等5型进行分型辨证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为7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用药比常规西医疗法更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乳腺增生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关系.方法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为冲任失调型及肝郁痰凝型,观察患者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乳腺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5-羟色胺、雌二醇、催乳素、雌二醇与孕酮比例异常升高(分别为P《0.05、P《0.01、P《0.001、P《0.05),冲任失调型患者孕酮、睾酮明显降低(均为P《0.001),催乳素(P《0.001)、雌二醇与孕酮比值、雌二醇与睾酮比值、促卵泡刺激素与促黄体生成素比值异常升高(均为P《0.01).两组比较,肝郁痰凝型5-羟色胺、雌二醇、催乳素、雌二醇与孕酮比值升高尤为明显(分别为P《0.05、P《0.01、P《0.001、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发病与神经内分泌密切相关,神经内分泌失调为中医辨证分型病理基础之一,为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患者糖代谢异常与中医辨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肝硬变患者糖代谢异常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肝硬变组 4 9例和健康对照组 30例进行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果糖胺的测定。肝硬变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 5型。结果 :肝硬变患者 5种辨证分型都与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瘀血阻络型和肝肾阴虚型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有非常显著的联系。结论 :在治疗中 ,要重视滋补肝肾和活血化瘀治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和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关系,从中医辨证方面为拉米夫定抗病毒的选择时机及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96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52周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及用药52周时拉米夫定耐药率,从而确定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2周时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均以肝胆湿热型为最高,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52周时拉米夫定耐药率以肝胆湿热型较低,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用药前注重中医辨证分型,对提高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有益,从而对用药针对性,制定个体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