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治疗后不同治疗方案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6例初发糖尿病患者经2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分别给予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结果 经强化血糖控制后继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6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严格血糖控制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对于解除高血糖毒性后的患者不论继续采用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均可良好控制血糖并进一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的患者使用长效胰岛素(注射)联合降糖药(口服)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100例2017年2月—2019年2月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长效胰岛素(注射)治疗组给予长效胰岛素(注射)治疗,胰岛素联合药物治疗组则实施长效胰岛素(注射)联合降糖药(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糖尿病疗效,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相关的血糖监测指标和胰岛β细胞分泌情况,低血糖率。结果胰岛素联合药物治疗组糖尿病疗效、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时间、相关的血糖监测指标和胰岛β细胞分泌情况相比较长效胰岛素(注射)治疗组更好(P<0.05)。胰岛素联合药物治疗组低血糖率低于长效胰岛素(注射)治疗组(P<0.05)。结论长效胰岛素(注射)联合降糖药(口服)治疗糖尿病效果确切,可缩短达标时间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3.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是一种胰岛素促泌剂,其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并一直沿用至今,仍为治疗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一线药物。现再谈磺脲类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BIAsp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OHD)治疗组,治疗6个月,检测两组中层得治疗前后空腹及75克葡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I/△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情况。结果BIAsp30和OHD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之间比较,BI-Asp30组在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方面,明显优于OHD组(P<0.01),且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短于OHD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给予每日两次注射BIAsp30强化治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肠促胰素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接近1个亿,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然而,我国糖尿病治疗的现状并不容乐观,由于传统降糖药的治疗存在低血糖事件、体重增加和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等因素,极大程度限制了血糖控制的达标率和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进展。由此可见,传统降糖药物已难以满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糖尿病已成为困扰全球的慢性疾病。预计2025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将增加到3.5亿人。美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显示,理想的血糖控制并不能阻止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竭[1]。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低血糖、体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治疗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作为一种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的疾病,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的治疗的主要药物。而各类型的口服降糖药,则通过其不同的降糖机制,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的观点认为,对于胰岛B细胞功能缺乏的患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而近年来,随着对各种口服降糖药物研究的深入,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等药物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的临床证据逐渐丰富,因此,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可能成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基础上稳定血糖及防治并发症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外对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认识:控制血糖不是治疗糖尿病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防止或减少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以往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往往是先用一种药物“单打独斗”,直至用到最大剂量血糖仍然下不来,才被迫采取“联合作战”。目前认为,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式“联合用药”不利于对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早期保护,不利于血糖的长期控制达标,不利于防治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因此,现在主张采取积极主动的早期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不同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给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对照组在胰岛素基础上给予口服罗格列酮,观察组则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那格列奈,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血糖水平更低,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之友》2011,(1):63-63
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上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这一“糖衣炮弹”会引发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不断侵蚀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口服降糖药是糖尿病早期治疗的常用手段,但随着疾病进展,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各种口服降糖药均会逐步失去对血糖的控制。胰岛素替代治疗,不仅是口服降糖药失效患者控制血糖的唯一手段,而且其早期应用,更是延缓B细胞功能衰竭、增加血糖平稳率、减少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UKPDS研究结果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到诊断糖尿病时,β细胞的功能已丧失50%,随着病程延长,胰岛细胞功能逐年减退[1].糖尿病发病早期β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的,解除高血糖毒性可使胰岛细胞休息.保护胰岛功能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尽早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有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2].我们应用胰岛素类似物优泌乐25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2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口服降糖药协助2型糖尿病有缺陷的生理性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衰竭期要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无论使用哪种药物,都必须了解全天各个时段血糖的所有变化,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这样才能把一天的血糖控制好。  相似文献   

13.
有证据表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包括多次皮下注射(MDI)和胰岛素泵治疗能够达到快速降糖、迅速解除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部分患者Ⅰ相胰岛素分泌功能得到改善。2型糖尿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竭,决定患者病情转归最重要的因素是β细胞功能状态。大部分患者在糖尿病确诊后的10年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能够良好地控制血糖,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短短的2~3年后口服药物已丧失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胰岛素泵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新诊断51例2猁糖尿病(TgDM)患者FBG≥15mmol/L者,分别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其血清C肽浓度的变化。结果强化组治疗4天血糖达标后血清C肽曲线下面积无明显变化,继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半年后明显升高(P〈0.001)。口服降糖药组亦有改善(P〈0.01)。但半年后两组结果显示:应用胰岛素组优于口服降糖药组(P〈O.001)。结论胰岛素泉数日快速控制严重高血糖不能消除高血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抑制,对新诊断的FBG≥14mmol/L的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应废持续数月以期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5.
控制2型糖尿病(T2DM)的最终目的是保存胰岛β细胞.因为早在血糖升高前15~20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巳经丧失50%~70%,为此,大多数抗糖尿病(DM)药物需长期服用,随着时间的推移,β细胞功能会逐渐丧失,使血糖控制达标越来越困难,故临床只关注血糖控制是不够的,治疗的目标应是改变糖尿病的自然病程,长期保护β细胞.  相似文献   

16.
朱阿姨查出糖尿病后,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血糖控制较差。医生建议她查一下胰岛细胞功能,结果C肽水平偏低,医生告诉她胰岛B细胞功能太差了,不能继续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了,要改用其他降糖药或者用胰岛素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她的血糖终于控制下来。但朱阿姨对胰岛细胞功能检查的作用和价值还是弄不明白。对为什么要查胰岛细胞功能,什么时候要查,什么时候可不查更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不明,但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且随着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数量进行性缺失。而β细胞数量的减少,不仅因为增殖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凋亡的增加。因此保护β细胞已成为研究热点。而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控制血糖,并不能解决β细胞进行性减少的难题。但近来研究发现,新上市的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 DPP-Ⅳ)抑制剂或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类似物,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还可以通过 GLP-1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保护胰岛β细胞,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GLP-1受体信号转导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及增殖与凋亡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病率呈全球性上升趋势,糖尿病的治疗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对糖尿病病因及并发症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型降糖药也在不断应用于临床。一个好的降糖药物,除了能控制血糖,同时还需要最大程度上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延缓B细胞功能衰竭,减慢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进展。在此简要介绍近十年上市的新型降糖药物,以及正在研制中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张胜兰 《山东医药》1999,39(6):40-41
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的成因和恶化因素,故糖尿病肾病一经确诊,首要问题仍是控制血糖,而口服降糖药是最方便和最常用的。目前,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和α-萄葡糖苷酶抑制剂三大类。现简述如下。1磺脲类1.1作用机理①与胰岛β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促进胰...  相似文献   

20.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中的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达美康、糖适平等),此类药物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