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的疗效。方法在1986年至1995年间,用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21例。截指(肢)后残端痛16例,腕背桡侧、腕掌部痛性神经瘤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年7个月,19例已无自发性疼痛;2例自觉疼痛明显减轻,但重叩击残端时疼痛仍然存在。远期疗效及复发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结论该法主要是使残端神经的再生恢复其生理过程,既可恢复神经的连续完整性,又可避免神经瘤的生长;是治疗痛性神经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指神经端侧缝合法预防和治疗痛性神经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 5月~ 1999年 5月 ,我们采用自体指神经端侧缝合法 ,预防和治疗痛性神经瘤 45例 5 0指 ,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45例 5 0指 ,男 3 9例 ,女 6例 ;年龄 18到 64岁 ,平均 3 3岁。致伤原因 :刀砍伤 14例 ,碾压伤 17例 ,机器绞钆伤 5例 ,其它 9例。外伤后急诊作截指术时 ,用本法处理残端 3 6例 41指。外伤性截指后残端痛患者 ,二期手术用本法处理痛性神经瘤者 9例 9指。2 .手术方法 :( 1)急诊手术 :在伤指断端两侧指神经体表投影处纵行切开皮肤 1.5~ 2 .0cm ,将指残端掌侧皮瓣逆行向近端游离 ,在放大 1…  相似文献   

3.
神经瘤性残端痛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讨论从预防神经瘤的发生入手治疗外伤性神经瘤性残端痛。方法1986年起,在切除残端神经瘤后,采用静脉桥接法(77例)、神经原位移植法(73例)、两神经残端直接缝合法(32例)等重新建立神经连续性的方法,治疗上臂残端及手指残端神经瘤性残端痛182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年,不管用何种方法,大部分病例的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优良率在90%以上。10%病例因指(肢)残端皮肤条件差而疗效欠佳。结论神经瘤性残端痛的原因,是残端神经失去了正常的连续性,形成神经瘤而引起的。重新建立残端神经连续性的各种手术,无论从预防还是治疗的观点出发,应该都是合理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神经疏导与重建神经连续性预防及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预防神经瘤形成入手来治疗手及肢体神经瘤性残端痛。方法分别采用SD大鼠30只及Wister大鼠30只,进行神经肌腱缝合及神经骨骼肌桥接。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及组织学检测。在临床上对残指(肢)神经瘤性残端痛进行神经肌腱缝合50例,神经肌肉桥接3例,静脉桥接77例,神经原位移植73例,神经断端直接缝合32例。结果动物实验: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组无神经瘤形成,再生神经在肌纤维间或肌腱纤维间排列有序;对照组均有神经瘤形成。临床235例结果,优206例,良14例,可15例,优良率超过90%。结论神经瘤性残端痛因残端神经失去了正常的连续性形成神经瘤而引起疼痛。采用神经疏导及重建神经连续性的方法,从预防神经瘤形成入手;从病因学及临床结果分析,合理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1997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自体指神经端侧开窗缝接法,急诊一期重建指神经的连续性预防残端痛性神经瘤的形成27例34指,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7例,(34指)男24例,女3例,年龄18~64岁,平均33岁,其中食指5个中指4个,环指6个,小指19个;致伤原因:刀砍伤4例,碾压伤17例,机器绞伤6例;受伤时间05~13h。12 手术方法 采用指根阻滞或臂丛麻醉,上止血带,急诊对伤指断端行清创术后,于断指断端两侧指神经体表投影处纵行切开皮肤15~2cm,将指残端掌侧皮瓣逆行向近侧游离,于10倍手术显微镜下,充分游离两侧指神经约15~2c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双侧痛性指固有神经瘤的手术新方法。方法:双侧痛性指固有神经瘤30例患者,11例采用神经移植神经弓式的双端侧吻合,10例采用神经移植端-端吻合,9例采用直接端-端吻合。结果:术后随访24.5~52个月,平均38个月。双端侧吻合组指感觉测定为S(4.35±1.98)级,高于另2组(P=0.027);两点分辨觉为(5.0±0.7)mm,小于另2组(P=0.022);3组Burchiel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33,P=0.020)。结论:神经移植双端侧神经吻合的方法可有效治疗双侧痛性指固有神经瘤,消除患指疼痛、恢复指腹触摸灵敏性。  相似文献   

7.
神经端侧缝合治疗手指顽固性残端痛性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顽固性残端痛性神经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神经端侧缝合的方法治疗手指顽固性残端痛性神经瘤共5例6指,术中彻底切除残端神经瘤直至正常神经组织.其中3例将修整后的神经残端直接与邻指正常指神经作端侧缝合;2例(3指)行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一端与修整后的神经残端作端端缝合,另一端与邻指指神经作端侧缝合.结果 术后经过12~ 63个月的随访,3例残端神经痛完全消失,2年后未复发;1例随访12个月,疼痛无复发;1例环、小指残端痛,术前已有过4次手术,本次术后环指疼痛消失,小指仍有疼痛,术后1个月小指再次行神经松解,随访63个月小指自发性疼痛减轻,但仍有触痛,环指疼痛消失.参照Burchid的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3.3%(5/6).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的方法可有效治疗残端痛性神经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治疗截指残端疼痛性神经瘤的新方法-自体神经原位再植术。经动物实验获得成功后,用于临床治疗截肢(指)残端疼痛性神经瘤42例,优良率达95.2%,其中治疗截指残端疼痛性神经瘤16例32个神经瘤,疗效最佳,全部病例随访1~7年,平均4年6个月,优良率达100%,无并发症。手术操作简便,值得推荐。文中详细介绍了手术方法和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痛性神经瘤不同的治疗比较,分析痛性神经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33例不同受伤机制而导致的39处痛性神经瘤,进行单纯神经瘤体高位切除(8例),瘤体切除伴屈肌腱鞘植入(1例)、伴骨内植入(5例)、神经断端吻合(2例)、神经原位移植(10例)、皮瓣覆盖(7例)等进行不同手术的治疗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2~30年,按患者疼痛的主观意见来改善评定:优11例,良20例,差2例,优良率93%.结论 不同的受伤机制导致不同部位形成的痛性神经瘤行不同的手术治疗,其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与受伤机制、首次术后局部血运、是否感染、瘢痕增生情况、神经处理方式、患者心理状况等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6年5月用指神经深低温冷冻法预防和治疗痛性神经瘤34例42指,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4例42指。男28例,女6例,年龄18~65岁。食指12个,中指8个,环指7个,小指15个。一期26例34指,受伤时间05~10h,二期8例8指。均为外伤性截指后残端痛,病史为2~10个月,均有明显的自发性疼痛,疼痛呈触电样,触痛区有明显感觉异常。1.2 手术方法 一期患者急诊行清创术,沿神经体表投影处纵行切开皮肤05cm,游离两侧神经,锐性切除神经断端;二期患者根据神经瘤所在部位选择切口,显露整个神经瘤,完整切除神经瘤,直至显…  相似文献   

11.
生物膜包绕神经移植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崔树森,张志新,尹维田,王冰1991年11月~1992年5月,收治12例16指神经瘤性残端痛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8~55岁,均有自发性疼痛,疼痛多呈电击样。其中作过一次单纯神经瘤切除术6例,二次4例,三次1...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神经瘤切除静脉桥接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神经瘤切除静脉桥接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外伤性神经瘤患者采用神经瘤切除静脉桥接手术.结果56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参照尹维田等标准评定疗效:优4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92.8%。结论采用静脉桥接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可恢复神经连续性,预防神经瘤的再形成,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重建神经连续性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建神经连续性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尹维田张君崔树森朱清远残指(肢)端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原因大部分是由残端神经瘤引起的。这种疼痛常呈持续性,稍有触碰,疼痛非常敏感,且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有关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治疗方法,国...  相似文献   

14.
阿霉素神经干注射联合神经瘤切除或松解治疗痛性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痛性神经瘤的新方法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2006年,应用阿霉素神经干注射联合神经瘤切除或松解治疗痛性神经瘤患者9例.其中8例切除残端神经瘤后.将神经近端置于正常的软组织内;1例连续性神经瘤仅做神经松解.所有病例均在神经瘤切除或松解后,根据神经干粗细的不同分别用1%的阿霉素0.3~1.0 ml作近端神经干注射.结果 经过24~60个月的临床随访,7例残端神经瘤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1例疼痛减轻,1例无效(仅做神经松解),手术优良率为77.8%.结论 阿霉素神经干注射联合神经瘤切除能有效缓解残端神经痛.  相似文献   

15.
2007年4月始,我们对30例(40指)外伤所致手指指神经缺损者,急诊分别采用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移植修复,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40指,男21例,女8例;年龄18~28岁,平均21.4岁.左手12例,右手18例;拇指5指,示指12指,中指10指,环指9指,小指4指.损伤平面:近节指29指,中节指11指.致伤原因:挤压伤15例,电锯伤9例,绞伤6例.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损伤.随机分成两组,神经端侧修复20指(端侧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20指(移植组).利用废弃组织块中结构尚完好的指固有神经(5指),腓肠神经浅支(15指).神经缺损长度为1.2~2.5cm.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神经束外膜端端吻合治疗残端神经瘤的长期疗效。方法:对37 例截肢( 指) 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行神经束外膜端端吻合,并进行10 年随访。结果:术后早期症状均消失,28 例在随访期间完全无痛,8 例病人的吻合口附近压痛随时间推移缓解,1 例因吻合口断裂复发再次手术,优良率为97-2 % 。结论:神经束外膜端端吻合治疗残端神经瘤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防治神经残端痛性神经瘤的新方法。方法:神经断面近端5-10mm范围接触液氮冷冻,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进行神经束分离、包埋、结扎外膜封闭残端。临床应用共治疗58例(肢、指),93条神经残端。结果: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的43例(肢、指),67条神经,没有痛性神经瘤发生。结论:神经残端冷冻及显微外科联合应用,对防治痛性神经瘤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指固有神经缺损10~20 mm 4例5侧,用hANG(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移植桥接神经缺损,其中急诊一期手术移植3例4侧,二期手术移植1例1侧,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移植.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清创修复,确保移植物两端的神经断端均无损伤,以9-0显微缝合线端端间断缝合.未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术后随访1~3个月,通过手术部位物理检查及血生化和免疫检测以评价hANG移植的安全性.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价指神经功能,以观察hANG修复指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 4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敏性反应、感染、肝肾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术后1~3个月血生化检测均正常.所有hANG移植侧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其中2例移植侧术后3个月两点分辨觉为8 mm(S3~+,优).结论 hANG移植修复指神经缺损在短期内未发现移植物被排斥或对人体产生毒性反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痛性神经瘤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其治疗方法也有多种,如神经移植、肌肉种植、骨内置入等,效果亦是肯定的,但指神经外伤后痛性神经瘤由于其解剖特点和手指功能的特殊性,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并且因疼痛症状复发再次手术的病人比例也较高、针对上述情况,作者自1992年起采用指神经分束端端缝合法治疗指神经外伤性痛性神经瘤1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双端侧神经吻合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双端侧神经吻合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0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患者40例,15例采用神经移植双端侧吻合手术,将损伤的指神经切除,对远、近端尺、桡侧指固有神经分别进行端-端吻合,形成远、近两条神经弓;测量两神经弓间距,取直径相近的前臂外侧皮神经平分为两段,分别于神经弓的尺侧、桡侧开窗式端侧吻合于指神经.13例采用神经移植单个端侧吻合,12例采用神经移植端-端吻合.结果 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双端侧吻合组12例,指麻木、疼痛完全消失,指腹饱满,弹性好;感觉测定为S(4.21±1.97)级,高于其他两组;两点分辨觉(5.4±0.9)mm,小于其他两组.单个端侧吻合组10例,指麻木减轻,自发性疼痛消失,触痛减轻;感觉测定为S(1.57±0.72)级;两点分辨觉(7.2±1.2)mm.端-端吻合组9例,指麻木、疼痛均减轻;感觉测定为S(3.19±1.04)级;两点分辨觉(7.6±0.8)mm.后两组感觉测定与两点分辨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移植双端侧吻合既加强了单个端侧吻合的作用,又同时具有端-端吻合的优势.治疗双侧指固有神经长段缺损有效,能够消除患指麻木、疼痛,恢复指腹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